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文化傳媒的投資系列,也就暫時告一段落了,以上這些,便是過去兩年的復盤和一些新的想法。

在整個系列的最後,我希望能夠跳脫出傳媒領域,回到投資這個行業本身來說些想法。

黑天鵝是個錯覺

黑天鵝不存在的年代,是因為人類的技術水平太差了,許多危機不需要到達現在黑天鵝的程度,系統就已經崩潰掉了,所帶來的反噬效應也不是很激烈。

但是現在技術水平發展太快發展得太好,系統細微偏離軌道,系統仍然容錯,甚至還能運轉,不會崩潰。只有當短時間偏離距離非常遠的時候纔可能崩潰。

這麼看來,危機自然會以概率更小、次數更少、破壞能量更大的形式發生,就是我們看到的黑天鵝。

說來說去,這還是系統反饋迴路自動糾偏的過程,只不過糾偏的程度更猛烈。

黑天鵝不是壞事,失敗也不是壞事,崩潰不是壞事,要更中立、更客觀、更宏觀地去看待每一次危機。

客觀主義要人命

很多人做早期投資的時候忘記了除了資本我們還能做什麼,於是出現一種非常客觀的心態:

我投了錢,它應該自增長。

這是幻覺。

如果你要看現有成功模型的持續不斷倍增,為什麼不做成長期和pre IPO投資呢,為什麼不做二級市場呢?

如果不是心懷夢想,為什麼要做早期投資呢?早期投資人,就是半個創始人。不幫忙做事情,相信你可以提供除了錢之外的其他東西,做個毛。

最優秀的VC是戰略家,最優秀的創業者也是最優秀的投資人。

從本質看,VC和創業者都是把資源(不管是你的時間精力金錢)押在一件事情上。為什麼有的人能押對,有的人會押錯?你可以說是運氣。我也不會全盤否認。

但成功者總是少的,除非你抱定虛無主義的世界觀說整個世界的運行不過就是一場輪盤賭,都是運氣,不然成功者總有其軌跡可循的路徑,他們就是概率持續地比其他人高。

我寧願相信,這是因為他們敏感,他們有見微知著的能力,還有把一件事情真正落地的能力。

最好的投資就是投了不用管的公司?

錯!

大錯特錯。

我不知道什麼時候這個錯誤認知被傳遞給了整個投資圈。

投了不管的公司跟基金關係就不大了。不然優秀成功公司的股權價值增值你是享受到了,但是到資方退出的時候,你跟這家公司就沒關係了。

然後投資人又苦哈哈地去尋找下一個風口,下一個標的。

公司越好,越要主動靠近,好的公司不要你幫忙,這個時候投資人越要向前沖努力幫忙,哪怕是一點點也好。最好的公司要做到「永不退出,長期持有,共同成長」。

不共同經歷風雨,如何能夠生長出超越其他人的友誼?

人生就這麼長,投資生涯更短,如何在人生和職業長跑中持續正向積累資源,是每個人的重要課題。

時代情緒是什麼

很多內容創作者忘記體會時代的情緒,可能這就是人本身的侷限性,很難突破。

集英社的作品是非常有時代感的,70年代舉辦的東京萬國博覽會,描繪出的21世紀是如此絢爛繽紛,給那個年代的少年們普遍插上了幻想的翅膀,比如宇宙旅行、電子時代、生物科技的進步。

我們就拿「20世紀少年」舉例子:那個1970年的大阪,日本急於向世界展示戰後恢復的經濟與國力,舉全國之力舉辦了世博會,這次盛會的主題也非常宏大:「人類進步與和諧」。

這給了當時很多日本國民,尤其是兒童青少年極大的鼓舞與震撼,再加上當時橫山光輝的鐵人28號的長盛不衰,許多的少年潛意識中擔負起了保衛地球拯救人類的重任,這也是為什麼同時代那麼多漫畫家都在畫拯救地球的故事的原因。浦澤直樹顯然同樣受到極大地鼓舞,以健次為代言,回顧了很多兒時的夢想!

