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  著名版画家张国琳日前现身由古井贡酒·年份原浆古20冠名的大皖徽派栏目,畅聊新徽派版画。张国琳并没有过多谈及自己的艺术创作与成就,反而把话题放在新徽派版画和合肥市文联美术创作中心。从部队转业到安徽,他的梦想和担当:就是传承弘扬新徽派版画,30年来他做到了,他主持的合肥市文联美术创作中心也做到了。虽然一路上有着各种不被理解甚至质疑声,但他从未忘了初心。“一些人真不知道我们在想什么,又干了什么”,动情之处张国琳一度哽咽,直言“新徽派版画就是我们的命,没有这个精神,我们做的一切都将失去意义”。


安徽的木刻工匠曾经创下辉煌


张国琳


张国琳,安徽著名版画家,安徽省美术家协会第四、五届副主席,现为安徽省美协顾问,安徽省美协版画艺委会名誉主任,合肥市文联美术创作中心学术主持。他此番应邀做客徽派,就是要为新徽派版画鼓与呼。和他一起出现在直播现场的还有合肥市文联美术创作中心主任,合肥市美协副主席,版画家汤晓云。安徽省钢笔画学会副主任,版画家王孟鸣。他们都和新徽派版画有关联,他们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


说起新徽派版画,张国琳可谓如数家珍滔滔不绝,上世纪70年代,他还在部队时,就非常关注安徽新徽派版画,对安徽版画代表人物的作品非常喜欢。每次从部队回安徽探亲时,都要拜访安徽的画家,向他们请教美术和版画知识。


他在部队时接受过著名画家周世聪的指导,进行过中国画的学习和创作。在著名油画家梁玉龙,蔡亮的指导下也学习过油画的创作。但最后矢志追求的还是版画艺术。上世纪80年代初,他在中央美院版画系研修,系统的学习了版画艺术,对中西版画艺术进行了比较,借鉴和传承。他对版画各版种技法进行了学习和实践,包括石版画,铜版画,丝网版画,综合版画,木版画等。但是他最喜爱的还是中国传统的木刻套色版画。


张国琳作品


他说中国的木刻版画是随着中国印刷术而产生的,世界上最早发现的纸本木刻版画,出自初唐的敦煌石窟。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及活字印刷的发明,经丝绸之路,由阿拉伯传到欧洲,为15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中国古代木版印刷的辉煌时代,是由安徽的木刻工匠创造的,史学家称”徽派木刻版画”。上世纪60年代,在著名版画家赖少其的倡导和组织下,安徽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木刻套色版画家,一大批有着安徽地域特点,有着时代精神的版画作品,在中国美术界产生了极大影响,中国著名版画家、教育家李桦先生称这是新徽派版画,新徽派版画的品牌由此铸就。当时,安徽各个地市各个大专院校都有版画家在努力创作,当时安徽的优秀版画家有百多人。


新徽派版画仍是安徽最重要的美术品牌


张国琳介绍说,去年安徽文联组织了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安徽美术作品晋京展,整个中国美术馆一层全部布置了安徽的各画种作品,在北京各界专家座谈会上,所有与会代表发言都强调了:新徽派版画仍然是安徽最重要的美术品牌。从表面成绩看,当下安徽版画界依然处于业内前排,这是我们感到欣慰的。但安徽版画的现状不容乐观,由于市场及多种原因,安徽的版画队伍锐减,现在还在坚持版画创作的画家只有几十人,而且作者年龄明显老化,虽然安徽近几年创作的重大历史题材版画作品排前,但和全国各省市版画状况相比,安徽版画在质量数量上明显滞后。作为一个新徽派版画的承接人,张国琳明显感觉到自己肩上的责任。


徽派访谈直播中


合肥文联美术创作中心成立18年来,一直把弘扬和继承新徽派版画,作为工作和创作的主要方向。张国琳说,每次接受媒体的采访,他都要把普及新徽派版画的常识作为自己一项自觉的任务。张国琳同时也呼吁媒体界要多了解新徽派版画,给予安徽版画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版画不同于其他的画种,他的创作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画稿创作,第二个阶段:制版创作,第三个阶段:印制创作,三次创作缺一不可。说起版画,很多人对版画作品的复数有曲解,殊不知一幅版画作品的创作周期一般都在两个月甚至几年。版画作品有严格的作者亲手编号和签名,每幅作品都是版画家的原作。


