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百科:揭秘H7N9禽流感,易百科


  【2013年3月底在中國上海和安徽兩地發現H7N9流感病毒感染人類現象,截止4月5日晚21時,全國已有16人感染病毒,其中6人死亡,死亡率37.5%。H7N9到底是何種病毒?其致病原理是什麼?】

  什麼是禽流感

  禽流感,全名鳥禽類流行性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動物傳染病,通常只感染鳥類,少見情況會感染豬與人類。禽流感病毒高度針對特定物種,但在罕有情況下會跨越物種障礙感染人。自從1997年在香港發現人類也會感染禽流感之後,此病症引起全世界衛生組織的高度關注。其後,本病一直在亞洲區零星爆發。

  患者多表現為起病急,病程早期均有高熱(38℃以上),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等癥狀,起病5至7天出現呼吸困難,重症肺炎並進行性加重,部分病例可迅速發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並死亡。人一旦發病,診治不及時,預後效果差,死亡率高。

  目前,世衛組織宣布H7N9已產生易於感染人體的突變,但是這一點與病毒能夠在人際間傳播絕對不能等同。

  禽流感病毒的原理

  在遷飛水禽中,流感病毒只在腸道上皮細胞中繁殖,並不引發病症。但水禽糞便中含高濃度病毒,它們活動的湖水中不經濃縮即可分離出病毒。鳥類會在飛行過程中隨時排便,遷飛的候鳥沿途會將病毒到處播撒。由於禽流感病毒的亞型類別最多,是穩定的感染源,只要野生水禽存在,其他動物的流感是不可能根除的。

  一般情況下,豬容易感染許多人類和禽類流感病毒,因此為病毒的複製和基因重配提供了一個有利環境。直到目前,豬被認為最有可能作為產生禽流感病毒人際大流行性毒株的「混合器」。但在此前H5N1型禽流感流行中,豬不發揮作用。

  命名原理

  甲型流感病毒的基因組由8 個片段組成。病毒表面的糖蛋白抗原分為16 個HA 亞型(H1 ~ H16,即不同亞型病毒表面的血凝素不同)和9 個NA亞型(N1 ~ N9,即神經氨酸酶不同)。不同亞型病毒之間的基因可「雜交」,形成一個龐大而複雜的病毒家族。其中H1N1、H2N2、H3N2 亞型主要感染人類,其他亞型的自然宿主是多種禽類、豬、馬以及一些水生哺乳動物。

  野生水禽是多種甲型流感病毒的天然宿主,堪稱流感病毒的「基因庫」——目前已知流感病毒的全部16種HA 亞型和9 種NA 亞型病毒都已經從水禽體內分離到,所有亞型的任何可能組合( 理論上可能有144種組合)幾乎都能在水禽中發現;所有當前在哺乳動物中流行的流感病毒的每一個基因,都是在過去一百年間全部或部分來源於水禽(主要是鴨)。

  致病原理

  一般甲型流感病毒的致病機理是神經氨酸酶(NA)負責破壞細胞,使糖蛋白受體暴露在外,血凝素(HA)立刻連接上糖蛋白受體,讓病毒牢牢地吸附在細胞上,也形成一條入侵的通路。病毒的RNA就趁機褪去囊膜,入住新家,就此開始了轉錄、複製、破壞人體機理的活動。雖然NA和HA是撬開細胞大門的罪人,但也是疫苗的主要有效成分:H抗原能中和病毒,而N抗原能縮短感染過程。

  禽流感病毒是否能感染人類,取決於它的血凝素(病毒表面的一種蛋白質)是否能夠與呼吸道多糖受體結合。人類呼吸系統細胞中有alpha2-6類的多糖受體;禽類呼吸系統細胞中則是alpha2-3類多糖受體。細胞中糖分子的連接方式是受體分類的基礎。科學家認為,讓病毒與alpha2-6受體而非alpha2-3受體結合的基因開關決定了禽流感病毒感染人類的能力。

  由於基因組是由單鏈RNA組成的,不同毒株之間的重組能力很強。如果不同亞型同時感染了同一個體,很可能會重組成為新的病毒。

  人類感染途徑

  目前認為,直接接觸受染家禽或者遭其糞便污染的物品,是人類感染的主要途徑。迄今,多數人間病例發生在農村或城市郊區,這些地區的許多家庭都有小面積的家禽飼養區。而且在許多國家,家庭的收入和食物要依賴家禽,即使禽群出現病症,他們仍會出售或宰殺和消費禽鳥。據認為,大量經確認的人類病例,是在對病禽或死禽的屠宰或後續處理過程中受到了感染。

  儘管禽流感病毒有大量從動物傳給人類的機會,但是禽流感人病例的數目始終很少。

  如何辨別感染家禽

  患病禽類的癥狀主要表現為:飼料和飲水消耗量及產蛋量急劇下降,病禽極度沉鬱,頭部和臉部水腫,冠和肉髯浮腫,嚴重者整個腹部皮膚變成紫黑色,腳鱗片出血,產蛋雞嚴重減蛋,死亡率可達100%。鴨、鵝等水禽有明顯神經和腹瀉癥狀,可出現角膜炎症甚至失明。

  另外板藍根在H7N9預防上除了安慰作用,未被證明有任何療效,所以最好的預防就是盡量減少接觸易感染禽類,食物煮熟再吃。

  【你對本文的觀點贊同么?你還有什麼想知道的么?本文所有內容均來自於網路。】

  注:本文部分內容來自環球科學、果殼網、維基百科等。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