周世宗不是沒有給兒子周恭帝留下一些心腹,而是他看走了眼!周世宗雖然是英年早逝、年不滿四十就掛了,卻不是像後來宋太祖那樣猝死。在臨終之前,周世宗還是有大把時間安排身後事的,而且他也的確作出了相應的安排。但是,周世宗彼時把更多的目光和精力放在了對皇位威脅最大的張永德和李重進身上,以至於忽略了宋太祖可能存在的威脅。

張永德是周太祖的女婿、李重進是周太祖的親外甥,而周世宗雖然名為養子,實際上卻只是周太祖的內侄(柴皇后的親侄子)而已,這兩個人與周太祖的關係實際上比周世宗要近得多,李重進與周太祖甚至還有血緣關係!單就前面說到的這些,已經足以讓周世宗如芒在背、寢食難安了。但是,二人對周世宗的威脅遠不止如於此!張永德手裡握著禁軍殿前司,擔任著殿前都點檢,也就是後來宋太祖乾的那活兒!而另一支禁軍侍衛親軍司則掌握在李重進手裡,李重進擔任著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換言之,周世宗雖然坐在皇位上,但身家性命卻掌握在兩個對皇位有著直接威脅的對手手中!

正是因為如此,周世宗把大部分精力用在了防這兩個人上。加之宋太祖在周世宗面前一直擺出了一副「忠臣」的嘴臉,以至於周世宗如此精明之人,居然忽略了野心勃勃的宋太祖!周世宗晚年為了防患於未然,利用「點檢做天子」的小木牌發難,免去了張永德的殿前都點檢職務。有很多人認為,那塊小木牌很可能是宋太祖為了搞掉張永德上位而玩出的把戲。但是,個人倒是覺得未必。即便搞掉了張永德,宋太祖憑什麼就那麼肯定周世宗會讓他出任殿前都點檢?個人認為,這件事很可能就是周世宗為了拿下張永德而自編、自導、自演的一出大戲!至於李重進,周世宗則上演了一出明升暗降,將其晉陞為了歸德軍節度使兼同平章事,即所謂「使相」。職務高了、事情自然也就多了,雖然李重進仍然兼任著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主要精力卻被分散了。於是,周世宗主動為其「分憂」,派出自己的親信韓通出任侍衛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間接控制了侍衛親軍司,逐步架空了李重進。

在暫時「擺平」張永德和李重進之後,周世宗的身體也每況愈下,不得不開始為身後之事作出相應安排。首先是將禁軍交給了自己認為可以信任的宋太祖和韓通,讓二人相互牽制,不至於一家獨大。之後又對宰相進行了分權,讓範質、王溥、魏仁浦分權,相互牽制。同時,又以宰相節制禁軍,企圖讓文臣與武將相互牽制,形成權力平衡。除此之外,便是周世宗的岳父符彥卿了。符彥卿歷經後唐、後晉、後漢、後週四朝,曾出任忠武軍節度使、天雄軍節度使、守太師等職,爵封魏王。不僅位高,而且在軍中頗具影響力。更重要的是,他是兩位符皇后(小符皇后即後來的符太后)的父親、周恭帝的外祖父(周恭帝非符太后親生,而是她姐姐大符皇后所生),為了自家的利益符彥卿也會儘力為外孫周恭帝鎮住場面!

但是,周世宗忽略了幾點,而這幾點恰恰是致命的!首先是韓通,周世宗的出發點是沒錯的,用韓通和宋太祖相互牽制。可是他忽略了一點,那就是韓通的性格。韓通這個人性格比較孤傲,雖然對周世宗忠心耿耿,但是和同僚的關係卻都不怎麼樣!相反,宋太祖和同僚的關係卻相當融洽,甚至和張永德的關係也非同尋常。殿前司和侍衛親軍司的上中層軍官,很多都是宋太祖的「好哥們」「好兄弟」!單單這一點,宋太祖足以架空韓通,變相控制侍衛親軍司,周世宗的第一個權力平衡就這樣被打破了!

再說第二個平衡。韓通本身與幾個宰相關係就非常一般,仗著自己是周世宗的心腹,根本不把幾個宰相當回事。而且,韓通自己也掛著同平章事的宰相銜,不甩那老幾位也很正常。同時,幾個宰相雖然有些節制禁軍的許可權,可手裡根本沒有直屬軍隊,無論什麼事也繞不開宋太祖和韓通。這種相互牽制實際上非常牽強,幾個文臣宰相根本無力制衡兩大禁軍統帥。第二個平衡先天不足,不久之後便形同虛設。

這之後便是符彥卿了。周世宗對這位岳父的期望值非常高,但是他卻忽略了一點,符彥卿不僅是自己的岳父,而且還是宋太祖胞弟宋太宗的岳父!符彥卿的小女兒嫁給了宋太宗。說起來,符趙兩家也同樣是兒女親家。雖然說外孫當皇帝,符彥卿和老符家最得益。但是,符彥卿已經封王了,對於外戚家族而言,已經到頂了,而且是「超編」了!宋太祖當皇帝,老符家後人依然可以高官厚祿,損失並不是非常大。更何況,如果像後來那樣,宋太宗當上了皇帝,那符彥卿仍然是皇帝他岳父,沒區別!當然,建隆元年符彥卿還不可能預見到自己小女婿也能當皇帝。如此一來,如果是其他人篡位,符彥卿和符氏家族肯定會拚死一搏,可當皇帝的偏偏是自己另一位親家趙弘殷的兒子!符彥卿這支殺手鐧也失去了作用……

