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李令月和李裹兒還是不一樣的。

安樂公主李裹兒唐中宗李顯之女,韋氏所生,有唐朝第一美人之稱。

李裹兒是在李顯被貶為廬陵王,前往廬陵的路上所生。在廬陵生活的十幾年中,李顯戰戰兢兢如履深淵,個個大臣對他們一家也是避諱不及。可能是這樣的生長環境和頭頂上一言能決定全家生死的女人給的壓力,讓李裹兒對權力十分的嚮往。

神龍政變後李顯繼位,可能是因為對女兒的愧疚或者其他原因,李顯對驕傲任性的李裹兒更為袒護。

在唐中宗統治時期,她大肆開府設官,幹預朝政,賄買官爵,宰相以下的官員多出其門。

李裹兒的生活非常奢侈,為了大興土木工程,搶佔民田民房。為做皇太女,與母親韋後毒殺中宗。

李隆基發動唐隆之變,以禁軍官兵攻入宮中,斬獲安樂公主首級。

太平公主卻是不同。

李令月是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小女兒,唐中宗和唐睿宗的同胞妹妹,生平極受父母兄長尤其是其母武則天的寵愛,權傾一時,被稱為「幾乎擁有天下的公主」。

武則天對太平公主極為寵信,經常招她入宮商量政策。

歷史上記載太平公主好權力,想要模仿武則天登基,但是仔細研究一下權力滔天的李令月,會發現她在權力場中的爭鬥只有寥寥幾場。見著史書的只有因自衛而剷除來俊臣勢力這一件,傳說薛懷義也是她定計處死的。

一個喜好權力的女人會在大權在握的情況下這麼老實嗎?

太平公主雖說是武家的媳婦,但是心裡一直向著李唐,朝廷中心向李唐的臣子大部分寄託於李令月的羽翼之下。這可能也是證明太平公主喜好權力的一個證據吧。

太平公主唯一一次出手也是因為來俊臣胡亂攀咬製造冤獄,牽連到大批心向李唐的臣子。

李顯死後,韋皇后和安樂公主唯一忌憚的就是太平公主了。太平公主直到此時手裡還掌握有大批忠於李唐的力量。

為了不使李唐江山外落,李令月和李隆基聯手發動政變殺死韋皇后和安樂公主,使李旦順利登基。

太平公主屢立大功後,權勢地位更加顯赫重要,李旦經常同她商量朝廷的大政方針,每次她入朝奏事,都要和李旦坐在一起談上一段時間;有時她沒去上朝謁見,李旦會派宰相到她的家中徵求她對某些問題的處理意見。每當宰相們奏事的時候,李旦就要詢問:「這件事曾經與太平公主商量過嗎?」接下來還要問道:「與三郎商量過嗎?」在得到宰相們肯定的答覆之後,李旦才會對宰相們的意見表示同意。三郎指的是皇太子李隆基。

李旦的處理方式讓身為太子的李隆基心裡極為不安,難道李家會再次出現一個女皇帝?太平公主手裡掌握的權力、人員、資源都令李隆基忌憚不以。

李旦讓位給李隆基,李隆基繼位後發現朝中七位宰相之中,有五位是出自她的門下,文臣武將之中也有一半以上的人依附她。只要李隆基想要有一點作為就會觸碰到太平公主集團的利益,姑侄之間的矛盾也日益加重。

李隆基先下手為強,剪除太平公主羽翼並派兵圍住公主府,逼迫太平公主自殺。

整個爭鬥的過程太平公主幾乎沒有反抗,如果反抗的話情況還是兩說,畢竟她的勢力遍佈軍政。

歷史上多對太平公主評價為好權力、野心大,我認為這是對女性當權的一種警惕,歷代對她的摸黑。

歷史新人,歡迎批評指正。

歡迎關注


這與太平公主的生長環境是有關係的。

太平公主身為武則天最小的女兒,所有人都很寵愛她,只要是她想要的,在合理的範圍內,所有人都會滿足她的,在她懂事之後,她也明白了這一點,可她並沒有任性妄為,也許她在這種環境下成長,對許多事物都失去了興趣了吧!

太平公主年幼時,就喜歡觀看一些歷史書籍,以及學習政治方面的知識,武則天也沒有阻止她,成年後,她對政治也有一定的想法,但是武則天不准她參與政事,所以她也沒有展露出來。

太平公主雖得到武則天的寵愛,但是她一直是支持李家的,她想要讓李家重登皇位,這也許是她出於歷史的見解,所以她幫助了李家不少,最後逼得武則天退位,太平公主還因此得到賞賜,掌握著一定的權力,此時的她也漸漸改變了,她想掌控局勢,卻不想成為皇帝,顯得有些矛盾,可她的確干涉了朝政,還試圖殺死李隆基,可是失敗了,太平公主也被賜死了。

可以看出,太平公主的生長環境對她的影響甚大,幼年時,隨手可得一切,年少,對政治有著一番見解,青年時期,掌握著權力,這讓她癡迷於權力,促使她干涉朝政,也直接導致她的死亡。


與其說是亂政,不如說是奪權,這與皇子奪嫡沒有什麼區別。只不過當時社會條件下男尊女卑的思想,不被社會承認罷了。作為一個失敗者,史官刻意為之,纔有了亂政一說。她們都希望能以武則天臨朝稱制,登臨帝位為榜樣,以一個女性主宰中國當朝政權而已。武則天臨死難道不是:去帝號,改稱則天聖母皇太后了嗎?她倆個作為失敗者,結局的悽慘可想而知,當然這還包括韋皇后。歷史的真實性我們無法去進行考證,但是史書總是勝利者書寫的,不是嗎?


都想效仿武則天,稱王稱帝。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