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髦確實不是司馬昭直接殺害,但曹髦的死與司馬昭脫不了幹係。司馬昭本人還是很像其父司馬懿,但又差了把火候,總體上來說,司馬昭算的上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權謀家,軍事家。

軍事才能——滅蜀主謀

「先帝順天應時,西平巴、蜀,南通吳會,海內得以休息,兆庶有樂安之心。」——羊祜《晉書》

從軍事方面來看,司馬昭真正走向戰場獨當一面也是在三國中後期,公元244年,曹爽伐蜀之時,司馬昭被拜為徵蜀將軍,正事由夏侯玄帶上了戰場。此戰中,司馬昭先退蜀將王林,又識破費禕之計,果斷建議曹爽大軍撤退,才得以保住魏軍主力。

公元249年,司馬懿殺死曹爽,獨攬大權,司馬昭被拜安西將軍,屯兵關中,配合長安出軍伐蜀的郭淮,並看準時機,果斷佔據長城,向駱谷一帶分設疑兵,嚇退姜維,收降姜維部將句安,因功被拜安東將軍,調鎮許昌。

司馬師接班以後,姜維收腹隴右地區,揚言取狄道,魏國做出應對,任司馬昭為徵西將軍,駐軍長安,但司馬昭識破姜維言攻實逃的計策,於是按兵不動,坐等姜維撤軍後,趁機收復羌胡勢力,司馬昭因功進新城鄉侯爵。

公元255年,司馬師在平定文欽文鴛父子叛亂之時因病而亡,司馬昭接過大權,並於次年發動壽春之戰。司馬昭以大都督身份,脅曹髦御駕親徵,平叛諸葛誕淮南兵變,並最終斬殺諸葛誕,收降吳國唐諮、徐韶等大將。

而司馬昭最為輝煌的戰績便是伐蜀之戰,司馬昭下令全國大肆修造戰船,做出伐吳之勢。另一方面令鄧艾率軍三萬走西路,諸葛緒摔軍三萬出駱谷,鍾會領軍十萬由長安出軍長安,三路大軍突然伐蜀,最終滅掉蜀國。

政治手段——司馬昭之心

「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廢辱,今日當與卿等自出討之。」——曹髦《三國志》

曹髦兩封司馬昭為晉公,加九錫,設晉國,司馬昭均辭而不受。公元260年,曹髦密謀李昭在凌雲臺部署甲士,召王沈、王業、王經謀劃兵變。而王沈、王業二人將此事高密司馬昭,司馬昭以護軍賈充做應對之策,兵變之日,曹髦領軍殺進司馬府,賈充令眾人圍之,成濟一戈刺穿曹髦,當場斃命。

司馬昭隨即做公關之事,問計陳泰對策,陳泰建議腰斬賈充以清司馬昭污點,司馬昭念賈充有功,便降罪於刺殺曹髦之人成濟。此事過後,密謀兵變的三王當中,王經並未告發此謀,因此也遭到司馬昭誅殺。之後,立曹宇之子曹璜為帝。

在伐蜀捷報頻頻傳來之際,時任皇帝的曹奐以春秋時晉國故地為邑,封司馬昭為晉公,進相國位,加九錫。但此之後,鍾會謀劃兵變,卻誣告鄧艾,司馬昭召回鄧艾,並脅曹奐西征,屯兵於長安,令賈充駐守漢中,以應對鍾會之變。鍾會兵變以後被衛瓘、胡烈殺死,兵變得以平息,鄧艾在押往長安途中被處死。至此,伐蜀三路大將鍾會、鄧艾被殺,諸葛緒早已被解除兵權,司馬昭解除了來自手握重兵的大將的威脅。

公元264年,曹奐再次下召,拜司馬昭為相國,封晉王,加九錫。次年,病故,後被追謚為文王。公元265年底,司馬昭之子司馬炎被禪讓為帝,改國號為晉,司馬昭被追為晉文帝,廟號太祖。

縱觀司馬昭一生,軍事方面的造詣可圈可點,而政治手段有司馬懿的影子,但行事過於暴露心性,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比他爹玩政治要嫩了點,但究結果而言,司馬昭算是一位軍事家,政治家。


謝邀!

