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屆上海車展上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變化。你觀察各個展臺上的新能源產品,除了吉利幾何A和廣汽Aion S這種出道即C位的無敵選手之外,更多的是一些不溫不火的新能源車型,在此之中那些邊緣產品的打法,值得我們投注更多的目光。

 

在此之前,我先安利一款比較典型的產品:在獵豹展臺看到的小型純電動車——繽歌。

 

很明顯這是一輛小車,3.8米車長和1.68米車寬說明定位在小型車。造型很個性,同時也並不算很難看。前臉的設計非常簡潔,側面是典型的兩廂小車比例,不同的是側車身很厚,爲此獵豹用了大量黑色塑料下包圍裝點,車身較厚的話會有個問題,就是尾部的比例很難平衡,所以車尾將尾燈進行貫穿設計,分出了兩層。

 


有意思的是,如果不瞭解這個車,完全看不出來這個是EV,因爲車身前後沒有任何“EV”的字樣。只有坐進車內,才能從電子擋杆以及非同尋常的佈局中發現一些端倪。電機電池方面,獵豹繽歌的電池組容量不大,相對於現在各種緊湊純電動車那種動不動60kWh以上的容量,繽歌的電池組只有30kWh,結合小車的特性,那麼它的續航大概在250到300公里左右。

 

 

而且電機很小,最大功率輸出只有68馬力。這是什麼概念呢?應該有朋友看我經常講解日本的小K-Car,那些方盒子的高配纔有0.66升渦輪增壓發動機,最大輸出馬力是64ps。

 


拋開這些,你會發現這個小車有着極高的完成度,以及完善的靜態體驗。所以,獵豹繽歌其實就相當於一個換了電動機和電池組的小型車。而且,從它呈現的效果來看,其最終售價並不會很高。

 


——————————————

 

前些時候,有關部門正式公佈了2019年的補貼計劃,沒有意外,補貼金額果然大幅度縮水了。具體來講,國補縮水、地補直接取消。同時,續航里程250km以下的純電車型不再享受補貼。當然即使是續航里程在400公里以上的長續航純電動車,補貼金額也大幅縮水。同時,新的補貼政策對電池能量密度,以及百公里能耗也有更高的要求。

 

也就是說,對於車企來講,要是想拿到更高的補貼金額,他們必須造出更長續航的純電動車——長續航則意味着更大的電池組,更高的電池能量密度,以及更高效率的能量管理系統。姑且拋開技術問題,這說白了就是需要燒更多的錢。

 

補貼減少的同時,還要承受更高的價格,這對於消費來說顯然不是好消息。所以現在很多新勢力車企的玩法是用其他價值來拉高車輛本身的溢價,就像衆所周知的蔚來、天際、愛馳等等。比如天際的賣點其實並不單單是純電動行駛,而是一大堆屏幕,但從天際ME7發佈價格36萬元起步之後的反響來看,這條路子並不好走。反而是早降本早上市早交車的威馬,成了新勢力造車企業中最成功之一。

 

▲幾年前比亞迪E6的價格也是36萬起步,補貼後是24萬。這樣看36萬起步的天際ME7似乎非常理想了。可現在是2019,一切都變了


另一方面,現在很多車企在推出長續航車型的時候,會在一個平衡點做到最佳,近期上市的吉利幾何A和廣汽Aion S就是非常正面的例子。雖然補貼有所減少,但價格並沒有誇張,這主要是因爲經過多年以來大規模的補貼之後,三電成本已經降到了比較合理的水平,這也是國家減少補貼的底氣之一:在產品力和性價比方面,中國的三電是有足夠競爭力的。

 

▲像Aion S這種長續航高品質高的純電動車其實並不適合10萬的新能源車的策略


在這屆上海車展上,已經有北汽新能源這種價格殺手推出了EX3,雖然這車長得慘不忍睹,但同時也要注意到,這是款小車,本來容不下太多的電池,但卻實現了500km+的NEDC續航,而價格只有12萬出頭而已。那麼如果把成本進一步降低呢?

