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中國的歷史上,逆襲最成功的一個皇帝便是朱元璋。朱元璋的身世也是皇帝中最慘的一個,他一介布衣的出生,自幼就是一個放牛娃,後來17歲那年,他就家破人亡,於是他就開始走上了乞討之路。

當過和尚,做過乞丐,這個算是他的一生中不一樣的經歷,但是朱元璋最厲害的點,他將他的開國功臣全部都殺了個精光,這也是當皇帝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心狠手辣。

在秦朝的時候創立了一個這樣的制度,那就是丞相制,丞相這個位置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除了皇權之外便是相權,所以朱元璋在這方面也是非常的重視的。

大多數的人都是認為朱元璋一直容忍著胡惟庸就是想讓他私慾開始膨脹,好讓他喫不了兜著走,並且一併的廢除這個丞相的制度。其實不然,而朱元璋之所以要留下胡惟庸是因為他還大有用處。

要論心機是沒有人玩的過朱元璋的,明朝初期的大多數功臣都悄無聲息的死在了朱元璋的手下。胡惟庸也並非是因為想要造反才被殺,而是他做了一些錯事,當初占城國來大明朝進貢,但是胡惟庸等人對這件事並沒有上報。

朱元璋知道之後自然是非常的生氣,當時連同胡惟庸再沒的,禮部和中書省的官員全部受到了牽連,被罰入獄,當時朱元璋對胡惟庸已經是心生芥蒂。

但是不得不說胡惟庸在位的七年之中,明朝在他的扶持下,發展的也還是相當的不錯的,所以在朱元璋看來他還是非常的有作用的,不然也不會活了七年。

像之前給朱元璋開國的那些大臣們,在拿下大明江山,建立政權的那一刻起就意味他們已經失去了作用,所以後來的胡惟庸在朱元璋得眼中也是沒用,才會被殺。


大明一朝,只有過4位丞相,而胡惟庸是最後一位。以胡惟庸的才能、品格,完全無法勝任丞相,但朱元璋偏偏要讓胡惟庸當丞相。為何?他要借胡惟庸這個白癡的腦袋,幹一件千古未有的大事——廢除丞相。

讓胡惟庸做丞相,有兩個好處:第一,胡惟庸勢單力薄,資歷淺薄,腦子又不行,容易控制;第二,胡惟庸品格低劣,做事的水平太低,易犯眾怒,朱元璋若想收拾他,很容易抓住把柄,並且順應眾意。

那麼,朱元璋為何要廢除丞相呢?

一直以來,丞相都是幫著皇帝幹活的。有了丞相,皇帝會很輕鬆;沒了丞相,皇帝的工作量會激增。

有史家認為,這是因為朱元璋的權欲太大,容不得丞相分一杯羹。

我覺得不太對。因為以朱元璋的資歷、威望和權謀,沒有任何一個丞相會對他形成威脅。不管誰當丞相,都得對朱元璋俯首帖耳。既然如此,丞相就是朱元璋的狗,指哪兒打哪兒,並不會影響朱重八同學的權欲。

在我看來,朱元璋是在下一盤大棋。這盤大棋的目的,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自己的兒子——太子朱標。

開國功臣,歷來都是一羣如狼似虎的人,不然也不可能幫助開國皇帝奪取江山。開國皇帝活著時,這些人不敢放肆。可是一旦開國皇帝死了,繼位之君是否能夠控制他們?這是個大問題。

大明朝的開國功臣中,有兩大集團,分別是淮西集團和浙東集團。

一般的皇帝,喜歡搞平衡,讓兩個集團的大臣互鬥,他自己漁翁得利。但朱元璋不是一般的皇帝。他是叫花子出身,對風險的恐懼深入骨髓。他擔心,將來的朱標是否能夠控制住這兩個集團?為了子孫江山永固,他要把一切危險因素全都消滅。

朱元璋的策略是先滅浙東,再滅淮西。此前,朱元璋藉助胡惟庸,滅了浙東(浙東集團的首腦劉基,就是被胡惟庸毒死的)。現在,他要再次藉助胡惟庸,滅了淮西。這次借的,是胡惟庸的腦袋。