甘露五年(260年)五月曹髦召見王沈、王經、王業等三人,憤慨說道:「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朕不能坐受廢辱,今日當與卿等自出討之。」不顧郭太后及眾臣的反對,率領宮人三百餘人討伐司馬昭。王沈與王業先行向司馬昭通風報信,司馬昭馬上派兵入宮鎮壓,雙方在宮內東止車門相遇,中護軍賈充在南闕下率軍迎戰曹髦,賈充命令成濟殺曹髦,成濟一劍刺穿曹髦胸部,曹髦斷氣馬上死在車上,血流滿地,虛歲僅二十歲,史稱司馬昭弒君。

隨後,司馬昭假借郭太后的名義下詔「高貴鄉公悖逆不道,自陷大禍,依漢昌邑王罪廢故事,以民禮葬」。但在司馬昭叔父司馬孚請求下,以王禮下葬曹髦於洛陽西北三十里瀍澗之濱,僅下車數乘,不設旌旐,百姓相聚而觀,說:「這就是前日所殺的天子。」有人甚至掩面而泣,悲傷不能自已。輿論憤憤不平,司馬昭遂將弒君罪狀全部推給成濟,稱成濟違背自己命令殺死曹髦,以「大逆不道」罪誅殺成濟一族,盡滅成氏家,成氏一脈已斷。司馬昭立曹奐為曹魏皇帝。

歷史評價

晉明帝:「若如公(王導)言(文王弒君),祚安得長!」

曹髦:「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 (起源自《三國志·魏書四·三少帝紀》,後來成為知名俚語。)

王經:「朝廷四方皆為之效死。」(《三國志·魏書四·三少帝紀》)

毌丘儉:「弟昭,忠肅寬明,樂善好士,有高世君子之度,忠誠為國,不與師同。」

張悌:「摧堅敵如折枯,盪異同如反掌,任賢使能,各盡其心,非智勇兼人,孰能如之?」(《三國志·卷四十八·吳書三·三嗣主傳第三》)

羊祜:「先帝(司馬昭)順天應時,西平巴、蜀,南和吳會,海內得以休息,兆庶有樂安之心。而吳復背信,使邊事更興。夫期運雖天所授,而功業必由人而成,不一大舉掃滅,則役無時得安。亦所以隆先帝之勛,成無為之化也。」

習鑿齒:「自是天下畏威懷德矣。君子謂司馬大將軍於是役也,可謂能以德攻矣。夫建業者異矣,各有所尚,而不能兼併也。故窮武之雄斃於不仁,存義之國喪於懦退,今一徵而禽三叛,大虜吳眾,席捲淮浦,俘馘十萬,可謂壯矣。而未及安坐,種惠吳人,結異類之情,寵鴦葬欽,忘疇昔之隙,不咎誕眾,使揚土懷愧,功高而人樂其成,業廣而敵懷其德,武昭既敷,文算又洽,推是道也,天下其孰能當之哉!」 

虞世南:「克寧禍亂,南定淮海,西平庸蜀,役不逾時,厥功為重。及高貴纂位,聰明夙智,朝野欣欣,方之文武,不能竭忠葉贊,擬跡伊周,遂乃偽殺彥士,委罪成濟,自貽逆節,終享惡名。斯言之玷,不可為也。」(《唐文拾遺》卷十三)

房玄齡:「世宗以睿略創基,太祖以雄才成務。事殷之跡空存,翦商之志彌遠,三分天下,功業在焉。及逾劍銷氛,浮淮靜亂,桐宮胥怨,或所不堪。若乃體以名臣,格之端揆,周公流連於此歲,魏武得意於茲日。軒懸之樂,大啟南陽,師摯之圖,於焉北面。壯矣哉,包舉天人者也!為帝之主,不亦難乎。」「世宗繼文,邦權未分。三千之士,其從如雲。世祖無外,靈關靜氛。反雖討賊,終為弒君。」(《晉書》)

王應麟:「司馬師引二敗以為己過,司馬昭怒王儀責在元帥之言。昭之惡,甚於師。」(《卷十三考史》)

王夫之:「司馬昭、郭威雖逆,而固非朱溫之暴,可以理奪者也。」(《讀通鑒論·卷十·三國》)「使司馬昭殺賈充以謝天下,天下其可謝,而天其弗亟絕之邪?己謀逆而人成之,事成而惡其人,心之不昧者也。」(《讀通鑒論·卷十七·梁武帝》)

