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十三邀許知遠對話李誕!佛系一代李誕竇靖童前世的佛學修行者今世投胎 許知遠心疼你 你就是塵埃

4 人贊了文章

爵士貓(作者)回復韓大叔

許知遠是上世紀80年代的的理想主義思維,他活著就是為了改變當下的世界。

爵士貓(作者)回復韓大叔

李誕是佛系一代,骨子裡流的是佛祖世界無常、無我、無法的思想,不執著於當下世界,完全適應當下世界。

爵士貓(作者)回復韓大叔

許知遠希望死在女人的懷裡,完全是一個愛情至上浪漫主義的情懷。李誕告知許知遠,不可用【女人】一次,【女人】從一個中年男人口中出來,就意味著邪惡。

爵士貓(作者)回復韓大叔

許知遠完全無法理解當下世界。李誕就是當下世界的典型代表。

人類在未來 時間 空間宇宙的面前如此渺小 時空紊亂一下可能就會滅絕 試問我們活著傳承下去的意義何在?

人類活著的意義,就是正確認知自己的無常、無能、無力,纔不會執著與貪愛、我欲,才會與他人和諧共處!

只不過李誕不想對抗這個世界了,找到了解脫,找到了自我實現。就是把喜劇做好,給更多人帶來歡樂。而且他的解脫也給他帶來了金錢。有幾句話印象挺深刻的,李誕勸許知遠,不要挑戰大多數人。還有一句,就是羣眾都是愚蠢的,我也在羣眾之中。確實,沒有人能完全掙脫出來,就像他說的,李白不也當官了麼,我們都是人都有著強烈的渴望。

贊一個。

李誕前世必定是佛學修行者。

許先生,依舊活在上世紀80年代。

世界的好壞舒適與否,在於你的心,你的意念。高曉松如此,馬東如此,佛系一代也是如此,再過50年這就是潮流

爵士貓(作者)回復心燈

大乘佛教,就是原始佛學的改造版。只有你客觀的研究佛教歷史,此觀點是肯定的。我知道師兄,表達的是大乘佛學觀點的一種。佛學就是要是有情大眾明瞭真如實相的法門。至於何為真如實相,佛祖說這要依據每個修行人的因緣與業力,通過戒定慧纔可知。

我最近在修學【瑜伽師地論】,我現在認為【瑜伽師地論】符合我現在的因緣。

知境為心,知心為空,知空為無二雙融,於諸心無證,諸相無得,心相本寂,見諸相非相,不取一相者,名曰大乘。大乘非指利他,而指見性即佛,於諸法生滅見無生。於因緣幻境見不動,於因果生滅見清靜,依幻心幻境見寂滅,隨順因果,不離凡塵,以究竟義教化眾生,宣揚佛知佛見方為利他。

我贊同。

這是聖人境界。我是一介凡夫,初果都遠遠未達到,只希望通過修行,去除一點自己的障礙與苦惱。

聖人境界,想是想呀。但是修行路,需要歷經千百世代,無明的種子需要一點一點去除。我本是鈍根之人,不是李誕、竇靖童這些前世已修成有果的大德善根。

只要來世,可以過得比今世好點就可以了。

自利都成問題,他利須看因緣。不必勉強自己與他人。

不管是多麼崇高的心境和質量,像「慈悲喜捨」,都是透過活動而「造塑架構」起來的「心行」(如是語經90)。想要把「造塑架構」而起的理想、心境、情緒當作是終極目標、可永恆的狀態,在佛法中叫做「顛倒」(vipallasa;把不穩固和不能恆續的當作是穩固能恆續的、把沒有滿足性和不能獲樂的當作是有滿足性和能獲樂的、把不能操控和不值盤據的當作是能操控和值得盤據的、把有污垢和不可愛的當作是有美感和可愛的;即「非常計常、非樂計樂、非我計我、非凈計凈」;見增支部4.49)

「純利他主義」作為一種「心行」,就是由多種的心理活動所造塑、支撐,會受到多種心理活動的影響、制約。也就是說,一個人要認同「純利他主義」、「眾生無邊誓願度」的意識框架,採取這樣的意識框架,他必須要具備那些能維持這樣意識框架的內外條件。