幹掉胡惟庸,就是滅淮西的開幕大戲。

於是,胡惟庸案啟動,朱元璋把所有需要消失的人,都放進了胡惟庸案這個大筐裏。等到消滅乾淨後,朱元璋終於鬆了一口氣。這口氣,是替朱標松的:小子,你的江山終於安穩了。

可惜,朱標突然病死,打亂了朱元璋的計劃。

為了讓孫子朱允炆的江山亦是穩固的,朱重八同學只好依葫蘆畫瓢,又搞了一個藍玉案,牽涉甚廣,替朱允炆掃清了威脅。

作為老父親和老爺爺的朱重八,好累啊。


胡惟庸不管造反不造反,都是死路一條,因為朱元璋是鐵了心要收回能與皇權相抗衡的相權。

大家都知道「胡惟庸案」是朱元璋炮製的一個大案,受到牽連而死的人不計其數。可是這個案子從爆發到處死胡惟庸,只用一天時間,非常詭異。

話說洪武十三年正月,宰相胡惟庸稱他家裡的井中湧出泉水,是大明之祥瑞,上表請朱元璋來觀看這個奇事。當朱元璋的車駕走到半路時,一個叫雲奇的太監衝上前攔住朱元璋的車駕,揭發胡惟庸在家裡安排殺手,意圖騙朱元璋上門後弒君謀逆。朱元璋連忙調頭回宮,站在宮牆上一看,臨近的宰相府裏果然暗伏有殺手,於是朱元璋當即將胡惟庸逮捕,幾個小時後處死。

此事說來特別詭異,疑點甚多。太監雲奇是怎麼知道胡惟庸家暗伏殺手的?為什麼不早報告?朱元璋站在宮牆上能看到宰相府中的伏兵嗎?這等大案,為何一天之內急著將主謀胡惟庸處死?此事爆發前三四日,早有塗節等人舉報胡惟庸謀反,以朱元璋的性格,怎麼會再相信胡惟庸的祥瑞之說,自己送上門?所以這個案子,倒是很像是朱元璋自己安排好的一齣戲,目的只有一個,殺胡惟庸,廢相權。

胡惟庸並不是朱元璋的第一個宰相,李善長纔是。朱元璋最初以李善長為左相,徐達為右相,實際上朝事的處理都在李善長手上,李善長也成為準西勢力的首領,這個集團的權力日益膨脹,已對朱元璋的皇權產生了威脅。一開始朱元璋並沒有意識到這不是李善長個人的問題,而是相權與君權的矛盾。所以朱元璋以為換個沒有根基的人來擔任宰相,就不會和自己搶權了。於是朱元璋逼李善長辭職,在劉基、楊憲、汪廣洋等候選人中選擇了勢力最小、喜歡拍馬屁的胡惟庸。

胡惟庸剛開始對朱元璋是言聽計從,唯朱元璋馬首是瞻。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胡惟庸發現自己居然能有這麼大的權力時,他的驕橫性格顯露出來,獨攬大權,為所欲為,甚至慢慢將朱元璋架空。大臣們的奏章要先經胡惟庸的過目,不利於他的就壓下;他提拔奉承自己的人,收受賄賂,權傾朝野,也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滿。

特別是胡惟庸後來發展到不經請示,自己處置外交事宜,更是讓朱元璋大怒。一個國家的外交權只能由元首掌握,胡惟庸居然接見越南使團不告訴朱元璋,之後又推卸責任,加上胡惟庸曾將犯罪官員的女兒賞給文臣,更是被朱元璋認為胡惟庸是想拉攏人心,圖謀不軌,所以收拾胡惟庸,拿回相權,是早晚的事了。

實事求是的說,胡惟庸畢竟做了許多專權貪贓之事,也許死不冤枉,但因他之死受到牽連的那幾萬人,絕對是冤枉的。特別是此案最後牽扯出了大明第一功臣李善長,七十七歲的李善長被處死,全家除了當駙馬的長子李祺之外,都被處死。胡惟庸一案,從發生到落幕,整整九年,如果說朱元璋不是借題發揮,是沒有人相信的。

總的來說,在朱元璋手下當丞相的,除了不太管[事的徐達之外,沒有一個有好下場。李善長、胡惟庸、汪廣洋、楊憲,概不例外。如果一個丞相被處死,可能是他本人的問題;所有丞相都不得善終,這絕對是朱元璋的問題。

朱元璋當上皇帝後,最怕的是手下臣子權力太大,與皇帝爭權。朱元璋曾在洪武十一年下令,奏事時不得同時將奏摺副本報中書省備份,也就是取消「關白」制度,削弱中書省的權力。在胡惟庸案發後,朱元璋乾脆撤掉了中書省,由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這標誌著從秦朝開始的宰相制度走到了盡頭,皇權終於戰勝了相權。

朱元璋對權力的渴望是沒有止境的,他死之前,給子孫定下規矩,以後誰也不許設置宰相,誰要敢在這件事上說東道西,一律嚴懲。這是老朱家的祖訓,終明一朝,再也沒有出現過宰相。

至於胡惟庸有沒有謀反,是個很簡單的問題。如果胡惟庸謀反,一定有幫手和證據,只要一查就會見分曉。胡惟庸從被抓到被殺,才幾個時辰,明顯就是朱元璋殺人滅口。胡惟庸罪名中說他「通倭通虜」,卻完全沒有證據,只是被強加上去的罪名而已。

校書郎工作室出品 安??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隨後朱元璋對有功之臣之臣進行了封賞,李善長和徐達兩人位列功臣榜前列,李善長官拜中書省左丞,統領百官;徐達官拜中書省右丞,統領武官。在最初的功臣榜並沒有胡惟庸的名字,他是在大明王朝建立後才嶄露頭角的

