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楊振寧與鄧稼先,似乎人們心裡的評價都有不太一樣的地方。雖然想到了這個話題,但我並沒有對楊先生有絲毫的不敬,只是想通過一些分析來清理一下思路。

楊先生應該比鄧稼先年長一歲。我們小時候,當時中美關係是一種死掐的關係,但我們在那時就已經聽說過獲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楊振寧和李政道。當時只是疑惑,在他們領獎的時候,他們是以美國人的身份還是以中國人的身份?不過,傳遞給我們的信息是,他們是最先拿到諾貝爾獎的中國人。至於這個消息是不是很精確,那我們就不知道了。我讀中專時,在校辦工廠勞動。我跟著做機修的師傅也叫李政道。他原來應該是個教師,但不知什麼原因,給發配到校辦工廠了。當時我也不好問,後來也再沒機會問了。只是想說,當時知道李師傅的名字時,自然而然就跟那個跟楊振寧搭檔拿了諾貝爾獎的李政道聯繫到了一起。

文革中,看到手抄本小說《第二次握手》,提到書中的女主人公丁潔瓊,到美國後改名到吳夢鴻,其實就是用了袁世凱的孫媳吳健雄的事蹟,說她幫助楊李二人驗證了宇稱不守衡的理論結論。

尼克松訪華後,楊振寧和李政道先後來訪。這時也知道了楊振寧還是國軍名將杜聿明的女婿。這也就從新華社的報道中知道楊的夫人叫杜致禮。

鄧稼先的名字我是在1986年才知道的。那時鄧稼先已患重病,將不久於人世。到了這個時候,新華社才把他的事蹟披露出來。這也才知道鄧稼先還是五四名將、後來當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許德衡的女婿,當然也就知道了鄧稼先的夫人名叫許鹿希。鄧稼先搞原子彈,一搞就是幾十年。在此之前,不知道別人,反正我從來沒有聽說過這個名字。

還有一篇報道,楊振寧回國時,找到鄧稼先,問他我們的原子彈是不是完全靠我們自己的力量搞出來的,是不是用了蘇聯的技術或者資料。鄧稼先回答他說,就是我們自己搞出來的,蘇聯人沒給什麼多大的幫助。據說楊先生聽完這個回答後,放聲大哭。不知道這個消息是不是確實。

鄧稼先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在覈武器實驗的現場,在覈爆之後,他到現場從地上抓起一把土,用手一場,來目測當時的風速和風向。一來是要對核爆後衝擊波的速度與能量進行目測,二來,當時在現場沒有檢測儀器,如果錯過時機,就無法瞭解這些數據。對於鄧稼先來說,他不是不知道這塊土地已經遭受到嚴重的放射性污染,他這樣做是絕對危險的。但是他還是要這樣做。他後來身患癌症,就跟他受到嚴重的放射性污染有直接的關係。作為科學家,他當然知道危險。而知道了危險卻還要這樣做,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除了對事業負責的敬業精神之外,更有一種對事業的犧牲精神。這個事業的背後是國家和人民的利益。

楊振寧的勞動,給他帶來了名利雙收。當然他並不是為了這個名利而工作的,只是他比別人幸運而已。而鄧稼先,在他去世前,幾乎沒有什麼人知道他的名字,而所謂的利,也不過是國家在發放獎金時,平均到他頭上,僅僅就是十元錢。鄧稼先與楊先生之間的這個反差實在是不小。但是鄧稼先沒有什麼抱怨,也沒有聽到他的夫人有什麼抱怨。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就是他們最高的責任。在為國家付出並且做出了巨大成績的時候,沒有任何其他的東西能夠替代這樣的榮譽。

現在很多人一提到榮譽,就是說自己曾經獲得過什麼獎項。這當然也是榮譽,但與那種最高的榮譽相比,這實在算不上什麼。最高的榮譽在人民的心裡,所謂心中的豐碑。那些牌牌證證或許不能說完全沒有用,但與人民心中的豐碑比起來,確實也就是那麼回子事。

人們常說,也常聽說,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是有祖國的。可是這樣的精神是怎樣表現出來的?鄧稼先可以說是做出了一個榜樣。當然,這不是說楊先生不愛國。只是人在江湖中,常有人不由己的處境。而鄧稼先就跟錢學森一樣,是無論如何也要回到祖國,為國家效力的。那時的愛國知識分子,其實想的很簡單,我學到的知識如果不用來報效國家,那麼我的存在就沒有意義。現在的有些知識分子,想的就要複雜一些,也更現實一些。先得是我自己得合適,再說其他的。

包括鄧稼先、錢學森等一大批知識分子在五十年代成批迴國,還跟我們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取得的勝利有著直接的關係。正是抗美援朝的勝利,讓這些知識分子看到了中國的希望,看到了中國人民的希望。他們感覺到自己回國效力,是一定能夠有所作為的。這樣纔有一大批愛國知識分子義無反顧,不要高薪、不要汽車洋房,就是要回到自己的祖國,為自己的國家服務。這就是當時那樣一些人的價值觀。或許這些人中有不少回來後經歷了「反右」,經歷了「文革」,受過迫害,受過衝擊,但是他們中的很多人並不後悔當初的選擇。

這也讓我想起在七十年代,在美國的一些來自臺灣的中國留學生所掀起的「保釣運動」。其中一些運動的骨幹,也是要從美國回到祖國大陸來為國家服務。他們中的一些人回國後見到周總理,強烈要求回國服務。雖然由於各種原因,其中多數人沒有能夠回來,但他們中還是有百十多人回到了祖國大陸。這些人中有一大批現已成為中國科學界的骨幹力量。他們中也有很多人並沒有後悔自己當初的選擇。

有人說,這些回來的科學家,如果當初他們不回來,不知能在學術上取得多麼輝煌的成就。不是就有人說,那些沒回來的,當初的才能和天賦都比不上那些回來的,但回來的人沒有做出多大的成績,而那些沒回來的都成了一個一個權威,享譽國際。或許是這樣的吧。中國那時條件差,再加上政治上多次折騰,我們對不起這些對祖國有著一顆赤誠熱心的學人。但是他們中畢竟還是有很多人為國家的強盛,為了國家的安全做出了豐功偉績。他們在學術上可能不如那些留在海外的人有名氣,但是他們的愛國之心,他們的犧牲精神不是正表現出他們的偉大與崇高嗎?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831629.html 上一篇:反壟斷與產業安全下一篇:買東西總是要排隊的年代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