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方綠標即可收聽主播蕙子朗讀音頻

音樂:New York Jazz Lounge-Coffee for Two  歌曲:全家福合唱團-愛上福利社




最近,我所在的部門接到一項突擊任務,全體同事都投入了緊張的加班中。單身的在食堂解決一日三餐,持續戰鬥,有家有口的則把文件資料帶回家,在哄娃、做家務的間隙見縫插針地幹。


一天早晨五點左右,我打開電腦,準備審覈同事菁菁發來的一份文案。但是過了40分鐘,洗漱、早餐都搞定了,還沒有收到她的文案。正疑惑間,手機上跳出了她的微信:實在抱歉,我家二寶發燒了,我帶她看了急診剛回家,那份文案我要晚一點到公司再做了。文字末尾是一個“大哭”的表情符。


都是當媽的人,我怎麼忍心責怪她,只有後續協調其他同事一起來幫忙修改文案,終於趕在規定的時限之前交給了公司領導。


36歲的菁菁有兩件“小棉襖”,大寶7歲,小學一年級,二寶還在哺乳期。作爲一個二胎職場媽媽,她已經在工作和家庭的兩難抉擇中拼盡全力做到了最好。她每天從早晨6點起牀,一刻不停地忙到至少夜裏11點,報表和文案,家務和帶娃,大寶的作業、手工和才藝,二寶的母乳輔食屎尿屁……她要在所有這些之間不停地切換頻道,一天下來真是累成了一灘稀泥。夜裏,她還睡不了踏實覺,要起來N次照顧二寶,順帶看看大寶踢被子了沒有。




我毫不掩飾對菁菁大寫的佩服。一個娃已經把我這個中年老母親折騰得五迷三道了,還倆?


突擊任務圓滿完成後,同事們去喫慶功飯,大家的話題集中到了二胎新媽媽菁菁身上。全面二孩政策出臺以後,雖說很多寶媽寶爸們心意萌動,但真正要把想法付諸行動,卻是要經過一個漫長、反覆的糾結過程,工作壓力、家庭人手、經濟狀況、夫妻感情……只要對其中任何一個因素稍有不自信,美好的藍圖就可能被扼殺在搖籃裏。正因如此,我們公司的年輕爸媽生育二胎的比例不高,只佔五分之一不到,菁菁自然成了大家羨慕嫉妒的對象。


菁菁坦言,她和老公都喜歡孩子,一直覺得生兩個孩子是比較好的選擇,但真正實施卻糾結了五年,否則兩個寶貝的年齡差會更接近。


她糾結的倒不是那些“硬條件”,而是對自己內心的拷問。她曾與老公討論過無數次,如果要二胎,到底是爲什麼?是因爲老大是女孩,想要湊一個“好”字?想抵抗“失獨”的風險?想要晚年得到更好的照顧?她認爲,這些是二孩可能帶來的“紅利”,但是不應該成爲直接動機,因爲這些考慮都帶着些功利的色彩,會在內心埋下某種要求回報的種子,而養育孩子應該是一樁無慾無求的事情。她覺得這個問題最自然、最美好的答案,應該只是一個“愛”字。



因爲愛孩子,享受與孩子共同成長的酸甜苦辣,所以願意再經歷一次;因爲愛孩子,想讓TA童年時有一起瘋鬧的夥伴、年老時有守望相助的親人,所以願意多辛苦一點、多付出一點。 


這個答案暖到了所有人,也勾起了我深埋心間的某種情愫。





其實,我是一直渴望有個兄弟姐妹的。


我出生於1978年。那時候,獨生子女政策開始倡導,但還沒有強制推行,所以我的不少同學有兄弟姐妹。而我父母迫於生活壓力,爲了高質量地養育好一個孩子,主動申領了獨生子女證。


我上小學之前主要由外公外婆照顧。外婆是位性格內向的老人,很少帶我出去結交夥伴,大部分時間我都是在家獨自畫畫、看書。這段童年經歷是一把雙刃劍,既造就了我善於思考、專注力強的學習習慣,也造成我膽小靦腆、不善交際的個性。兒時的我不懂得合作和分享,倒不是受寵任性,而是不知道維護夥伴關係和保護自己權利的平衡點在哪裏,因爲害怕衝突,就把自己放在邊緣化的位置,比如滑滑梯時,對插隊加塞的小朋友毫無辦法,只能一次次後退。我不知道除了“硬碰硬”,還有很多種解決矛盾的辦法。回想起來,這與我從小比較閉塞的成長環境、缺少朝夕相處的“夥伴關係”,是密切相關的。


