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到的洲際導彈碩大無比,都這樣。射程越遠,彈體就越粗壯。要打得遠,只能裝更多燃料,燃料多,要想苗巧,根本不可能。在役突破1萬公里的,只有中美俄三家,最遠的是俄製「撒旦」,突破了1.6萬公里,沒有比它射程更大的了。遠了還想遠,人因問,再遠能達到2萬公里,不是很好嘛,曾經一度,不是沒有這個想法,經過研算,分析,不只經濟上不合算,在打擊原理上也沒必要,在技術上也面臨諸多不可預測性,因此還是算了。能搞更遠,沒問題,問題是遠不是一切,要打得準,才能打得狠,準是狠的基礎和前提,而要準,還是需要技術的,還要考慮經濟性,再就是需求程度,如果沒需求,搞起來就是費力不討好,還有什麼用呢?

●1.4萬就可以。所謂恐怖平衡,只對有核國家使用,而有核大國均在北半球,這一射程已經足夠。想繞一繞,繞到南極,如俄新研製的「薩爾馬特」,不經北令海峽,那裡布滿了防空系統,繞到南極去打,射程也已足夠。夠用為原則。

●先保證精度。過於笨重,射程雖有增加,但精度大受影響,彈頭直徑越來越大,長度越來越長,在氣動上設計相當困難,不好控制,也容易被攔截,速度就是洲際導彈的命啊,要突防面臨的難度就會大為增加。精度纔是根本,而不是越遠越好。

●並駕齊軀。三駕馬車,都能招呼,缺一不可,陸基,空中和水下,威力都不小,可互為補充,空中不成,有陸基,陸基不成,還有水下。如果其中一種被攔截,另有多手準備,保證都可以,從多方面準備,就不怕被攔截。

●代價高昂。核平衡是要付出相當代價的,代價也高昂。如果想射程更遠,又要保證精度,目前的技術只有加粗加長彈體,被攔截風險性變大不說,提高控制技術,只能不停投入,一枚彈多少錢,可能沒有多少人算過這筆帳,花錢喲,風險性又高,何況更要考慮,不能弔死在一棵樹上。

總結一下:無論再恐怖的武器,總是技術性,風險性,經濟性等綜合性的產物,不能只有一個方向思維。多種考慮多條道,技術實現路徑增多,安全性才能相應增加。多,大,不計成本,一條道走到黑,不是明智選擇。


這個很好理解,因為作為州際導彈的射程,用不著超過20000公里,便可以達到可能必需要用這樣級別的戰略武器來攻擊的地球上的主要目標。

地球的半徑大約是6371千米。最大周徑~赤道,大約是40000千米。而主要核國家都處於北半球,主要首都、重要城市大約都是在北緯35度"至40度"之間,此處的地球緯度周長只有30000公里強。

需知戰略武器,一般都是因為被逼到了寧願魚死網破的決絕程度纔有可能動用的終極武器。

世界上有五個核大國。中國,地域跨度東西向已然超過了五千公里。而美俄則都大於八千公里。也就是說,中國的州際導彈,只需要13000公里射程。而美俄只需要11000公里的射程,便足夠管用了。至於英法,他們倆國則要藉助於戰略導彈潛艇才能基本達到全球核威懾的要求。

一般來說,州際導彈和太空火箭發射是一個道理,基本採用由西向東發射,順向於地球自轉,可以增大航程。但是因為州際導彈是對地攻擊的方式,所以根據實際情況,也可能反過來。總而言之,是要讓導彈的攻擊射程越近,越可以讓被攻擊方難以攔阻或者提前反擊。

談論這樣的問題真有點沉重,但願永遠沒有這樣的一天吧。

阿彌陀佛。


呵呵。我們又不需要攻擊遙遠的地球外目標。導彈的射程也與你的戰略需要有關。當然,相對來說,你離目標越遠,別人越不容易發現導彈來源,當然你就越安全。

那麼導彈是不是越遠越好呢?比如超過兩萬公里的導彈?答案是否定的。

我們都知道地球是個不規則的橢圓形狀。赤道是地球表面的點隨地球自轉產生的軌跡中周長最長的圓周線。地球轉一圈長度,也就是地球赤道的周長,赤道半徑6,378.2km,赤道周長40075.02千米(24,901英里)。也就是說,你在地球赤道延赤道向前或向後打導彈,導彈圍赤道轉一圈就是一週,才四萬千米。也就是說實際上我們只需要射程兩萬公里的導彈,就能站在一個點不動而覆蓋全球目標了。再有多餘射程就很沒必要了。何況我們又不一定要在一個點不動而全球覆蓋。