所以集英社80年代的作品就會普遍具有比較高的未來感和幻想程度,這是社會高速發展的一個寫照。

社會品味在不斷迭代變化,迭代的速度和社會經濟發展速度有關

每個人的生活都在日新月異,就會不斷追求新鮮的刺激,在物質上、在精神上皆是如此。時代和社會的進步要求每個人不斷的蛻變和進化,每天都在拋棄掉昨天的自己。不斷拋棄的過程就對當今的產品、服務和內容提供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寄希望於消費者不要再拋棄從前自己的過程中順帶也把自己提供的產品、服務和內容倒進了時代的垃圾桶。而最優秀的公司也可以找到一些不隨時代發展速度變化快慢、歷史發展階段限制,更廣泛普遍的需求。

或者,就是要求自己公司的進化速度要趕上這個時代。

我認為有兩個題材是非常值得嘗試的,一個是真實與虛擬的結合,一個是人與機器的融合和共存。

所有商業的終極問題

所有商業的終極問題是:如果我所做的這種產品消費者不用了、商業形態不在了,我該幹嘛。

這不是一個空泛無意義的問題。

比如我認為當前全球電影行業面臨的問題是:

在電子遊戲和網路視頻如此發達的今天,如果有一天,觀眾們不再走進電影院看電影了,大家該怎麼辦?

技術催動的環境改變的影響是深遠的,深遠到人無法想像。

解決這個問題思路是什麼?是深入思考,我現在從事的這個行業,為什麼存在?為什麼是現在這個樣子?只有先回答了「存在」的問題,才能回答「不存在的話,該幹嘛」的問題。所有的設計,都是 先「解構」後「重構」 的過程。商業模式的設計亦然。認真思考後,會發現大部分關於為什麼業態存在的答案,不是關於本行業的答案,是行業周邊環境、上下游、消費者端習慣的答案。

沒有任何公司和商業模型是永遠存在的,都會消亡的,所以對於公司和商業模式不要有不必要的執念。

護城河可以持續存在,但也有時間窗口。做法有壁壘,但別人學不會嗎?

不要說什麼模式一定是好的,什麼模式一定是不好的;什麼模式一定是對的,什麼模式一定是不對的。比如過去的幾年,我們不斷聽到O2O的崛起和衰落,共享經濟?無人貨架?區塊鏈呢?你又聽過幾次呢?倒過去看,百度聲稱的入口優勢呢?360免費的剛需呢?包括」剛需「這個詞本身。

無論當時當地的邏輯有多麼的強和吸引人,這個世界的變化總是快得轉瞬即逝,細微得我們察覺不到的。人最重要的,是不要自己騙自己,然後就封閉固化起來。一定要保持開放,多聽多看多聊多想。這個世界有幾萬種賺錢的方法,不要因為不理解就否定對方的存在。

最最穩妥的方案,是建立一個體系,建立一個組織,建立一個人和智慧的汪洋大海

讓正確的認知從這個體系中湧現出來。

目錄

附、文化內容投資手札復盤和新想法——2015年和2016年的觀點

一、文化內容投資手札復盤——我在過去兩年講過些什麼?講對了什麼,講錯了什麼?(上)

二、文化內容投資手札復盤——我在過去兩年講過些什麼?講對了什麼,講錯了什麼?(下)

三、文化內容投資手札復盤——再談渠道

四、文化內容投資手札之新想法:反饋和迭代(上)

五、文化內容投資手札之新想法:反饋和迭代(下)

附:索羅斯 金融鍊金術 解讀和學習

六、文化內容投資手札之新想法:組織的學問

七、文化內容投資手札之新想法:粉絲經濟的一些互聯網真相

附:樹立一個粉絲羣體要注意的事項

八、文化內容投資手札之新想法:內容付費是顛覆性變化

九、文化內容投資手札之新想法:媒介到底是什麼?怎麼找到新媒介

十、文化內容投資手札之新想法:所有的內容公司,最終都將是遊戲公司

十一、文化內容投資手札之新想法:媒體集團的發展路徑

結語:2018年之後,一些關於投資,應該發生的追問

附: 20170530 付費視頻市場格局推演和猜想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