在以後的成長過程中,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才改善了自己的個性,有了比較好的表達能力和協調能力。但是,直到現在已年過四十,並且擔任了企業中層管理人員,童年打下的烙印仍未完全消除,我仍然認爲自己不是一個可以從容面對各類人羣、處事足夠成熟穩健的人。


身爲獨生子女,我在成長過程中享盡了全家的寵愛和呵護,但也伴隨着一種難以名狀的孤立無援之感。這種感覺在步入中年以後日漸強烈。前段時間,一幅“獨生子女陪牀照”在網友中引發了強烈反響,一個小夥子坐在兩張緊挨着的病牀中間,陪護插着管子、神志不清的父親和母親。真的有點不敢想象,將來這一幕降臨到我頭上的時候,我要怎樣扛起。


然而,獨生子女未來最大的困境還不止於此,而是父母離世之後,他就真的成了“一個人”。這和有沒有伴侶、孩子是不同的概念,而是指在他自己的原生家族裏,他這一條脈絡就只剩下了他一個人。


我和表弟從小感情很好,直到各自成家,還經常走動,見了面還是像小時候一樣毫無顧忌地大笑、狂喫。我們約定,不管多忙,要把這份姐弟情延續到老,要把對方的父母當作自己的親生父母同等照顧和贍養。這樣,多少聊補一點身爲獨生子女的缺憾。但是,倘若我外公外婆當年沒有生我媽媽和我舅舅兩個孩子呢?我們連這份表姐弟之情也享受不到。


我有個要好的高中同學,她弟弟和我也挺熟。我大四開學的時候,這個男孩剛好考進我所在的大學。我把自己的暑期實習報酬傾囊而出,送給他一堆新書,陪着他跑前跑後辦入學手續,興奮得好像自己的親弟弟上大學。我知道,那是我潛意識裏對“手足之情”的渴望。


正如同事菁菁說的,手足之情是一種以血緣爲紐帶的、醇厚綿長的感情,生二胎是因爲想在這個充滿競爭、人情淡漠的時代,給孩子留下一個親人,讓他們能在漫漫人生旅途中相依相扶。





二胎承載瞭如此美好的意義,每每讓年輕父母們心動。然而,從激情燃燒到付諸實踐,離不開技術層面的加持。


小蘇是一名記者,五年前採訪我們公司,和負責接洽的我格外談得來,工作之餘我們成了好朋友。當時她大寶7歲,二年級,二寶3歲剛上幼兒園,丈夫在外企做研發工作。


一個家基本上都是夫妻倆自己撐起來的。他們根據各自的工作性質,作了細緻分工:每天丈夫先起牀,做好簡單的早餐後就去上班,小蘇起牀後接班,照顧孩子們洗漱、喫早飯,送他們上學、上幼兒園,自己再去工作,期間偷空在網上訂好晚飯所需的食材。記者的工作時間有一定彈性,現場採訪一般在下午四點之前可以完成,所以接孩子放學也是她的任務。還好大寶的小學和二寶的幼兒園距離不遠,開車20分鐘,小學低年級放學早,她接上大寶再去接二寶,時間卡得剛剛好。回家後,大寶做作業,二寶自己玩,她一邊照看他們,一邊做飯洗衣,忙到六點多丈夫下班回家。晚飯後,她洗好碗就去整理素材、寫報道,丈夫檢查孩子作業。沒有特殊情況的話,一家人到晚上10點左右結束“戰鬥”,然後再聽大寶彈彈鋼琴,給二寶講幾個故事,一天才正式落下帷幕。


“累!累到經常懷疑會不會睡夢中猝死,再也看不見明天的太陽了!”面對“有多累”的詢問,小蘇毫不諱言二胎家庭非同一般的辛苦。


在她面前,只生一個孩子、有父母幫忙,還整天叫忙的我,頓時沒有了多少發言權,只有拿出拜師學藝的姿態。


“要說祕訣嘛,也有也沒有。”她說,“我和老公決定生二寶之前,的確對怎樣打好這場硬仗討論過很多次


“之前,因爲不忍心老人晚年太辛苦,也覺得父母親自帶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所以大寶一直都是自己帶的。只有出差或孩子生病,實在忙不過來的時候,才請老人來臨時幫忙,但從沒有讓他們住到家裏來全天候地照顧。”


