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秋水筆彈

來源:秋水筆彈(ID:qiushuibitan)

流血的性侵、補貼式擴張、上市以及多元化轉型已經把這個行業,染成一片真正意義上的紅海。

過去兩個月已經有兩家美國網約車公司上市,這兩家公司的IPO都在強調一件事情,就是虧損嚴重,而且“可能永遠都無法實現盈利”。

網約車最核心兩個資產,從用戶到司機,在各大網約車平臺之間的遷移成本都非常低,而且他們的遷移動機都非常強勁,都會通過比價,去尋找更低價位與更多回報的平臺,導致連Uber這樣壟斷性的巨頭都無法構築自己的市場壁壘,只能通過不斷的補貼燒錢去開拓甚至維持得來不易的市場份額。

國內的滴滴出行遲遲未能上市,也是因爲被這些行業問題所困擾。

爲此,各大網約車平臺都不約而同的開始了多元化,試圖利用自己的流量,通過外賣、共享單車以及無人駕駛等業務,對目前膠着的狀態進行突圍。但是這些燒錢可能更加猛烈的新業務,很可能正在將這些網約車平臺拖入更深更膠着的泥潭。

1

Uber4月11日向美國證交會遞交了IPO文件,Uber的用戶總數達到了9100萬人,但增長速度正在放緩,而且“可能永遠都無法實現盈利”。

Uber 2018 年錄得營收 112.7 億美元,同比增42%,核心平臺經調整後的淨營收爲100 億美元,較 2017 年的 72 億美元同比增長了 39% 。調整後的EBITDA虧損 18.5 億美元。

2017年的營收79.32億美元,同比增長106%,而淨虧損40.3億美元,卻同比增長了十倍。

可以看出,整個2018年,Uber 的淨虧損收窄118%的同時,其營收增速下滑了152%。

可見,在這個市場要實現增長,基本靠氪金。

2018年,Uber運營虧損佔營收的27%,Lyft運營虧損則佔營收的45%。大概可以理解爲壟斷平臺的補貼更少一點。

2018年第四季度Uber淨收入增長率從第一季度的69%降至22%。

Uber業務已經多元化,即使是目前已經不太靚麗的營收增速,也大部分已經依賴其他新業務來維持。

從佔Uber交易總價值的80%的主營網約車業務來看,交易額的增速下滑更甚。

2018年四季度,其網約車交易額增長從年初的44%放緩至25%。

在覈心的用戶數據增速也已經下滑很多。

截至2018年底,平臺月度活躍用戶數爲9100萬,同比增長34%,2017年的同比增速爲51%。

也是在這種主業虧損、增速放緩的背景下,網約車平臺紛紛開始了多元化佈局。

一個月前,美國的第二大網約車平臺Lyft也已經IPO。

同樣連年虧損的Lyft, 招股書也有這樣一句話:“我們有淨虧損的歷史,可能無法實現或保持未來的盈利能力”。

Lyft向SEC提交的招股書顯示,2018年虧損9.11億美元,同比增長32%;收入21億美元,增長107%。

它的財報比Uber好的地方在於,其收入的增長快於虧損的增長,並且已經在迅速蠶食Uber的市場,Lyft在2018年底佔領美國打車市場的39%,在兩年內上升了17個百分點。

滴滴在中國市場的佔有率超出了競爭對手之和,但它全年虧損總額高達 109 億。Grab佔據了東南亞 95% 的第三方出租車打車市場及超過 70% 的私人打車市場,但它也是虧損的。

據36氪獲得的滴滴出行內部流傳出來的財務數據顯示,滴滴出行2018年持續鉅額虧損,全年虧損高達109億元。與此同時,滴滴2018年在司機補貼方面共計投入113億元。相比之下,2017年,滴滴全年虧損約爲20億元到27億元。

美團去年新業務暴增400%多,雖然其中網約車的業務比例不明,而且虧損嚴重,但是對滴滴的壓力,也不是不大的。

美國有Lyft,中國美團,每一個暴食打鼾的壟斷者腳下,都站着一千個新的挑戰者。這行業應該以服務與安全取勝的,而不是以壟斷。

2

在Uber退出中國市場後,滴滴出行所揹負的非議與吐槽,以及親身揹負的出行費用的上漲,你都能很直觀的感受到,統一中原後的壟斷者已經開始收割消費者了。

太平洋彼岸的太陽底下,也並沒有什麼新鮮事。

隨着壟斷地位的提升,Uber的毛利率也在逐年增加,2016年42%、2017年48%、2018年50%,高於剛剛上市不久的Lyft。

Lyft高管向百名投資者表示,該公司的EBITDA(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利潤率最終將達到20%,但並未透露具體的時間表。此外,Lyft還預計,公司的長期毛利率可達到70%,但同樣沒有提供明確的時間表。

自2012年成立以來,據不完全統計,滴滴公司目前已經完成了17輪融資,融資金額超過240億美元,不過滴滴公司一直保持着超低毛利率水準,此前滴滴創始人程維曾在內部信中表示,滴滴的GMV毛利率僅爲1.6%,絕大部分返還給了司機和乘客。