在朱元璋建立大明前夕,李善長向朱元璋推薦了他的老鄉胡惟庸,隨後朱元璋提拔還是寧國知縣的胡惟庸為太常少卿。洪武六年(1373年),淮西集團首領李善長舉薦胡惟庸擔任右丞相。洪武十年(1377年)六月,胡惟庸被朱元璋升任為百官之首的左丞相。

胡惟庸從洪武六年開始擔任中書省右丞到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發這七年時間裡,他結黨營私,朝中遍植朋黨,不留餘力的打擊異己,對以劉伯溫為首的浙東黨進行特別照顧,使得淮西集團的勢力不斷壯大。

浙江青田人劉伯溫,曾經輔佐朱元璋打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但由於他與淮西集團有矛盾,所以一直都沒有被重用。大明王朝建立後,朱元璋論功行賞,劉伯溫只被封了一個誠意伯,俸祿只有240石。而李善長則被封為韓國公,享受俸祿4000石。這樣巨大的差距讓老劉萌生了退意。

劉伯溫對胡惟庸為相還勸過朱元璋:「譬之駕,懼其僨轅也。」意思就是說胡惟庸做事一向積極,果斷,容易與控制慾極強的朱元璋產生政見上的分歧。但是劉伯溫推薦的楊憲和汪廣洋兩個人在相位上沒呆多久就人頭落地了。朱元璋只能把目光落在了胡惟庸身上,老衚衕學心裡同樣大喜,終於成為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中書省丞相。

也正是劉伯溫說過胡惟庸不宜入相的話,這才讓胡惟庸記恨於心。洪武八年(1375年),劉伯溫生病,胡惟庸派醫生前去探望,劉伯溫在服用醫生開的葯後沒多久就一命嗚呼了。

如果說排除異己只是朱元璋殺胡惟庸的一個藉口,那麼朱元璋殺胡惟庸的關鍵所在卻是他的獨斷專行。朱元璋是一個控制慾超強的帝王,他絕對是不允許還有人可以逃脫他的掌控。

胡惟庸在壯大淮西集團勢力的同時,膽子也越來越肥,到了後來許多生殺黜陟等重大奏摺,他不再向朱元璋彙報請示,反而擅自截扣下來自己處理。輕車熟路的胡惟庸越來越膨脹,這就讓老朱增添了幾分殺意。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後,對朝中大臣一直都有猜忌之心,特別是明朝的四位宰相都一一被他所殺,到後來他徹底廢除宰相制度。雖然朱元璋有過多次對宰相權力的削減,但宰相始終還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相權的成在本身就是對皇權的一種威脅,再加上胡惟庸變本加厲,為非作歹,朱元璋不殺你殺誰?

湯和葯已經備好,就差一副藥引了。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胡惟庸在其舊宅的井裡,從新湧現出了新泉,認為是祥瑞之兆,並邀請朱元璋前去參觀。朱元璋也想見識一下舊井新泉的風貌,就欣然接受邀請。

出發前,朱元璋讓太監雲奇先去探路,當朱元璋走到華西門時,太監雲奇跑過來急忙拉住韁繩,急不能言,用手拚命的指上胡家。朱元璋感到事態嚴重,立即返回,隨後登上宮城時發現胡惟庸家上空塵土飛揚,牆道藏有士兵。

朱元璋大怒,以「枉法誣賢」、「蠹害政治」等罪名,在當天就處死胡惟庸、陳寧等人。胡惟庸案牽連之廣(連李善長在內有3萬多人被處死)、時間之久(長達10時間),影響深遠。

在胡惟庸案發生後,朱元璋加強了中央皇權集中制,徹底廢除宰相制度,從此以後封建王朝中的「丞相」職權被三省六部所瓜分。因此中國最後一位挑戰皇權的丞相胡惟庸,成了朱元璋改革宰相制度的墊腳石。


明朝初期「洪武四大案」中最有名的就是胡惟庸案,胡惟庸雖然沒有劉伯溫名氣大,但是明朝的丞相制度就是在他手裡終結的。朱元璋容忍胡惟庸為相期間的囂張跋扈,獨攬朝綱,那麼權力慾望極重的朱元璋為什麼能夠容忍胡惟庸的越權行為長達七年?朱元璋的用意何在?胡惟庸最後真的要謀反嗎?還是朱元璋為了達到目的所設下的陷阱?

