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單位部門實行鄉鎮幹部輪訓制度,每月由鄉鎮指派一名幹部到機關學習相關業務。輪訓中,一位鄉鎮大哥給我留下了極爲深刻的印象,樣貌老成的大哥實際上是一名地道的“85後”,鄉鎮多年摸爬滾打的“墩苗”生涯賦予了他豐富的基層工作經驗和紮實的實戰本領,說話板上釘釘,做事雷厲風行,直來直去、土言土語,渾身透着一種實實在在的“鄉鎮氣質”。

這股沾泥帶土的“氣質”,似乎和平日裏嚴肅沉悶的辦公氣氛有些“不搭”,但又像一陣清風,無形中爲部門帶來了新鮮與活力,而他們身上所具備的那種樸實、利落、真誠的“鄉鎮氣質”更是帶給我強烈的感觸與反思。

一次,正值科室主任出差,一位老同志前來諮詢業務,老人因檔案資料缺失、辦事受阻而情緒激動,鄉鎮大哥見狀主動起身,“大伯您先別急,這事兒我們肯定管!”話不多,卻像給老人服下了一顆“定心丸”,心情逐漸平復,在摸清事情原委後,大哥提出老人腿腳不便,由他前去某局代爲補辦,幾經週轉,事情順利辦妥,最終老人滿意離開。“我在鄉鎮常有這樣的事兒,我把羣衆當成自己人,把他的事當成自己的事,就一分鐘也等不得,只想趕緊辦利索!”話雖簡單,但卻點醒了我內心某處——服務於民的宗旨,拉回現實、接上地氣才真正作數,“一刻也等不得”爲羣衆辦事,纔是幹部應有的幹事觀。作爲輪訓人員的鄉鎮大哥,給我們幾名在場的年輕人實打實地上了一堂“思政課”。

實在、幹事、出活,是前來輪訓的鄉鎮幹部留給我的最深刻印象。相較於這些鄉鎮幹部身上所具備的樸素氣質,當前,在個別幹部身上所顯露出的某些“特殊氣質”值得注意。有些幹部一身“官氣”,由內而外所散發出濃濃的“衙門味”,臺上大談要深入基層、貼近百姓,臺下卻始終手不沾土、腳不沾泥。有些幹部“老氣”橫秋,常以經驗豐富、看透一切的“過來人”自居,看似淡泊名利、與世無爭,事實上卻是在用“無求”掩飾“無能”。幹部長期被種種扭曲的氣質所污染和侵蝕,終會將自己推向歧途甚至絕境,更會讓心存期待的人民羣衆失望寒心。

事實上,幹部的“鄉鎮氣質”如何,與土不土無關,只與有沒有一顆爲人民羣衆辦實事的心有關。“土”的另一層含義便是不脫離羣衆,鄉鎮幹部也好、縣級幹部也罷,無論“幹部”二字之前作何修飾,只要心裏裝着羣衆,相信羣衆、依賴羣衆、爲了羣衆,自然就會展現出接地氣、冒熱氣、有生氣的精神風貌,也唯有實幹、真誠、奉獻,才能涵養出最受羣衆支持與喜愛的“爲民氣質”。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