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孫無忌是個身份特殊的人。他是李世民的大舅哥,又位列凌煙閣功臣第一,在李世民的貞觀朝廷裏地位舉足輕重。正因為如此,在李世民立太子的問題上,長孫無忌出於某種私心不喜歡強勢的李泰,勸李世民立李治為太子,可能是因為李治柔弱,容易控制。而李世民為了皇室不再發生兄弟相殘的悲劇,就同意了長孫無忌的建議,併當著長孫無忌的面對李治說「你舅舅保許你當太子,還不快感謝」,這一方面是出於不能立自己欣賞的兒子李泰為太子的一種宣洩,另一方面也是告訴長孫無忌,這是你自己立的外甥,可要好好輔佐。

李治即位後,朝政大權都掌握在長孫無忌、褚遂良等元老大臣手裡,形成了一股頑固的實力。長孫無忌通過房遺愛案大肆株連,李元景、李恪、房遺愛、高陽公主、薛萬徹、柴令武、巴陵公主等全部被殺。李治為了限制朋黨,奪回皇權,就不得不打擊長孫無忌、諸遂良為首的顧命大臣集團。

顯慶四年(659年),在武則天的授意下許敬宗指使人向高宗舉報監察御史李巢勾結長孫無忌,圖謀造反。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既然都造反了,唐高宗就下詔削去長孫無忌的官職和封邑,流放黔州,並讓沿途州府發兵護送。或許高宗還是眷念親情的,不想把事情做得太不人道。同年七月,唐高宗又讓李績、許敬宗複審長孫無忌謀反案。許敬宗怕誣告事件敗露,就命中書舍人袁公瑜到黔州逼長孫無忌自殺,造了個畏罪自殺的假象。


謝謝悟空問答邀請!回答如下:

長孫無忌不僅在唐朝是位有作為的功臣,在中國的歷史上也一直享有較高的威望。唐貞觀二十四年,被唐太宗將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掛於凌煙閣,長孫無忌為第一位。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功臣,竟落得個身死親族流放的結局。原因何在?遇到了勁敵—武則天。

長孫無忌

李世民成為唐朝開國皇帝並創造了貞觀之治,與長孫無忌的鼎力輔佐有很重要的關係。唐高祖起兵反隋時,長孫無忌就投奔了李家,一直與李世民在一起南征北戰,建立卓越功勛。當太子李建成勾結李元吉欲害死李世民的緊要關頭,長孫無忌力勸反擊並參與策劃了玄武門之變,使李世民轉危為安並登上皇位。長孫無忌的另一功績在於他主持修定了《唐律疏議》,奠定唐朝兩百多年報律法根本,成為中國法制史上的立法典範。

長孫無忌的遭遇,起始於武則天爭奪皇后之位。

唐高宗李治被立為太子之後,長孫無忌為太子太師。李世民去世,李治繼位。由於孃舅+太師+前朝功臣的特殊關係,加上李治身體健康問題,長孫無忌在輔佐李治時,對政務管理得太到位了,致使李治感到不舒服。幾年後,李治想立武則天為皇后,夫婦二人拜訪長孫無忌,徵得他的支持,但他沒有明確表態,其實就是不同意。後來武則天母親楊氏多次到長孫家中請求,禮部尚書許敬宗也幫助勸說,都被長孫無忌所拒絕。

翌年,李治決定廢王皇后,召長孫無忌、諸遂良等四人商議此事,諸遂良激烈反對,長孫雖未明言,但實際上是支持諸遂良的。武則天成為皇后,對長孫無忌不支持自己成為皇后,對他懷恨在心。

