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  著名版畫家張國琳日前現身由古井貢酒·年份原漿古20冠名的大皖徽派欄目,暢聊新徽派版畫。張國琳並沒有過多談及自己的藝術創作與成就,反而把話題放在新徽派版畫和合肥市文聯美術創作中心。從部隊轉業到安徽,他的夢想和擔當:就是傳承弘揚新徽派版畫,30年來他做到了,他主持的合肥市文聯美術創作中心也做到了。雖然一路上有着各種不被理解甚至質疑聲,但他從未忘了初心。“一些人真不知道我們在想什麼,又幹了什麼”,動情之處張國琳一度哽咽,直言“新徽派版畫就是我們的命,沒有這個精神,我們做的一切都將失去意義”。


安徽的木刻工匠曾經創下輝煌


張國琳


張國琳,安徽著名版畫家,安徽省美術家協會第四、五屆副主席,現爲安徽省美協顧問,安徽省美協版畫藝委會名譽主任,合肥市文聯美術創作中心學術主持。他此番應邀做客徽派,就是要爲新徽派版畫鼓與呼。和他一起出現在直播現場的還有合肥市文聯美術創作中心主任,合肥市美協副主席,版畫家湯曉雲。安徽省鋼筆畫學會副主任,版畫家王孟鳴。他們都和新徽派版畫有關聯,他們是一個戰壕裏的戰友。


說起新徽派版畫,張國琳可謂如數家珍滔滔不絕,上世紀70年代,他還在部隊時,就非常關注安徽新徽派版畫,對安徽版畫代表人物的作品非常喜歡。每次從部隊回安徽探親時,都要拜訪安徽的畫家,向他們請教美術和版畫知識。


他在部隊時接受過著名畫家周世聰的指導,進行過中國畫的學習和創作。在著名油畫家樑玉龍,蔡亮的指導下也學習過油畫的創作。但最後矢志追求的還是版畫藝術。上世紀80年代初,他在中央美院版畫系研修,系統的學習了版畫藝術,對中西版畫藝術進行了比較,借鑑和傳承。他對版畫各版種技法進行了學習和實踐,包括石版畫,銅版畫,絲網版畫,綜合版畫,木版畫等。但是他最喜愛的還是中國傳統的木刻套色版畫。


張國琳作品


他說中國的木刻版畫是隨着中國印刷術而產生的,世界上最早發現的紙本木刻版畫,出自初唐的敦煌石窟。中國的造紙術,印刷術,及活字印刷的發明,經絲綢之路,由阿拉伯傳到歐洲,爲15世紀歐洲的文藝復興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而中國古代木版印刷的輝煌時代,是由安徽的木刻工匠創造的,史學家稱”徽派木刻版畫”。上世紀60年代,在著名版畫家賴少其的倡導和組織下,安徽涌現了一大批優秀的木刻套色版畫家,一大批有着安徽地域特點,有着時代精神的版畫作品,在中國美術界產生了極大影響,中國著名版畫家、教育家李樺先生稱這是新徽派版畫,新徽派版畫的品牌由此鑄就。當時,安徽各個地市各個大專院校都有版畫家在努力創作,當時安徽的優秀版畫家有百多人。


新徽派版畫仍是安徽最重要的美術品牌


張國琳介紹說,去年安徽文聯組織了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安徽美術作品晉京展,整個中國美術館一層全部佈置了安徽的各畫種作品,在北京各界專家座談會上,所有與會代表發言都強調了:新徽派版畫仍然是安徽最重要的美術品牌。從表面成績看,當下安徽版畫界依然處於業內前排,這是我們感到欣慰的。但安徽版畫的現狀不容樂觀,由於市場及多種原因,安徽的版畫隊伍銳減,現在還在堅持版畫創作的畫家只有幾十人,而且作者年齡明顯老化,雖然安徽近幾年創作的重大歷史題材版畫作品排前,但和全國各省市版畫狀況相比,安徽版畫在質量數量上明顯滯後。作爲一個新徽派版畫的承接人,張國琳明顯感覺到自己肩上的責任。


徽派訪談直播中


合肥文聯美術創作中心成立18年來,一直把弘揚和繼承新徽派版畫,作爲工作和創作的主要方向。張國琳說,每次接受媒體的採訪,他都要把普及新徽派版畫的常識作爲自己一項自覺的任務。張國琳同時也呼籲媒體界要多瞭解新徽派版畫,給予安徽版畫足夠的關注和重視。


版畫不同於其他的畫種,他的創作要經歷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畫稿創作,第二個階段:製版創作,第三個階段:印製創作,三次創作缺一不可。說起版畫,很多人對版畫作品的複數有曲解,殊不知一幅版畫作品的創作週期一般都在兩個月甚至幾年。版畫作品有嚴格的作者親手編號和簽名,每幅作品都是版畫家的原作。


