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我所知,當時沒有這樣的事情。

就拿和珅來說,他把肥肉拿回家直接就煉了大油,其實就是豬油。

在飲食方面,和珅也非常節儉。雖然喫得好,但好歹人家不浪費,還教育兒子一定要省喫儉用。

唯獨對女人,和珅是跑得最歡。

和珅精通21種民族語言和37個國家語言,這成為了他變成清朝高層的基礎。

而當時的清朝,還是有很多清官的,並不像電視劇裏說的那樣貪官遍地。

再說,乾隆既然能做皇帝,肯定是擁有著無上威勢的,也絕對聰明。試想一個臣子把皇帝的賞賜棄之於地,被皇帝知道了,會是什麼下場?欺君之罪再加上驕奢之罪,就算是皇親國戚,那也得被貶為庶民,更何況是普通臣子?

因此,這個問題純屬無稽之談。


乾隆皇帝賞賜給大臣的不僅僅是豬肘子,確切的說是水煮白肉,宰下的豬肉直接放進燒開的鍋中,不加任何調料,這樣用白水煮熟的豬肉,分給大臣的一般都是肥肉,腥沖難以下嚥,這種肉是用來祭祀用的,稱之為胙肉,大臣們喫這種肉雖然是一種恩賞,不過又腥又肥還不能蘸料喫的胙肉,卻變成了大臣們的一種折磨,所以口中謝主隆恩,有的人假裝啃幾口後,會偷偷的扔掉,這事是真的嗎?

在電視劇《延禧攻略》中,怡親王被魏瓔珞擺了一道,在其頒賞的胙肉內撒鹽,因為玷污胙肉,被押宗人府處置。

滿清入關以後,出於對前明朝廷種種弊端的警惕,對於整個漢文化體系都採取了一定的抵觸態度,在軍政體制上刻意保留滿州舊俗,康熙為了鍛煉軍隊,每年都要率領王公大臣、八旗精兵到木蘭圍場去狩獵,以示不忘馬上得天下之本。還有在生活飲食等方面也都盡量維持遼東祖居地的老習慣。

清朝信奉薩滿教,入關後就將坤寧宮作為祭祀場所,祭神每天都要舉行,按照舊俗,祭神要在神前現場殺豬煮肉,廚師將豬肉切成一大塊一大塊的,扔進鍋中煮,有時候肉只有七八分熟就撈出來了,祭祀完後,敬神所用的胙肉,不能丟棄,平時祭神用的一般都是分給侍衛們,而每逢年節大祭,儀式後乾隆就會將胙肉分給在場的王公大臣食用,以表示眾人分享神靈賜福。

更要命的是這種賜福的肉還不能帶回家加佐料後再喫,要當場喫掉。好肉基本上都留給皇帝和妃子們,到了侍衛和王公大臣們手上的基本上都是大肥肉,為了表示不忘祖先的艱苦,喫這種又腥又膩可能還沒全熟的肥肉,不能撒鹽之類的調料,於是侍衛們分到這種胙肉的,裝模作樣的啃個幾口,就偷偷的藏在袖子裏,找個機會扔到犄角旮旯裏。

至於王公大臣應該是沒幾個有這種膽子,因為他們的袖子不好藏肉,是要放奏摺的,何況皇上在看著,就算是毒藥也要喝啊!

侍衛們亂丟垃圾,在某一年還是被乾隆發現了,為此龍顏大怒,專門下諭旨申斥此事,《清高宗實錄》中記載:

乾隆五十二年十二月己亥諭:舊制坤寧宮每日祀神祭肉,理應潔敬熟暖。給散秩大臣、及侍衛等分食,乃近來該首領太監等,每將整塊好肉私行偷用,以冷肉及瘦瘠殘剩皮骨,分給充數,以致散秩大臣侍衛等,進內食用者漸少…滿州舊制…其早間所供者,例不準出殿門,原承不留神惠之意,乃風俗不古。散秩大臣侍衛等,或竟不以為榮,反以為辱,固屬非是。

這道諭旨在後面規定,「每日喫肉之時,仍著派御前侍衛一員,乾清門侍衛二員,同喫肉之侍衛等,進宮一體分食,並遍加查看,如有仍前弊端,即據實具奏。」


可見乾隆時期確實是有人將皇帝賞賜的胙肉偷偷扔了,不過應該是侍衛,因為侍衛基本上每天都要喫這種令人難以下嚥的胙肉,皇上也不會一直盯著他們看,他們纔敢偷偷藏起來扔掉,至於王公大臣是肯定不敢了,舉行大祭的時候比較隆重,人那麼多都在看著,誰敢偷偷藏起來,難道不怕政敵參他一本?所以說大臣把乾隆皇帝賞賜的肉帶出宮再扔掉是不可能的!