趙翼:「司馬氏當魏室未衰,乘機竊權,廢一帝、弒一帝而奪其位,比之於操,其功罪不可同日語矣!」(《廿二史札記:魏晉禪代不同》)

羅貫中:「假意投身強哭屍,公然弒主待推誰?欲誅成濟瞞天下,天下人人已盡知!」「司馬當年命賈充,弒君南闕赭袍紅。卻將成濟夷三族,欲使軍民耳盡聾!」


「三馬同槽「以及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說法都有司馬昭的影子,殺曹髦他雖沒有動手但他是受意賈充,而賈又讓成濟殺害了曹髦,可以說司馬昭是罪魁禍首,千百年來一直飽受詬病陰謀「篡逆」的帽子揮之不去。那麼司馬昭是怎樣一個人呢?早在高平陵政變前,司馬懿和司馬師陰養武士多時以期奪權,而陰養武士之事沒有讓司馬昭知道,這說明什麼呢?看來怕其保不住密,在說王肅又是司馬昭的老丈人,曹魏重臣。所以這點事司馬昭有被司馬懿司馬師看成有「擱不住話」的嫌疑。後來他為何殺曹髦原因就是曹髦優點太多比曹芳精於政治,不沉迷聲色,任其發展將對司馬昭構成嚴重威脅,看慣了宮鬥滅族的司馬昭不得不防,所以「潛龍詩」的連鎖反應就除掉了曹髦。還有後來伐蜀之戰關於鄧艾和鍾會的任用和預見都驗證了其觀點正確,這是個有智慧的人。在者自己不當皇帝而有意司馬炎頗有當年曹操的雷同。一個時代當皇權與軍權發生碰撞時期,身處于軍權中心的司馬昭必須時時警惕,否則可能要滅族的。作為旋渦中心的人還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和對當時時局的掌控力。當然還有司馬昭許多例子,多方面剖析不在列舉了。見仁見智是每個人的思維方式。感謝有請。


雖說曹髦不是司馬昭直接殺害,但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魏勢力早已被司馬氏家族根本不放在眼裡了,曹髦被殺,以曹操操縱漢獻帝遭到報應的因果循環為司馬家開脫說辭。司馬懿死後,朝政被司馬師、司馬昭掌控,曹丕之子曹叡 ,曹叡養子曹芳,兩代皇帝都成了司馬兄弟玩物,到了曹髦這一代,情況有所變化,曹髦年少,火氣十足,發生抗爭,曹髦為提二個心腹任職,司馬昭筆一揮不贊同。年青皇帝壓不住怒火,連任命一個官員的權力都沒有,不甘心命運讓人擺布,去司馬府,被司馬昭手下一戟扎死,司馬昭見曹髦已死,跑去曹髦屍體邊痛哭,並下令將賈充和成濟凌遲處死,司馬昭的目的就達到了。


謝邀!

曹髦是司馬昭殺的!

自從司馬家族高平陵之變,賺殺曹爽奪取曹魏大權後,基本控制了大魏朝野!

歷經平息淮南三叛,為司馬炎建立大晉打下牢不可破的基礎!

司馬昭(晉文帝)人中之龍!其政治野心和手段與其父司馬懿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司馬昭令鄧艾,鍾會兵伐蜀漢,`鄧艾偷渡陰平迫使偏安皇帝劉禪投降,後又派監軍衛瓘殺鄧鍾二人,鞏固了司馬家勢力!足見其文韜武略高人一籌。

曹氏反司馬氏專權幾起幾落。司馬師亦有過弒君殺後的經歷,曹髦被賈充成濟所殺(司馬撐腰)。怨其不識實物自不量力!

仁府有詩嘆曹髦:

曹丕篡漢未商量,

司馬託孤成棟樑。

風雨飄搖小曹髦,

不如禪位回家鄉!


司馬昭是曹操式的人物,比其父兄厲害十倍,順則昌逆剛亡。是真正西晉的創業人。


勢力那麼大,那用得著自己動手,大把的人想去立功,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比起司馬懿,他的心思還是隱藏的不夠深,不過能力也挺強的就是了??


謝邀!曹魏皇帝的話: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