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十三邀许知远对话李诞!佛系一代李诞窦靖童前世的佛学修行者今世投胎 许知远心疼你 你就是尘埃

4 人赞了文章

爵士猫(作者)回复韩大叔

许知远是上世纪80年代的的理想主义思维,他活著就是为了改变当下的世界。

爵士猫(作者)回复韩大叔

李诞是佛系一代,骨子里流的是佛祖世界无常、无我、无法的思想,不执著于当下世界,完全适应当下世界。

爵士猫(作者)回复韩大叔

许知远希望死在女人的怀里,完全是一个爱情至上浪漫主义的情怀。李诞告知许知远,不可用【女人】一次,【女人】从一个中年男人口中出来,就意味著邪恶。

爵士猫(作者)回复韩大叔

许知远完全无法理解当下世界。李诞就是当下世界的典型代表。

人类在未来 时间 空间宇宙的面前如此渺小 时空紊乱一下可能就会灭绝 试问我们活著传承下去的意义何在?

人类活著的意义,就是正确认知自己的无常、无能、无力,才不会执著与贪爱、我欲,才会与他人和谐共处!

只不过李诞不想对抗这个世界了,找到了解脱,找到了自我实现。就是把喜剧做好,给更多人带来欢乐。而且他的解脱也给他带来了金钱。有几句话印象挺深刻的,李诞劝许知远,不要挑战大多数人。还有一句,就是群众都是愚蠢的,我也在群众之中。确实,没有人能完全挣脱出来,就像他说的,李白不也当官了么,我们都是人都有著强烈的渴望。

赞一个。

李诞前世必定是佛学修行者。

许先生,依旧活在上世纪80年代。

世界的好坏舒适与否,在于你的心,你的意念。高晓松如此,马东如此,佛系一代也是如此,再过50年这就是潮流

爵士猫(作者)回复心灯

大乘佛教,就是原始佛学的改造版。只有你客观的研究佛教历史,此观点是肯定的。我知道师兄,表达的是大乘佛学观点的一种。佛学就是要是有情大众明了真如实相的法门。至于何为真如实相,佛祖说这要依据每个修行人的因缘与业力,通过戒定慧才可知。

我最近在修学【瑜伽师地论】,我现在认为【瑜伽师地论】符合我现在的因缘。

知境为心,知心为空,知空为无二双融,于诸心无证,诸相无得,心相本寂,见诸相非相,不取一相者,名曰大乘。大乘非指利他,而指见性即佛,于诸法生灭见无生。于因缘幻境见不动,于因果生灭见清静,依幻心幻境见寂灭,随顺因果,不离凡尘,以究竟义教化众生,宣扬佛知佛见方为利他。

我赞同。

这是圣人境界。我是一介凡夫,初果都远远未达到,只希望通过修行,去除一点自己的障碍与苦恼。

圣人境界,想是想呀。但是修行路,需要历经千百世代,无明的种子需要一点一点去除。我本是钝根之人,不是李诞、窦靖童这些前世已修成有果的大德善根。

只要来世,可以过得比今世好点就可以了。

自利都成问题,他利须看因缘。不必勉强自己与他人。

不管是多么崇高的心境和质量,像「慈悲喜舍」,都是透过活动而「造塑架构」起来的「心行」(如是语经90)。想要把「造塑架构」而起的理想、心境、情绪当作是终极目标、可永恒的状态,在佛法中叫做「颠倒」(vipallasa;把不稳固和不能恒续的当作是稳固能恒续的、把没有满足性和不能获乐的当作是有满足性和能获乐的、把不能操控和不值盘据的当作是能操控和值得盘据的、把有污垢和不可爱的当作是有美感和可爱的;即「非常计常、非乐计乐、非我计我、非净计净」;见增支部4.49)

「纯利他主义」作为一种「心行」,就是由多种的心理活动所造塑、支撑,会受到多种心理活动的影响、制约。也就是说,一个人要认同「纯利他主义」、「众生无边誓愿度」的意识框架,采取这样的意识框架,他必须要具备那些能维持这样意识框架的内外条件。