最後就是宋太祖了,周世宗當初設計這一套權力平衡體系時並沒有把宋太祖列入野心家的範疇,而是把他列入了可以信任之人的行列。如果是其他人,這一套權力平衡系統還是會發揮相當大作用的,只可惜,周世宗遇上了宋太祖、看錯了宋太祖,到頭來一切努力全部白費……所以說,並不是周世宗沒有給兒子留下心腹,而是周世宗看走了眼,錯把白眼狼當託孤之臣了……「陳橋兵變」,宋太祖黃袍加身,整個殿前司和侍衛親軍司大部倒戈,韓通獨木難支,被王彥升誅滅了滿門,成為了宋太祖這場不流血政變的唯一一點遺憾。在軍隊倒戈之後,文臣已然沒有了討價還價的本錢,範質、王溥、魏仁浦這些人只得接受既成事實以保全自己的富貴和全家的性命。而被周世宗寄予厚望的符彥卿,直接被小女兒(宋太宗符皇后)、小女婿拿下,保持沉默……一切順利,宋太祖幾乎沒有遭遇什麼實質性抵抗便輕而易舉當上了皇帝,順利到宋太祖自己都沒想到會如此順利,以至於最後連周恭帝的禪位詔書都沒有預先備好……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不流血政變就這樣陰錯陽差地發生了。


留下了,因為在柴榮心中,趙匡胤就是那個忠臣。實際上,柴榮臨死之前一頓神操作,防的根本不是趙匡胤,而是張永德和李重進。而趙匡胤正是柴榮用以防備張永德和李重進的棋子之一,只不過沒想到「這枚棋子」卻最終篡位了。

一.後周的禁軍系統

後周禁軍分為兩個系統:殿前司系統和侍衛親軍司系統。前者統帥為殿前司都點檢,下設副都點檢,殿前司都指揮使。後者統帥為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下設副都指揮使,馬軍都指揮使,步軍都指揮使等。原本,侍衛親軍司是最重要的禁軍系統。柴榮登基後,窩居太原河東地區的北漢政權欺負柴榮年輕,勾結契丹南下。柴榮御駕親徵,在「高平之戰」中大勝北漢軍。但是高平之戰中,曾經發生過大將樊愛能、何徽不聽號令、不戰自潰的事情,柴榮深感五代以來驕兵悍將的危害,於是大力整軍,「選天下精狀補充殿前諸班」,從此殿前司地位壓過了侍衛親軍司,侍衛親軍司都指揮使位在殿前都點檢、副都點檢之下,高於殿前都指揮使。而具體負責為殿前司選拔精壯士兵和基層軍官的,就是當時柴榮的心腹將領,趙匡胤。

周世宗柴榮畫像

二.柴榮臨終前的權力設計

後周顯德六年,柴榮御駕親徵遼國,意圖奪回自後晉石敬瑭時期就割給契丹遼國的燕雲十六州。結果柴榮在後周軍已拿下三關十七縣,節節勝利之時,突患重病,不得已而撤軍。回軍途中,軍中出現了「點檢做天子」的流言。而當時任殿前司都點檢的,是後周太祖郭威的女婿,張永德。雖然柴榮不相信這個預言,並且自信的評價張永德說「吾觀之,終不是富貴之人」,但是古人還是十分在意這種讖語的,最終還是免去了張永德殿前司都點檢之職,而新任的都點檢就是未來的宋太祖趙匡胤。

這個流言是誰傳的,又是誰在柴榮病重這個關鍵節點上,將「點檢做天子」五個字寫在了三尺長的木板上呢?有人根據最後受益原則,推斷是趙匡胤導演了這一幕。但是,我個人覺得,導演這一事件的不可能是趙匡胤,而只可能是另一禁軍系統的統帥,侍衛親軍司都指揮使的李重進。

如果是趙匡胤傳的「點檢做天子」,以當時趙匡胤的資歷,正常情況下,位高權重的都點檢一職是根本輪不到他接任的。周世宗柴榮讓趙接任都點檢,是純粹的破格提拔。趙匡胤沒必要在不知道自己會不會繼任殿帥的情況下,導演這樣的鬧劇。而李重進是後周太祖郭威的親外甥,當年是有資格繼承皇位的。郭威怕他反對柴榮,在生前就讓李重進跪拜了柴榮,為二人定下了君臣名份。李重進在朝中,最大的政敵正是張永德。二人一度劍拔弩張,關係十分緊張。李重進在此時陷害張永德,是完全有可能的。

宋太祖趙匡胤像

趙匡胤是柴榮心腹,雖然已經在後周軍隊中多次為統帥出征,獨當一面,但是和張永德、李重進等宿將比,資歷太淺。那麼為什麼柴榮要破格提拔趙匡胤呢?這就是柴榮自以為自己設計權力的巧妙之處:

柴榮病危,太子年幼。因此,他真正要防的人是在軍中威望資歷甚高的張永德和李重進這兩位禁軍大帥。張永德被閑置,啟用了資歷淺的趙匡胤,這本身就是削弱殿前司禁軍的信號。然後,李重進當年是跟柴榮爭過皇位的,誰知道強悍跋扈的李重進會怎麼對待未來的小皇帝?張永德已廢,那麼失去制衡的李重進也不可以留在中央。於是柴榮讓李重進在任侍衛親軍都指揮使的同時,兼任淮南節度使,出鎮揚州,將其排擠出中央,讓其實際上脫離了侍衛親軍系統。最危險的兩人,都被廢掉了。那麼對於接任殿前司統帥的趙匡胤,柴榮真的就一點沒防備嗎?當然不是。

侍衛親軍司的實際指揮權,落入了副都指揮使韓通手裡。韓通,這個人,「性剛而寡謀」,不善於拉幫結派搞關係,柴榮出征時,多次委任韓通在京師汴梁留守。因此柴榮對其十分信任,自然放心的把兵權交給他。有了韓通坐鎮侍衛親軍司,殿前司是掀不起大浪的。

其次,柴榮新立符彥卿女兒為皇后(小符後),拉名將符彥卿為外援為小皇帝護航。符彥卿出身武將世家,自後唐起就是名將,已經出仕五代,此時是天雄軍節度使,魏王,真正的位高權重。

最後,讓範質、王溥、魏仁浦並相,範質為首相,另兩人為副相。同時,三大宰相不光管政事,其中魏仁浦仍保有原職樞密使,統管軍政,另兩位宰相加「參知樞密院事」頭銜,協管軍政。三大宰相親密合作,牢牢掌控了行政權和調兵權。沒有他們的首肯,趙匡胤、韓通想調動一兵一卒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總結一下週世宗柴榮臨終前的權力設計,就會清晰的發現,禁軍統帥兩個都是心腹,但是一個資歷淺(趙匡胤),一個不會處關係(韓通)。三大宰相平分相權,又同時參與軍政,合作卻又互相制約,同時可以牽制兩位禁軍統帥。之後再拉符彥卿為外援,如此穩固的權力結構,可謂天衣無縫,試問,誰還能威脅小皇帝?

