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嘗試教學法的研究歷程:

1、準備階段:邱學華在農村小學當了五年小學教師,教學中產生了許多困惑:為什麼教師教的辛苦而得不到好的效果?為什麼同一教師教一個班級,學生成績有差異?能不能找到使所有學生都能學好的理想方法----這是當時只有高中才讀了半年的輟學生邱學華的困惑。邱學華當時已是農村中心小學的校長,帶著困惑,他一邊工作一邊自學。1956年,他如願地考上華東師範大學教育系,好像一頭牛闖進了牧場,他如饑似渴地拚命學習,幾年時間閱讀了圖書館裡大部分小學教育方面的藏書。邱學華髮現中外教育家的思想,雖各有特點,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思想:「相信學生,要讓學生主動學習」。這個思想就成為他以後從事嘗試教育研究的主導思想。

2、萌芽階段:1960年,邱學華以優異成績大學畢業並留華東師範大學任教。在他的面前有兩條研究道路:一條是關起門來專心搞研究;一條是深入中小學搞教育實驗和調查研究。於是他選中了後者,來到華東師範大學附小搞教育實踐研究,為了工作方便還兼任學校副教導主任。由於大學上課不多,每周只四節,他大部分時間在附小,以致很多人分不清他是大學還是小學老師。他在農村當小學教師遇到的困惑 「為什麼教師教的辛苦而得不到好的效果?」一直盤旋在他的腦海中。經過邱學華長期的觀察思考,發現問題的根子出在「先講後練、先教後學」的教學模式上,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學生始終是一個被動接受者。由此,他產生一個大膽的設想,改革必須從這個根本問題開刀:把「先講後練、先教後學」改成「先練後講、先學後教」。通過實驗,發現這種方法效果好,學生興趣提高了,學習成績也上升了。

3、初試階段:「文革」中,邱學華家庭有了變化,他妻子原在常州當小學教師,因為家庭出身問題被下放到江蘇溧陽縣農村,於是他主動要求調到溧陽縣一所農村中學。到校後,校長問他:你從大學來,教什麼學科呢?他說教數學,其實他的數學知識只有初中水平,而且多年不用,大部分都忘了。於是,他一邊自學,一邊教。先自學例題,看懂了再認真做練習題。做題遇到困難時,他又不好意思問別的老師,只好逼著自己思考,查閱參考書,直到弄明白為止。有了這樣的親身體會,他就知道學生學習的時候難在哪裡,怎樣去突破難點。學生反映邱老師上課聽得懂,學得會,都喜歡上他的數學課。後來他想,用這種方法自己都學會了,為什麼不把這種自學的方法教給學生,要求學生先自己學例題,再做嘗試題,遇到困難再聽他講解。「先練後講、先學後教」的嘗試教學模式雛形便產生了。

4、實驗階段:「文革」結束,邱學華全家回到家鄉常州,他被分配到常州市教師進修學校,負責小學數學教師培訓,辦起了全國第一個「小學數學教學研究班」,培訓數學教研員和骨幹教師,「先練後講、先學後教」的新教法在他頭腦中浮現,在1980年他決定進行系統的教學實驗,用科學的實驗方法驗證他的設想。他找到小學數學教學研究班的學員、常州勞動中路小學徐老師,就在他教的四年級數學課上開始實驗,他們共同上課。在一次「三步應用題」測試中,學生自學課本後做嘗試題的實驗班正確率達88.2%,而普通辦只有54%,期末考試成績,實驗班平均96.5分,二普通班只有80.6分。在其他學校,實驗班也取得同樣的教學效果,實驗證明:先練後講上課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1982年,邱學華在《福建教育》(1982年第11期)上發表《嘗試教學法的實踐與研究》,各地教育雜誌相繼轉載,各地教師紛紛開展實驗均取得成功,全國掀起了一股嘗試熱。我國語文教學法專家、華東師大李伯棠教授首先提出嘗試教學法同樣可以在語文教學中應用。

5、理論研究階段:為集中精力搞嘗試教育研究,1988年邱學華辭去常州師範學校校長職務,到常州市教科所婉拒當所長的安排而去當了一名普通教研員。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他有了新的思考「為什麼嘗試教學法在中小學各科都呈現積極的勢頭,是否證明了一種教育規律在起作用?」,嘗試教學法從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始實驗,爾後發展到語文、常識等學科;又從小學發展到中學,從普教發展到幼教、特教、職教。大量的教學實踐充分證明:「學生能在嘗試中學習」是帶有普遍意義的,這就凸顯了一種教育規律。因此,邱學華萌發把嘗試教學法升華到嘗試教育理論的設想,提出「嘗試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的研究課題。

