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明代史書記載,在周代,將職官分為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稱為六官或六卿。然後又按六的比例設立了360個職官。但在每一職官之下,又設置了像醫師、中下士等的職官28人,總計在天官冢宰之下,設立的大夫、上士、中士、下士等共有292人,而宦官、女史、御史等不算入此數,地官設置更多,在周代王畿千里之地,設立的大小職官就不下兩千多人,而且各官還可自闢僚屬,選官的途徑很為廣泛,所以在周代形成「野無遺賢」的局面。

  漢代設官達七千五百多人,唐代達一萬八千多人,宋代三萬四千多人,大明成化五年武官是八萬多人,另外還有譯字生、通事、樂舞生、廚役、勇士、工匠、寫字人等。

  到了清代,在康熙二十六年曾參加過《明史》及《一統志》纂修工作的劉獻廷在其所著《廣陽雜記》一書中也提及歷代官員人數:「漢光武帝時,省官止7500餘員,唐時文武官員18800餘員。明洪武初,武職28000餘員。錦衣衛210員。至成化間,武職增至81000餘員,錦衣衛1700餘員。到了清代康熙年間,文武15600員,文職在京正雜大小2546員,而八旗武職不在此數。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