朱元璋一介布衣通過自己的艱苦奮鬥當上皇帝,可謂是白手起家,朱元璋這麼奮發圖強從一名草根登上皇位,那麼可想而知他對權力的慾望有多大,加之他生性多疑,跟著他一起創業的人就悲劇了,他認為大家都是出身貧寒一起打天下的人,別人也有成就帝業的夢想,所以跟著朱元璋混只能共患難不能同享福。朱元璋等到天下太平以後,便開始誅殺跟他一起創業的功臣。但是胡惟庸卻是個列外,為何胡惟庸能安然度過七年?我們來看看朱元璋為什麼信任胡惟庸。

至正十五年(1355年),胡惟庸投靠朱元璋,此時朱元璋在攻打和州,胡惟庸投靠朱元璋比較早,這個時候的朱元璋只佔領了一塊小地盤,這樣算起來胡惟庸還是個老革命。胡惟庸最開始在朱元璋手下幹一些雜事,他的學識不高,但是非常能幹,受到朱元璋賞識,不久升任為知縣。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封胡惟庸為太常寺卿,就是管理祭祀的官員,胡惟庸除了能幹,他還是朱元璋和李善長的老鄉,因為這兩重關係,胡惟庸一路加官進爵,每三年升一級,用了十幾年時間,就做到了明朝最重要的部分中書省左丞相,就是副丞相,可謂是平步青雲,朱元璋對胡惟庸的評價也很高。

《明史.胡惟庸傳》:帝以惟庸為才,寵任之,惟庸亦自勵,嘗以曲謹當上意,寵遇日盛。

譯文:胡惟庸很有才,所以寵信他,他也很努力,還能揣摩皇帝的心意,所以他能平步青雲。

胡惟庸有些地方不招別人待見,比如徐達就很討厭他,徐達為人正直,功績顯著,朱元璋也很信任他。胡惟庸不滿徐達看不起自己,為了抓住徐達的小辮子,胡惟庸收買徐達手下的人監視徐達,結果被徐達知道了,徐達為人正直沒跟他一般見識,只是跟胡惟庸保持距離。

劉伯溫也不看好胡惟庸,李善長因犯錯被朱元璋罷免了相職,朱元璋就問劉伯溫立胡惟庸為相怎麼樣,劉伯溫一口否定胡惟庸,他說丞相猶如駕車的馬,胡惟庸能把馬車弄翻,朱元璋先後任命幾位丞相都獲罪,丞相之職只能讓胡惟庸擔任。

胡惟庸性格霸道為相幾年殺人如麻,很多事情都私自處理不上奏朝廷。之後胡惟庸權力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人來巴結胡惟庸,目的為了謀取一官半職,胡惟庸收到的珍珠美玉數不勝數。

從此以後,胡惟庸從霸道幹練的官員變成了大貪官,他以為自己權利大,可以一手遮天。他的家人更是依仗的胡惟庸的權勢胡作非為,連他手下的僕人都敢打守邊關的官員,朱元璋大怒將僕人處死。

胡惟庸的所作所為引來朱元璋的猜疑,朱元璋開始懷疑胡惟庸,這時胡惟庸還不收斂點,一如既往的猖狂。一次胡惟庸的兒子坐著馬車過市,結果車夫不小心把馬車給弄翻了,馬也死了,胡惟庸的兒子一氣之下把車夫給殺了,朱元璋知道後處死胡惟庸的兒子,胡惟庸因為兒子的死,起事造反。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關於胡惟庸造反的這段歷史,史書是這樣記載的:胡惟庸騙朱元璋說他家裡有泉水湧出,朱元璋聽後就好奇去胡惟庸家看看,在途中突然有一位宦官雲奇衝進來,跳上朱元璋的馬車,駕駛馬車一路狂奔,旁邊的士兵一看不對勁,就把雲奇打成重傷,雲奇臨死前指著胡惟庸的家。朱元璋登上城牆發現胡惟庸家裡駐滿了軍隊,就這樣胡惟庸全家倒黴了。朱元璋不僅僅是殺了胡惟庸,後來二十幾名官員、2萬多家屬受牽連被殺。

其實歷史上根本沒有雲奇這麼一個人,這只是朱元璋為了除掉胡惟庸設下的圈套,朱元璋為什麼要這麼做?

胡惟庸權力太大,威脅到了皇權,之所以他能容忍胡惟庸7年,他想解決皇權和相勸之間的矛盾,宰相是百官之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朱元璋為瞭解決丞相權力過大,所以他必須除掉胡惟庸,讓胡惟庸坐實以下犯上的罪名。胡惟庸去世後不久朱元璋就終結了丞相制度,明朝從這個時候開始就沒有丞相了,朱元璋真是老謀深算。


絕大多數人認為,朱元璋之前一直容忍宰相胡惟庸,目的是要讓胡惟庸私慾膨脹過度,到時好打倒胡惟庸並徹底廢除宰相制度。其實真相併非如此!朱元璋要廢除宰相制度,不必通過放縱胡惟庸為非作歹來解決。朱元璋是白手起家的開國皇帝,不要說文官出身的胡惟庸不是對手,就是功勛卓著開國元勛,在朱元璋面前也只有引頸就戮的份。