一致性的「纯利他主义」不是人类自然的行为(若谈论自然的行为,人类有偶发性、非纯粹的「利他行为」,但那是与「菩萨道」的系统意识形态无关的),而是受某种观念的洗礼、社交圈内的同侪影响和压力等等因素,才会以此作为自己的行为框架。要维持这样的行为框架,一个人必须要不断采用某种角度看待世界(世界观),信仰某种宗教预设(如相信佛陀真的教过「菩萨道」、特赞「菩萨道」),以一种既定模式来诠释自己的人生经验(如老虎的命比自己的命更重要,无条件的施舍一切是有价值的…),这样的行为才能持续。

刚刚看了《十三邀》许知远对话李诞,很有意思。

一开始二人的对话,我就明白二人的定位。

许知远,一个活在20世纪80年代的知识分子精英一员。

许知远,一个「纯利他主义」的实践人士。

李诞,一个活在21世纪50年代的社会成员。

李诞,一个原始佛祖思想的实践人修行人。

2050年,李诞应该五十多岁,那是应该是李诞们掌控者东亚大陆的话语权与整个社会的管理权。

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怀有理想和抱负的时代,因为那是我真怀有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理想,迈入了顶级大学的校门。

许知远,我是很懂你的,你的梦想还在,借用李诞的评价【你是活在自我中的人】。

而许先生不知李诞的话外之意,说【人怎么可以没有自我】。

李诞与许知远的世界,一下子拉开了70年,真真三代人的距离。

李诞,是真正的佛系一代,佛学思想是他们的血液,【我就是为别人活著。】【我就是活著这末浅薄】。这正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无常、无我、无法】的思想DNA打造了佛系一代。

我这种20世纪80年代的老东西,还在拚命的修呀修呀,还达不到佛系一代李诞、窦靖童的境界。

我这种20世纪80年代的老东西,是因为走投无路,才知道要修行。我拚命打碎自我与尊严、狂妄、自以为是、乌托邦病灶,好累呀。现在,我有点心安了。

佛系一代李诞、窦靖童,不用修行,他们就是前世的佛学修行者,今世投胎,就是佛学的高知了!

相比许知远,20世纪80年代的老东西,我真是很了解你,也真的为你心疼!不值呀!

许知远,活在自己的世界中,那么自私!

李诞,不希望改变世界,对那些乌托邦的崇高抡鸡蛋,这才是真实的人生。世界不是要你去改变,而是需要你的平等的参与。不要把自己看的太啥似的,你就是尘埃,甚至尘埃都不是!

释演胜

这个无量寿命有一种含义,就是阿弥陀佛要救度任何时代的众生。如果阿弥陀佛的寿命有限量,譬如说释迦牟尼佛的寿命,在这个娑婆世界是八十年,八十年过了,释迦牟尼佛就涅槃了,所以现在是没佛的时代;娑婆世界没有释迦牟尼佛,而未来的佛弥勒佛仍在兜率天,还没有成佛,可以说释迦牟尼佛是过去佛,弥勒佛是未来佛。可是阿弥陀佛他是永恒存在的佛,这表示在时间上超越过去、现在、未来,永恒存在,目的就是要救度任何时代的众生。出生在过去的众生,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已经往生极乐世界;出生在现在的众生,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现在往生极乐世界;现在没有机缘来信受,未来信受阿弥陀佛的众生,将来往生极乐世界成佛。这表示阿弥陀佛救度众生是过去、现在、未来都永不改变,因此,阿弥陀佛也叫无量寿佛 ——寿命无量。

爵士猫(作者)回复释演胜

师兄,此大乘·自说自话也。

阿弥陀佛就是印度教的毗湿奴,拜火教的神也。

我刚发的【我理解大乘法门 朱倍贤 慈悲喜舍不是利他主义 大乘把佛陀所教授的颠倒 大乘和小乘被易位 自度与度人颠倒】,已说的很清楚。

关于阿弥陀佛的研究,我自己已发了多篇文章,清晰了。

汉族人需要阿弥陀佛,所以才会信仰阿弥陀佛。

所以,中国净土宗也是合理的发生,但中国净土宗已经不属于佛学了。

释演胜回复爵士猫(作者)

十方三世佛的名号,字字无量威德、字字无量义,超越时间、空间。诸咒语,如六字大明咒也是如此。所以众生无边誓愿度即是烦恼无尽誓愿断,即是法门无量誓愿学等

释演胜回复爵士猫(作者)