把皇帝賜的豬肘子扔掉?這是不可能的,借給他們十個腦袋也不敢,不但因為這是皇帝賜的肉,還因為這種肉不是普通肉,是清朝皇室用來祭祀祖先的。

清朝是滿族建立的政權,滿族有很多特殊風俗,其中一個就是祭祖。

清朝皇室祭祀祖先時,給祖先上供的菜品中有一個叫「胙肉」的,用豬肥肉製作,做法是用一大塊肥的流油的豬肉清蒸或水煮,不加任何佐料、調料,煮出來什麼滋味都沒有。

清朝皇室還有一個風俗,他們認為「胙肉」是祭祖用的,是十分神聖寶貴的,祭祖完成後,這些寶貴的「胙肉」不能浪費,所以有些皇帝會把「胙肉」分給皇室宗親、貴族大臣,以示對他們的重視,也就是說普通官員是沒有資格分得這些「胙肉」的。

要命的是,皇帝賜給大臣的「胙肉」還必須當面喫掉,不能拿回家去加上佐料再煮,更不能不喫——這可是皇帝御賜聖品,誰敢不喫?不想活了?

作者從小在農村長大,每逢過年給老祖宗上供,必備的就是「胙肉」,一大塊肥膩的豬肉放在碗裏當供品,但用完以後即便要喫掉,也要重新烹製後再喫,否則根本無法入口。

如果有人不喫皇帝賞賜的胙肉,會有什麼後果?

正史上沒有此類記載,但二月河小說《乾隆皇帝》中有此類情節,說的就是乾隆賞賜紀曉嵐喫胙肉,紀曉嵐一百個不願意,也只能硬捱著喫上兩口,清宮戲也有類似情節。

所以說,皇帝賞賜大臣「胙肉」,有的大臣不喫,反而一出宮門就扔掉的故事不可能存在——除非當事人不想活了,想被皇帝做成「胙肉」。

我是專註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其實,乾隆皇帝賞賜大臣們每人一個豬肘子,並不是一件單純的賞賜,它是清朝皇室的傳統習俗,正統的說法叫做「承福受胙」。這裡的胙指的就是胙肉,也就是豬肉,是清朝皇室專門用來祭祀的肉塊。

這種肉的做法很簡單,就是把新鮮的豬肉卸成一塊一塊,然後和白水一起放入鍋裏用大火煮,期間不放任何佐料和調味品,待煮至七八成熟,上面沒有血絲後就撈出來切片上桌。這就是所謂的胙肉,又稱沒鹽沒醬油沒滋沒味的水煮肉。

對於很多人來說,這種肉是非常難喫的,但是清朝在努爾哈赤早期,那時候滿人還很窮,平時只有逢年過節才能喫上肉,所以對當時的人來說,能喫上這樣的肉,已經是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後來,等到滿清的事業越來越大,大家的生活水平也是越來越高,努爾哈赤就把它作為一項傳統保存下來,意為憶苦思甜。等到滿清入關後,這種傳統雖然依舊被繼承下來,但其實已經名存實亡,很少有人再去喫這樣的肉。

因為,這肉實在是太難以下嚥,只是偶爾皇帝會小規模的舉辦這種活動,讓大家來嘗一口,並不真正的喫,目的只是為讓大家不要忘記這份傳統。後來在雍正進行登基大典時,為考驗乾隆是否為合適的接班人,曾特意舉辦了這樣一次活動,並賞給乾隆一大塊胙肉讓他喫。

當時乾隆才滿十歲,正是挑食的年紀,但面對這樣一大塊難以下嚥的豬肉,乾隆還是一口氣將其喫完。雍正很是欣賞,便親自寫下傳位給乾隆的詔書藏於養心殿的牌匾之後。

等到乾隆當皇帝後,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當初雍正讓他喫胙肉而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所以他正式把這個傳統而大而推廣起來,總而言之,當初既然我喫了,你們也都得喫。