张国琳介绍说,在欧洲的画家中基本上都掌握了一种或多种版画的创作技法,许多绘画大师都有自己的版画代表作品。版画艺术的特征取决它的特殊性,它的概括性,装饰性,超时空的意识以及版画的工匠能力,对其他画种有着重要的观念启迪和借鉴作用。所以他经常提醒周围的同行画友,应该熟悉版画的语言特征,学习和掌握版画的技法,对造型艺术的学习大有好处。当下我们所接触的现代设计、装饰艺术,抽象观念艺术等,都可以看到版画的影响和派生。



集体合作下的“合肥美术现象”


《天下黄山》


张国琳介绍说,为了普及新徽派版画,合肥市文联美术创作中心以公益的形式,在合肥市中小学校美术教师中举办了为时四年三期的版画学习班。目的就是要让新徽派版画在合肥中小学校园得以广泛普及,同时也提高了中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素质,三次版画学习班学员的结业作品,合肥美术中心都出资编辑出版了作品画册,并多次在全市中小学,社区街道进行作品巡回展览。


2003年,借着十六届全国版画展在合肥举办的东风,张国琳组织了合肥版画创作群体,从当初的三名版画作者,发展到了今天的30多位具有版画创作能力的作者。18年来,这些作者的作品,参加了2003年以后的历届全国版画作品展,历届全国美展,及全国重要的版画双年展,名家邀请展,出国交流展等。三次国家史无前列的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都有合肥版画家的作品呈现。


当主持人问道:你的版画导师时,张国琳脱口讲到给他以版画启蒙的老师,87岁的范元和,他是全军著名版画家,真正的技法创新版画家。6月5号张国琳将邀请他的老师来合肥举办个展,并准备陪他首登黄山。当然给予他指导教课的老师很多,包括中央美院第一代著名的版画大师们。


《冬夜星光——1978年凤阳小岗村大包干木刻》 张国琳、汤晓云、王孟鸣、胡青海 2018年


主持人和张国琳谈起了美术创作中心的创作群体活动,他有许多话要说。合肥市文联美术创作中心是合肥市文联所属的非编制学术机构,2001年8月成立。美术中心的组织理念是“锻炼队伍,打造精品,推出新人” 18年来的认真筹划,周密组织,并持之以恒的坚持主题性美术创作活动,产生出一批在安徽乃至全国美术界都得到了首肯和好评的优秀美术作品,在这个平台上陆续推出了一批优秀的中青年画家,包括20多名中国美协会员。美术中心先后策划组织了“合肥工笔画创作群体”、“ 合肥版画创作群体”、“ 合肥主题画创作群体”,这种有政府主管单位领导和支持,有组织,经常性的开展集中创作和集体合作就是中国美术界给予好评的“合肥美术现象”。



紧随时代主流的主题画创作群体


张国琳侧重谈了“合肥工笔画创作群体”与“ 合肥主题画创作群体”。2003年11月他受省美协之托,为省政府驻京办大厅画一幅反映安徽历史文化的壁画,他召集了多位中青年画家组成创作组,26天画了一幅高两米宽十米的工笔重彩人物画,表现了30位安徽文化名人,从老子画到邓稼先。这幅画在北京亮相引起美术界热烈反响。后来美术中心组织大家复制了一幅,在16届世界美术大会.美术特展上获得金奖。


2003年在创作组成员的基础上又吸收9位中青年工笔画家,以合肥市文联美术创作中心为平台,组成了安徽第一个工笔画创作群体,并提出了 “立足皖山徽水,依托徽学底蕴,继承徽派文脉,营造徽式语境,构建徽派工笔重彩画艺术”的基本理念。其成员自发地会聚在美术中心,定期举办学术讲座、习作交流、新作品观摩,请名家指导、外出采风、在省内外举办展览、出版画集,通过不断的探索、交流,逐步形成了一个具有核心审美理念,典型地域画风和突出代表人物的美术创作群体。


《小岗精神——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凤阳小岗人》 木刻


2006年12月在合肥市文联的领导下美术创作中心在北京中国美术馆成功操办了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和合肥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06安徽•合肥工笔重彩画作品展”,此展轰动了京城美术界,掀起了一场“安徽•合肥工笔画”热。值得一提的是,此展经费七成是张国琳找朋友赞助的。


2006年他又组织6位画家创作了中国画《生死印—1978安徽凤阳》,此画入选由国家文化部、财政部主办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的美术创作工程,由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如今合肥工笔画创作群体成员全是中国美协会员,多数成为省市美协、画院、大专院校的领导骨干。