導彈的射程並不是越遠越好,就算是洲際導彈也一樣,射程夠用、能達到目的就行了,射程太遠仍然是一種浪費,多餘的能量用來提高導彈的機動和突防能力更加重要,目前世界上主要核大國的洲際導彈,不管是陸基還是海基,射程距離20000公里還遠著呢,射程最大的應該是俄羅斯的SS-N-18洲際彈道導彈(北約代號「撒旦」),達到了16000公里的超遠射程,距離20000公里都還有著4000公里的差距!

那麼,為什麼洲際導彈的射程有限制,並不是越大越好呢?這個就涉及到了我們對「覆蓋全球」這個定義的理解,其實我們平時說的「洲際導彈打遍全球」並不是指真的讓洲際導彈打擊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僅僅是能夠打擊到高價值目標的就行了,比如兩極,把洲際導彈打到那裡沒有任何意義啊,何必跟企鵝和北極熊過不去呢?除此之外,世界上的主要核大國就五個,都是在北半球的,就算是印度、巴基斯坦也一樣,也就是說,有核國家都是在北半球的,所以,「洲際導彈打遍全球」的意義就是指有核大國之間能夠相互覆蓋,順帶能打擊大部分國家就行了,很多不是高價值的目標並不需要在打擊範圍內!

至於題目中說到的為什麼沒有超過20000公里,這是因為地球的赤道周長才40000公里,如果洲際導彈的射程達到了20000公里的話,固定一個點不動理論上都能打擊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了,比如使用發射井發射的洲際導彈,即使機動不了,全世界也是想打哪裡就打哪裡,但是沒必要,這種射程純粹是浪費,很多地方根本就不知道用洲際導彈去打,就比如前面說到的兩極,用洲際導彈打過去跟企鵝、北極熊過不去幹嘛?

所以,洲際導彈的射程根本用不著20000公里,只要有個15000、16000公里基本上就夠用了,能夠覆蓋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就行了,比如北緯40度以上,五常都在這個範圍內,而北緯40度處的周長只有30000多公里(2πRcos40=30649公里,其中R為地球半徑6371公里),再往北的話周長會更小,所以,洲際導彈的射程是有限制的,並不是越遠越好,多餘的射程僅僅是浪費,用來提高導彈的機動性和突防性更好!


洲際導彈就是在地球上某個國家國內最安全隱祕的地方發射,能打到八大洲五大洋。按地球半徑6300公里計算,赤道最大距離為四萬公里。所以12000一18000可以攻擊地球上任意一個點了,還冗餘度也就是機動變軌能力!人做事,夠用就好!


「坐地日行八萬裏」,是曾毛老太爺的話,也就是說人一天不動也要行走八萬裏,這也是地球自轉一圈的距離。

八萬裏,就是四萬公里,地球的一半距離是二萬公里,所以洲際導彈發射二萬公里以上,就沒意義了。因為洲際導彈是在大氣的外太空行走,沒有任何的阻礙,走任何方向都一樣,都能摧毀目標。


很簡單,目前合法擁有洲際導彈的國家只有安理會五大流氓,而且這五個傢伙都住在北半球,互射的話18000公里足夠。論常規力量這五國也都是頂尖存在,所以洲際導彈的目標就他們五個互相瞄準啦。


超過20000公里射程可以做到那是陸基類型纔行,傻大黑粗必須的,推進器部分佔了巨大空間,車載機動發射也不太可能了,會比現在最遠的洲際導彈都更笨重,這樣也等於告訴對手我在哪裡了你打吧一樣,發射平臺移動性的纔有更高更好隱蔽性突然性,也就限制體積了塞不下潛艇裏,上了公路鐵路轉彎都費勁要來何用???


洲際導彈實為核彈,射程夠用就行了。讓燃料盡量少,特別是液體燃料,射程越遠加料越多時間越長。而且加了後不可以放出下次再加,放出後彈體變形,不可再加料用,否則精度太低了。當然,固體燃料就不會了,但…各有各優缺點。


因為攻擊目標都在北半球,所以兩萬公里就夠用了。南半球的國家目前沒有洲際導彈,所以很安全。什麼時候南半球國家有了洲際導彈,那兩萬公里就不夠用了,肯定會出現更遠距離的洲際導彈。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