依境生心,依文解意,三世佛冤

爵士猫(作者)回复释演胜

佛法就是缘,这是根本。师兄认同【十方三世佛的名号,字字无量威德、字字无量义,超越时间、空间。诸咒语,如六字大明咒也是如此。所以众生无边誓愿度即是烦恼无尽誓愿断,即是法门无量誓愿学等】,也是缘分。

我学佛学,实际情况是走投无路,为了度自己才信仰佛祖。至于菩萨,度他人,大慈大悲,菩提心,根本接受不了。所以我基本认同,朱教授的观点,而他的观点是真正的佛祖的话。

我信仰佛祖,我不信仰佛教,不信仰任何宗派,不管他是出自基督教,还是佛教。

释演胜回复爵士猫(作者)

如来(梵语:Tathāgata),音译为多陀阿伽陀,佛的十大称号之一。tatha 意思是「如」,agata 意思是「来」,如来,「就像来了一样」。

如指真如,含两层意思:凭借真如之道,通过努力,不断累积善因,最后终于成佛,故名如来,也就是真身如来;通过介绍真如之道,使众生增长智慧、消除烦恼、获取利益,故名如来,也就是应身如来。也有解释作「如诸佛而来,故名如来」。

知如实真理而来的觉者。(如实即超越时间空间,了知过去、现在、未来)

爵士猫(作者)回复释演胜

大乘佛教为何在东土可以扎根,就因为他适合汉族的思维模式。汉地佛教基本是以儒学的框架作为标准,【五教十宗】就是标准的儒家的【圣道王道】模式的照搬,所谓净土宗的阿弥陀佛不过是汉族人黄帝、周文王周武王、孔圣人崇拜的共同业力法相的反映。

一个佛教徒,不可成为一个不会独立思考的人。那不是佛祖说的,已经达到解脱境界的人,一个已经达到涅槃寂静的人。

智见禅行

利己与利他是个一体两面的事。亚当斯密的学说建立在利己基础上,但博弈论又提出了不同看法。

一群海豚会为遇难同伴发出哀鸣,一只母猴会舍命挡住奔向小猴的危险,一个人会为族人舍命,这些行为到底是利己还是利他?

若说利他,那为族人舍命的人,还是为了「族」这个单位,伤害其他族,站在这个角度上看,还是利己,利自己的族罢。若说利己,他舍命为族人,如何说是利己。

站在佛法角度,利己利他的问题不应该存在,这是一种二分。

利己是一种鼓吹,利他也何尝不是一种鼓吹,救度天下人而理佛是种鼓动,为了自己解脱苦而学佛,也是一种鼓动。

佛陀见到路人苍生(他人)的苦又结合自己(自己)的实悟,证得苦谛,天下人之苦与自己之苦,都是一种苦,要解脱的就是这种苦(苦的实相),无关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他人。

另外,若证得佛果,一定是慈悲的,这是因为对实相的洞见带来的必然,但是慈悲心不是驱动学佛的第一因。

爵士猫(作者)回复智见禅行

佛学的起点是自己感到苦,出发点是度自己,而不是儒学虚伪的集体主义说教。但是佛学的解脱之路,是修行人更明了世间法的关系和脉络,所谓的般若波罗密多智慧,最后修行人的五蕴心识才会止息,从而达到寂静涅槃。

佛学的自度,与现代社会的独立精神是高度一致的,佛学的高度自律才能解脱,这又是与现代社会的法治与商业信誉精神完全一致。佛学的度己,带来的是整个社会每个人的满足感,对他人行为的高度理解和容纳,最后整体社会达到真正的和谐,这才是真正的度他人的精神。

而儒学的集体主义,所谓的大慈大悲,在现代社会往往会走向社会的碎片化、不和谐、宽容度低,为何?

因为没有度自己的精神,只要求他人大慈大悲的社会,人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找他人的不足,他人的不慈悲行为,而不是找自己的非慈悲行为,非自律的行为,从而社会整体人群宽容度低,这些现象大家面对的还少吗?