張國琳介紹說,在歐洲的畫家中基本上都掌握了一種或多種版畫的創作技法,許多繪畫大師都有自己的版畫代表作品。版畫藝術的特徵取決它的特殊性,它的概括性,裝飾性,超時空的意識以及版畫的工匠能力,對其他畫種有着重要的觀念啓迪和借鑑作用。所以他經常提醒周圍的同行畫友,應該熟悉版畫的語言特徵,學習和掌握版畫的技法,對造型藝術的學習大有好處。當下我們所接觸的現代設計、裝飾藝術,抽象觀念藝術等,都可以看到版畫的影響和派生。



集體合作下的“合肥美術現象”


《天下黃山》


張國琳介紹說,爲了普及新徽派版畫,合肥市文聯美術創作中心以公益的形式,在合肥市中小學校美術教師中舉辦了爲時四年三期的版畫學習班。目的就是要讓新徽派版畫在合肥中小學校園得以廣泛普及,同時也提高了中小學美術教師的專業素質,三次版畫學習班學員的結業作品,合肥美術中心都出資編輯出版了作品畫冊,並多次在全市中小學,社區街道進行作品巡迴展覽。


2003年,藉着十六屆全國版畫展在合肥舉辦的東風,張國琳組織了合肥版畫創作羣體,從當初的三名版畫作者,發展到了今天的30多位具有版畫創作能力的作者。18年來,這些作者的作品,參加了2003年以後的歷屆全國版畫作品展,歷屆全國美展,及全國重要的版畫雙年展,名家邀請展,出國交流展等。三次國家史無前列的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都有合肥版畫家的作品呈現。


當主持人問道:你的版畫導師時,張國琳脫口講到給他以版畫啓蒙的老師,87歲的範元和,他是全軍著名版畫家,真正的技法創新版畫家。6月5號張國琳將邀請他的老師來合肥舉辦個展,並準備陪他首登黃山。當然給予他指導教課的老師很多,包括中央美院第一代著名的版畫大師們。


《冬夜星光——1978年鳳陽小崗村大包乾木刻》 張國琳、湯曉雲、王孟鳴、胡青海 2018年


主持人和張國琳談起了美術創作中心的創作羣體活動,他有許多話要說。合肥市文聯美術創作中心是合肥市文聯所屬的非編制學術機構,2001年8月成立。美術中心的組織理念是“鍛鍊隊伍,打造精品,推出新人” 18年來的認真籌劃,周密組織,並持之以恆的堅持主題性美術創作活動,產生出一批在安徽乃至全國美術界都得到了首肯和好評的優秀美術作品,在這個平臺上陸續推出了一批優秀的中青年畫家,包括20多名中國美協會員。美術中心先後策劃組織了“合肥工筆畫創作羣體”、“ 合肥版畫創作羣體”、“ 合肥主題畫創作羣體”,這種有政府主管單位領導和支持,有組織,經常性的開展集中創作和集體合作就是中國美術界給予好評的“合肥美術現象”。



緊隨時代主流的主題畫創作羣體


張國琳側重談了“合肥工筆畫創作羣體”與“ 合肥主題畫創作羣體”。2003年11月他受省美協之託,爲省政府駐京辦大廳畫一幅反映安徽歷史文化的壁畫,他召集了多位中青年畫家組成創作組,26天畫了一幅高兩米寬十米的工筆重彩人物畫,表現了30位安徽文化名人,從老子畫到鄧稼先。這幅畫在北京亮相引起美術界熱烈反響。後來美術中心組織大家複製了一幅,在16屆世界美術大會.美術特展上獲得金獎。


2003年在創作組成員的基礎上又吸收9位中青年工筆畫家,以合肥市文聯美術創作中心爲平臺,組成了安徽第一個工筆畫創作羣體,並提出了 “立足皖山徽水,依託徽學底蘊,繼承徽派文脈,營造徽式語境,構建徽派工筆重彩畫藝術”的基本理念。其成員自發地會聚在美術中心,定期舉辦學術講座、習作交流、新作品觀摩,請名家指導、外出採風、在省內外舉辦展覽、出版畫集,通過不斷的探索、交流,逐步形成了一個具有核心審美理念,典型地域畫風和突出代表人物的美術創作羣體。


《小崗精神——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的鳳陽小崗人》 木刻


2006年12月在合肥市文聯的領導下美術創作中心在北京中國美術館成功操辦了由中國美術家協會和合肥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2006安徽•合肥工筆重彩畫作品展”,此展轟動了京城美術界,掀起了一場“安徽•合肥工筆畫”熱。值得一提的是,此展經費七成是張國琳找朋友贊助的。


2006年他又組織6位畫家創作了中國畫《生死印—1978安徽鳳陽》,此畫入選由國家文化部、財政部主辦的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的美術創作工程,由中國美術館永久收藏。如今合肥工筆畫創作羣體成員全是中國美協會員,多數成爲省市美協、畫院、大專院校的領導骨幹。


