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大秦帝國裡面有寫秦王問白起這一戰有沒有信心,白起說有無論趙軍統帥是誰來,只要趙軍出擊,那麼他就立於不敗之地!

為什麼這樣說呢,只要看過上黨地區的地形和秦趙兵力分佈圖就可以推算出,如果趙軍想把秦軍趕出上黨的幾率為0,弄不好自己還會全軍覆滅。

長平之戰的時候趙國出名的大將有三個:廉頗,樂毅,田單。不是說趙王不信任樂毅和田單,田單來了趙國還當了相,樂毅本來也算是趙國人,趙武靈王時候就為趙國效力了。為何要用趙括去替換廉頗呢?俗話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在戰國如果國君想叫某人去指揮戰役,那個人是可以拒絕的,後來邯鄲之戰秦王叫白起去指揮,白起拒絕。瘀與之戰,趙王問廉頗,廉頗拒絕。我想要是樂毅和田單當時還在趙國也會拒絕指揮長平之戰。

那我們根據地形來說為什麼無論是誰來指揮趙軍都贏不了呢?根據地形我們可以看出百里石防線是趙軍最後一道防線,秦軍只要突破百里石防線整個上黨都是秦軍的囊中之物。而且一旦百里石防線為秦軍取得那麼趙軍就沒有退路了!趙軍向北沒有退路後能不能向西向南向東?答案是不能!西邊枳關徑是秦軍控制,南邊太行徑也是秦軍控制,東邊白徑是魏國的。

意思就是秦軍有向南向西兩條退路,而趙軍只有向北一條退路!至於魏國當時也屈服於秦國的淫威之下。秦軍極有可能把東邊那條退路也就是魏國的白徑也借過來用了,魏國不敢不借的。

這樣秦軍的退路有三條,趙軍的退路只有一條,趙軍無法同時切斷秦軍的退路,但是秦軍卻可以吸引趙軍前進,然後自己撤退,再乘機奪取趙軍唯一的退路。趙軍又要前進又要守著自己的退路,一旦秦軍退後,趙軍前後拉鋸太長,那麼就很難分配兵力。本來趙軍就沒有秦軍多,現在戰線拉長,那麼就會被秦軍突然來個攔腰截斷!或者被秦軍偷襲百里石防線!

故此,此戰無論是誰來指揮趙軍都贏不了,唯有堅守,等秦軍自己退走。


謝邀:

長平之戰,如果歷史上平原君換成信陵君,那麼真的可以戰勝秦國嗎?我們來分析一下。

一、平原君

平原君趙勝,戰國四公子之一,趙國貴族。趙武靈王之子,趙惠文王之弟。因賢能而聞名,號平原君。他禮賢下士,門下食客至數千人,和朋友關係處理的很好。但不注意禮貌對待平民,後在一名門客的建議下和平民搞好了關係,威名大震。長平之戰後,秦軍進圍趙都邯鄲,援軍到來之前,邯鄲城內兵困糧盡,趙勝盡散家財,發動士兵堅守城池,長達三年之久。直到楚軍和魏信陵君援兵趕到,解邯鄲之圍。

二、信陵君

魏國公子魏無忌,即信陵君,也是戰國四公子之一,是戰國時期魏國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魏無忌處於魏國走向衰落之時,他效仿孟嘗君田文、平原君趙勝的輔政方法,延攬食客,養士數千人,自成勢力。魏無忌禮賢下士、急人之困,曾在軍事上兩度擊敗秦軍,分別挽救了趙國和魏國危局。但屢遭魏安釐王猜忌而未能予以重任。前243年,魏無忌因傷於酒色而死。

三、長平之戰

從上面可以看到,二位同為戰國四公子,但是性格卻不盡相同。

而長平之戰對於當時的環境來說,可以說是一場決定性的戰役,這使得趙國主力喪失殆盡,東方六國再也沒有實力與秦國單獨抗衡。

我們先來看一下背景,

秦昭王即位後,與韓趙魏楚都發生過戰爭。可以說在長平之戰前,秦國與趙國已經處於戰爭狀態。

公元前262年秦國切斷長平郡與韓國首都之間的聯繫。長平郡韓國守軍向趙國投降,趙國不接受則必然落入秦國之手壯大秦國力量,所以趙國趁機收取長平郡並無不當。這時候還沒有平原君什麼錯誤。

