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侯怎樣使魏國走向強盛的?

我是煮酒君,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魏文侯的治國之道,在於用人,或者說「選賢與能,唯才是用」。

人都是被逼的,魏國強盛,是形勢需要,如非崛起,則必為近鄰所陷。三家分晉,魏國處於河東(今山西西南)、河內(河南北部),領土分散,被齊、楚、秦、趙包圍,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中間還插著個韓國,便四戰之地,也少有這般險惡局勢。司馬遷《史記》提到,「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國各數百千歲,土地小狹,民人眾」,這種局勢之下,亮不出肌肉,那就只能被群敵分食。魏國有著發展經濟、頭大軍隊的需求,他魏文侯首當其衝。

魏文侯是明智之君,他能看出分晉之後,魏國所處的窘迫地位,更明晰圖強之道。這是個擁有堅強心境的國王,他重視賢能,最重要的是能夠禮賢下士。孔子的弟子中,有一人名子夏,才華橫溢,於魏國西河地區收徒。

子夏雖不如其師,名氣也大,魏文侯親往西河,拜子夏為師。受經藝、咨國政,都是其次,魏文侯通過拜師的行為,向天下知識分子傳遞了一個態度,他敬知識、重人才。拜師一事傳出,有治世之向的知識分子必來此謀求晉身之途。《後漢書?徐防傳》李賢注引《史記》「子夏居西河,教弟子三百人」,魏文侯近水樓台先得月,培養出大批傑出官員。

魏文侯禮賢下士,到了讓人瞠目結舌的地步,他知段干木其人德才兼備卻無意仕途,三顧茅廬,逼得段「逾牆避之」,後來,更是摒退車馬、近侍,只身前往,段干木終於被感動,接見了他,魏文侯於是經常向其請教國政,如待師長,「立倦而不敢息」。人流下的汗水,都是有回報的。魏國很快便成為人才之都,群英薈萃,顯於諸國。

其用人第二個特點,便是不拘過往,選材以用,在用人上,忽略人才的一些過失,不求全責備。吳起青年時求學於曾參門下,因母死不歸,顯得不孝,曾參將他掃地出門;為求一將以展才學,吳起甚至殺妻以求將,為世人非議。其時魏國常受泰國侵擾,魏文侯為求守將愁眉苦臉,得翟璜薦吳起,「起貪而好色,然而用兵司馬穰苴不能過也」。吳起用兵有與士卒同甘共苦,不僅擊退秦軍,還斬下秦國五城,「士卒樂死,敵國不敢謀,……秦兵不敢東向,韓、趙賓從」。

魏文侯用人不疑,對於已經選定的人才,他給予充分的信任,不會外行去支使內行。為滅中山國,翟璜力薦樂羊。傳樂羊之子樂舒於中山國為官,樂羊一路打到中山國都時,只圍而不攻,群臣議論紛紛,揣測樂羊用意,魏文侯力排眾議,靜侯戰果。中山君見破敵無忘,斬樂舒,烹為肉羹,送給樂羊,中山國亡。

觀魏文侯其人,不過是用人老道,肯放下國君的架子,為士之所向。中國封建制建得較為完善後,卻出來個九品中正制,至南北朝一度堵死寒門士子晉身之望,豈非倒退?


三晉分家之時,魏國可以說是最弱的,國土貧瘠,沒有強大的軍隊。而另外兩個從魏國分離出的國家趙國和韓國都有著自己強大的優勢。趙國有大片肥沃的土地和草原,可以發展農耕和畜牧業。韓國地利位置優越,而且有鐵礦。有鐵礦就意味著可以造出大量的鐵制兵器來裝備軍隊,韓國因為軍隊強大有了「勁韓」之稱。所以分家之後一直是趙韓兩國明爭暗鬥,並不理睬魏國。而且魏國在前晉的腹地之中,除了趙韓之外,對魏國唯一有威脅的只有西方的秦國,這也給魏國帶來了喘息之機。為了抓住這個難得的機遇,結合魏國的國情與地緣位置:西有秦,南有楚,北有趙,東有齊,地處中央,易攻難守。魏文侯決定效仿鄭莊公與齊桓公的強國戰略-商業強國。而且魏國還有一個特有的資源優勢,魏國境內有當時著名的鹽產地鹽池。所以魏文侯為了使魏國強大起來制定了三步走策略,即

一、經商富國

二、資源富國

三、軍事強國

這也是魏國在其後發展的基本國策。自此魏國一直著力於打通與各國的接壤,將都城安邑打造成了天下大都,大肆發展商貿產業。使安邑成為了天下財貨的中轉之地。各國的商人也紛紛湧入安邑,你賣我買,錢財和貨物在魏國大量流通。魏國也嚴格把控官市,並從中抽取稅負。

同時魏文侯求才若渴,禮賢下士,吸引了大批文人賢士,李悝、子夏、翟璜、西門豹、魏成等人先後進入魏國為政。魏文侯正是利用這些人推行變法圖強,是魏國強大起來。首先是李悝變法,李悝在魏國著《法經》六篇,並且在魏國全面推行,依法治國。魏文侯帶頭遵守,所以魏國貴族和官員在實行政事時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國家的法律,因此李悝主持制定的這套法律得到了很好地實施。任翟璜為相,改革弊政。用樂羊為將,攻掠中山國。啟用吳起,向秦國拓展土地。同時魏文侯對文化教育也非常重視,重用當時著名的大儒孔子的弟子子夏,並且拜子夏為老師,在西河講學,形成了著名的西河學派。

魏文侯通過以上的舉措,使魏國推行變法,富國強兵,開疆拓土,成為中原的霸主。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