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從大的方面來看,不外乎就是生理養生和心理養生。從心理養生方面看,「知足就是長壽葯」。最近看到一個資料,芬蘭研究人員對2200多名成年人進行調查,結果表明,那些對生活滿足感較高的人更容易長壽。看來「知足」有助於健康長壽是中外一致認同的。自古以來,許多名人在養生中學會知足、感悟知足、崇尚知足,他們不僅活得舒心、活得瀟灑、活到高壽,且還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知足」詩,成為後人養生的寶貴財富。學會比較悟知足俗話說,有比較纔有鑒別,纔有醒悟。有些人之所以不知足,就是因為不會比較。清人胡澹庵所編《解人頤》一書中有一首《知足歌》就是講知足是通過比較感悟的:「人生盡受福,人苦不知足。思量事勞苦,閑著便是福。思量疾厄苦,無病便是福。思量患難苦,平安便是福。思量死來苦,活著便是福。也不必堆金積玉,也不必高官厚祿。看起來,一日三餐有許多自然之福。我勸世間人,不可不知足。」看來人要知足,不但要會比較,更要善於前後、正反的比較。感悟需求悟知足人生在世,不管你擁有多少別墅、美味和寶車,其實你的需求很有限——日食不過三餐、夜眠不過六尺,出入不過一車而已。對此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看得很清楚、想得最透徹、說得特實在。他一生寫了許多「知足」詩,其中有首《寄張十八》詩就是這樣寫的:「飢止一簞食,渴止一壺漿,出入止一馬,寢興止一牀……胡然知不足,名利心惶惶。」這首知足詩像白話文一樣,通俗易懂,道理淺顯,但寓意深刻。世有「溺水三千」,而人能消受的也只有其中一瓢而已。多求何益?珍惜擁有悟知足宋代大文豪蘇東坡一生坎坷,多次被貶,但他胸懷寬闊,處世達觀,隨遇而安。當年被貶黃州時,收入微薄,親自在東坡開墾種田,所以自號「東坡」。並把每月薪俸分出三十等分,懸於樑上,每日挑下一份家用,餘下少許用於與朋友喝酒,暢遊長江,寫下了前後《赤壁賦》,胸襟何等曠達:「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長江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為聲,目遇之成色……」珍惜自己擁有的,便是快樂的源泉。而人有一個重要弱點,就是往往不珍惜自己已擁有的,而總想得到自己沒有的。控制慾望悟知足常言說,人心不足蛇吞象。就是指人的慾望就像自己映在地上的影子,是永遠追不上的,如不加控制,就難滿足,總會怨天尤人。人只有控制了慾望,才會有一種知足感,才能做到「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也才能體會到「無憂無慮又無求,何必斤斤計小籌?明月清風隨意取,青山綠水任遨遊。知足勝過長生藥,克己樂為孺子牛,切莫得隴猶望蜀,神怡夢穩慢白頭。」人性從本質上講是「不知足」的,而客觀現實和生活又需要人「知足」,解決這個矛盾的最好方法就是控制自己的慾望。心懷感恩悟知足一個人能生活工作在這個世界上,應感恩的東西很多,就連養育我們的自然界也應感恩。這樣你才會感到:「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如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菜根譚》中就有「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的警語。感恩者知足,知足者常樂,常樂者長壽———這是幾千年來人們總結出的一條養生的祕訣!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