直到兩年後,平原君認為廉頗雖然野戰不如白起但堅守完全可以勝任,故而決策在初戰失利後堅守長平陣地不出,數十萬秦軍與數十萬趙軍在長平捲入一場持久消耗戰。

要知道,古代戰爭最重要的一個條件是什麼?就是糧草,而長時間的消耗戰,其實考驗的就是後勤補給能力。

當時長平的位置對於趙國來說,可以說是絕對的地利,為什麼?因為補給線幾乎要比秦國短了一半還要多。

在這樣的時候,其實秦國是十分不利的,而古代戰爭還有一個要素,就是兵貴神速,如果這時候平原君可以迅速的反應,聯合信陵君、春申君等組織新一輪「合縱抗秦」的話,那麼或許可以打擊到強大的秦國。

可是一來平原君對於事態發展過於樂觀,認為廉頗能抗,另一方面,對於這場戰爭也不夠重視,雖然也採取了遊說的方法,但是力度不足,且用人不當。等到平原君說服信陵君、春申君組成大軍救援趙軍,那已經是長平之戰趙軍主力喪失殆盡後的邯鄲保衛戰,為時已晚。

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導致後世許多人對於平原君的評價認為這是一個污點,可是換做信陵君又如何?

要知道當時秦國強大,且滅六國的政策已定,如果趙軍失敗,那麼其他國家包括魏國同樣是脣亡齒寒,這是一個眼光問題,但是當時的信陵君沒能看到這種狀況,或者說看到了,卻無法掌控大局——畢竟信陵君出兵已經是邯鄲之戰的時候了,戰機已失——不僅失去了救援趙國或是圍攻秦國的機會,最終也導致了秦國的進一步壯大,從而最終導致魏國失敗。

從這方面看,信陵君與平原君其實並無本質上的差別,恐怕就是真的換了,這般失敗的結果也難以避免。


從信陵君竊符救趙的事件來看,的確較平原君在軍事才能上要遠勝一疇。若以信陵君為將,自然不可能出現長平之敗,雖不一定能勝秦,但也不至於象趙括所領導的長平之戰,全軍盡沒。長平之敗,的確讓人難以置信,四十五萬士卒居然全部不能突圍而被活擒,之後被殺,不可謂為將者無能。

長平之戰,雖事情起因同平原君有關,但並非平原君所能主導,因平原君並沒有為將。平原君只是在同趙王討論是否應接受韓國將領率上黨十七城歸趙時,平原君為眼前利益,投了贊成票。如果不接受上黨就不會有長平之戰。但長平之戰的失敗卻並不是平原君導致的。而是中了秦國的反間計.原本是廉頗為將,而廉頗在剛同秦軍交戰時,有小敗,自知趙軍不如秦軍之勇。所以拒不出戰,以守為主,想以逸待勞,等秦軍疲憊時,再行出擊。秦軍無法,派人散盡千金,用了反間計,讓趙王中計,派趙括換了廉頗,本來只有二十多萬趙軍在前線,後又追派了二十幾萬,湊足四十五萬,意圖速勝。所以纔有此敗,實則是敗在趙王用人不當。


戰國四公子多徒有虛名,言過其實,孟嘗君手下凈雞鳴狗盜之輩,春申君公私不分,智計短絀死於李園之手,平原君碌碌無為。唯有一人出類拔萃,戰國公子當之無愧,其他三人難望其項背,此人就是魏國信陵君。在戰國後期,秦趙長平之戰後,猶能率領魏國和諸國聯軍,多次擊敗秦國勁旅,而又恬薄名利,不貪戀權位,論人品,才能,別說在戰國,放在中國幾千年歷史都極為罕見。難怪能擁有劉邦張耳等大批粉絲。

有一則傳說,有一官員因為一位考生與他同名,深感不快,便吟誦一句「藺相如、司馬相如,名相如,實不相如」,以戰國和漢朝人同名諷刺士子,「小樣,跟我一樣名字,差遠了」。士子一聽不樂意了,也回了一句「魏無忌、長孫無忌,人無忌,我也無忌」。也以戰國唐朝名人相對,委婉提出批評。官員聽了改顏相對。(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魏無忌就是信陵君的名字,他是魏昭王的小兒子,魏安釐王的異母弟,無忌之名起得有氣勢,因出身王侯之家,兼之天資過人,魏無忌在魏國混得風生水起,被封為信陵君。