雖然沒有新的數據,但是與Uber合併後利潤率肯定是漲了。

程維接受財經雜誌採訪時稱透露,“合併之後我們開始用能力和體系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停止了補貼,把創造用戶價值寫進了價值觀第一條。”

如果能活下去,主營業務盈利還是有盼頭的。這正是各大網約車平臺急於上市融資的深刻背景,拿到錢,才能幹趴對手,活下去。

該公司計劃融資100億美元。

Crunchbase的數據顯示,自2009年成立以來,Uber已通過股票和債券融資逾240億美元。在IPO之前,Lyft融資規模近50億美元。

滴滴與美團相互插足對方領域也是蠻燒錢的。

滴滴外賣已經在虧損中倒下了,10個月時間,燒光了近10億。

從2017年開始,美團就在南京上線了打車業務,滴滴當年的紅包、優惠券、補貼一樣都不落,當年虧損28億元。

到了2018年美團加快了打車業務的佈局,折騰了一年之後,美團打車和收購的共享單車業務燒了近85億元。

可見開源是一個方面,而且靠融資的開源肯定是一種暫時性的生存策略。主營業務本身已經嚴重虧損,還拖着一班虧損更嚴重的業務,簡直是嫌自己死的不夠快,在千鈞之上的那一根頭髮,再捆上一堆駱駝。

3

這個時候保住未來有望盈利的主營網約車業務纔是最重要的。節流纔是各大網約車平臺的當務之急。不然給你一個太平洋的愛都會一點不剩的流掉。

收縮陣線已經成爲滴滴出行的戰略選擇。這大概正是滴滴關停外賣業務,並將該業務線80%的員工裁掉的根本原因。

上市前,Uber已經在十幾輪融資中籌集了近200億美元的資金。Uber上市前估值1000億美元左右,有望成爲阿里巴巴集團2014年登陸美股以來最大的IPO。

截至2018年年底,Uber賬面持有的現金和現金等價物總額爲64億美元。在加上融資100億美元的話,手上的現金流已經有164億美元。

手握烈火的Uber,這幾年一直在進行流血式的多元化擴張,如同把一車車的汽油傾瀉在乾柴一般飢渴的項目上。

從收購中東競爭對手Careem、到外賣服務Uber Eats、貨運項目、研發自動駕駛汽車,到投資共享電動車和共享電動滑板車。

Uber也在海外戰場燒掉了大量資金,從中國敗退時一年虧損便達到10億美元。當Uber從海外多國撤離後,以當地業務換取了中國滴滴出行、東南亞出行公司Grab的股份,以及與俄羅斯的Yandex合資。

上市前夕,Uber還在爲自動駕駛項目尋求大額投資,其自動駕駛項目投資已經超過10億美元,此項目還製造了第一起無人車致死案。

北美地區外賣業務還在混戰階段,2016年已經入局的Uber進展還算順利。

截至2018年四季度末,外賣服務Uber Eats的總預訂額爲25.6億美元,同比增長了129%;去年四季度打車業務的總預訂額爲114.8億美元,同比增長25%。

第四季度外賣業務Uber Eats佔到了Uber總交易額的18%。

但是這項新業務的增速也已經開始大幅收窄,並且在印度市場遭受了中國玩家的狙擊。

2018年Uber外賣業務增長147%,2017年增長了470%,增速大跌323%。

這家瘋狂多元化擴張的網約車巨頭,也已經在收縮陣線,從各地網約車市場撤退的同時,Uber在印度的外賣業務,已經傳出出售給競爭對手的信息。

Uber在世界各地依然擁有多家網約車公司的股份,包括中國的滴滴出行、俄羅斯的Yandex以及東南亞的Grab。

Uber在北美的競爭對手Lyft已於3月29日上市,估值爲240億美元。儘管上市前夕Lyft完成了超額認購,但在其交易的第二天就跌破發行價,投資人對其盈利能力缺乏信心。Uber也在招股書中表示,預計在可預見的未來營業費用將大幅增加,可能無法實現盈利。

一個月前,Uber的主要競爭對手Lyft搶先上市,但第二個交易日就跌破了72美元的IPO發行價。

盈利能力的不確定性以及Uber的上市信息,導致了Lyft的糟糕股價表現。

這種流血式的上市表現,也給Uber的上市蒙上了一層濃重的陰影,即使這種糟糕表現也有Uber上市信息影響的因素。

Lyft募資23億美元,估值172億美元。Uber預計尋求募資100億美元,估值1000億美元。

這是一場實力完全不對等的博弈。

手握重金的Uber,完全有可能通過新的補貼戰爭,將Lyft手裏的市場份額重新奪過來。

彈藥到位,恐怕流血的戰爭與冒險,又要再度開始了...

把一堆特別燒錢的乾柴業務,捆綁到一塊,加上一把上市融到的資金烈火,大火燎原之後是荒原還是春天?

不知道的,我們血路同行,深入虎穴,火中取栗。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