三.天算不如人算

然而,柴榮低估了趙匡胤的社交能力和野心。

我們來看一看,柴榮駕崩後,侍衛親軍司和殿前司的主要將領:

兩大禁軍統帥,韓通不善交際,跟誰都不對付。趙匡胤很善交際,跟誰關係都好。

侍衛親軍司中,三把手韓令坤「素與太祖(趙匡胤)親善」,四五把手高懷德、張令鐸跟趙匡胤關係也很好,雖然沒到結拜為兄弟的程度,但是至少是沒有矛盾的。後來陳橋兵變,二人均態度明確的擁立趙匡胤,趙匡胤還將妹妹嫁給了高懷德。

殿前司,就更不用說了,全是趙匡胤的人。二把手慕容延釗是趙匡胤的結拜大哥。三四把手石守信、王審琦,是著名的「義社十兄弟」,最早和趙匡胤結拜之人。可以說,整個禁軍高級將領,跟趙匡胤關係不太親近的只有掛名遠離中央的李重進以及韓通。

如此的軍隊結構,就算趙匡胤之前沒有野心,柴榮死後,野心也該生出來了吧?

其實,柴榮選的宰相團隊也有問題。首相範質為人過於自負跋扈。柴榮病危之時,覺得權力拆分的還是不夠,想再加一個副宰相。這個人就是柴榮還不是皇帝時候的潛邸舊人王著。柴榮當著趙匡胤(名義上的武將之首)、範質(文臣之首)的面說「王著藩邸舊人,我若不諱,當命為相」。但是範質不想再分權,而且範質討厭王著,認為其嗜酒如命,結果公開違背柴榮詔命。柴榮駕崩後,範質對此事一拖再拖,最終王著也沒有被任命為副宰相。前面我講過,三宰相控制著調兵機構樞密院,沒有他們首肯,趙匡胤一兵一卒都是無法調動的。但是後來,傳言契丹入侵,範質也不經查證,就匆匆將大軍交給了趙匡胤,最終使得趙匡胤輕易獲得軍隊控制權,進而發動陳橋兵變。

另外,外援符彥卿也有個致命問題:符彥卿的二女兒雖然被柴榮立為皇后,但是符彥卿的小女兒嫁給了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陳橋兵變,你讓符彥卿幫誰呢?而且滿朝文武,柴榮沒看走眼的只有韓通,也只有韓通聽說兵變後想著組織兵力抵抗,但是還沒到家就被趙匡胤心腹王彥升截住殺死了。這種情況下,符彥卿又能做什麼呢?

所以,柴榮臨死前看似將權力層層分割,互相制約,但實際上,對趙匡胤基本上沒有什麼太大的限制。這隻有一個解釋,就是趙匡胤作為柴榮心腹,一手提拔起來的將領,柴榮根本沒想過他會篡位,也根本沒有防著他。在柴榮心中,趙匡胤是保護柴氏皇族的最佳人選。只能說,柴榮這次是看走眼了。


*周世宗柴榮畫像(清人繪)*

史載,乾祜二年(公元950年),二十四歲的趙匡胤來到河北鄴都,投靠後漢樞密使郭威,在其麾下作了一名普通士兵。次年,郭威發動兵變,推翻了後漢,建立了後周王朝。

趙匡胤出身於軍人世家,其父趙弘殷本是後唐莊宗李存瑁的愛將,李存瑁在兵變中被殺後,趙弘殷備受冷落,從此一蹶不振。趙匡胤降生於洛陽夾馬營,乳名「香孩兒」,他自幼在其父的督導下習練武藝,打熬筋骨,練得弓馬嫻熟,膂力過人,更兼義膽包身、智勇雙全 。家道中落後,他毅然離家外出,決心闖蕩出一番事業來。他顛沛流離,四處投人不著,飽經冷眼與磨難 。最後走投無路的他只得投到郭威帳下做了名廝殺軍漢。郭威發動兵變時,趙匡胤作戰勇猛,立下戰功,郭威破格將他攫拔為禁軍東西班行首,負責宮廷警備、宿衛。

*宋太祖趙匡胤畫像*

遇到了生命中的貴人

顯德元年(954年),周太祖郭威因病去世。柴榮是郭威的內侄,後被其收為養子,史載他「器貌英奇,善騎射,略通書史黃老,性沉重寡言」。郭威去世後,柴榮繼位稱帝,是為周世宗。周世宗即位,為趙匡胤盡情施展才華和抱負創造了難得的機遇與條件。原來,柴榮任澶州(今河南濮陽)刺史、鎮寧軍節度使等職時,趙匡胤一直是他的親信將領,自然會得到他的格外關照與重用;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因為周世宗柴榮是一位雄才大略、氣度恢廓、能順應歷史潮流的英明君主,他上位後南征北戰、東攻西伐 ,為重新統一四分五裂的中國而耗盡全力,同時也為趙匡胤這類有才幹的文武大臣提供了盡情施展的歷史舞臺。