玩人心,誰玩得過朱元璋?玩權謀,誰玩得過朱元璋?自有宰相這個職務以來,宰相都是皇帝一人之下,百官之首,萬人之上,與皇帝的關係不好處理。一個好宰相可以為皇帝排憂解難,一個有野心的宰相能把才智平平的皇帝玩的團團轉。在胡惟庸之前,朱元璋的第一個正式宰相是李善長,這個人是明朝開國第一功臣,明朝建立後不幾年便自覺退休了,第二任正式宰相是老好人汪廣洋,幹了一段時間,也讓朱元璋覺得不爽,先是被下放到廣東,後來被處死。

第三位正式宰相就是胡惟庸,朱元璋對胡惟庸一開始比較信任。胡惟庸是文官出身,人品和口碑都不錯,是個小心謹慎的人。朱元璋為什麼選這樣的老實人胡惟庸當宰相?實際上,朱元璋就是想讓各色人等當宰相試試,自己放手一點,看看他們會把這個宰相當成什麼樣?老實人當上宰相的胡惟庸一開始如履薄冰,如臨深淵。但是日子久了,胡惟庸就霸道起來了,開始擅作主張,欺騙朱元璋。

不但如此,胡惟庸還開始拉幫結派,企圖結成利益共同體,保護既得的權力和利益。這一切,哪裡能逃過朱元璋的眼睛?胡惟庸的所作所為,朱元璋自始自終全都看在眼裡。 1380年,也就是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家的馬夫伺候胡惟庸的兒子騎馬,胡惟庸的兒子不小心摔下來死了,胡惟庸因此擅自處死了馬夫。朱元璋得知後,把胡惟庸叫來問話。胡惟庸很害怕,說賠錢。朱元璋說,你必須抵命。

朱元璋經過對3位宰相的觀察和實踐,發現宰相這個職務的確對皇權有巨大威脅,聰明人李善長、老好人汪廣洋、老實人胡惟庸當宰相都不行,特別是連當初老實巴交的胡惟庸,當宰相當久了都會變成魔鬼,若是政治強人當宰相,老朱家的兒孫們今後如何控制和駕馭得了?朱元璋駕馭這些似人似鬼的宰相不難,但後世子孫不可能都有朱元璋這樣的本領,如果不廢除宰相制度,明朝難免會出現漢獻帝。

所以,朱元璋在反覆觀察、慎重研究後,寧可加重皇帝的工作負擔,也要堅決廢除宰相制度,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朱元璋認為這樣才穩當。 實踐證明,朱元璋的這個做法是比較正確的,後來清朝也沒有宰相。

沒有宰相,皇帝個人的能力無論優劣,都可以睡個安穩覺,不用擔心被人架空,成為傀儡,甚至被人害死。這就是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的真正初衷,胡惟庸只不過是朱元璋觀察宰相和皇帝關係的最後一個小白鼠,試驗品。


朱元璋本身就是要借胡惟庸之手,屠殺功臣的,他的忍,是認為借胡該殺的功臣,還沒有殺完。

胡惟庸根本上沒有造反的可能,因為他根本不是朱明朝的開國功臣,不具備造反的能力。正是看中這一點,朱才讓胡坐這個宰相之位。論能力和功勛,當時朝中數十下還輪不到胡惟庸任宰相。


朱元璋忍了七年才殺胡惟庸當然不是因為他要謀反,而是朱元璋下了一盤大棋。

朱元璋從乞丐到和尚再到開國皇帝,人生經歷豐富多彩,眼光、戰略不是書生的胡惟庸能比的。但為何朱元璋為了鞏固皇權做到高度的中央集權,可以舉起屠刀清洗開國功臣,卻唯獨忍了胡惟庸七年,仍憑他權傾朝野、飛揚跋扈?

「相權」

在古代的官僚體系中,相權是在一定程度上對皇帝的一種制約,也是對皇帝工作的一種分擔。宰相作為百官之首,他們雖然名義上是聽皇帝的,但在現實中宰相擁有很多的特權,比如「封駁」,皇帝的政策不好,宰相可以拒絕執行;又如代擬詔書,政策制定好了,皇帝改個章就行了。很多皇帝為了偷懶,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反正只要有人幫他幹活就行了。但在朱元璋的眼中這卻是一根刺,一根讓他寢食難安的刺。

(廢相前)

然而「相權」已經延續了幾百年上千年,貿然廢除「相權」必然要被大臣們羣起反抗,所以廢除相權需要一個充分的理由,而這個胡惟庸就是一個關鍵。胡惟庸果然沒有讓朱元璋失望,他大權在握、結黨營私、目無君上。

朱元璋的耐心不是為了等時機殺胡惟庸,而是他的那個位置「宰相」。

忍了七年的朱元璋看到到時機成熟,便給出致命一擊。為了震懾反對廢除宰相的人,朱元璋又一次舉起屠刀,牽連被殺的人數達到三萬多人。當真「天子一怒,伏屍百萬」。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隨便的一條罪名都可以讓胡惟庸萬劫不復,所謂胡惟庸的謀反只是朱元璋強加的罪名而已。