於是,此後每逢年過節的時候,乾隆皇帝都會按照傳統來,讓御膳房殺兩口豬,然後就這樣用白水煮,不放任何調料。

待肉煮熟後,廚師會將最好的瘦肉和五花肉獻給給皇帝和嬪妃,而那些大肥肉就給在座的侍衛和大臣人手一份,至於坐在乾隆身邊的大臣,還會特意賞賜讓門豬肘子,也算是一種榮耀。

但是,在喫這個肉時,皇上和妃子是有很多的蘸料的,但是給大臣的就是白水煮的,什麼蘸料也沒有,也沒有任何味道,

面對這樣的肉,大臣們內心都是叫苦不迭,因為這些官員們早已習慣了山珍海味,這大塊的豬肉雖然是熟的,但是沒有加任何的調料,讓人看了就心裡直作湧,想吐,又哪裡還喫得進去呢?

但問題是,乾隆皇帝自己都在喫,作為大臣又哪裡敢不喫呢?難道你比皇帝還尊貴!更何況,皇帝賞賜給你,是看得起你,一般人還沒有這個福分呢?所以大家也只好一個個口是心非山呼萬歲謝主隆恩,然後硬著頭皮往嘴裡塞。

對此,史書上曾這樣記載:「定製,大內於元旦次日及仲春、秋朔,行大祭神於坤寧宮,欽派內外藩王、貝勒、輔臣、六部正卿喫祭神肉……上自用御刀割析,諸臣皆自臠割。」

意思就是說,一幫王公大臣圍著一塊白水煮肉,你一刀我一刀分切大嚼,其畫面想像就讓人喫不消!

所以,很多聰明的侍衛就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在喫這種白切肉的時候,就悄悄的在懷裡揣一打糯米紙,這些紙已經用鹹鹽醬油十三香反覆浸泡晾乾,用這樣的紙包著肉來喫,熱乎乎的肉浸潤了紙中的調味品,自然有一番風味。

但是,那些被賞賜豬肘子的大臣,顯然沒辦法這樣做,所以他們一般都只喫幾口,然後說是帶回家喫。乾隆估計也認為豬肘子太大,一時半會兒也喫不完,就允許他們帶回家喫。

但是,這些大臣在出了宮後,通常都是直接把這些豬肘子給扔掉,因為這些半生不熟的豬肘子比肉還難喫,大臣們又哪裡喫得下呢?

據說,當時只有紀曉嵐一個人喜歡喫這種豬肘子,所以大家通常會將這些帶出來的豬肘子送給紀曉嵐,如果紀曉嵐不要,就直接扔掉。


你聽誰說扔了的,沒人敢扔,半生的,不太好喫,但我覺得味道還行,以前都是冬至拿回家,有一次我跟金華火腿放一起,味道不錯,但是喫不了,我攢過好幾個。其實這東西之所以會給大臣是有講究的。將上墳或敬天過後剩下的貢品分給人喫是福分。是先人或神仙對我們的疼愛,北方某些地區到現在還有這個風俗。一是圖個兆頭,二是以前物資少扔了可惜。其實聖上給的這些東西還是要的人多,主要的還真不是為了肘子,關鍵是乘肘子的盤子,天壇祭天用的盤子是專用的,祭天后要把肘子移到宮廷裏的盤子然後用食盒分給諸位,宮裡的物件再不起眼放民間也值大錢,都是內務府在江西景德鎮定製的,每年要花幾十萬兩銀子,所以都會專門留著,康熙爺和雍正爺都是過日子的主,他們給的盤子都很一般,嘉靖爺之後的幾個爺也都很一般,關鍵是乾隆爺,他老人家的盤子要比其他幾位聖上特別的多。他的盤子花裏胡哨的世間少有,有的時候一個盤子要上十幾種釉彩。這種品味就他有所以存世很少。當然還有更走運的,有一次幹活太監馬虎把一個祭天盤子直接放食盒裡了讓湖廣總督撿了大便宜,據說現在在美國華盛頓三環以內換了個獨棟,窗戶面對白宮。