合肥主题画创作群体紧随时代主流以主题画创作为己任,成员50人。群体宗旨是:团结合肥地区中青年画家进行主题画创作交流和探索,力争为合肥留下一批有价值的美术精品并推出合肥的优秀美术人才。主题画创作群体以画种和题目组织画家进行集体创作。


《汉代太学.独尊儒术》


十几年来,每年完成1—2幅(组)大型中国画、版画精品,中国画10米以上,版画1.8米以上。如:中国画人物画《当代共工图》,城市水墨画《合肥印象》,中国画人物画《大建设者》,中国画组画《黄山神韵图》,绝版套色木刻版画《庐州遗韵》,中国画《壬辰大别山》,绝版套色木刻版画《邓小平上黄山》,绝版套色木刻版画《中国民族企业家—周学熙》,绝版套色木刻版画《中国科大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绝版套色木刻版画《1978冬·凤阳小岗村》(180cm×110cm),绝版套色木刻版画《汉代太学.独尊儒术》,中国画长卷《湖舆胜境》,套色丝网版画《黄山神韵》,中国画人物画《1978冬·凤阳小岗村》等。



十八年一路风尘仆仆问心无愧


合肥市文联美术创作中心的现状和条件不可能成为一个全日制的美术机构,十几年来从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整套实用的组织创作方式,并以创作实践来带动参与成员全面素质的提高,用集中创作积累的经验,尤其在合作创作的实践中锻炼成员的创作能力,提升和认识新的创作方法,掌握绘画技巧的拓展和熟练运用。


张国琳说,一路走来,风尘仆仆。18年的历程,自己的初衷未变,为人处事可通天达地、扪心无愧。这也是他对母亲几十年养育的报答。年逾花甲的张国琳表示虽然退休了,但他还要把承接新徽派版画的诺言付与实践。他说,美术中心坚持创作,坚持出精品,坚持推新人。这是美术中心的生存底线。我们永远在创作的路上。


王孟鸣


主持人请王孟鸣谈到对新徽派版画的感悟。王孟鸣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参加了新徽派版画的创作活动,新徽派版画的特点之一就是反映时代反映生活,他近几年积极参加了美术中心的创作活动,尤其是去年的“中国好人”版画肖像创作。翻开“合肥的中国好人”介绍,这些”道德明星”几乎都是在寻常工作岗位、市井巷陌之中的平凡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引领时代风尚,去培育更多的好人,这次美术中心组织十多位版画家,历时半年创作了30多幅高90cm宽45cm的黑白版画组画“合肥的中国好人”。这是个非常有意义的创作,主题画就是弘扬社会的主旋律,让艺术接地气。文艺作品的时代价值才是艺术的最高价值。十多年来美术中心的几十位作者先后完成了200多幅主题性创作。


嘉宾汤晓云也谈到征集新徽派版画作品的情况。汤晓云说,2011年底,美术中心向合肥市委宣传部提交一份报告,内容大概:中国版画的囧境和安徽版画队伍的萎缩,老一代版画家不断离世,一些在当时期有影响的版画精品流失损毁,抢救性征集新徽派版画家作品的迫在眉睫。


这次征集作品范围是安徽版画界获中国版画家协会颁发的20世纪30—40年代、50—60年代中国优秀版画家《鲁迅版画奖》的作者及安徽同时代优秀版画家的代表作品。“我和张宜银老师、张国琳老师、李家宏开始在全省各地了解老一辈版画家的现状及版画作品的现存信息。”汤晓云介绍说2012年下半年在芜湖、蚌埠、六安等市美协支持下,在郑震先生、易振生、张在元、关学礼、赵鸿恩、洪明道等老师的首肯和理解下,我们征集到近150幅新徽派版画版画精品。“当然在征集工作中我们也遇到一些作者的子女计较得失,并对此次活动产生曲解和质疑。”


汤晓云


汤晓云说,时间和现实告诉我们此次新徽派版画征集工作以抢救性的态度是多么的及时重要,2013年初郑震老师、张在元老师相继去世,老一辈版画家离我们已渐行渐远,新徽派版画那辉煌一页即将翻过去,作为后生有些事我们想到了,去做了,努力了这就是我们最大的满意和知足。2014年《中国新徽派版画作品集》由张国琳主编,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


汤晓云还说,版画创作本来就周期长,对技能要求很高,而且是体力活。但做任何事业都要坚持。“我现在负责合肥文联美术创作中心的工作,中心强调团队精神。我主要搞版画创作,我会坚持走继承弘扬新徽派版画的道路。”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蒋楠楠/文 薛重廉/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