合肥主題畫創作羣體緊隨時代主流以主題畫創作爲己任,成員50人。羣體宗旨是:團結合肥地區中青年畫家進行主題畫創作交流和探索,力爭爲合肥留下一批有價值的美術精品並推出合肥的優秀美術人才。主題畫創作羣體以畫種和題目組織畫家進行集體創作。


《漢代太學.獨尊儒術》


十幾年來,每年完成1—2幅(組)大型中國畫、版畫精品,中國畫10米以上,版畫1.8米以上。如:中國畫人物畫《當代共工圖》,城市水墨畫《合肥印象》,中國畫人物畫《大建設者》,中國畫組畫《黃山神韻圖》,絕版套色木刻版畫《廬州遺韻》,中國畫《壬辰大別山》,絕版套色木刻版畫《鄧小平上黃山》,絕版套色木刻版畫《中國民族企業家—周學熙》,絕版套色木刻版畫《中國科大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絕版套色木刻版畫《1978冬·鳳陽小崗村》(180cm×110cm),絕版套色木刻版畫《漢代太學.獨尊儒術》,中國畫長卷《湖輿勝境》,套色絲網版畫《黃山神韻》,中國畫人物畫《1978冬·鳳陽小崗村》等。



十八年一路風塵僕僕問心無愧


合肥市文聯美術創作中心的現狀和條件不可能成爲一個全日制的美術機構,十幾年來從實踐中摸索出了一整套實用的組織創作方式,並以創作實踐來帶動參與成員全面素質的提高,用集中創作積累的經驗,尤其在合作創作的實踐中鍛鍊成員的創作能力,提升和認識新的創作方法,掌握繪畫技巧的拓展和熟練運用。


張國琳說,一路走來,風塵僕僕。18年的歷程,自己的初衷未變,爲人處事可通天達地、捫心無愧。這也是他對母親幾十年養育的報答。年逾花甲的張國琳表示雖然退休了,但他還要把承接新徽派版畫的諾言付與實踐。他說,美術中心堅持創作,堅持出精品,堅持推新人。這是美術中心的生存底線。我們永遠在創作的路上。


王孟鳴


主持人請王孟鳴談到對新徽派版畫的感悟。王孟鳴上世紀八十年代就參加了新徽派版畫的創作活動,新徽派版畫的特點之一就是反映時代反映生活,他近幾年積極參加了美術中心的創作活動,尤其是去年的“中國好人”版畫肖像創作。翻開“合肥的中國好人”介紹,這些”道德明星”幾乎都是在尋常工作崗位、市井巷陌之中的平凡人。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去引領時代風尚,去培育更多的好人,這次美術中心組織十多位版畫家,歷時半年創作了30多幅高90cm寬45cm的黑白版畫組畫“合肥的中國好人”。這是個非常有意義的創作,主題畫就是弘揚社會的主旋律,讓藝術接地氣。文藝作品的時代價值纔是藝術的最高價值。十多年來美術中心的幾十位作者先後完成了200多幅主題性創作。


嘉賓湯曉雲也談到徵集新徽派版畫作品的情況。湯曉雲說,2011年底,美術中心向合肥市委宣傳部提交一份報告,內容大概:中國版畫的囧境和安徽版畫隊伍的萎縮,老一代版畫家不斷離世,一些在當時期有影響的版畫精品流失損毀,搶救性徵集新徽派版畫家作品的迫在眉睫。


這次徵集作品範圍是安徽版畫界獲中國版畫家協會頒發的20世紀30—40年代、50—60年代中國優秀版畫家《魯迅版畫獎》的作者及安徽同時代優秀版畫家的代表作品。“我和張宜銀老師、張國琳老師、李家宏開始在全省各地瞭解老一輩版畫家的現狀及版畫作品的現存信息。”湯曉雲介紹說2012年下半年在蕪湖、蚌埠、六安等市美協支持下,在鄭震先生、易振生、張在元、關學禮、趙鴻恩、洪明道等老師的首肯和理解下,我們徵集到近150幅新徽派版畫版畫精品。“當然在徵集工作中我們也遇到一些作者的子女計較得失,並對此次活動產生曲解和質疑。”


湯曉雲


湯曉雲說,時間和現實告訴我們此次新徽派版畫徵集工作以搶救性的態度是多麼的及時重要,2013年初鄭震老師、張在元老師相繼去世,老一輩版畫家離我們已漸行漸遠,新徽派版畫那輝煌一頁即將翻過去,作爲後生有些事我們想到了,去做了,努力了這就是我們最大的滿意和知足。2014年《中國新徽派版畫作品集》由張國琳主編,安徽美術出版社出版。


湯曉雲還說,版畫創作本來就週期長,對技能要求很高,而且是體力活。但做任何事業都要堅持。“我現在負責合肥文聯美術創作中心的工作,中心強調團隊精神。我主要搞版畫創作,我會堅持走繼承弘揚新徽派版畫的道路。”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蔣楠楠/文 薛重廉/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