在正式行文之前先發兩句牢騷,我看了一些史料之後,突然很憤慨,喫豬肘子,那叫憶苦思甜嗎?就算是煮的白水肉,也半生不熟的,但有那麼難喫嗎?真的是造孽。這些扔了肉的人,就應該砍頭,並不是說對皇帝大不敬,這從側面反映出他們的生活平時有多腐化,如此下去,大清不滅,天理難容。

據傳紀曉嵐一天至少10斤肉,從個人習慣來說,當然無可非議。別說胃受不受得了,如果沒有高薪,這都養活不起。此題與紀曉嵐無關,只與喫肉有關,這麼寫出來只當引子。

清人昭槤在《嘯亭雜錄》卷十中這樣記載紀曉嵐:「北方之士,罕以博雅見稱於世者,惟曉嵐宗伯無書不讀,博覽一時。所著《四庫全書總目》,總匯三千年間典籍,持論簡而明,修詞澹而雅,人爭服之。今年已八十,猶好色不衰,日食肉數十斤,終日不啖一穀粒,真奇人也。」

好了言歸正傳。乾隆皇帝每年要祭祀五六十次,祭祀時都要殺幾口大豬,儀式完後,把這些肉分於大臣與皇妃們享用,每次都用白水煮肉,還不把肉煮熟,煮至七八分時撈出切片。

《嘯亭續錄》記載:「定製,大內於元旦次日及仲春、秋朔,行大祭神於坤寧宮,欽派內外藩王、貝勒、輔臣、六部正卿喫祭神肉……上自用御刀割析,諸臣皆自臠割。」

有肉喫本是好事,為什麼有些大臣冒著殺頭的危險,卻把皇帝賜的肉給扔了呢?

原因很簡單,這樣的肉不好喫唄。這些大臣整日的山珍海味,魚翅燕窩的,已經把嘴養刁了,這白水肉,又半生不熟,很難嚼爛,食之無味,大臣們哪能受得了這罪。 本來就不咋好喫的肉,還要把瘦肉和五花肉分給皇帝身邊的人,而大臣們得到的,就是肥肉和咬不動的筋。皇帝身邊的人,還可以蘸著料喫,大臣們就沒有這個待遇了。

難以下嚥,那也得喫,這是皇帝賜的,不喫就是欺君,為了一塊肉,再把喫飯傢伙給丟了,所以題中說的,大臣把皇帝賜的肉扔了,我覺得這不大可能,誰會去冒這個險?

本來乾隆皇帝這麼做,就是為了讓他們憶苦思甜,給這些大臣敲敲警鐘,讓他們別忘了先皇們打江山的不易。我覺得這待遇已經不錯了,要是給他們上點什麼糟糠野菜的,那該怎麼辦?難道為了舌尖美味去死嗎?

這些大臣們也就琢磨開了,不喫不行,那就想點辦法。於是他們就用鹽和醬油把糯米紙浸泡透了,然後拿出來晾乾。再去喫肉就帶上,肉用糯米紙包了喫,就相當於蘸料了。

想想我們茹毛飲血的先祖們,那些大臣們居然不能下嚥白水肉?可見他們平時的生活有多糜爛。題中說的,大臣們把皇上賜的肉扔了,這我是不信的,如果是真的,那真要給這些大臣們上上課緊緊發條了。


在宮廷劇盛行後,很多關於乾隆皇帝生前的故事都被搬上了熒屏,其中也包含了乾隆皇帝和後宮嬪妃們之間的愛恨情仇,所以乾隆皇帝後來被稱作「大豬蹄子」。其實這個名字也並不意外,因為結合歷史資料可以發現,乾隆皇帝在生前十分喜歡豬肘子,還經常將豬肘子賞賜給大臣們。當時能夠得到乾隆皇帝賞賜的大臣比較少,只有他看重的大臣才能獲得如此殊榮。但實際上,官員們在得到豬肘子之後並不會感恩戴德,還會將它們直接扔掉,那麼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乾隆皇帝為什麼偏偏要賞豬肘子?