周世宗即位後,智勇雙全的趙匡胤也隨之被調到後週中央禁軍任職。

顯德元年二月,北漢發兵進攻後周,趙匡胤隨周世宗柴榮率大軍前去迎敵。雙方軍隊在高平(今山西晉城東北)遭遇,隨即展開了一場惡戰。開打不久,北漢軍隊便佔了上風,後周大將樊愛能、何徵膽怯畏死,一見北漢軍凶神惡煞,陣勢不妙,竟帶頭臨陣脫逃,導致後周軍陣腳被沖亂,情形危殆異常。此時趙匡胤卻很冷靜,很有些臨敵而勇的名將風範,他建議周世宗將護駕禁軍分為兩部,一部由禁軍將領張永德率領,搶佔制高點,再居高臨下,用密集的箭矢壓制北漢軍的瘋狂進攻勢頭;另一部由趙匡胤指揮,從左翼直撲敵方陣地。這一招果然好使,北漢軍隊在密如飛蝗的箭雨和周軍的凌厲進攻的衝擊下,死傷狼藉,紛紛敗退,後周軍轉敗為勝,取得了高平之戰的勝利。

趙匡胤臨危不亂,且指揮有方,以高平之戰的出色表現得到了周世宗的進一步青睞與賞識。在周世宗的提攜下,從此開始他青雲直上,飛黃騰達的開掛人生。

義社十兄弟

高平戰役結束後,周世宗將趙匡胤提拔為殿前都虞侯,成為後周禁軍的高級將領,他上任後立即開始著手整飭禁軍。在趙匡胤的主持下,後周禁軍開始裁汰老弱、調選精壯,編練成精銳的殿前司諸軍。

也正是由於在這次整頓禁軍的過程中,極富心機的趙匡胤開始有意在軍中培植個人勢力,他利用這一千載難逢的機會,將羅彥環、郭廷斌、田重進、米信、潘美、張瓊、王彥升等自己麾下的心腹之人安插進殿前司諸軍中為基層將領,同時又利用自己禁軍高級將領的特殊身份,主動與其他高、中級將領傾心結交,大加籠絡,並同其中最有實力的石守信、王審琦、韓重斌、劉守中、劉慶義、李繼勛、劉廷讓、王政忠、楊光義互換金蘭,結拜為著名的「義社十兄弟」,逐漸形成了一個以趙匡胤為核心的勢力圈子與利益同盟。

從顯德二年(956)到顯德五年(958),周世宗先後三次發兵攻伐南唐,逼迫南唐將江北十五州割讓給後周。在這三次戰役中,趙匡胤謀勇兼具,屢立戰功,表現的很是出色,積功被晉陞為忠武軍節度使兼殿前都指揮使。南唐戰役結束後,趙匡胤的眼界更為開闊,以前他只注重結交軍中武夫,現在開始知道重視文人了。趙普、楚昭輔、王仁瞻等人都是這一時期被他網羅至帳下擔任謀士的。除此之外,他一改以往那種不喜讀書的粗豪做派,也開始留意研讀經史,以從中吸取前人的經驗教訓。

史載,顯德六年(959),後周宰相王樸突然暴病而亡。趙匡胤平生最懼王樸,就在幾天前,他還被骨鯁鋼直、目光如炬的王樸訓斥的「唯唯而退」,現在,唯一可以讓他畏懼的人突然離世,終於可以讓他鬆口氣了。如此一來,所有可能阻擋趙匡胤代周稱帝作天子的障礙與掣肘都沒有了。形勢變化之快,機遇來的如此突然,趙匡胤自己也做夢都沒料到。

黃袍加身:從普通一兵到大宋開國皇帝 周世宗這人很有能力,也算一代明君,可惜的是年僅三十九歲就死了,臨終前指定由其年方七歲的獨子柴宗訓繼位。後周隨即出現了「主少國疑」的弔詭局面,一時間人心惶惶,流言四起,史載「時人鹹謂天下無主」。一些忠於後周的大臣,立刻敏銳的意識到是是趙匡胤那夥人在搗鬼,散佈謠言的十有八九是他們,有人認為趙應該主動避嫌,交出軍權,不應再執掌禁軍,甚至有人主張先發制人,將野心流露的趙匡胤一舉誅殺。

趙匡胤也沒閑著。他和其麾下的心腹文武們也在加緊活動,一個很明顯的事實是,周世宗在時,他還不敢輕舉妄動,在周世宗死後這半年多里,禁軍高級將領大都換成了他的人,殿前副都檢點一職由慕容延釗擔任,《宋史》記載,慕容延釗與趙匡胤自幼相交,「素所兄事」,兩人哥弟相稱,關係很鐵;殿前都虞侯則由王審琦擔任,王和趙是「布衣故交 」,又是「義社十兄弟」之一,和當時已擔任殿前都指揮使的石守信一樣,都是趙氏集團的骨幹分子。這樣一來,整個後周禁軍殿前司系統均被趙匡胤的人所掌控。

但後周軍隊另一個系統侍衛司則並未被趙匡胤控制。這一系統中只有趙匡胤的把兄弟韓令坤一人在其中擔任將領, 彼時他正率軍駐紮在淮南揚州,而京城中忠於後周柴氏皇族的將領只剩下一個副都指揮使韓通,他勢單力薄,孤掌難鳴,當然無力與趙匡胤相抗衡了。

經過半年多緊鑼密鼓地精心準備,時機已經成熟。顯德七年(960)正月初一,後周君臣正在喜氣洋洋的朝賀新年,突然接到遼與北漢聯軍悍然入侵的戰報。小皇帝柴宗訓哪有主見?在徵得輔政宰相範質、王溥的同意後,命趙匡胤率禁軍前去迎戰。

正月初二,趙匡胤按計劃率軍出征。當日下午,到達開封城北數十里的陳橋驛,準備在此紮營歇息,剛安頓好,一個自稱通曉天文的軍校突然指著西沉的紅日嚷道:「天邊有兩個太陽,正在激烈搏鬥 」 ,他還對趙匡胤的心腹幕僚楚昭輔說:「一日克一日, 此乃天命」。二人一問一答,煞有介事且配合默契,引起將士們的注意與圍觀,大家七嘴八舌,議論紛紛,一傳十,十傳百,很快軍中都知道「一日克一日」的事情了。