心灯

大乘修行是法我皆空,缘起性空,自心现量。诸相非相;大乘佛法包含了小乘的无我有法,这只是救赎众生,解脱无明妄想的方便道路而已。佛法本一乘。大乘小乘,应机而说,凡所言说,皆是方便。凡所方便,皆为解脱。恰如婴儿饮乳,成人食酪,乳与酪这,孰大孰小?依相为心,依心成相,依心净相,取诸心相,以为成就者,即名小乘;知境为心,知心为空,知空为无二双融,于诸心无证,诸相无得,心相本寂,见诸相非相,不取一相者,名曰大乘。大乘非指利他,而指见性即佛,于诸法生灭见无生。于因缘幻境见不动,于因果生灭见清静,依幻心幻境见寂灭,随顺因果,不离凡尘,以究竟义教化众生,宣扬佛知佛见方为利他。推荐一个人,谢安朔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爵士猫(作者)回复心灯

大乘佛教,就是原始佛学的改造版。只有你客观的研究佛教历史,此观点是肯定的。我知道师兄,表达的是大乘佛学观点的一种。佛学就是要是有情大众明了真如实相的法门。至于何为真如实相,佛祖说这要依据每个修行人的因缘与业力,通过戒定慧才可知。

我最近在修学【瑜伽师地论】,我现在认为【瑜伽师地论】符合我现在的因缘。

知境为心,知心为空,知空为无二双融,于诸心无证,诸相无得,心相本寂,见诸相非相,不取一相者,名曰大乘。大乘非指利他,而指见性即佛,于诸法生灭见无生。于因缘幻境见不动,于因果生灭见清静,依幻心幻境见寂灭,随顺因果,不离凡尘,以究竟义教化众生,宣扬佛知佛见方为利他。

我赞同。

这是圣人境界。我是一介凡夫,初果都远远未达到,只希望通过修行,去除一点自己的障碍与苦恼。

圣人境界,想是想呀。但是修行路,需要历经千百世代,无明的种子需要一点一点去除。我本是钝根之人,不是李诞、窦靖童这些前世已修成有果的大德善根。

只要来世,可以过得比今世好点就可以了。

自利都成问题,他利须看因缘。不必勉强自己与他人。

怎样能帮助朋友快点消除业障。想渡别人要先放下自己吗?

爵士猫(作者)回复心灯

大乘佛教,就是原始佛学的改造版。只有你客观的研究佛教历史,此观点是肯定的。我知道师兄,表达的是大乘佛学观点的一种。佛学就是要是有情大众明了真如实相的法门。至于何为真如实相,佛祖说这要依据每个修行人的因缘与业力,通过戒定慧才可知。

我最近在修学【瑜伽师地论】,我现在认为【瑜伽师地论】符合我现在的因缘。

知境为心,知心为空,知空为无二双融,于诸心无证,诸相无得,心相本寂,见诸相非相,不取一相者,名曰大乘。大乘非指利他,而指见性即佛,于诸法生灭见无生。于因缘幻境见不动,于因果生灭见清静,依幻心幻境见寂灭,随顺因果,不离凡尘,以究竟义教化众生,宣扬佛知佛见方为利他。

我赞同。

这是圣人境界。我是一介凡夫,初果都远远未达到,只希望通过修行,去除一点自己的障碍与苦恼。

圣人境界,想是想呀。但是修行路,需要历经千百世代,无明的种子需要一点一点去除。我本是钝根之人,不是李诞、窦靖童这些前世已修成有果的大德善根。

只要来世,可以过得比今世好点就可以了。

自利都成问题,他利须看因缘。不必勉强自己与他人。

爵士猫 (作者) 回复小十部刚刚

佛学的起点是自己感到苦,出发点是度自己,而不是儒学虚伪的集体主义说教。但是佛学的解脱之路,是修行人更明了世间法的关系和脉络,所谓的般若波罗密多智慧,最后修行人的五蕴心识才会止息,从而达到寂静涅槃。

佛学的自度,与现代社会的独立精神是高度一致的,佛学的高度自律才能解脱,这又是与现代社会的法治与商业信誉精神完全一致。佛学的度己,带来的是整个社会每个人的满足感,对他人行为的高度理解和容纳,最后整体社会达到真正的和谐,这才是真正的度他人的精神。

而儒学的集体主义,所谓的大慈大悲,在现代社会往往会走向社会的碎片化、不和谐、宽容度低,为何?