當時官員們對於乾隆皇帝所賞賜的豬肘子都是表面高興,但是背地裡都會感到厭惡無比,畢竟按照當時的烹飪技術來看,這些豬肘子的味道並不好,起碼無法和現代相比,所以對於官員們來說,得到這種賞賜是一種麻煩事,很多官員在出宮後就直接扔掉了。但是在這裡還需要提到一件比較有趣的事情,在乾隆一朝,有一個人和其他官員不同,他很喜歡乾隆皇帝的這一賞賜,他就是紀曉嵐,據說紀曉嵐相當喜歡喫豬肘子,他很喜歡肉食,有的時候能喫下去好幾斤肉,所以看到這樣的賞賜他樂開了花。後來很多官員知道了這個事情後,在得到了乾隆皇帝賞賜的豬肘子之後,就會換個名義送給紀曉嵐,這樣避免了浪費。

其實當時豬肉很貴,所以乾隆皇帝認為,將豬肘子賞給官員們,他們一定非常開心,但是在乾隆時期,很多官員都很腐敗,平時喫的並不比皇宮差,雖然百姓們很少能喫到豬肉,但是官員們都是山珍海味不在話下,所以對於難喫的豬肘子是看都不想要看一眼的。另外宮中賞的豬肘子是真的難喫,按照清朝的習俗,每年在祭祀的時候,都會用白水煮豬肉,這些肉不使用任何佐料直接就喫下去,為的就是不能忘記先輩的艱難。乾隆皇帝登基之後尤其重視祭祀,所以宮中賞賜的豬肘子其實都讓官員們難以下嚥,只有部分官員不敢扔掉,其他官員都會變著法送人或者是扔了。

雖然乾隆皇帝希望用這種賞賜告誡大臣們不要忘記祖輩的艱難,但似乎沒有起到任何作用,畢竟官場風氣並不是依靠豬肘子就能養成的,只有上行下效才能貫徹執行。


讀史以明鑒,知古以鑒今。我是森小七,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在《清稗類鈔》中有記載,乾隆逢年過節都會賞賜給親近大臣們一些豬肉,但是他們嘴上雖然山呼萬歲謝恩,心裡卻苦不堪言。一次乾隆賞給每位大臣一個豬肘子,結果大家一出宮門,就把那些豬肘子全都扔了,但不是扔在垃圾堆裏,而是扔給了愛喫肉的大臣紀曉嵐。

大臣們為什麼會把賞賜的肉「扔掉」呢?

1.這種日常賞賜的肉和祭祀上賞賜的胙肉是不同的

胙肉指的是祭祀時供神的肉,清朝一直十分重視喫胙肉的傳統,認為這是一種福氣。喫胙肉是為了體驗先祖創業艱難,紀念大清的白山黑水精神,大臣們就算悄悄在胙肉上配以油鹽醬醋都是違反祖制的行為,會受到嚴懲,要是敢扔掉更是要小命不保。

皇帝日常賞賜的肉沒有分食胙肉那麼嚴肅,也可以帶回家食用,所以大臣們纔敢「扔掉」。

2.難以下嚥

胙肉都是用一鍋不添加任何調料的白水煮成的,大部分是肥肉。負責煮肉的太監為了趕時間,根本就沒有將豬肉煮熟,半生半熟的就送上去了,油膩葷腥,難以下嚥。但是祭祀分食胙肉時如果不喫就是對祖先不敬會受到嚴懲。所以大臣們早已經被這些肉折磨的苦不堪言了,皇帝日常賞賜的肉做法和胙肉也是一樣的,大臣們肯定一點想喫的慾望都沒有,才會一出宮門就把肉「扔掉」

乾隆為什麼要這樣做?

1.乾隆非常愛喫肉,而且胙肉對乾隆來說意義非凡。

乾隆愛喫肉食是很出名的,所以也時常把肉賞賜給親近的大臣侍衛。

《清高宗實錄》還記載了這樣一件事,雍正皇帝經歷了慘烈的「九子奪嫡」,所以在選擇自己的皇位繼承人時,非常慎重,打算祕密立儲。

1723年正月,雍正皇帝前往天壇祭天。祭祀儀式結束後,將皇四子弘曆召到養心殿,沒說別的事情,就給了他一塊胙肉。弘曆沒有多問,當著父親的面把這塊胙肉喫掉了,喫完後,也沒有多說話,向父親請安後,退出養心殿。