當晚,見宣傳已見成效,趙匡胤親信將領郭延斌祕密返回京師,通知石守信和王審琦控制住京城內外大門。次日天剛破曉, 一夜未眠的趙普、趙匡義(後改光義)率眾將士簇擁到趙匡胤的大帳外,在陣陣歡呼聲中,大家七手八腳的將趙攙扶到帳外。只見大家手舉刀劍,齊聲高呼:「諸軍無主,願策太尉(最高軍事長官)為天子」 !趙匡胤假裝推脫,沒有吱聲,眾將不由分說,將一件象徵天子龍袍的黃色上衣披在他身上,眾將校呼啦啦跪地高呼「萬歲」。

事不宜遲,趙匡胤「勉強」接受了眾人擁戴,隨即宣佈軍紀, 再三重申不得侵害後周皇帝、太后,併火速回師都城開封,在石守信等人的配合下大軍魚貫而入, 迅速控制了京城局勢。

在此過程中,忠於柴榮的副都指揮使韓通準備組織軍隊抵抗,可軍中都是趙匡胤的人,他哪指揮得動?遂被王彥升斬殺。事已至此,太后和小皇帝束手無策,只得召集百官,宣讀了幾日前就已擬好的「禪位詔」,表示願「應天順人」,將帝位讓給趙匡胤。

次日,趙匡胤宣佈定國號「宋」,改元建隆。這樣,點檢做了天子,雄才大略的他也成了宋王朝的開基帝王。是為宋太祖(謚號太祖武德皇帝)。

參見《新五代史》、《宋史》

【插圖源自網路】

【發文不易 剽竊必究】


漢朝之後,篡位已經是一套很成熟的體系操作,直至唐宋更是如火純青。

要麼是勢力滔天,要麼是手握兵權。

趙匡胤是二者皆有,本是柴榮最為依靠的臂膀,若是柴榮活得好好的,壽命足夠長得可以為其後續者提供成長時間,相信趙匡胤會踏實最忠臣。

可惜啊,柴榮夭壽,他一死,北周會動蕩不安,至少會為了爭權奪勢而殺個不亦樂乎。

趙匡胤是重臣,曉得這樣的事情嚴重性,奈何當時實行的父死子繼的傳承,故此只能採取政變一途。

要知道,這種取而代之的暴力程度在古代絕對是已經很罕見了,甚者趙匡胤當了皇帝還善待柴榮後裔。

換句話講,一塊打天下的幫派兄弟,老大突然掛了,老二自然會想接替,利用手頭掌控的幫派資源,不難在老大病危之際鋪排好一切,這一點比奄奄一息的老大試圖協助幼子理順所有還容易。

牆倒眾人推嘛,病危的柴榮如一面牆,老二如日中天,與其期待不知所謂的幼主會給啥樣的安排,倒不如相信老二給予的保障。

再說了,幼主可以給的安全感是遠遠不能及老二答應的安全感。

因此,有心帝位的趙匡胤稍微動一下心思,全體朝臣武將都心知肚明,掂量一下幼主與趙匡胤孰輕孰重,選擇不難做出。


認為此文最靠譜:

周世宗柴榮駕崩前,按照他對五代以來的皇權更替情況觀察看,他是提防著這三個人~即妹夫張永德,表弟李重進,岳父符顏卿。這三個是最有可能搶兒子江山的人。

那個「點檢作天子」的木犢來的特別奇怪。在世宗班師回京時,健康狀態持續惡化,誰最有可能製作這個木犢?雖然李重進排名第一,最有嫌疑的,但還不是唯一人選。排名第二的肯定是趙匡胤。因為,把張永德拿下,趙匡胤都會是受益匪淺的人,這是必然趨勢。

趙匡胤作為柴榮心腹,又是世宗一手提拔起來的將領,柴榮根本沒想過他會篡位,也根本沒有防著他。在柴榮心中,趙匡胤是保護柴氏皇族的最佳人選。所以,讓趙匡胤做了新的「點檢」,可能讓趙匡胤也意外。

所以,駕崩前的朝政人事安排,看似幾乎是天衣無縫。

可是,只能說柴榮這次可是看走眼了。看似簡單面善忠心耿耿的趙黑子,恰恰成為後周江山的掘墓人。

歷史就是這般的充滿著不確定性。


周世宗柴榮:「朕當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可惜39歲便撒手人寰,凌雲壯志化作無奈嘆息,宏圖偉業都為他人做嫁衣!

柴榮他未能實現為君30年、掃平天下的願望,但以他在位5年半的文治武功來看,完全可以掃平天下、開創盛世,成為一代明君盛主,可惜卻英年早逝、功敗垂成。如老天在假他一些時間,也許中國歷史就會有一個與漢唐並肩的盛世,而不是處處被異族蹂躪的宋王朝。

而在死前的,他把一切安排的非常妥當,可惜,看走眼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參照郭威黃袍加身事件導演另一場黃袍加身的趙匡胤。

柴榮的具體安排是:

內宮方面:立魏王符彥卿女為皇后(即小符後),主持後宮,小符後是大符後的妹妹,主持中宮事宜,必能善待其姐兒子柴宗訓。以四子七歲的柴宗訓為特進左衛上將軍,封梁王;以五子柴宗讓為左驍衛上將軍,封燕王,前三個兒子和郭威一家死於劉承祐之手。

宰執大臣方面:擢升樞密使魏仁浦為宰相,晉封吳廷祚為左驍衛上將軍、檢校太傅、樞密使,執掌樞密院。魏仁浦、範質、王溥三位宰相參知樞密院使。為什麼這麼安排?五代以來。樞密使參與朝政。始於宰相分權,降及五代,改用士人,樞密使皆天子腹心之臣,日與議軍國大事,其權重於宰相。