武則天

公元659年,忠於武則天的許敬宗指使人向李治告密,說長孫無忌參與了李巢圖謀造反活動。稍有頭腦的人都不會相信,但李治在許敬宗反覆勸說下,即為了奪回舅舅掌握的權力,也為了給武則天以安慰,下詔削去長孫無忌的官職和封邑,流放黔州。長孫無忌的兒子都被罷官除名,流放嶺南。可能李治良心發現,當年七月,又讓李??、許敬宗複查長孫無忌謀反案。李治不知道許敬宗是不會讓長孫無忌平反的。許敬宗指使中書舍人袁公瑜去黔州複審,結果袁公瑜一到黔州就逼迫長孫無忌自縊。長孫無忌死後,家產被抄沒,親屬都被流放嶺南為奴婢。

十五年後,李治才為長孫無忌恢複名譽,把他葬在昭陵,讓他陪伴李世民去了。長孫無忌的孫子長孫元翼承襲了祖父的爵位。總算是給了長孫無忌一個交待。

李世民臨終前,當著李治的面,交待長孫無忌和諸遂良要輔佐李治,諸遂良可謂是託孤重臣。就因為堅決反對武則天當皇后,竟被李治貶官外放到潭州,武則天掌權後,再次貶官到今越南清化當刺史。結局比長孫無忌好得多多。

許敬宗

許敬宗這個人因為賣力支持武則天當皇后,後來又支持武則天當皇帝,感情投資,政治投機都很到位,得到武則天的重用,81歲時在家善終。但在歷史上留下了可恥的奸臣罵名。

長孫無忌的倒臺,表面上是李治昏庸愚昧,不辨事理,實質上是武則天在幕後操縱策劃,藉助李治的手扳倒仇敵,進而掃除奪權道路上的政治障礙。幾年後,武則天終於實現了自己的願望。


長孫無忌作為李世民最得力的助手,特別是在前期的時候幫助李世民叛變的玄武門之變。就因為這樣的事情其實李世民就可以感謝他一輩子了。

那麼後來怎麼會變成如此下場呢?其實也是跟李斯當年的決定是一樣的。放不下榮華富貴才會導致這樣的結果,如果當時懂得下臺的話相比也會過得好點。

為什麼呢?在前期的時候皇帝信任你,把你當做親人一樣。把該給你的榮華富貴全部賜予給你,這個你會很開心,但是當你到達了一定高度的時候。

榮華富貴就已經起不到什麼樣的作用了,這個時候該如何給你?在李世民的時代,長孫無忌就已經得到了最高的待遇了。

李世民還特意寫了文章來表揚他,這個確實是比較少見。而且是非常難得。後面李世民去世前還叫長孫無忌來輔助李治。

大家要注意的是李治當時不是一名特別小的孩子,可以說是長大了。這個時候長孫無忌的權威已經非常高了,對於李治來說一定也是有自己的想法的。

李治認為在他的執政期間有長孫無忌這羣人在,他非常不好管理。其實越是父輩的功臣他越是不好說什麼,這個時候的長孫無忌就成了李治的眼中釘了。

一開始李治還是沒有直接流放的,而是讓長孫無忌的羣黨去外地管理。說白了就是讓你離開京城的做法,但是長孫不同意啊!

皇帝自然也不敢再說什麼了,後面長孫無忌的樹敵想了一個辦法搞了一個罪名。皇帝李治自然就隨著這個罪名成立發配了長孫無忌,可以說當時的長孫無忌要是懂得下臺,下場應該也比後面來得好。


長孫無忌是李世民最信任的人,也是李世民堅定不移的支持者和追隨者,他輔佐唐高宗登基,又是唐高宗的舅舅,權力達到頂峯,因為勾陷李恪參與房遺愛謀反,導致李恪被處死,因此得罪了很多人,李恪威望甚高,有很多追隨者,長孫無忌也擔心他不肯久臣服於高宗,故藉機除之,另外,長孫無忌對高宗立武則天為後一事態度不明,內心卻一定程度支持褚遂良不贊成立武則天為後,武則天因長孫無忌接受了賞賜卻不支持立她為後,懷恨在心,也使得他又多了一個敵人,後被許敬宗誣陷謀反,被高宗流放黔州,之後高宗讓李績和許敬宗再審長孫無忌,許敬宗命中書舍人袁公瑜到先行趕往黔州,袁公瑜一到黔州就逼令長孫無忌自縊。個人見解長孫無忌在高宗一朝權力過甚,已達人臣頂峯,前得罪李恪一黨,後被武則天懷恨在心,武后可不是善茬,許敬宗如果沒人背後支持,哪有膽子去舉報長孫無忌。個人見解,歡迎補充。