構建教學理論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必須聯合各方面的力量,經中國教育學會數學教研研究會的批准,成立了嘗試教育理論研究會,把全國各地有志與進行嘗試教育理論研究的同志凝聚起來,在各地建立實驗學校。邱學華以實驗基地學校為依託,組織106個子課題配合,其研究重點也逐步轉向理論層面。經過5年研究,邱學華終於寫成了「嘗試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研究主題報告,106個子課題也相繼寫出實驗報告和研究論文,彙編成近60萬字的論文集-----《嘗試 成功 發展》,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1996年10月,專家組給予高度評價,有三個主要結論:一是嘗試教育理論,主要是在中國古代優秀的教育思想基礎上,升華出的現代教學理論;二是嘗試教育理論從實踐到理論已經過15年的實踐檢驗普適性強,已成為基礎教育的重要教學方法之一,值得推廣;三是這一課題的成果,為基礎教育的學科科學改革作出了卓有成效的新嘗試。

6、研究領域拓展階段:「先讓學生試一試」,不僅僅是一種教學方法,而且是一種教育理念、一種教育精神,1998年10月,邱學華提出把推廣嘗試教學法同實施素質教育結合起來,2000年10月,在山東濟南市舉行的第十屆全國嘗試教學學術年會上,邱學華作了「在嘗試中創新」的主題報告,2002年10月,在廣州市舉行的第十一屆全國嘗試教學學術年會上,邱學華作了「邱學華教學與新課改」的主題報告,又把嘗試教學法同實施新課改結合起來。

二、嘗試教學的要義

在邱學華長期的教育研究與實踐中,形成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理念:

學生能在嘗試中學習

學生能在嘗試中成功

這一教學理論的架構為:(1)以「先讓學生試一試」為指導思想;(2)以「學生能嘗試、嘗試能成功、成功能創新」為理論核心;(3)以中華教育思想的精華為理論支撐;(4)以「先練後講、先學後教」為操作模式;(5)以全國範圍3000萬學生為實驗基礎;(6)以長達30年的教學實驗為實踐檢驗。

  • 嘗試教學的實質
  • 嘗試是一種理念、也是一種精神。嘗試教學的實質可以表述為:讓學生在嘗試中學習,在嘗試中成功。它是先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在舊知識的基礎上,自學課本和互相討論,依靠自己的努力,通過嘗試初步解決問題。最後教師根據學生嘗試練習中的難點和教材的重點,針對性地進行講解,只要創設一定的教學條件,把學生的主體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有機結合,可使學生的嘗試活動取得成功。

    小學語文有一篇課文《小馬過河》,把嘗試的含義詮釋的非常清楚,它說明:認識來自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嘗試是創造的前提,嘗試是成功的階梯」。

    (二)學校嘗試活動具有三個特點:

    (1)通過學生的嘗試活動達到學校教育中的一定目標,嘗試問題非常明確;

    (2)學生在班級授課制下的嘗試,有教師的指導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它是一種有指導的嘗試;

    (3)嘗試形式主要是解決教師根據教育教學的目標所提出的嘗試問題,任務比較明確和單一,又可以發揮教科所的示範作用,能夠使學生的嘗試爭取成功。

    (三)嘗試教學的特徵

    「先練後講,先學後教」,也就是先學生嘗試練習,後教師指導講解。

    從傳統的「先講後練」到「先練後講」,從「先教後學」到「先學後教」,會引起教學過程的深刻變化:(1)學生地位變了,從被動地位轉化為主體地位;(2)教師的地位變了,有統治者轉化為引導者;(3)課本的作用變了,從習題集轉化為自學本;(4)學生之間的關係變了,從各聽各的到合作交流。這裡給我們一個啟示:落實新課改的理念必須抓根本,抓住教學模式這個根本,從從傳統的「先講後練」到「先練後講」,從「先教後學」到「先學後教」一步走對,全盤皆活。

    (四)嘗試教學法操作模式體系

    第一類:基本模式,分七步進行:準備練習----出示嘗試題----自學課本-----嘗試練習------學生討論-------教師講解-------第二次嘗試練習。

    第二類:靈活模式:(1)增添式(增加一步、兩步);(2)結合式(把自學課本和嘗試練習結合起來,把學生討論與教師講解結合起來)(3)調換式(自學課本和嘗試練習調換);(4)超前預習式(把前面三步:出示嘗試題、自學課本、嘗試練習放在課前預習進行)。

    第三類:整合模式(把嘗試教學模式與其它教學模式整合,一法為主,多法配合。)

    (五)嘗試教學的實踐成果

    建立在「尊重學生,相信學生」教學理念上的嘗試教學,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促進學生智能發展。

    1. 有利於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全民族素質。
    2. 有利於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促進智力發展。
    3. 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嘗試和創新精神。
    4. 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減輕學生課外作業負擔。
    5. 有利於促進教學改革,推動教育科學研究。

    (六)嘗試教學對學生髮展的深遠影響

    運用嘗試法上課,其意義在於讓學生掌握嘗試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嘗試精神。如果採用「先練後講、先學後教」的嘗試教學,這樣就可以從小培養學生「試一試」的精神,長此以往,就會逐步形成一種敢於嘗試、勇於創新的精神。

    「先練後講、先學後教」的嘗試教學,這樣對學生終身學習將會產生巨大的積極影響,它是一種很好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