論級別,宰相高於樞密使,論實權,樞密使高於宰相,柴榮將魏仁浦調出樞密院,是擔心魏仁浦權力過重,由吳廷祚接任樞密使,又擔心吳廷祚由此做大,所以讓魏仁浦、範質、王溥三位宰相參知樞密院使,讓四人互相牽制,平衡最高權力,四人都是文職出身,在軍界沒有任何根基勢力,所以四人執掌樞密最為可靠。

軍界調整:藩鎮長官換調,一是駐京兆的永興節度使王彥超改任鳳翔節度使,鳳翔是後周西面門戶,不容有失,而王彥超又是猛將,這個人事安排是為了防備後蜀孟昶,柴榮相信他對付的了孟昶,萬一王彥超在政治上靠不住,畢竟他在永興軍任職3年,難免培養出自己的勢力,而把他調至鳳翔,一方面對付孟昶,就算他叛變,在鳳翔沒有任何根基,也掀不起大浪來。

二是由駐青州的平盧軍節度使李洪義接替王彥超職務兼京兆尹,李洪義在京兆也沒有任何根基,也不會有後顧之憂。

三是解除張永德殿前都點檢職務,升趙匡胤為檢校太傅、殿前都點檢。按說張永德是郭威的女婿,柴榮的妹夫,但柴榮信不過張永德。原因是張永德的能力、名望和在軍界的勢力都讓柴榮非常不放心,張永德是周朝近親,出道早,官位高,自始至終都出在周朝最高權力中心,掌握禁軍已經三年,禁軍中親信、故舊非常多,人脈非常廣,如果柴榮死後,張永德起了異心,近水樓臺先得月,沒有誰能夠制服張永德。

於是張永德被解除兵權,加官檢校太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新任都檢點就是後來的宋太祖趙匡胤,之所以是趙匡胤,只不過是柴榮信任他罷了,畢竟趙匡胤在禁軍中的人脈關係跟張永德一樣廣,柴榮不相信自己繼位前就身居高位的張永德,而相信自己一手提拔起來的心腹趙匡胤,可惜他還是看走了眼,趙匡胤還是辜負了他的信任。可惜柴榮一片苦心,卻是趕走了妹夫張永德,便宜了所謂的心腹趙匡胤。

柴榮太累了,六年徵戰勞苦,很少休息,操勞過度,一病不起,遂成千古遺恨,半年後,他的心腹愛將趙匡胤帶著他精銳的禁軍發動政變,奪取了後周天下。

柴榮死了,在他的人生即將到達頂峯的時候,命運給柴榮以及中國歷史開了一個苦澀的玩笑,這個不應該出現的玩笑直接葬送掉了一個幾乎可以媲美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偉大時代,直接改寫了中國近一千年的歷史。

從此,漢民族崇文廢武,血性越來越少,漢唐以來奔放大氣的民族性格不在出現了,取而代之的是內斂保守,當一個民族失去了對外開拓的血性和霸氣,在歷史的泥淖中不斷的沉淪,等待著這個民族的只能是毀滅,近千年來,漢民族的數次亡天下已經證明瞭這一點了,可以說,柴榮病死,趙匡胤奪位,是中國歷史至公元後以來第二次千年中最大的不幸。

有些觀點指責中國古代的民族主義,但如果沒有偉大的民族主義者,誰來保護我們的文明,誰來保護我們的發展成果,指望敵人發善心嗎?這不是癡人說夢嗎?可能性為零。其他三個古文明是怎樣滅亡的嗎?

人,只有自強才能自立,國家要生存發展,只能依靠自己,在弱肉強食的叢林世界中,永遠不要相信道德對一個利益集團的約束,那是絕對不可能的,想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下來,唯一的辦法就是鐵血自強,用刺刀而非道德來爭取自己所需要的利益,除此之外,別無他法,你哪怕是想跟人家談判,你想跟人家去用道德,用法理來爭,你首先得有粗的胳膊,你得能掰過別人,你沒這些東西,什麼都白搭,想跟人家談,人家不跟你談,你沒有實力跟人家談。

所以從漢民族自己發展的利益來講,影響千年歷史發展的關鍵人物,不是趙匡胤,而是柴榮,柴榮的死,對近千年歷史是最具影響力的,柴榮如果不死,趙匡胤奪位的可能性是零。

無法理解命運之神為什麼偏偏在這個時候改變了中國歷史發展的方向,哪怕在多給柴榮五年時間,他也有足夠的能力來改變歷史,柴榮在他短短五年半的鐵血生涯裡面,幾乎戰勝了所有的敵人,卻唯獨戰勝不了命運,這大概就是天意了,於是,英雄死了,漢民族也錯過了又一次復興的機會。

周世宗柴榮年輕時向精通術數的左諫議大夫王樸發問:「朕當得幾年?」。王樸回答:「臣固陋,輒以所學推之,三十年後非所知也。」柴榮聽後滿心高興回答道:「若如卿所言,朕當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這是何等的豪邁大氣,這是個有擔當的偉大男人對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可惜,歷史並沒有給柴榮三十年的時間,他在位緊緊五年半,太短了,真的太短了,屬於英雄的鐵血時代結束了。這是一個誰都沒想到的結局,也許,這就是天意吧!

最後,讓我們一起回顧下這位明君五年半的文治武功作為結束

政治:清吏治,選人才,施行德政、欽定律法

經濟:均定田賦,降低稅收,勸課農桑,疏浚河道,這一系列措施,使得後周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

文化:考正雅樂,糾正科舉弊端,搜求佚書,雕刻古籍,大興文教。延聘文學之士,實行考試製度等。

武功:西敗後蜀,奪取秦、鳳、成、階等四州;南摧南唐,盡得江北淮南十四州;北破契丹,連克二州三關。


後周世宗柴榮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一生致力於統一天下,是五代時期難得的明君。不過也正是由於柴榮太過於勞心費力,他在39歲時就英年早逝,留下了7歲的小兒子柴宗訓繼承皇位。

後來的事情我們都知道,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代周建宋,成就了新的王朝。

(柴榮)

那麼,柴榮作為一代明君,難道就沒有意識到有人會篡位嗎?他為什麼不留下一些心腹忠臣來保衛後周的江山呢?