不過胡惟庸死的並不冤枉,他在任職宰相期間,品行、道德低下,隻手遮天,挑釁皇權。而朱元璋也正是看到胡惟庸這點,才覺的他有資格做棋子。等了七年,才殺了胡惟庸,順便廢除了宰相這個職位。

朱元璋為了不讓皇權旁落,一次又一次的舉起屠刀。在那種年代,唯有「狠」才能震懾天下人心,才能讓皇權更加鞏固。

當然「飛鳥盡,彈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也是對朱元璋最真實的寫照。

(廢相後)


洪武十三年(1380年),歷史上最後一位丞相胡惟庸定罪「謀反」被殺,涉案人員多達三萬餘人,早在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頒布了朱元璋詔令:

六部所屬諸司奏事勿關白中書省

凡事六部管轄的事情都不用經過中書省,意味著丞相的權利成了擺設,胡惟庸徹底失去信任,他從洪武六年(1373)繼位,到現在只有短短五年,胡惟庸從官場得意馬上變成人生失意。

這麼一算朱元璋只忍了他兩年,就準備讓胡惟庸人頭落地。

當然光看時間節點,並不能說明問題,但是時間過後,我們可以發現答案。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頒布的《昭示奸黨錄》裏,定位李善長為胡惟庸從犯處死。

用了整整十餘年時間,朱元璋才平息了胡惟庸案的怒火。可見胡惟庸案牽連之眾,影響之廣在明朝四大案中獨樹一幟。我用這十年發生的事,我給大家一一揭開胡惟庸案背後的祕密,到底是誰在隱忍?誰在謀反!

1368年初,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意味著近二十年的民族矛盾徹底消滅,讓朱元璋意想不到的是激烈的內部矛盾開始不斷激化,明政治體系分成淮西、浙東兩派,雙方為了權勢不停地拳打腳踢。

胡惟庸就是淮西派的中流砥柱,我們仔細看胡惟庸的履歷,在朱元璋開國分封六個公爵,二十八個侯爵的名單中他並不在列,就這樣胡惟庸能從一個七品知縣躍為百官之首,替代李善長作為帝國權柄最大的左丞相。

胡惟庸的崛起是黨爭態勢中的異形產物,隨著黨爭而和皇權相爭。

類似淮西、浙東的矛盾從任何朝代無法斷絕,漢朝有外戚之爭、宋朝有文武之爭、唐朝有牛李黨爭,只不過換湯不換藥。這種黨爭之所以無法斷絕是因為黨爭的發起人都是國家政治中心的核心人物,處置不好會動之國本。

強勢如朱元璋,怎麼能容忍被大臣撥弄敏感的專權神經?於是在黨爭中尋找突破口,發現兩黨是以丞相一職為核心的利益團體。丞相的職能是輔佐皇帝承上啟下,而黨爭的惡化讓丞相成了打擊政敵的最強武器,承不承上大可不必,但是必須啟下。

在李善長的帶領下淮西集團無限做大,浙東集團開始凋零。原本可以制衡的政治體系成了一邊倒,成了皇權和黨權的直接矛盾,皇帝和丞相的硬性PK。此時朱元璋已經有心事罷黜丞相,於是勸退李善長,而李善長卻把胡惟庸這隻奇兵埋伏在明政治體系。

胡惟庸作為李善長的絕對嫡系,朱元璋為什麼選擇繼續放任淮西黨?

洪武四年(1371年)李善長致仕,作為開國六公爵之首,李善長的影響力不可能因為不在其位而不謀其政,反觀淮西一派,也絲毫沒有因為帶頭大哥的失勢低調行事,放棄私利,反而越發努力鞏固自己黨派地位,這也是朱元璋最忌憚的地方。

在確定丞相一職時,朱元璋曾和劉伯溫有過一次「相位論」,劉伯溫曾舉薦過三個人(楊憲、汪廣洋、胡惟庸),其中胡惟庸評價最低:譬之駕,懼其僨轅也。本意是指胡惟庸就是個攪屎棍,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這次富有深意的談話卻決定了明朝最快的職位輪換。

實際上楊憲和汪廣洋是朱元璋的代言人,用來制衡淮西黨,維護皇權的職業打手。朱元璋本意是不想傾向浙東黨,繼續在兩黨中間首鼠兩端,可惜這兩人的表現讓朱元璋大失所望,楊憲利用職能大肆打壓對手,而洋廣洋無為而治,說好的聽我的話辦事,可是臣辦不到。可胡惟庸能辦得到,那就讓他上吧!

朱元璋和李善長,到底是誰捧殺式的讓胡惟庸走向滅亡?

