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爺爺、張奶奶,我來看你們啦!最近身體好嗎,喫得香嗎?……”3月25日下午,揚州大學附屬中學舉行中學生價值取向大討論活動,該校高一(1)班學生通過“把溫暖送進空巢之家”的情景劇,將自己參與的公益行動“搬”上了舞臺。這是該校連續十二年舉辦該活動。

春風化雨,德育爲先。如何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同時,讓德育課程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是江蘇揚州教育人一直探索的課題。

構建系統德育課程,讓學生在行動中涵養美德

如何激發學生的內驅力?揚州將着力點落在了德育上。3月13日,一場特殊的班會課在揚州市第一中學的報告廳內舉行。“同學們,請你們寫下生命中最重要的5樣東西,然後一次次去掉相對次要的,直至留下最重要的一樣……”課上,老師用遊戲的方式帶領學生思考生命的意義,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爲更好地關注學生心理,喚醒學生的自我主體意識,內化和豐富學生的心靈體驗,提高德育效能,學校一直在嘗試探索德育的新途徑。”市一中校長張曉林介紹,今年春季學期,學校引入了“共創成長路”德育課程,“枯燥的說教適得其反,而共創課堂的體驗學習,讓學生學會如何處理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引導他們更理性、更快樂、更自信地面對紛繁複雜的生活”。

從小學到高中,揚州每所學校都在深耕德育課程,積極推進課程育人。揚州市汶河小學數十年堅持的小公民實踐課程、揚州市梅嶺小學西區校創新開設新兒童哲學課、揚州教育學院附屬中學多年堅持生涯教育課程、揚州中學將學會做飯等生活技能培養納入校本課程……

儀式引領文化浸潤,德育最應觸動心靈

“今天,我18歲了,我要向着自己的夢想努力!”這是2月25日揚州邗江區公道中學高三成人禮上學生寫下來的話。不僅僅是成人儀式,從開學儀式、升國旗儀式,到成長儀式、青春儀式、畢業儀式等等,一系列的儀式成爲每名學生成長記憶中最莊重而美好的註腳。

“觸動心靈的教育才是最成功的教育。”揚州市梅嶺中學教育集團竹西中學校長劉嵐是一名道德與法治課老師。在她的微信朋友圈內,校園裏的一隻大白鵝頻頻“出鏡”。這是去年4月開始她和初三的學生一起飼養的,當學生臨近畢業時,曾經毛茸茸的小鵝也已羽翼豐滿。“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懂得了關愛、陪伴、責任等的含義,認識了生命的寶貴。飼養這隻小動物,傳遞的是我們的生命教育理念。”

“學校活動一定要堅決摒棄空洞乏味的‘說教’,開展真正能進入學生內心的德育活動。”邗江區公道中學校長沈文濤說。從2018年起,揚州大力倡導中小學組織學生在小學到高中的十二年基礎教育階段閱讀一百本名著,背誦一百篇名篇,瞭解一百位名人,欣賞一百首(幅)名曲(名畫),觀看一百部優秀影視劇,簡稱“五個一百工程”。《音樂之聲》《小鬼當家》……幾乎每個週末,看電影、讀名著都是全市中小學生的“打卡”項目。

“增強學生人文素養,浸染生命底色,也是滲透德育的一種形式。”揚州市教育局局長周應華坦言,作爲教育工作者,我們尤其要思考,地方教育將給學生的今天帶來什麼,給未來留下什麼?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本固才能枝榮,根深才能葉茂,德育就是“根”,高質量教育的目標不僅是成績,更是爲學生未來的長久發展奠定基礎。

家校社合力,讓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趕緊調一下,火太大了……”一盤番茄炒蛋,讓邗江區美琪學校新初三學生蔡曼儀不知所措,這是15歲的蔡曼儀人生中學做的第一道菜。

好的德育工作,離不開家庭。去年6月邗江區發佈《家務勞動指南》,初中生要掌握洗衣服、做菜等家務技能。邗江區還先後研究發佈了《好老師指南》《好父母指南》以及《好學生指南》,倡導教師、學生、家長共同成長,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教育是個系統工程。我們主張,一個孩子的成長是內部動因與外部環境共同影響的結果,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努力、相互協調,形成教育合力。”邗江區教育局局長何雲峯認爲,德育是一個大集合,它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點點滴滴。

“進入新的歷史時期,教育必須加快轉型,要將教育發展的中心轉到提高質量、深化內涵和提升品質上來。”揚州市教育局局長周應華說,2017年,揚州市教育局提出要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適合的教育”爲引領,“辦高品質教育,建高品質學校,育高品質學生”,努力讓每個孩子享有公平和有質量的教育,爲每一個學生人生出彩奠基。

《中國教育報》2019年04月16日第7版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