長孫皇后彷彿會預見未來一樣曾阻止自己的哥哥長孫無忌擔任高官。

表面上看是長孫無忌因反對高宗將武則天(那時候還不叫這個名字)冊立為皇后,深受武氏記恨。而因為迎合高宗而多次想促成冊封的許敬宗受到過長孫無忌的嚴厲斥責。(可惜許敬宗也曾是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竟如此不堪)

武后與許敬宗二人一拍即合,由許敬宗出面告長孫無忌謀反。因此被貶官流放,再被逼自殺。

可實際上是高宗忌憚這個強勢的舅舅,想收回權利而縱容他人誣告長孫無忌。


我來回答

貞觀十七年,太子李承乾因謀反被廢除太子,繼而被殺。

在長孫無忌的鼎力支持下,年僅15歲的李治,被李世民冊封為皇太子,貞觀二十三年,李世民駕崩,長孫無忌和褚遂良輔政,太子李治非常傷心,抱著舅舅長孫無忌痛哭。

同年6月,太子李治登基,為唐高宗。長孫無忌晉陞為太尉、同中書省門下三品掌管朝政,他以皇舅的身份實行輔政,每有進言唐高宗李治都優先接納,可是這麼的狀況並沒有保持太久,擁護有功、託孤大臣、皇舅,讓長孫無忌身上帶著光環,可是沒有多久他卻死在了親外甥的手中。什麼原因?讓我慢慢道來。

永徽五年,唐高宗廢黜王皇后,冊立武昭儀(武則天)為後。在廢黜王皇后之前,李治為了取舅舅長孫無忌的撐持,他與武氏親臨長孫無忌家飲宴,並送了很多黃金和一些綾羅綢緞。在席中李治表示王皇后不能生育沒有子嗣(其實就是隨便找個藉口而已。),寄意讓他撐持長孫無忌廢黜王皇后,可是長孫無忌油鹽不進怎麼說都不行,這就讓李治非分特別惱火,敗興而歸。

然後武則天的母親楊氏和禮部尚書許敬宗,一同去長孫無忌的家裡多番勸說,無效。長孫無忌還說:「皇后並沒有失德,無罪而廢恐堅定國本!」翻譯過來就是:皇后又沒有什麼行為上的不檢點,無端端的被廢除,天下人會有閑話說,搞不好,有人藉機造反。

這下好了李治徹底的怒了,他也不理褚遂良,和長孫無忌贊成還是反對了,頒布發表廢棄王皇后立武氏(也就是武則天),然後長孫無忌和褚遂良被罷官,那些什麼頭銜全部回收,家產全部充公。長孫無忌的兒子也受牽連,被流放到嶺南。

但就這樣,李治和上了位的武則天,依然沒有放過他,讓人查長孫無忌有沒有謀反,就算沒有,也要編一個出來。最終長孫無忌在長期的欺壓中上吊而亡,死時65歲。


這就是所謂的:一朝天子一朝臣。李治聽從嫵媚娘調遣的,而長孫無忌一直不容她,等到武氏當權,自然沒有好出路了


人性之慾望、和自然賣老之心、起決定性之????????因素!


功高蓋主,為了後期新皇帝的平穩過度,必須掃清勢力大的人


長孫無忌為了讓自己的外甥李治登上帝位,誣陷害死了太宗第三子吳王李恪。吳王是隋煬帝女兒陰妃所生,有文武才,太宗常稱其肖己。長孫無忌希望李治登基,好保證自己的權位。結果李治上臺後,長孫無忌不支持武則天,阻擋武則天的路。後被許敬宗等人扣上長孫無忌 「謀反」的帽子,最後被李治賜死。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