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今天當我們吟詠這首敕勒川民歌時,也許很難想像得到在500年前的敕勒川上曾經生活着一位美麗、浪漫且有作爲的女性,她就是明朝蒙古土默特部重要首領俺答汗的第三位妻子。人稱三娘子。

在三娘子傳奇的一生裏,不但給草原上的人們帶來了和平,而且還首建今天的呼和浩特城,即當時的歸化城。不但讓歸化城逐漸成爲蒙古地區藏傳佛教的中心,成爲草原絲綢之路的重要據點,而且還促使了中國近代史上著名人口遷徙事件走西口的早期形成。

斯人猶在,有個屬於美麗女子的年輕浪漫

三娘子像

明朝人寫過不少歌頌三娘子的詩,“塞北佳人亦自饒,白題胡舞爲誰嬌。青霜已盡邊城草,一片梨花冷不銷”,在馮琦這美麗的句子裏,我們開始了漫漫的追尋。

美岱召,距今天的包頭市大約50公里,它曾有過一個耐人尋味的名字——靈覺寺。依山傍水的美岱召,有着自己獨特的人文與建築風格,既仿中原漢式建築,又融合蒙藏建築的特點,是一座“城寺結合,人佛共居”的喇嘛廟。

美岱召是俺答汗和三娘子的“皇城”,又是喇嘛教傳入蒙古時期的一個重要的弘法中心。明廷曾爲這裏賜名福化城。500年前的三娘子就生活在這裏,在樓院的深處的一座三層樓房內。她的骨灰如今還保存在城內東北方的“太后廟”裏,人們把那裏稱爲“三娘子廟”。同時,寺院裏珍藏着三娘子的腰刀、盔甲、頭飾、靴帽等文物。

歲月就這樣讓一個500年前的女性活在了人們的心中。在寺廟裏的一組壁畫前,我們停留了下來。那是一組蒙古族供養人羣像。上面的人像均身穿明清時期的蒙古族服飾,手中持念珠等宗教器物,表情謙恭一心禮佛。北側是一位頭戴皮沿帽,身穿皮領對襟袍服的老夫人,容顏端莊,體態豐滿,端坐在木几上,旁邊有兩個喇嘛侍立。這就是暮年時的三娘子了,在帶着某種莊嚴甚至神聖的氛圍裏,將我們帶到了500年前。

沈德符,明朝的大文學家,見過三娘子年輕時的畫像,他說說:“予見其(三娘子)畫像,面圓滿秀媚,身亦纖長,不類虜婦,頸間掛數珠,手中復有一串,作數佛號狀。亦氈毳中異人也。”同時,沈德符還在《萬曆野獲編》中爲我們記述了一個有關三娘子的故事。

隆慶間,北虜效順,各鎮議馬市講款。虜酋俺答,貢馬至宣府,其妻三娘子者,專虜中事。時蔡見庵(可賢)憲使,備兵陽和,正同督府宴犒於城上。蔡少年登第,丰姿白皙如神仙,三娘子心慕之,在城下請於督府曰:“願得兵道蔡太師至吾營中,一申盟誓,以結永好。”蔡出城至其營,正奉湩酪爲壽,忽以精騎數十,擁蔡北去塞上。大駭,欲追,然諸砦俱安堵,未敢遽議剿。數日後,仍送蔡入城,則虜婦已薦寢於毳帳數夕矣。自此邊塵不驚,西陲寢烽者數歲。

這是一個屬於年輕的浪漫。三娘子這位“不類”、“異人”的蒙古女性,也愛美男子啊。她居然敢跑到明朝邊境搶自己心愛的男子。用沈德符老爺爺的話說,她即是一位高個子、大圓臉,身康體健、與衆不同的蒙古族大美人。

蒙古女人

開放邊境,爲早期走西口的人們提供耕種

壁畫中的三娘子

俺答汗是明朝土默特部重要首領,明朝嘉靖年間崛起,其部落初期遊牧於今內蒙古呼和浩特一帶,後逐漸強盛,成爲右翼蒙古首領。控制範圍東起宣化、大同以北,西至河套,北抵戈壁沙漠,南臨長城。

1559年,53歲的俺答汗西征衛拉特蒙古(西蒙古部落,位於伊犁河流域一帶),衛拉特蒙古克爾古特部的領袖哲恆阿噶就把自己的女兒獻給阿勒坦汗爲妻。這個女孩就是後來的三娘子,漢文史籍稱其爲“也兒克兔哈屯”,蒙文意爲“有權力的妻子”。

有一種說法是,當年的三娘子只有9歲,而且還是俺答汗的外孫女。但是種說法存在爭議。9歲即嫁人,這在當時的蒙古草原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爲,過去蒙古人記載時間是以動物名稱紀年的,有人便說當時三娘子已經21歲,但這在草原上又有些“年齡偏大”。因此,有人根據史料推算當時的三娘子應爲18歲。而三娘子也不是阿勒坦汗的外孫女,是俺答汗外孫、外孫女的姑姑,她的的兩位哥哥娶了阿勒坦汗的兩位女兒。(詳見雲志堅《與閻崇年商榷明代呼和浩特三娘子“歷配三王”的歷史問題》)

三娘子成爲俺答汗妻子之前,蒙古和明朝政府因爲通貢互市屢動干戈。俺答汗積極主張改善與明朝的關係,實現通貨互市,並多次派使者與明朝談判;可是明朝嘉靖皇帝一次次拒絕俺答汗的誠意,並殺害使者,最後導致阿拉坦汗包圍了京畿重地,迫使明朝不得不作出妥協。