多年以後,已經當了皇帝的弘曆回想起這件事情,才明白了父親賜給他那塊胙肉是「承福受胙」的意思。正是從那一刻開始,雍正皇帝默默將弘曆確定為皇位繼承人。

所以肉對乾隆來說有特殊的意義。

2.藉機考察大臣們的品質和忠誠度

乾隆時期清朝的國力已經達到了一個鼎盛的狀態,大臣們平日基本都喫的是山珍海味,乾隆給他們喫半生不熟沒有味道的豬肘子也是考驗人的耐性心理的方法,就像當年先帝用胙肉考驗自己是一樣的道理。

皇帝的耳目眾多,大臣們偷偷把肉「扔掉」的做法很可能早就被乾隆知道了,乾隆的這種做法確實能夠考驗出哪些人是真的感恩恭敬,哪些人只是表面上恭敬,背地裡卻心生怨懟。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大家如果喜歡的話請關注 點贊。亦或有不同的觀點也歡迎大家評論指證,感謝大家!


趣談史間奇事,曉悟歷朝真理!

乾隆皇帝賞賜給大臣豬肘子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祭祀的情況,一種是不祭祀的情況。

事件回顧

在祭祀的時候,所有的肉品都是醃製完善的,甚至有一定的規章條令加以扶持,所以這個時候的豬肘子是非常鮮美,而且味道非常不錯的。

只不過這樣的豬肘子在乾隆皇帝的手中,絕大多數賞賜給了後宮當中自己中意的嬪妃,只有極少數流傳下來並且給大臣,大臣們也是可以享用的,畢竟肉質鮮美的豬肉,很多人還是抵擋不了這樣誘惑的。

只不過在平常時期給大臣的豬肚子往往是半生半熟,甚至帶著血絲的清湯燉的豬肉。這種豬肉難以下嚥,而且官員平日裏猛的喫一個可能都會自閉。但是如果皇帝來了興緻,一天給你三兩個,誰也受不了,可是大臣們又不敢拒絕乾隆皇帝的一片好意,只能雙手結果豬肘子走出皇宮,然後趁別人不注意的時候悄悄丟掉。

請注意,丟掉的地方一定要有窮苦的百姓或者要飯的好讓他們及時消滅,如果就在皇宮當中丟掉還被乾隆皇帝看見了,那你的小命八成是要保不住了。

沒錯,這就是事實

為什麼乾隆皇帝喜歡賞賜給大臣豬肘子呢?

還有一個歷史原因的,因為在古代的時候,豬肉並不是尋常百姓家想喫就能喫的,往往一年到頭也喫不了幾次。所以乾隆皇帝認為自己將豬肉賞賜給百官,就是對他們最大的恩惠,他們應該感恩戴德,甚至拿豬肉回家,之後三五日之內才會喫完,因為捨不得一頓全部喫掉。

可問題的關鍵在於古代官員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油水可撈,說不上每頓大魚大肉吧,可以相差不大,天天喫這個豬肘子的誰能受得了,一來二去官員們也就形成了反感之心。

只不過在這些官員當中,有一個人是意外的,他的名字叫做紀曉嵐。沒錯,就是《鐵齒銅牙紀曉嵐》裡面的紀曉嵐。

因為根據歷史期待紀曉嵐這個人特別能喫肉,而且生冷不忌,甭管是什麼肉,只要跟肉沾邊的,他就非常喜歡喫,而且每頓飯還非喫特別多的肉。

有時候生活拮据了,甚至會去說倒賣一些書籍來買豬肉,當然紀曉嵐這樣的日子不多,主要集中體現在紀曉嵐官運發達的前半段時間。

而當時的大臣們猶如找到出路一樣,每次乾隆皇帝贈送自己自己的豬肘子,全都會丟給紀曉嵐,這比丟到隨便一個地方或者有乞丐的地方,要更加安全和穩妥,於是紀曉嵐家頓時門庭若市,諸多大臣每次來的時候都會拎著一兩個豬肘子來,而紀曉嵐也因為有肉喫,樂此不疲,雙方之間形成了一個良好的商業合作。

只不過乾隆恐怕到死都沒有想到,自己送給大臣的豬肚子非但沒有讓他們感恩戴德,反而讓官員們嘲笑自己小氣,如果乾隆知道如此的話,非要拿出板子打他們一頓屁股。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小生在此謝過!】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