“生二寶時,我們糾結過這種模式能不能繼續。觀察了身邊二胎家庭的生活模式,都是各有利弊。三代同堂的,老人勞動強度太大,對他們的晚年不公平;把一個娃放到老人那裏去帶,又失去了生二胎的意義,兩個孩子缺少了兒時的親密接觸和共同記憶,長大就很難建立起那種血濃於水的手足之情;老婆全職帶娃的,親子關係會比較好,但女性放棄社會角色,容易變得瑣碎、婆媽而且有不安全感,影響夫妻關係,對孩子的教育也未必是件好事。”


我心裏不斷爲小蘇客觀全面的分析叫好。




“想來想去,我們還是選了最難走的一條路——自力更生。這條路只有一個缺點,就是我們太累。但是,既然決定了生兩個娃,就要負起相應的責任,從最有利於孩子成長的角度來選擇。”


夫妻倆憑着智慧和毅力,一次次把不可能變成現實。現在大寶12歲,升入初中,獨立上學了,小蘇只需接送8歲二寶。兩個孩子的學習習慣都很好,不需要家長太多操心。家裏的瑣事也按照熟悉的模式運轉着,最艱難的時候總算熬過來了。


“很多人說我們了不起,其實,要是有堅定的決心,夫妻相互體諒支持,大部分人都是可以做到的。”小蘇說,“只是你要擯棄求完美的心態。家庭和事業我們差不多各拿了80分吧,作爲一個普通人,我知足了。”



很多糾結要不要生二胎的父母有個關鍵的疑問,養育兩個孩子所投入的時間精力到底是不是1+1=2?


並不是——小蘇以及身邊很多二胎家庭非常確定地告訴我。愛是雙倍的,但所花的時間精力卻不必要也不可能是雙倍的,否則爹媽不要睡覺喫飯了。事實上,只要用對方法,在熬過最初幾年瑣事繁多的階段後,兩個孩子甚至會比獨生子女感覺輕鬆,驚喜更多。




有這個自信,是基於三點考慮:


——孩子有天然的獨立意識。火候到了,哪個孩子都想脫離父母的保護和照顧。特別是兩個孩子如果拉開一定的年齡差,大寶會本能地想在二寶面前維護自己獨立、能幹的形象,甚至主動教二寶做事。


——孩子有天然的榮譽感,都希望在夥伴面前表現優秀,獲得長輩的認可。最典型的比如有的孩子原本厭食、挑食,但有了二寶以後,兩個孩子搶着喫東西,厭食挑食症不藥而癒。


——孩子有天然的適應關係的能力。獨生子女在家庭關係網中,是被放在單純享受成年人關愛的位置,做事更傾向於釋放本性。而當有了一個同輩人來共享父母的愛,他就必然要接受並且學着處理這種關係,懂得分享與合作。這種分享合作和同學、朋友不一樣,同學、朋友畢竟是“外人”,有時爲了面上的和氣,讓讓也就過去了,而兄弟姐妹天天生活在一起,最真實的一面無法隱藏,孩子要在本性和關係之間尋找平衡點。有了這種調適能力,孩子們就能很好地享受兩人共處的時光,有時甚至會希望父母離遠點,給他們留出一個小天地呢。


所以呢,本文呈現的“二胎大法”,正是本着“遵循本性、適當推動”的原則,給予每個孩子同等的、優質的愛,激發孩子天性裏良善的基因。


大法之一:儘可能多地讓兩個孩子在一起。二寶“夜鬧”吵醒大寶,兩個寶貝感冒相互傳染,大寶玩的東西對二寶來說太深奧……這些都不是把兩個孩子隔開的理由。孩子有很強的自我調節能力,只要家長不過分在意和強調。只有讓兩個孩子有足夠多的共處時光,他們才能體會到彼此是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比如小蘇,她安排親子活動時儘量兩個孩子一起,而不是爸媽分別帶去玩不同的東西。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從同一件事物中得到的體驗是不同的,他們享受這種分享交流的感覺。第一次去自然博物館的時候,大寶6歲,已經知道很多動物的名稱和特點,二寶2歲,還處於懵懂階段,一路上興奮地指東指西。在水母展示區,二寶興奮地喊:“水晶球球!彩色的水晶球球!”這時大寶摸摸妹妹的小腦袋,告訴她:“嗯,這個水晶球球真好看,不過要小心它的觸手蟄到你哦!”接着,大寶動用有限的小腦筋,給二寶上了足足半小時的水母科普課。小蘇和老公在一旁偷着樂:“這裏頭好像沒咱倆什麼事了哈!”




