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之所以沒有殺害張騫,其主要原因是因為張騫手中代表大漢象徵的漢節和大漢使臣的身份。

漢武帝時期,漢匈全面開戰,為了團結更廣泛的力量,「建立抗擊匈奴的統一戰線」,漢朝決定聯繫匈奴的另外一個死敵大月氏人,據說匈奴人與大月氏人開戰,不僅將大月氏打得大敗,還將大月氏王的腦袋砍下來,鑲金之後做成酒器,以此羞辱月氏人,漢武帝向全國徵召敢於穿越匈奴和西域去出使大月氏的人。

於是張騫應召,帶領一行人員出使大月氏,結果張騫一出漢朝邊境就被抓了,匈奴將張騫扣留了十年,並給張騫娶了匈奴女人,這個女人還給張騫生了兒子,但是這些都沒有磨滅手持漢節,心懷使命的張騫的雄心壯志,於是在匈奴居住了十年的一個機會,張騫逃走了,他繼續走出匈奴,繼續向西完成他出使匈奴的使命,可是他歷經千辛萬苦穿越西域到達大月氏後,大月氏人卻告訴他,被匈奴擊敗的這樣噩夢他們已經忘記了,他們現在生活的不錯,他們不想回故鄉了,於是張騫之後選擇返程,這些大月氏人後來在中亞建立強盛的貴霜帝國。

張騫通西域路線圖

張騫的返國途中,再次穿越西域,然後穿越匈奴勢力範圍時,又被匈奴抓獲,這次張騫在匈奴呆了一年多,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覆命。雖然聯繫大月氏失敗,但是張騫卻向漢武帝描繪了一個一個西域和中亞的新世界,於是漢武帝心懷神往,再次命令張騫出使西域,此時的匈奴已經在漢朝的打擊之下,實力嚴重受損,河西走廊已經為漢朝奪得,此次出使西域順利,不僅為漢朝帶來了一眾西域小國的臣服,還帶來了西瓜、胡蘿蔔、葡萄等中原沒有的特產(我們能喫下這些水果,得感謝張騫啊),更重要的是開拓漢朝人的視野,此後漢武帝接受張騫的建議開發西南通往印度(身毒)的商路,雖然未果,卻讓漢朝在西南方向進行收降西南夷,開疆拓土,而漢武帝更是派兵遠徵大宛國(波斯),後來西漢政府設立都護府,將西域納入版圖。由於張騫的巨大貢獻,後來他被封為博望侯,不過後來張騫和李廣出擊匈奴失敗,張騫失去爵位。

那麼張騫兩次被匈奴抓去,為何匈奴不殺掉張騫呢?不是因為張騫長得有多麼英俊,那是因為張騫是漢朝使節,手持漢節,匈奴不敢殺,匈奴交戰百年,除了張騫之外,漢匈之間往來的使節很多,幾乎沒有被殺的,後來的漢朝使節蘇武出席匈奴,其部將在匈奴搞叛亂破壞,蘇武都沒有被殺掉,而是被扣留了十九年,後來有了蘇武牧羊的千古佳話,而蘇武堅守十九年,手裡一直拿著那根讓他感到驕傲與自豪的漢節。

蘇武堅守十九年的力量源泉漢節

當然,不靠譜的人當然也存在,西漢元帝時期,匈奴分裂,五單於爭位,最後匈奴變成了致支單於的北匈奴和呼韓邪單於南匈奴,南匈奴漢朝將王昭君嫁給了呼韓邪單於,繼續和親,而最開始對於致支單於的北匈奴,漢朝也是禮遇有加,由漢朝大臣谷吉手持漢節出使北匈奴,將在長安的為人質的致支單於兒子一併送還,但是致支單於卻不知天高地厚,惱怒於漢朝與南匈奴的和親,竟然在漢朝使節谷吉送還他兒子後,將包括谷吉在內所有漢使團全部殺死,這是一白多年來的漢匈交往中極少的殺害漢朝使節的惡劣事件,事發後,致支單於也知道事情有點鬧大了,於是他帶著手下部眾,逃亡西域,在西域建立致支城,繼續進行他的統治。

接下來的事情就是一件名垂青史的事件了,西漢王朝駐守西域的副都護陳湯,在沒有向漢朝中央進行彙報的情況,矯詔徵召西域屬國兵馬,然後和都護甘延壽一起遠徵北匈奴,最終陳湯帶領的西域聯軍一舉攻破致支城,並砍掉致支單於的腦袋,然後說出了他那句「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豪言壯語。沒用動用漢朝中央政府一兵一餉,僅僅憑藉西域都護府兵馬和大漢朝在西域的號召力,陳湯和甘延壽就一舉滅亡北匈奴,陳湯也因此青史留名,雖然他並沒有因此而封侯。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所以張騫之所以在匈奴不死,是因為在的他身後佔著一個威武的巨人,大漢朝。


他們需要這些有技能的漢人


他們想同化他。


殺他有用嗎?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