其實,柴榮是有準備的。為了保住後周的江山,柴榮可謂是煞費苦心。在他感覺到身體出現問題之後,他就已經開始作出了一系列的防範措施。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有兩個人最有可能威脅到柴榮的統治。

一是郭威的女婿,擔任殿前都點檢的張永德。當時的殿前都點檢,掌握著禁軍,而擔任此職位的張永德不僅屢立戰功,又是郭威的女婿,確實是個威脅。因此,在柴榮看來,殿前都點檢這個職位,應該改為由自己信得過的人來擔任。

於是張永德就被柴榮從這個位置上拿了下來,由趙匡胤來填補他的空缺。(從後來的情況來看,柴榮的這一波操作,實際上是坑了兒子一把。)

除了張永德之外,作為郭威外甥的李重進也是一個危險人物。

就血脈上來說,柴榮實際上和郭威根本就沒有血緣關係,相反郭威死後,最應該繼承皇位的,本該是作為外甥的李重進。不過郭威深刻地明白,身在亂世中,很多事情是身不由己的,想要在亂世中建立起王朝,不應該靠世襲,反而應該是有能者居之。因此,為了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郭威在臨死前,專門找了李重進進宮,讓他當著自己的面給柴榮行禮,其目的就是防止李重進造反。

(李重進劇照)

後來,後周在柴榮的帶領下,日益興旺。李重進也跟著喫香喝辣耀武揚威,他沒有造反的理由。

可要是柴榮病死了,他又會怎麼樣呢?

李重進擔任著侍衛親軍馬步都指揮使。他能徵善戰且手握重兵,一旦造反,肯定會極大地削弱後周國力,這是柴榮不願意看到的。因此,柴榮努力削弱李重進的實力,慢慢將他調離了權力中心,還提拔趙匡胤與之抗衡,可以說是用心良苦。

除了這些可能造反的人,柴榮還安排了一些非常忠心的人輔助柴宗訓。

比如宰相範質,就是一個固執而忠心的大臣,非常適合託孤。

事實證明,柴榮的這點眼光確實也沒錯,當趙匡胤率大軍進入皇宮之後,朝堂上唯一一個沒有屈服的人,就是範質。

除了範質,侍衛親軍馬步副都指揮使韓通也是忠心耿耿的人。雖然韓通這人性情比較急躁,而且不擅於和人交際。但他卻是個認死理的人,哪怕柴榮死了,韓通也一定會全力保衛柴家人安全。趙匡胤在兵變之前,曾將韓通的手下調到了其他地方,這讓韓通在聽說趙匡胤造反後,一時召集不了人馬,只能草率地進行抵抗,最後抵抗失敗被殺。

(趙匡胤劇照)

除了這兩人外,柴榮還有一個最重要的託孤大臣,那就是趙匡胤。

對於趙匡胤,柴榮也曾專門在軍中安排了一些對頭打壓他,但趙匡胤為人極擅交際,和朝中大部分將領都保持著非常好的關係,而且他當年的「義社十兄弟」,大部分都在朝中擔任著重要的職位。這也直接導致後來柴宗訓登基之後,朝廷中的軍政大權,幾乎全落到了趙匡胤的手裡,他不稱帝纔是怪事。

柴榮雖然是明君,但在選擇繼承人方面卻沒有郭威的遠見,想要在亂世中幹出一番事業,唯有通過禪讓的形式,讓更強的人來治理國家。

趙匡胤在後來選擇繼承人的問題上,沒有選擇兒子趙德昭和趙德芳,而是培養弟弟趙光義,也是這個道理。

(參考資料:《舊五代史》)


周世宗柴榮雄才大略,文治武功,軍政雙優,像極了面位之子劉秀。對手下兄弟也是推心置腹,信任有加。趙匡胤本就是柴榮最信任的兄弟。小故事:趙匡胤謀劃黃袍加身之事,心中一直猶豫不決,跑回家去問姐姐是否可行。他老姐拿起洗衣棒就是一通猛捶,邊打邊罵:如此大事,男子漢大丈夫當斷即斷,回家來問個老孃們,算那回事?趙匡胤遂下定決心幹一票。篡位登基之後善待柴氏後人,以求心安。前朝廢帝,以柴氏一族結局就好,一是趙匡胤仁義大度,二來也是其篡兄子之位,心中有愧。三來趙匡胤本就是柴榮的連襟,柴榮的親信同時也是趙匡胤的親信。所以趙匡胤才能是隻殺韓通一人,輕鬆篡位,篡位之後再杯酒釋兵權。


五代時期,兵強馬壯者為天子。柴榮作為一代明君,怎麼可能在自己身後不留後手呢?而且趙匡胤也不是輕易得手的。

早在柴榮病重之際,他就開始對有可能威脅到政權安全的將領作了重點防範。

比如,柴榮解除了殿前都點檢張永德的職務。張永德掌典禁軍,戰功卓著,另外有個身份是周太祖郭威女婿。世宗本來對他十分忌憚,結果他又在回師途中,發現了一個長三尺餘的木條,上書「點檢作天子」。所以世宗考慮到張永德是個潛在威脅,加上覺得他並非真正的輔政之才,乾脆免去其殿前都點檢之職,改任其為澶州節度使。

但是張永德留下的空缺卻由趙匡胤擔任。因此從黑色幽默的角度上說,柴榮為了鞏固其政權,反而讓趙匡胤有了奪取其政權的契機。

當然,就任殿前都點檢,趙匡胤雖然掌握了三萬左右的精銳,但僅依靠這些力量,尚不足發動一場宮廷政變。

柴榮當時也留下了其他制衡趙匡胤的心腹重臣。比如當時任侍衛親軍司馬步軍都指揮使的李重進能徵慣戰,手握重兵。副都指揮使韓通在後周的立國與發展中居功厥偉,被郭威、柴榮「委以心腹」,雖有勇而寡謀,卻誓死效忠周室。步軍都指揮使袁彥,也是趙匡胤的死對頭。