信陵君長大後參預國事,多有建言,性格仁愛寬厚,又能禮賢下士,士人爭相歸附於他,最高峯時門下曾有三千食客,威名遠揚,信陵君在魏,諸侯國連續十多年都不敢發兵侵犯魏國。過賢遭忌,魏王因此對王弟有所猜疑,不敢放手讓他做事。「是後魏王畏公子之賢能,不敢任公子以國政」。為大家所熟知的是《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故事,其中足智多謀的侯嬴,力大無比的朱亥,知恩圖報的如姬,各種不同的人士,都樂於為他所用,甚至殺身成仁。特別在當時趙國先經長平大敗後,秦軍兵圍邯鄲,有亡國之危,信陵君一到,迅速扭轉危局,打敗秦兵解趙國之圍。(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解趙圍的信陵君得到趙王的高度禮敬,在趙國住了十多年,待到秦國兵發魏國,魏國招架不住,魏王纔想起這位弟弟,派人來趙國相請救國。信陵君一出,派使者向各諸侯國求援,各國得知公子無忌擔任了上將軍,都紛紛派兵救魏。信陵君便率領韓趙楚燕魏五個諸侯國的聯軍在黃河以南大敗秦軍,秦將蒙驁落荒而逃。大軍直接進攻到函谷關,叩關而回。(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戰國後期秦國少有的大敗,就敗給信陵君兩次。以這樣的人脈和能力,長平之戰如果有他加入,局勢必然改觀。

平原君雖號稱賢人,與其妻弟魏無忌相比差的不是一點半點,信陵君在趙國時,連平原君都不知道的賢士他都能羅致到。而長平之戰,雖是戰爭,後面的政治外交角逐不亞於戰場,當趙國四處借不到糧食,求不到援兵時,若有信陵君,不管為外交官還是當將領,必將面貌一新,軍事上以廉頗為將固守,信陵在後方以他的能力運籌,秦國拉長戰線作戰,後勤負擔過重,長平之戰結果可能相異。


不能。

長平之戰,平原君起到的作用主要是參與決策,主要的決策是兩個,一個是接受韓將馮亭的投降和上黨郡,一個是用趙括替換廉頗。說實話這兩次決策,都不是太該怪責的,。接受馮亭和上黨郡,看起來好像直接導致了秦國對趙開戰,但實際上,秦國志在統一,沒有這事也要找事來打。用趙括替換廉頗這個決策,也是沒有辦法了,用廉頗的方法終究耗不過秦國,遲早是敗,至於用趙括,估計那時候確實也沒別人可用,趙括能被選上,估計也是已經名聲在外了吧。

個人認為當時唯一真正有可能挽救趙國命運的方法只有外交,找盟友來救援,如果真的是最強最義的信陵君,大概會比平原君那個庸碌之輩強得多多,但是可惜的是,當時秦國以遠交近攻為為主題的外交策略得當,換他也不夠用。


至少不能全軍覆沒,以靜制動可能還會有一線勝利的機會。


長平是一定要敗的,誰也救不了趙國,你要知道,相對於我們來說,趙國的君主趙王更在乎長平怎麼打!而古代的君王與大臣都不是平庸的人!用趙括有用趙括的理由,廉頗真的不是所有人想的那麼厲害,真的不是,大夥批評趙括是因為他打了敗仗,但是如果趙括的作戰計劃不泄露,輸的是秦國,趙括其實是要玩最早的閃擊戰!!但是保密不嚴,被秦國將計就計了!不要小看趙括!能擔當國事的絕對不是一般人。


首先,歷史沒有假設。

其次,平原君換成信陵君都一樣。信陵君在魏國聲望太高,引起魏王的忌憚。他在魏國,連趙王的「陰事」都能知道,趙王會留下定時炸彈嗎?沒有一個君王會留一個強自己太多,信譽太好的異母弟出現。趙王尚且聽信讒言在長平之戰前夕,換掉老將軍廉頗,任用趙括,何況是信陵君呢?一個將軍都不信任,更不要提外人了?

最後,歷史趨勢。秦國多年的戰爭掠奪,主使了戰鬥最終結果。秦王信任手下的人,也是信任到底,譬如秦孝公信商鞅,惠文王信張儀,昭王信范雎,雖然他們也會犯錯,但人才策略不變。而其他國家,只是一代君主或者兩代君主比較賢德。繼任者則昏聵懵懂。人才戰略不能持久。

因此,信陵君的個人魅力,發揮不了太大作用。

純屬己見


應該可以逼迫秦國退兵。信陵君除精通軍事外,還擅長外交,其幾次合縱伐秦,均取得成功,在其號召下,應該能組成聯軍抗秦,屆時,秦軍面對的不僅是四十萬趙軍,可能是近百萬大軍,其側翼,後方都可能受到聯軍攻擊,秦軍為避免被動,主動撤軍可能性大。


不可能。事實上不管是平原君還是信陵君所謂的戰勝秦國根本就不存在。戰爭不可避免的一點是兩個國家或者說兩股軍事力量的碰撞。山東六國自從齊國被大破之後就開始日薄西山了。略微勝那麼幾場小仗根本改變不了什麼。做不到一戰全殲秦軍全部主力(當時秦國大概60萬青壯)就沒資格說大勝秦軍。看看六國才喫掉了多少?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