一致性的「純利他主義」不是人類自然的行為(若談論自然的行為,人類有偶發性、非純粹的「利他行為」,但那是與「菩薩道」的系統意識形態無關的),而是受某種觀唸的洗禮、社交圈內的同儕影響和壓力等等因素,才會以此作為自己的行為框架。要維持這樣的行為框架,一個人必須要不斷採用某種角度看待世界(世界觀),信仰某種宗教預設(如相信佛陀真的教過「菩薩道」、特贊「菩薩道」),以一種既定模式來詮釋自己的人生經驗(如老虎的命比自己的命更重要,無條件的施捨一切是有價值的…),這樣的行為才能持續。

剛剛看了《十三邀》許知遠對話李誕,很有意思。

一開始二人的對話,我就明白二人的定位。

許知遠,一個活在20世紀80年代的知識分子精英一員。

許知遠,一個「純利他主義」的實踐人士。

李誕,一個活在21世紀50年代的社會成員。

李誕,一個原始佛祖思想的實踐人修行人。

2050年,李誕應該五十多歲,那是應該是李誕們掌控者東亞大陸的話語權與整個社會的管理權。

20世紀80年代,是一個懷有理想和抱負的時代,因為那是我真懷有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理想,邁入了頂級大學的校門。

許知遠,我是很懂你的,你的夢想還在,借用李誕的評價【你是活在自我中的人】。

而許先生不知李誕的話外之意,說【人怎麼可以沒有自我】。

李誕與許知遠的世界,一下子拉開了70年,真真三代人的距離。

李誕,是真正的佛系一代,佛學思想是他們的血液,【我就是為別人活著。】【我就是活著這末淺薄】。這正是佛祖釋迦牟尼的【無常、無我、無法】的思想DNA打造了佛系一代。

我這種20世紀80年代的老東西,還在拚命的修呀修呀,還達不到佛系一代李誕、竇靖童的境界。

我這種20世紀80年代的老東西,是因為走投無路,才知道要修行。我拚命打碎自我與尊嚴、狂妄、自以為是、烏託邦病竈,好累呀。現在,我有點心安了。

佛系一代李誕、竇靖童,不用修行,他們就是前世的佛學修行者,今世投胎,就是佛學的高知了!

相比許知遠,20世紀80年代的老東西,我真是很瞭解你,也真的為你心疼!不值呀!

許知遠,活在自己的世界中,那麼自私!

李誕,不希望改變世界,對那些烏託邦的崇高掄雞蛋,這纔是真實的人生。世界不是要你去改變,而是需要你的平等的參與。不要把自己看的太啥似的,你就是塵埃,甚至塵埃都不是!

釋演勝

這個無量壽命有一種含義,就是阿彌陀佛要救度任何時代的眾生。如果阿彌陀佛的壽命有限量,譬如說釋迦牟尼佛的壽命,在這個娑婆世界是八十年,八十年過了,釋迦牟尼佛就涅槃了,所以現在是沒佛的時代;娑婆世界沒有釋迦牟尼佛,而未來的佛彌勒佛仍在兜率天,還沒有成佛,可以說釋迦牟尼佛是過去佛,彌勒佛是未來佛。可是阿彌陀佛他是永恆存在的佛,這表示在時間上超越過去、現在、未來,永恆存在,目的就是要救度任何時代的眾生。出生在過去的眾生,信受阿彌陀佛的救度已經往生極樂世界;出生在現在的眾生,信受阿彌陀佛的救度,現在往生極樂世界;現在沒有機緣來信受,未來信受阿彌陀佛的眾生,將來往生極樂世界成佛。這表示阿彌陀佛救度眾生是過去、現在、未來都永不改變,因此,阿彌陀佛也叫無量壽佛 ——壽命無量。

爵士貓(作者)回復釋演勝

師兄,此大乘·自說自話也。

阿彌陀佛就是印度教的毗濕奴,拜火教的神也。

我剛發的【我理解大乘法門 朱倍賢 慈悲喜捨不是利他主義 大乘把佛陀所教授的顛倒 大乘和小乘被易位 自度與度人顛倒】,已說的很清楚。

關於阿彌陀佛的研究,我自己已發了多篇文章,清晰了。

漢族人需要阿彌陀佛,所以才會信仰阿彌陀佛。

所以,中國凈土宗也是合理的發生,但中國凈土宗已經不屬於佛學了。

釋演勝回復爵士貓(作者)

十方三世佛的名號,字字無量威德、字字無量義,超越時間、空間。諸咒語,如六字大明咒也是如此。所以眾生無邊誓願度即是煩惱無盡誓願斷,即是法門無量誓願學等

釋演勝回復爵士貓(作者)