但可惜的是,世宗殫精竭慮安排的輔政格局,在其子恭帝即位不久就破壞無遺。先是侍衛親軍步軍都指揮使袁彥被排擠出汴梁,改任陝州節度使。袁彥離開後,侍衛馬軍都指揮使韓令坤改任侍衛馬步軍都虞候,龍捷左廂都指揮使高懷德升為侍衛馬軍都指揮使,虎捷左廂都指揮使張令鐸升為侍衛步軍都指揮使,鐵騎右廂都指揮使王審琦升為殿前都虞候。

此後不久,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進也被排擠出了權利中樞,改任淮南節度使。

在此之後,殿前司的實權派人物如下:殿前都點檢趙匡胤 、副都點檢慕容延釗、殿前都指揮使石守信、殿前都虞候王審琦、鐵騎右廂都指揮使劉廷讓、控鶴右廂都指揮使馬全義。其中石守信、王審琦、劉廷讓三人,是趙匡胤「義社十兄弟」中的盟兄弟;慕容延釗與趙匡胤私交甚篤,趙匡胤「常兄事延釗」;馬全義則是趙匡胤心腹,可以說恭帝即位月餘,殿前司就變成了趙匡胤政變的大本營。

而本來應該制衡殿前司的侍衛親軍司的情況也大有變化: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暫缺 、侍衛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馬步軍都虞候韓令坤、馬軍都指揮使高懷德、步軍都指揮使張令鐸。

這四人當中,韓令坤、高懷德、張令鐸三人都以趙匡胤馬首是瞻,這樣一來,侍衛親軍司中,除了韓通一人,大體上也被趙匡胤勢力控制了。

後世有人認為,年幼的恭帝和符太后不可能主動做出這種自毀長城的決定,一切都是趙匡胤在暗中操縱。理由就是趙匡胤的胞弟趙光義的妻子是符太后的姐妹,趙匡胤通過符太后這個沒有絲毫政治鬥爭經驗的女子,達成了自己的政治目的。

通過這些人事調動,趙匡胤才借著所謂「契丹南侵」的這個理由,將部隊帶出了汴梁城,並將其掌握在手中,纔在京畿之外發動政變,「黃袍加身」。

而趙匡胤最後的成功,要結合五代的具體情況來看。五代是一個誰握有軍權,誰就等於擁有了政治發言權的時代。合格統治者首先的條件是能打,比如柴榮。但上個合格統治者的心腹重臣,未必會忠於這個統治者的兒子。雖然歷史上是趙匡胤成功了。但如果最後掌握權力的是其他柴榮的心腹重臣,一樣會想辦法造反奪權的。

這就是「主幼臣疑」必然會導致的情況。


因為柴榮最大的心腹臣子就是趙匡胤啊。

可是偏偏就是這個柴榮認為可以託付後事的人物,篡奪了自己的江山。

這裡先簡單說明一下,郭威是五代十國後周的建立者,柴榮是他的養子,因為郭威的兒子都被人殺死了,所以郭威死後把皇位傳給了柴榮。趙匡胤能一步步從無名小卒走上人生巔峯,郭威和柴榮都居功甚偉。

趙匡胤本來到處遊歷無處安身,後來他聽信一個和尚的建議,往北投了郭威。那時候郭威還只是後漢的樞密使,他很看好趙匡胤,給了他很多立功的機會,趙匡胤表現也還不錯,也得到了郭威的提拔。郭威稱帝之後,將柴榮任命為開封府尹,讓趙匡胤當開封府馬直軍使,做柴榮的副手。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趙匡胤和柴榮的關係逐漸開始緊密。

柴榮登基之後,將趙匡胤調到親軍效力。那個時候親軍的老大是殿前都點檢張永德,張永德是郭威的女婿,位高權重,軍中威望也很高。趙匡胤跟隨柴榮南征北戰,立功無數,很快就被提拔到了親軍老二的位置。

等到了柴榮在位的最後一年,張永德和趙匡胤隨柴榮北伐契丹,連克數州縣,立功而返。在返回的行軍途中,柴榮生病臥牀。恰在此時,柴榮又無意中從各地官員的上書中得到了一個皮袋子,皮袋子裏裝著一塊木板,上面寫著「點檢作天子」五個字。等到回京之後,柴榮又聽聞「點檢作天子」的兒歌在民間開始流傳。

很明顯,點檢就是指得殿前都點檢張永德。張永德一直是後周的忠臣,而且功勞很大,柴榮本不想因為這件事處置張永德。可是人言可畏,再加上自己很可能命不久矣,不得不為後事做準備了。所以柴榮選擇了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就任命了自己的好兄弟趙匡胤當了殿前都點檢,讓張永德當他的副手。

對於這一次安排,柴榮很滿意,他認為趙匡胤深受自己厚恩,肯定會好好輔佐自己的兒子。在安排好一切之後,柴榮便去世了,他七歲的兒子柴宗訓繼位。柴宗訓繼位沒多久,「陳橋兵變」就發生了,趙匡胤黃袍加身,竄了柴宗訓的帝位,建立的宋朝。

所以,問題還是出在柴榮身上,他讓真正的忠臣張永德下課,讓「假」忠臣趙匡胤當殿前都點檢。我要是柴榮,就會把殿前都點檢這個職務撤銷,因為「點檢作天子」的魔咒還在,趙匡胤換張永德,不還是點檢麼!

柴榮親手將張永德廢掉,給趙匡胤掃清了障礙,所以我很有理由懷疑「點檢作天子」這件事就是趙匡胤集團所為。大家對此事怎麼看,歡迎參與討論。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