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學者約翰奈斯比特撰寫的《亞洲大趨勢》一書中,將海外華人經濟圈稱之爲全球第三大經濟勢力。

這種看法並不是沒有依據。有數據顯示,目前海外華僑數量已經超過6000萬,穩居全球僑胞羣體首位。

而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海外華僑爲中國,乃至世界經濟發展作出的重大貢獻,或出乎你的意料。

國是直通車 侯雨彤 製圖

改革開放的重要參與者

談及海外華僑40年來所做貢獻,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主任許又聲在其發表的2019年新春賀辭中說:

40年來,是海外僑胞率先回祖(籍)國投資興業,爲中國帶來急需的資金、技術、人才和先進的管理經驗,發揮了重要的示範引領作用;

40年來,一批又一批僑胞高層次人才回國創新創業,爲建設創新型國家貢獻力量;

40年來,海外僑胞慷慨解囊,愛心惠及中國各領域慈善公益事業,表現出血濃於水的同胞赤忱;

40年來,海外僑胞始終以民族大義爲重,不遺餘力抵制各種分裂勢力,堅決維護祖國統一和尊嚴;

40年來,海外僑胞積極弘揚中華優秀文化,推動文化交流互鑑,搭建起中外友好的重要橋樑。

3月29日,廈門大學教授、暨南大學特聘教授李明歡在博鰲亞洲論壇2019年年會上指出,華僑華人爲溝通中國和世界的經濟聯繫做出了特殊貢獻,同時也從中國與世界的互動中找到了發揮聰明才智的廣闊空間。

此外,李明歡還表示,過去由於聯繫不便,雖與故土魂牽夢繞,卻只能望洋興嘆。如今,中國堅持開放創新,大力發展交通運輸業等,在高鐵運輸、移動通信等領域躍居世界前列。“世界華僑華人從中受益良多,不僅與親人故土的聯繫更爲密切,而且有條件將中國新發展、新成就的信息及時傳播到其他國家和地區。”

講好中國故事的“主力軍”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僑商投資企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屠海鳴在博鰲亞洲論壇上指出,華人華僑羣體是“中國故事最合適的講述者”,爲外國人瞭解中國做出重要貢獻。“廣大海外僑胞是中國聲音的傳播者,有責任、有能力把真實的中國介紹給世界,讓外界少一些誤讀。”

近年來,隨着中國和海外交流日漸深入,中國文化正在海外發揮着重要的影響力。據美國《時代週刊》統計,中國食品在美國受歡迎程度僅次於意大利食品。17%的美國人每週吃一次中國食品。此外,在美國,中文已成爲僅次於英文和西班牙語的第三大語言。

但不容忽略的是,中華文化傳播仍有待突破,其國際影響力與中國的經濟實力大不相同。

統計數據顯示,美國出口的文化產品佔世界文化市場的43%,歐盟爲34%,而中國僅佔3%。

對此,美國西方學院終身教授、西北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尹曉煌表示,改革開放40年,中國經濟實力已接近美國,邁入“第一世界”,而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卻仍處於“第三世界”的水平。

如何才能講好中國故事,讓世界更加全面、客觀地瞭解中國?

尹曉煌認爲,華僑華人生活在海外,諳熟所在國民衆的情感和生活習俗,有助於推薦易於當地民衆瞭解中國社會發展與進步的優秀中華文化和中國故事。華僑華人在推動中華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等方面可發揮無可替代的巨大的現實作用和潛在影響。“但是,講中國故事首先要搞清楚,講什麼,誰來講,講給誰聽,怎樣講。”

尹曉煌認爲,中華文化走出國門,要做好故事選題;不僅需有佳作,翻譯更爲重要。他建議,創設民間中華文化海外基金會,全面發揮華僑華人的優勢,選好中華文化走出國門的“突破口”,關注教育交流,向海外公衆介紹中國社會的巨大變化。

僑商下一站:海南?

據統計,改革開放至今中國引進外資60%以上是僑資,外資企業中70%以上是僑資企業。

在中國不斷擴大對外開放的今天,僑商又有哪些新機遇?

博鰲亞洲論壇2019年年會“華商領袖與華人智庫圓桌”分論壇的與會嘉賓對參與海南自貿區(港)建設表示濃厚興趣。

世貿集團董事局主席許榮茂表示,“海南的這一輪大發展,華商既是投資者,也是受益者;既是共建,也是共享。”他表示,當前,多項擴大開放、優化營商環境的舉措已在海南落地,華僑華人應抓住自貿區(港)建設的機遇期和出臺外商投資法規的窗口期,對接國際要素,加強與國際科技、資本和產業的融合,引進外向型、具有國際化運作能力的企業,助力海南打好“外資牌”。

同時,華僑華人應把握趨勢,抓住優勢產業,爲海南經濟結構的升級添磚加瓦。在高科技、旅遊、康養、金融、國際會展、跨境電商等領域,發揮先發優勢,促進創新要素加速向自貿區(港)流動,助力海南實現“換道超車”。

屠海鳴也表示,華商在海南大有作爲。對此,他提出三點建議,一是進一步協助海南擴大國際航運、旅遊、專業服務等領域的開放;二是支持海南醫療健康、國際會展等產業加快發展,吸引更多創新主體;三是向海南提供世界各國有益經驗和信息,爲海南落實新發展理念助一臂之力。

同時,他還認爲,海外僑胞熟悉駐在國曆史文化、風土人情、創業環境,可以聚焦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建設,尋找發力點,爲中國和駐在國之間的經貿合作、人文交流穿針引線。

來自:國是直通車

作者:張文暉 楊佳欣

編輯:郭凌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