大法之二:引導兩個孩子自己處理彼此的矛盾。有位同事告訴我,尹建莉老師倡導的處理小夥伴關係的“三不”原則(不生氣、不介入、不怕喫虧),對他家中的龍鳳胎寶貝同樣管用。以前他們玩耍時總愛鬧意見,哭哭啼啼纏着父母要求評理,當他看了尹老師的書,頓時大悟,有一天他對又掐起來的兩個寶貝說:“爸爸公司有事要加班,沒空幫你們斷案,你們試着自己解決吧。”倆娃愣了片刻,見爸爸態度堅決,不得不去“自行解決”了。過了一會兒,屁顛屁顛跑過來彙報:“爸爸!我們說好了,以後菲菲不拆掉翔翔喜歡的小汽車了,翔翔也不剪掉菲菲洋娃娃的頭髮了!我們一起玩過家家,洋娃娃坐着小汽車去兜風!”瞧,其實孩子們在關係裏是多麼的有智慧,有協商、妥協的能力,關鍵是家長不要事事插手、時時介入,尤其是不要在不瞭解前因後果的情況下,憑一時所見判定對錯,硬塞給孩子一堆道理。孩子的心思是最單純的,他們會用屬於他們特有的方式去協調彼此的矛盾和衝突,找到繼續相處的辦法。也正因此,很多父母驚喜地發現,隨着兩個寶貝長大,畫風不知什麼時候從硝煙四起變成了兄友弟恭。


大法之三:調動“榜樣的力量”。童年不需要過早引入競爭意識,但是榜樣的力量不可或缺,向榜樣看齊是最直觀的“講道理”。二胎家庭在這方面有天然的優勢,父母可以在不經意間樹起每個孩子的“品牌”,引導孩子們相互學習、完善自己。我的鄰居lily就是這樣做的。她一邊津津有味地喫着大女兒烘焙的蛋糕,一邊讚歎味道調得真好,像個小廚師,小女兒聽了躍躍欲試,纏着姐姐學烘焙。這以後,姐倆想喫蛋糕時就不用媽媽做了。小女兒的特長是口齒伶俐,lily就經常讓她給全家講“睡前故事”、背詩詞。大寶從中看到了朗讀之美,對語文學習更上心了,還讓媽媽買了不少課外讀物,要讀給妹妹聽呢……“這個做法貴在善意和無痕。要展示一個孩子的長處,但不能以此去刺激和指責另一個,也不能流露出功利的目的,否則效果適得其反。”lily說:“關鍵是要讓他們覺得,好的榜樣不僅來自父母,還來自兄弟姐妹。同輩人身上的閃光點,讓他們更有親切感,更有效仿的動力哦。”


生養二胎是一個充滿愛意和勇氣、值得敬佩的選擇,過程也許有更多酸甜苦辣、風風雨雨,但是意義卻是非常重大,無論對孩子的未來,還是對父母自己生命的豐盛。正如同事菁菁所說,“剛生下二寶的一段時間,整天像打仗,累到下班經常地鐵坐過站,也曾經抱怨過。但是,有一天,當我看到大寶捧起二寶的小腳丫子親了又親、摸了又摸的時候,我忽然就覺得,一切都值得!”現在,菁菁的朋友圈裏盡是兩個寶貝的花式親密照。




所以,如果年齡還合適、身體也允許,夫妻感情不錯,經濟上也不是太差的話,試着挑戰一下自己,生兩個寶貝吧!也許會後悔一時,但是在遙遠的、不可測的未來,你會慶幸自己的決定。


至於時間精力的分配、兩個寶貝關係的協調、家庭秩序的調整……這些“技術活兒”,總是會有辦法解決的。只要內心始終有愛,方法自會來。


作者介紹


七彩仙人球,“尹建莉父母學堂”簽約作者,六歲女寶的媽媽,企業行政管理,一個年屆不惑但始終不丟失好奇心的中年少女,一個既想要事業開掛又想要家庭美滿的貪心媽媽,常在夜深人靜之時挑燈碼字,與自己的心靈對話,願在這個平臺上分享對婚姻、家庭、育兒的感悟。


主播介紹


蕙子,媒體人,愛給孩子講故事的媽媽,荔枝FM:蕙子阿姨的故事城堡。


👇點擊“閱讀原文”立即戒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