 

以上是對背景的簡單介紹,這時候我們會發現什麼?在補貼政策調整的衝擊下,新能源車企想要拿到大補帖需要給三電系統大量大量地燒錢。另一方面,對於小車來說,補貼已經接近於聊勝於無。三電成本的降低也讓它們本身有合理的價格,對於各種“獵豹”來說,這不是明擺着的第三條路嗎?


——————————————

 

事實上,最早做這些純電小車在幾年前就開始了。奇瑞小螞蟻、eQ,衆泰E200都是早期代表作,那個時候,純電小車們並沒有什麼急迫感,沒有生存上的危機或是競爭,更多的是靠着補貼生存,同時也有着更濃鬱的實驗性質——作爲探索產品,它們在私人市場的表現並不理想,更多的是作爲共享汽車投放市場。

 

與那時候相比,顯然現在的情況更急迫,補貼沒了,從北汽新能源EC和EX開始,到小有名氣的歐拉R1,再到現在還沒想清楚的比亞迪e1,再有國機智駿GC系列的老年代步車,這個市場開始越來越成熟,更世故,更市場化。但無論是繽歌,還是雷諾馬甲們,還是歐拉R1,抑或是比亞迪e1,北汽新能源EC3,他們在產品策略上都殊途同歸,只是實現的方法各顯神通。

 

▲國機智駿GC2,一個小萌貨

▲已經把價格拉到5萬起步的北汽新能源EC3


重點是,如果它們有着明晰的賣點,那麼只要價格到位,續航都會不是問題。

 

這麼說吧,如果你真的花幾萬元去買一個自主小型車,選個沒有意義的手動檔,或者是動力孱弱、又頓、又抖、延遲嚴重的自動擋,只是城市代步的話也很難有什麼好的駕駛體驗。可這時候電機出現了,只要你關掉動能回收,它就沒有關於動力總成的一切負面。平順、安靜、響應快,唯一的缺點就是動力差,比如歐拉R1的百公里加速要17秒。又比如上海車展那個雷諾City K-ZE和它的各種馬甲,最高時速才105km/h,這不是移動路障嘛。

 

▲起步6萬的比亞迪e1似乎還沒想清楚,它打算拿什麼跟歐拉R1一較高下呢?


所以在以後,我們會見到越來越多的純電動車是這個樣子的:

 

·它們的電池不大,續航和幾年前的北汽沒什麼區別,而且沒有補貼,但價格相對更低了,和汽油機+自動擋的價格差不多。

 

·它們應該會擁有更大的電機,但爲了控制成本,很有可能會分出高低配——低配小電機,百公里17秒,最高時速105km/h;高配功率稍大些,更貴。

 

·甚至在高配上會有更精緻的做工,比如我在車展上看到的獵豹繽歌,其實那就是頂配,低配不會有那麼精緻的。

駕仕結語:

 

剛剛看到新聞,北京一大批早期的北汽新能源電動車已經進入換購階段,當年花10萬買的北汽,過了幾年就只有2萬、3萬的二手價格,這實際上就說明瞭這類車型的實際溢價——離了牌照就是個小電車而已,至於沒牌的電車,什麼下場就不用我多說了吧!

 

低價格小車身的純電動車型一直都有,補貼減少的傳言也不是這一天兩天才有的。作爲車企,在2017年甚至2016年預估並規劃低價電動車並不算一件很難的事情。這時候,對於新開發新上市的小電車,沒有補貼也要活下去是一個很實際的事情,它們的溢價並不能支持更高規格純電動車,低級別低續航則意味着低價格,那麼在這些低價小電車裏面,誰能脫穎而出,值得我們拭目以待。

 

文|阪道

圖|網絡



前沿資訊 原創觀點

最有逼格的原創型汽車新媒體品牌  

新浪微博:@駕仕派

駕仕派現已入駐各大媒體平臺

汽車之家、今日頭條、易車、搜狐、網易

界面、鳳凰新聞、汽車頭條、淘寶達人、百度百家

企鵝媒體平臺、ZAKER、一點資訊、掌上汽車

日均全網瀏覽量超過1,000,000次

版權聯繫:[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