依境生心,依文解意,三世佛冤

爵士貓(作者)回復釋演勝

佛法就是緣,這是根本。師兄認同【十方三世佛的名號,字字無量威德、字字無量義,超越時間、空間。諸咒語,如六字大明咒也是如此。所以眾生無邊誓願度即是煩惱無盡誓願斷,即是法門無量誓願學等】,也是緣分。

我學佛學,實際情況是走投無路,為了度自己纔信仰佛祖。至於菩薩,度他人,大慈大悲,菩提心,根本接受不了。所以我基本認同,朱教授的觀點,而他的觀點是真正的佛祖的話。

我信仰佛祖,我不信仰佛教,不信仰任何宗派,不管他是出自基督教,還是佛教。

釋演勝回復爵士貓(作者)

如來(梵語:Tathāgata),音譯為多陀阿伽陀,佛的十大稱號之一。tatha 意思是「如」,agata 意思是「來」,如來,「就像來了一樣」。

如指真如,含兩層意思:憑藉真如之道,通過努力,不斷累積善因,最後終於成佛,故名如來,也就是真身如來;通過介紹真如之道,使眾生增長智慧、消除煩惱、獲取利益,故名如來,也就是應身如來。也有解釋作「如諸佛而來,故名如來」。

知如實真理而來的覺者。(如實即超越時間空間,了知過去、現在、未來)

爵士貓(作者)回復釋演勝

大乘佛教為何在東土可以紮根,就因為他適合漢族的思維模式。漢地佛教基本是以儒學的框架作為標準,【五教十宗】就是標準的儒家的【聖道王道】模式的照搬,所謂凈土宗的阿彌陀佛不過是漢族人黃帝、周文王周武王、孔聖人崇拜的共同業力法相的反映。

一個佛教徒,不可成為一個不會獨立思考的人。那不是佛祖說的,已經達到解脫境界的人,一個已經達到涅槃寂靜的人。

智見禪行

利己與利他是個一體兩面的事。亞當斯密的學說建立在利己基礎上,但博弈論又提出了不同看法。

一羣海豚會為遇難同伴發出哀鳴,一隻母猴會捨命擋住奔向小猴的危險,一個人會為族人捨命,這些行為到底是利己還是利他?

若說利他,那為族人捨命的人,還是為了「族」這個單位,傷害其他族,站在這個角度上看,還是利己,利自己的族罷。若說利己,他捨命為族人,如何說是利己。

站在佛法角度,利己利他的問題不應該存在,這是一種二分。

利己是一種鼓吹,利他也何嘗不是一種鼓吹,救度天下人而理佛是種鼓動,為了自己解脫苦而學佛,也是一種鼓動。

佛陀見到路人蒼生(他人)的苦又結合自己(自己)的實悟,證得苦諦,天下人之苦與自己之苦,都是一種苦,要解脫的就是這種苦(苦的實相),無關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他人。

另外,若證得佛果,一定是慈悲的,這是因為對實相的洞見帶來的必然,但是慈悲心不是驅動學佛的第一因。

爵士貓(作者)回復智見禪行

佛學的起點是自己感到苦,出發點是度自己,而不是儒學虛偽的集體主義說教。但是佛學的解脫之路,是修行人更明瞭世間法的關係和脈絡,所謂的般若波羅密多智慧,最後修行人的五蘊心識才會止息,從而達到寂靜涅槃。

佛學的自度,與現代社會的獨立精神是高度一致的,佛學的高度自律才能解脫,這又是與現代社會的法治與商業信譽精神完全一致。佛學的度己,帶來的是整個社會每個人的滿足感,對他人行為的高度理解和容納,最後整體社會達到真正的和諧,這纔是真正的度他人的精神。

而儒學的集體主義,所謂的大慈大悲,在現代社會往往會走向社會的碎片化、不和諧、寬容度低,為何?

因為沒有度自己的精神,只要求他人大慈大悲的社會,人人之間的關係是相互找他人的不足,他人的不慈悲行為,而不是找自己的非慈悲行為,非自律的行為,從而社會整體人羣寬容度低,這些現象大家面對的還少嗎?