因为没有度自己的精神,只要求他人大慈大悲的社会,人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找他人的不足,他人的不慈悲行为,而不是找自己的非慈悲行为,非自律的行为,从而社会整体人群宽容度低,这些现象大家面对的还少吗?

最早期的般若系统经典(般若经不是一部经,而是一系列有相关主题、数百年期间编篡传出、数量和部头都逐渐扩张的文学。根据放射性碳的推知,最早版本编篡于公元75年左右,也就是佛入灭的五、六百年后才流传出的),《八千颂般若》(Astasāhasrikā Praj?āpāramitā),提到的「菩萨道」,纯指的是以「勇猛、奋进的修行态度」,来更快速成就个人解脱。再次地,这里没有「纯利他主义」和「大小乘」的内容,更没有像中期大乘那样把「急证解脱」当作是坏事。到《一万八千颂》和《十万颂般若》的时代,「菩萨道」的内容才变更,出现「利他度众」的观念。

爵士猫:我理解大乘法门 朱倍贤 慈悲喜舍不是利他主义 大乘把佛陀所教授的颠倒 大乘和小乘被易位 自度与度人颠倒?

zhuanlan.zhihu.com
图标

大乘经典对于「功德」的重视,直接间接关系到不同寺院、信仰重镇间互相争取信徒和其它利益的竞争。好比说,阿弥陀信仰,相对于较早传出的弥勒信仰、阿閦辟信仰、药师信仰等等,自我标榜的功德愈庞大、相关净土愈理想化、「往生条件」愈宽松,就愈能吸引大量信徒。

较晚传出的「法门」,自我推销是比较早传出的「法门」更加殊胜。在大乘经典的「流通分」和「圣物信仰」中,佛经变成了具备神力的功德制造器(信仰、礼拜、念诵、书写、讲说乃至一字一偈,就能获得比某个竞争品牌更庞大不思议的超自然好处)。大乘经典竞相凌越的结果,就是自我标榜的功德果报,愈来愈荒诞浮夸。

同样地,「菩提心」、「菩萨道」的教义也是前后不一致,因历史潮流而演化。这种前后不一致,在后代的神话和自圆其说中,变成是「佛陀应机说法、开八万四千法门」。

好些最早传出的大乘经典所说的「菩萨道」,与中期和晚期大乘所说的「菩萨道」大异其趣。

如最早的大乘经典之一《法镜经》(Ugraparip?cchā Sūtra)中所提到的「菩萨道」,纯指的是「出家、离开俗家的道路」,完全没有「广度众生」和「大小乘」的内容,其目标也是自我承担的涅槃。根据该经,最高等的菩萨,于森林闲静处住、不与群众互动;次等的菩萨则在村落和寺院中与众杂处。

同样地,《三摩地王经》(Samādhiraja Sūtra)和《Rā??raphalaparip?cchā Sūtra》把「菩萨道」定义为「勤修头陀苦行」和禅修独处。简单地说,这些最早期讲述「菩萨道」的大乘经典,将「菩萨道」定义为差不多是「利他主义」的相反词。

最早期的般若系统经典(般若经不是一部经,而是一系列有相关主题、数百年期间编篡传出、数量和部头都逐渐扩张的文学。根据放射性碳的推知,最早版本编篡于公元75年左右,也就是佛入灭的五、六百年后才流传出的),《八千颂般若》(Astasāhasrikā Praj?āpāramitā),提到的「菩萨道」,纯指的是以「勇猛、奋进的修行态度」,来更快速成就个人解脱。再次地,这里没有「纯利他主义」和「大小乘」的内容,更没有像中期大乘那样把「急证解脱」当作是坏事。到《一万八千颂》和《十万颂般若》的时代,「菩萨道」的内容才变更,出现「利他度众」的观念。

相同的演化、变更也发生于「菩提心」的教义。「菩提心」,原本有著莫衷一是的内容,演变到凌驾版本的「大一统」。「菩提心」,从单纯的「对解脱的欣仰」,演变为「发誓对众生无条件地救度」;原本是单纯的「出世的自我期许」,演变为迎合世俗心理最大公约数的「入世情结」、「以方便为根本」。今天最普遍流传的「菩提心」的教义,如同许多其它最受欢迎的「法门」,就是历史洪流的随机幸存物,也往往是最符合俗情、最能鼓动人心的潮流产品。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