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所服務的公司是2015年成立,我也是輔佐了整個公司成立的過程,想記錄一下整個公司在人力資源方面的一個演進的歷程。

2015年8月,公司當時有18個人:人事行政2人,產品3人,UI1人,技術研發-後端4人,技術研發-前端5人,測試3人。成立一個月後,公司亟待需要一個績效考評的工具,我當時查閱了很多國內和國外適合創業公司的績效工具,從我的考慮出發,首先希望這個工具是有效的,易用的,不給目前團隊工作佔用過高時間成本的,當時我選中了OKR。

OKR,其實是基於目標管理(MBO)的一種顯性可用的工具,區別於關鍵績效指標(KPI)。在實施過程中,OKR更注重目標,KPI更注重過程。舉例比如招聘,OKR的制定是要有1個人候選人到崗,KPI的指標是每個周要推薦10封有效簡歷等。當時覺得這種形式可以嘗試去使用,OKR是不推薦進行績效考評的,我們實際工作時候是需要去考評的,於是當時出了第一版有社會主義特色的OKR,哈哈。

  • OKR設定流程:公司制定每月OKR→部門制定OKR→個人OKR;
  • OKR考評流程:公司自評上月OKR→部門自評OKR→公司評價部門OKR→評價個人OKR;
  • 考評制度:

A-每個員工每月有20%月薪為基數,績效等級S/A/B/C/D,S對應績效係數1.2,A對應績效係數1,B對應績效係數0.8,C對應績效係數0.6,D為不合格無績效;

B-部門績效評分影響個人評分,比如當本月部門績效評價為S時,那麼部門內50%人可獲得S;當部門績效評價為C時,那麼部門內50%人必須為C;

C-每月績效獎金按季度發放,因為季度發放當月個稅繳納太高,後改為次月發放。

這版OKR從2015年9月實施到2017年年初,比較好的地方:

  • 自上而下地制定目標,員工個人也有渠道去了解公司的目標;
  • 部門評價和個人評價強關聯,比較有利於團隊整體發揮;

有問題的地方:

  • 按照這個流程每個月的月初,需要開3次會:1公司上月評分+本月OKR,2部門自評完+過部門自評,3過員工評分,每次會議至少間隔2-3天,所以馬不停蹄地評價完所有人就需要至少6個工作日,大概2周時間;
  • 技術團隊leader反饋,研發同事的工作主要是根據產品規劃以及JIRA來的,月初定的事情月中有變化是常態,他們個人的OKR常常到月底時完不成計劃,但是完成了一堆計劃外事情。

到2017年,我根據在實施過程中遇到的這些問題,對OKR作了一次改版,等不犯懶的某天接著嘮。

(當然這版實施的時候還有很多細節就沒一一列舉,比如OKR表格的設計,比如怎麼評分,比如80分對應的B,等等因為這些其實針對每個公司的業務不同,有很多設計發揮的空間在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