心燈

大乘修行是法我皆空,緣起性空,自心現量。諸相非相;大乘佛法包含了小乘的無我有法,這只是救贖眾生,解脫無明妄想的方便道路而已。佛法本一乘。大乘小乘,應機而說,凡所言說,皆是方便。凡所方便,皆為解脫。恰如嬰兒飲乳,成人食酪,乳與酪這,孰大孰小?依相為心,依心成相,依心凈相,取諸心相,以為成就者,即名小乘;知境為心,知心為空,知空為無二雙融,於諸心無證,諸相無得,心相本寂,見諸相非相,不取一相者,名曰大乘。大乘非指利他,而指見性即佛,於諸法生滅見無生。於因緣幻境見不動,於因果生滅見清靜,依幻心幻境見寂滅,隨順因果,不離凡塵,以究竟義教化眾生,宣揚佛知佛見方為利他。推薦一個人,謝安朔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爵士貓(作者)回復心燈

大乘佛教,就是原始佛學的改造版。只有你客觀的研究佛教歷史,此觀點是肯定的。我知道師兄,表達的是大乘佛學觀點的一種。佛學就是要是有情大眾明瞭真如實相的法門。至於何為真如實相,佛祖說這要依據每個修行人的因緣與業力,通過戒定慧纔可知。

我最近在修學【瑜伽師地論】,我現在認為【瑜伽師地論】符合我現在的因緣。

知境為心,知心為空,知空為無二雙融,於諸心無證,諸相無得,心相本寂,見諸相非相,不取一相者,名曰大乘。大乘非指利他,而指見性即佛,於諸法生滅見無生。於因緣幻境見不動,於因果生滅見清靜,依幻心幻境見寂滅,隨順因果,不離凡塵,以究竟義教化眾生,宣揚佛知佛見方為利他。

我贊同。

這是聖人境界。我是一介凡夫,初果都遠遠未達到,只希望通過修行,去除一點自己的障礙與苦惱。

聖人境界,想是想呀。但是修行路,需要歷經千百世代,無明的種子需要一點一點去除。我本是鈍根之人,不是李誕、竇靖童這些前世已修成有果的大德善根。

只要來世,可以過得比今世好點就可以了。

自利都成問題,他利須看因緣。不必勉強自己與他人。

怎樣能幫助朋友快點消除業障。想渡別人要先放下自己嗎?

爵士貓(作者)回復心燈

大乘佛教,就是原始佛學的改造版。只有你客觀的研究佛教歷史,此觀點是肯定的。我知道師兄,表達的是大乘佛學觀點的一種。佛學就是要是有情大眾明瞭真如實相的法門。至於何為真如實相,佛祖說這要依據每個修行人的因緣與業力,通過戒定慧纔可知。

我最近在修學【瑜伽師地論】,我現在認為【瑜伽師地論】符合我現在的因緣。

知境為心,知心為空,知空為無二雙融,於諸心無證,諸相無得,心相本寂,見諸相非相,不取一相者,名曰大乘。大乘非指利他,而指見性即佛,於諸法生滅見無生。於因緣幻境見不動,於因果生滅見清靜,依幻心幻境見寂滅,隨順因果,不離凡塵,以究竟義教化眾生,宣揚佛知佛見方為利他。

我贊同。

這是聖人境界。我是一介凡夫,初果都遠遠未達到,只希望通過修行,去除一點自己的障礙與苦惱。

聖人境界,想是想呀。但是修行路,需要歷經千百世代,無明的種子需要一點一點去除。我本是鈍根之人,不是李誕、竇靖童這些前世已修成有果的大德善根。

只要來世,可以過得比今世好點就可以了。

自利都成問題,他利須看因緣。不必勉強自己與他人。

爵士貓 (作者) 回復小十部剛剛

佛學的起點是自己感到苦,出發點是度自己,而不是儒學虛偽的集體主義說教。但是佛學的解脫之路,是修行人更明瞭世間法的關係和脈絡,所謂的般若波羅密多智慧,最後修行人的五蘊心識才會止息,從而達到寂靜涅槃。

佛學的自度,與現代社會的獨立精神是高度一致的,佛學的高度自律才能解脫,這又是與現代社會的法治與商業信譽精神完全一致。佛學的度己,帶來的是整個社會每個人的滿足感,對他人行為的高度理解和容納,最後整體社會達到真正的和諧,這纔是真正的度他人的精神。

而儒學的集體主義,所謂的大慈大悲,在現代社會往往會走向社會的碎片化、不和諧、寬容度低,為何?