公元1751年,經過三娘子的不懈努力,明朝封俺答汗爲“順義王”, 封三娘子爲“忠順夫人”。雙方終於宣佈休兵罷戰,相繼開放邊境十一處馬市,允許兩族人民自由貿易。

此時,晉陝冀邊民生活十分困苦,雙方通貢互市後,無異給晉陝冀邊民打通了一條生命通道,許多窮苦邊民以及因參與反對朝廷而遭官府緝捕者,爲逃生或避難,紛紛越過長城,到“口外”廣闊的蒙古草地上謀求生存。

這時的俺答汗逐漸將部落事務交由三娘子處理,出於爲我所用、發展地方經濟的目的,她敞開胸懷接納了他們,給他們提供土地和氈帳、耕畜和牛羊,讓他們從事農牧業生產或鐵匠、木匠、毛匠等手工業勞動,揭開了晉陝冀邊民“走西口”的序幕。

據《蒙古民族通史》記載,三娘子是一位“善書番文,通達事務,尊中國,尚瞿曇”的女性,她平時“平居誦經唸佛外,手不釋卷”,是一位很有文化教養的蒙古貴族。特別是俺答汗晚年多病後,幾乎所有政務都由她打理。她親自主持互市,所有進出關口者均須攜帶由她親自簽發的文書方準通行。

另外,三娘子還常常帶領隨從巡察,嚴格保證雙方和平貿易。塞外邊境地帶很快出現了一派祥和、安定、繁榮的景象。每當互市時,常常出現兩族人民“醉飽謳歌,婆娑忘返”的情景。意思是喝醉了,不知道回去了。

今天,在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敕勒川上,我們唱着“走西口”的歌謠,分明還能看到當年草原上的那位美麗女性。

風吹草低見牛羊

主張和平,明朝皇帝曾爲其婚事兩度出面

草原美女

三娘子一生輔佐三代順義王,始終堅持與明朝友好的政策,在近40年中,長城內外出現了和平景象,三娘子在草原、中原上享有了很高威望,深受蒙漢人民的尊敬和愛戴。她的另一大功績是主持修建了歸化城即現在的呼和浩特市舊城。

在明朝以前,蒙古族以遊牧爲生,在塞外草原上根本沒有定居的城市。據《明史》記載,公元1572年,三娘子主持修建一座名叫庫庫和屯的城池,明朝政府賜名爲歸化城。因城牆全部用青磚砌成,遠遠望去一片青色。呼和浩特市亦有“青城”之名使是由此而來。

今天,人們爲了紀念三娘子,仍然將歸化城稱爲三娘子城。當時的歸化城不但是蒙古地區藏傳佛教的中心,也是草原絲綢之路的重要據點。這是和平給予草原的發展和繁榮,而三娘子本人卻因此擁有了兩次“不平凡”的婚姻。

1582年,俺答汗逝世。按照蒙古人的收繼婚習俗,三娘子要嫁給王位的繼承者、俺答汗的兒子黃臺吉。但三娘子卻瞧不上黃臺吉,爲此,手握兵權的她率領萬餘精騎出走。明朝政府深知邊疆離開三娘子不行,便派出大臣前去說服。最終,三娘子權衡利弊,委曲求全,做了黃臺吉的妻子,成爲第二代“順義王”的妻子。

婚後,黃臺吉 “盡逐其妻”,專意三娘子。三娘子繼續與明朝通貢互市,保持了邊疆的繁榮穩定。然而,4年後,黃臺吉去世,其子扯力克繼位,三娘子以年歲漸老爲由,自練兵萬人,築城別居。

明朝政府感覺到三娘子隱退十分不利於安頓邊塞,於是派人規勸扯力克說:“夫人三世歸順,汝能與之匹則王,不然封別屬也。”意思很明顯,你若與三娘子結婚,我們就封你爲順義王,不然三娘子嫁誰我們封誰。於是,扯力克便盡棄妻妾,與三娘子合帳成婚。

據說,扯力克非常寵愛三娘子,爲了迎娶三娘子,他甚至將所有的姬妾都趕走,身邊只留三娘子一人。三娘子由此成爲第三代“順義王”的妻子。這時的三娘子依然是蒙古部落的實際掌權者,經常親自前往明朝邊關軍營中走動,與邊關將領的關係極其融冶。明朝邊關將領甚至將中原貴婦穿戴的八寶冠、百鳳雲衣等物品饋贈給她。

這中間還有一說是,三娘子當時並沒有嫁給黃臺吉,原因是黃臺吉即位時已經“年逾六旬,疾病纏身”。而蒙古一些史籍記載三娘子是“歷配三王”或“歷事三王”,這兩者之間顯然是有不同的。但不管怎麼說,三娘子都三代順義王一起維持了同明朝的密切關係,並一直保持了右翼蒙古內部的穩定。

公元1613年,三娘子因病去世,被安葬在美岱召內,明朝遣使給予賜祭七罈的隆重祭禮。

明人有詩歌詠:人言塞上苦,依言塞上樂。胡馬不聞晰,狼煙淨如淮。時雨既將沙草肥,丁男釋甲操鋤犁。夫耕婦佳朝復暮,革門雞犬皆相依……說的就是當時的塞上盛景。而在三娘子的身上,人們不難看到這樣一個事實,在過去的蒙古草原上,只要有和平就會有幸福與繁榮,現在如此,將來更是如此。(文/路生)

敕勒川美女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歡迎關注作者更多原創文章!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