楊憲、汪廣洋先後在丞相職位上一輪遊,然後人頭落地。胡惟庸終於得到夢寐以求的左丞相職位,淮西黨又煥發第二春,胡惟庸充分發揮了丞相職能,收受賄賂、任人唯親、結黨營私,不斷的把淮西一派的利益最大化,最囂張的時候甚至瞞著朱元璋扣押奏章,獨自專權。

胡惟庸的膨脹,除了幹了些違法的事,最主要的是幹了兩件大事。1,繼續對浙東集團的無限壓制,設計謀殺劉伯溫。2,不斷貼近李善長為首的淮西黨派,和李善長結為間接的兒女親家。李善長也沒有想到這個年輕人接替了自己位置不說,還接創造了最壞、最作的淮西領袖。

好吧,朱元璋是時候亮出那把隱忍屠刀!此時的浙東黨團滅了,淮西黨爛透了,該收拾收拾停業整頓了。在胡惟庸兒子摔死後,朱元璋讓其抵命,胡惟庸案轟轟烈烈的爆發了,朱元璋遂以「枉法誣賢」、「蠹害政治」等罪名,將胡惟庸和塗節、陳寧等先後處死。而李善長卻一直默認了胡惟庸走向作死之路,冷眼旁觀曾經最忠誠的下屬。

胡惟庸的倒臺,是謀反?還是為了結束最後的黨爭?

謀反罪,號稱必死罪!胡惟庸為什麼非要以謀反定罪?再回到洪武十一年,也就是胡惟庸失勢的那一年。朱元璋強調:六部所屬諸司奏事勿關白中書省,說明朱元璋已經發現胡惟庸亂權。而胡惟庸壓根沒有軍事背景,更沒有軍事指揮權,靠什麼謀反?何況整整拖了兩年。

最後胡惟庸死了,丞相制廢掉!同時朱元璋的手術刀還默默的收割了武將集團,朱元璋廢除了管理全國軍事的大都督府,將其分為中、左、前、後、右五軍都督府,並和兵部互相牽制。兵部有權頒發命令,但是不直接統帥軍隊,都督府掌管軍隊的管理和訓練,但是沒有調遣軍隊的權力。

文武體系全部破而後立,背後的祕密只有一個,朱元璋開始為自己得兒子鋪路,實現全部中央集權。胡惟庸必須死,同時必須覆滅的還有捆綁著的淮西集團。那麼謀反罪,就是最合事宜的罪名,朱元璋要還兒子一個政治清明。

事實上朱元璋對李善長一直心存幻想,胡惟庸案件前後並沒有準備徹底清算,可是朱標意外死亡,朱元璋才決心除掉這位一直隱忍的始作俑者。胡惟庸案持續到十年以後,也是李善長隱忍的十年,是朱元璋皇權和權臣爭鬥的十年,也是無數人頭落地的十年。如果非要搬出蓋棺定論,我相信最有心事謀反的應該是李善長,胡惟庸還嫩了點。


秦獨創「丞相」官名,百代皆承秦制。「相也者百官之長也」,而「丞」本身有輔佐之意,同時與「承」字相通,有承受之意。意思是,丞相承接皇命,輔佐施政。

由於君主既需要丞相幫助辦理政事,又擔心宰相的權位過重,危及自身的權力,所以歷代以來,君權與相權的鬥爭一直都未停歇。

(丞相官名自秦朝始)

以前都是貴族政治,世家大族與皇帝共同治理天下,皇帝不方便直接與世家大族發生矛盾,而且國政事情繁瑣,皇帝一個人也顧不過來。於是,丞相就代行百官之長,作為官僚集團的代言人,向皇帝彙報工作。

隨著科舉制的產生,朝廷的官職脫離了貴族政治,因此,皇帝開始縮減丞相的權力。宋太祖廢君相「坐議之禮」,開始在待遇上降低,直到後來明太祖朱元璋時,直接罷中書省,廢丞相制。

使得朱元璋動這個心思的,就是胡惟庸案了。胡惟庸案牽連甚廣,前後所殺3萬多人,連韓國公李善長也在因此案被殺。

胡惟庸案實情如何,在明朝時就有爭議。可是案發後,丞相制度被廢,是為事實,而且朱元璋還命令後世子孫,如大臣議復立丞相者凌遲處死,皇帝立丞相者直接廢掉。

(朱元璋崛起於社會底層)

可見,朱元璋對丞相制度極為忌憚,原因為何呢?