因為沒有度自己的精神,只要求他人大慈大悲的社會,人人之間的關係是相互找他人的不足,他人的不慈悲行為,而不是找自己的非慈悲行為,非自律的行為,從而社會整體人羣寬容度低,這些現象大家面對的還少嗎?

最早期的般若系統經典(般若經不是一部經,而是一系列有相關主題、數百年期間編篡傳出、數量和部頭都逐漸擴張的文學。根據放射性碳的推知,最早版本編篡於公元75年左右,也就是佛入滅的五、六百年後才流傳出的),《八千頌般若》(Astasāhasrikā Praj?āpāramitā),提到的「菩薩道」,純指的是以「勇猛、奮進的修行態度」,來更快速成就個人解脫。再次地,這裡沒有「純利他主義」和「大小乘」的內容,更沒有像中期大乘那樣把「急證解脫」當作是壞事。到《一萬八千頌》和《十萬頌般若》的時代,「菩薩道」的內容才變更,出現「利他度眾」的觀念。

爵士貓:我理解大乘法門 朱倍賢 慈悲喜捨不是利他主義 大乘把佛陀所教授的顛倒 大乘和小乘被易位 自度與度人顛倒?

zhuanlan.zhihu.com
圖標

大乘經典對於「功德」的重視,直接間接關係到不同寺院、信仰重鎮間互相爭取信徒和其它利益的競爭。好比說,阿彌陀信仰,相對於較早傳出的彌勒信仰、阿閦闢信仰、藥師信仰等等,自我標榜的功德愈龐大、相關凈土愈理想化、「往生條件」愈寬鬆,就愈能吸引大量信徒。

較晚傳出的「法門」,自我推銷是比較早傳出的「法門」更加殊勝。在大乘經典的「流通分」和「聖物信仰」中,佛經變成了具備神力的功德製造器(信仰、禮拜、念誦、書寫、講說乃至一字一偈,就能獲得比某個競爭品牌更龐大不思議的超自然好處)。大乘經典競相凌越的結果,就是自我標榜的功德果報,愈來愈荒誕浮誇。

同樣地,「菩提心」、「菩薩道」的教義也是前後不一致,因歷史潮流而演化。這種前後不一致,在後代的神話和自圓其說中,變成是「佛陀應機說法、開八萬四千法門」。

好些最早傳出的大乘經典所說的「菩薩道」,與中期和晚期大乘所說的「菩薩道」大異其趣。

如最早的大乘經典之一《法鏡經》(Ugraparip?cchā Sūtra)中所提到的「菩薩道」,純指的是「出家、離開俗家的道路」,完全沒有「廣度眾生」和「大小乘」的內容,其目標也是自我承擔的涅槃。根據該經,最高等的菩薩,於森林閑靜處住、不與羣眾互動;次等的菩薩則在村落和寺院中與眾雜處。

同樣地,《三摩地王經》(Samādhiraja Sūtra)和《Rā??raphalaparip?cchā Sūtra》把「菩薩道」定義為「勤修頭陀苦行」和禪修獨處。簡單地說,這些最早期講述「菩薩道」的大乘經典,將「菩薩道」定義為差不多是「利他主義」的相反詞。

最早期的般若系統經典(般若經不是一部經,而是一系列有相關主題、數百年期間編篡傳出、數量和部頭都逐漸擴張的文學。根據放射性碳的推知,最早版本編篡於公元75年左右,也就是佛入滅的五、六百年後才流傳出的),《八千頌般若》(Astasāhasrikā Praj?āpāramitā),提到的「菩薩道」,純指的是以「勇猛、奮進的修行態度」,來更快速成就個人解脫。再次地,這裡沒有「純利他主義」和「大小乘」的內容,更沒有像中期大乘那樣把「急證解脫」當作是壞事。到《一萬八千頌》和《十萬頌般若》的時代,「菩薩道」的內容才變更,出現「利他度眾」的觀念。

相同的演化、變更也發生於「菩提心」的教義。「菩提心」,原本有著莫衷一是的內容,演變到凌駕版本的「大一統」。「菩提心」,從單純的「對解脫的欣仰」,演變為「發誓對眾生無條件地救度」;原本是單純的「出世的自我期許」,演變為迎合世俗心理最大公約數的「入世情結」、「以方便為根本」。今天最普遍流傳的「菩提心」的教義,如同許多其它最受歡迎的「法門」,就是歷史洪流的隨機倖存物,也往往是最符合俗情、最能鼓動人心的潮流產品。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