朱元璋是底層出身,深知民間疾苦,對官僚集團充滿了不信任,但是國家行政又離不開這些人。所以,一開始缺乏治國理政經驗的朱元璋就延續了元朝的中書省和左右丞相的制度。

大明朝第一任丞相是李善長,這個被朱元璋稱作比肩蕭何的開國功臣,在這個崗位上做了4年。李善長的工作明顯沒有達到朱老闆的預期,因為朱元璋發現李善長已經成為淮西勛黨的首領,一些矛盾糾紛,朱元璋說話都不如李善長好使。雖然李善長是文臣,但是也是打過仗的,朱元璋十分擔憂李善長會做亂。

恰好"李善長不是那種宰相肚子能撐船的人,他為人剛愎自用,睚眥必較,拉幫結派,大權獨攬,讓朱老闆憂心不已,開始心生反感,就開始設置了御史來制衡。可是朱元璋發現,李善長根本不受控制,因此就開始冷落他。

李善長自以為朱元璋離不開他,假意要辭職,結果朱老闆立刻批複同意。李善長傻眼了,說的話沒法收回,只好回家了。

(李善長被罷相)

李善長這一走,心裡不踏實,就推薦了姻親胡惟庸來接替。這個胡惟庸也是淮西勛黨成員,只是他加入比較晚,所以資歷淺。考慮為了平衡淮西勛黨的勢力,同時便於掌控,也是為了給李善長一個面子,雖然劉伯溫說過胡惟庸不能為相的話,朱元璋還是把相位給了他。

讓朱元璋始料不及的是,胡惟庸一開始還算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後來同樣也是大權獨攬,肆無忌憚,且由於洪武朝屢次北伐,丞相居中調度,竟然收穫了一大批死黨。

這讓朱元璋感受到了失控的危機,但是國家正是用人之際,前線將士正在用命之時,貿然處置可能會造成大面積叛亂。

於是,朱元璋開始通過故意冷落胡惟庸的方式施加壓力,並且改了工作流程,讓六部有事不要知會中書省,直接向皇帝報告。

這是明顯要奪胡惟庸的權,胡惟庸做丞相7年,驕縱不法的事肯定不少,一旦失勢,胡惟庸心知不會有好結果。在危機的壓力下,胡惟庸做了一些未雨綢繆的工作是說的過去的。按明史的記載,胡惟庸做了很多具有謀反跡象的工作,如在自家院子裏埋伏刀斧手、勾結日本武士和北元等。其中,寧波林賢案發是在胡惟庸已經被殺數年之後才案發。為此,朱元璋還下令關閉寧波通商口岸。

(胡惟庸橫行不法)

不過,朱元璋的意圖並不僅僅是廢殺胡惟庸,他的最終目標是為了將起兵作亂的根源——淮西勛黨給解決掉。眼看著朱元璋重典治國,這些淮西勛黨有陰謀作亂的想法是可能的。他們可能不會自己造反做皇帝,更有可能推倒朱元璋,立一個比較聽話的皇子做皇帝,從而實現皇帝與功臣集團共治天下的局面。

所以,朱元璋借胡惟庸案,是想將這潛伏在暗處的陰謀勢力連根拔起,至於胡惟庸案的實情已經不重要了。只要是皇帝的政治需要,即使沒有實情,也可以編織出來。

胡惟庸案綿延十多年,最終李善長也因此案被殺。要殺李善長可不容易,他是開國第一功臣,而且有免死金牌,除了造反大罪,根本沒可能殺掉他。所以,朱元璋不惜羅織罪名,借胡惟庸案殺了他。

有能力,有實力,有威望能實施造反大業的人都被殺了,朱元璋認為大明天下該穩如泰山了。朱標認為朱元璋殺氣太重,朱元璋就丟下一根荊棘,讓朱標抓起來。朱標不能抓,朱元璋說,我現在就是要把這些刺都給擼平了,再交給你呀。

所以,胡惟庸是真要謀反嗎?他是有那個能力和實力的,然而他的所有罪名都不能說是罪證確鑿的。至於為什麼要等了七年才動手,這是因為胡惟庸飛揚跋扈的丞相生涯也並不是一開始就如此,有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另外,朱元璋需要時間讓胡惟庸製造更大更多的對立面,才能順利地推動廢除丞相的決策。

朱元璋本人是工作狂人,他廢了丞相後,朝中大事鹹決於皇帝一人。到了朱棣時,由於長期在外徵戰,不得不設置內閣來管理一些小事。到了明仁宗時,由於他身體不好,就又給內閣升了官,明朝的內閣制度逐漸形成。

(內閣制度取代了丞相制度)

朱元璋廢除了宰相制度,用以避免君權旁落,可是很快明朝的內閣制度的職權又超過了宰相制度。文官內閣制度的強大,使得明朝皇帝備受牽制,但凡有些想法的皇帝,都受到了文官集團的抵制,甚至還有些皇帝的去世,顯得疑點重重,如明仁宗、明宣宗的去世,明武宗、明熹宗落水而死,背後有沒有文官集團對君權的反動行為,已不可知。

朱元璋廢除了宰相制度,往後的明朝歷史卻又等來了內閣制度,這可能是朱元璋沒有想到的。可見,在歷史規律面前,朱元璋個人能力再怎麼強大,終究還是要屈從於規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