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出在好幾個方面:一、熊廷弼鎮守遼東,有功有過,開始時的戰略是正確的,但後來與王化貞嘔氣,擅自棄守關外,因此被斬;就這條來說,他被殺並不冤。問題在於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熊畢竟是難得的可用之才,應該允許他戴罪立功;二,孫承宗運籌帷幄,戰略佈局有水平,但臨陣指揮非其所長,大淩河之敗就證明瞭這一點;三、所以,真正可用之才只有袁崇煥,後金所畏懼的明朝將領也只有他一人,但崇禎又不能任人不疑,在這一點上,鹹豐、慈禧都比他強:曾國藩和太平軍作戰,敗了多少次?有幾次他自己都灰心得要自殺!但朝廷始終信賴,付予他兩江總督節制蘇浙皖贛四省大權,終於戰勝了太平軍。但崇禎刻薄、寡恩、多疑,這還猶可,他致命的毛病就是外行充內行,明明不懂軍事,卻要硬插一手,認為應該這樣做,那樣那樣打,實際上完全辦不到!松錦戰役坑了洪承疇,潼關又坑了孫傳庭,將領們熟識前線情況,知道應該怎麼做,他卻不顧一切,催促出戰,結果自然是大敗!

我們假設一下,即使袁崇煥在京城下大破八旗兵,乘勝追出關外,他也不可能成功。為什麼?等他節節取勝,快到瀋陽時,崇禎又要懷疑他兵權過重,威望太高,會不會造反呢?敵人若再散佈流言,他肯定要上當!

所以,有崇禎在,再能幹的將領也打不過八旗兵!不信,你看看,除袁外,洪承疇、孫傳庭、盧象升…哪一個有好下場了?就是他信任的楊嗣昌,最後不也害怕獲罪而自殺了?


謝謝邀請!

首先我們討論的的兩國之爭,在國家之爭中,一個兩個的優秀將領與大局無用,就好像即便有凱爾末,土耳其也沒避免四分五裂。其次我們討論袁崇煥、孫承宗、熊廷弼這幾人,袁是個有幾分才能的書生,督遼東時,先一刀把毛文龍剁了!僅僅因為毛文龍適合當一隻給猴子看的雞!把崇禎都差點嚇死,也怪不得後來崇禎下死手。真正算戰略家的是孫承宗,孫承宗設計的關寧防線有效的遏制了野豬皮們的進攻,對一個只有兩百萬人口,連鐵鍋都不能自產的後金政權來說關寧防線就是一道絞索!每一次搶劫都要付出成百上千的生命,乃至明朝滅亡,吳三桂還在領著關寧鐵騎和野豬皮們大眼瞪小眼呢!所謂英明神武的皇太極也只能繞道喜峯口,,,,,但最致命的是孫承宗是天啟的老師不是崇禎的,另一方面有何東林黨們不對付,內外交攻之下,老孫頭只能回家坐看山河淪喪!熊廷弼是個戰術大師,但是一樣和東林黨不對付,更有甚者和太監們也看不對眼,這就危險了,,,,,落了個傳首九邊的下場!

再看看後金很明朝制度上的優劣;在社會制度明朝已經是封建社會發展的巔峯,甚至都已經出現了資產階級的萌芽(雖然這個萌芽永遠不會長大),後金還處於奴隸社會,差了好幾代啊!但為什麼打不過?明朝的先進只是統治階級得利,廣大人民已經活不下去!誰會為你拚命?野豬皮們雖然社會制度落後,但努爾哈赤和他的子孫們還知道自己喫肉,奴才們喝湯的道理。整個八旗都可以享受到對明的戰爭紅利!於是乎野豬皮們逢戰必爭,作為對手的明軍連身保暖的衣服都沒有,武器只有木棍,怎麼會贏?


明朝戰略上就已經錯了

明朝末期在軍事上從來不存在失敗在財政不足

大家知道在遼投入多少錢額,估計到滅亡時期,大致不少於一點二億兩,而且還不計入實物和傜役攤派等

明朝糧食價格遠低於宋朝,清朝額,投入在遼東的錢按照實際購買力折算等於宋朝的三億以上,清朝的二點五億以上,相等於十七世紀英鎊一億多

有些人肯定說,你既然想叫人家賣命,就應該開這麼高的錢,問題是,狼不可飽食,開的是賣命錢,但是後金真完蛋了,朝廷還會給那麼多錢嗎,實力上面遼東軍隊是打不過後金,但是個人認為差距絕對不大,問題是遼東軍不傻, 不願意以命拼搏,因為餉銀太厚,死了啥都沒了

戰略錯誤指的是孫以超高軍餉建立一支守城軍隊,實際上只要有紅衣大炮,調內地比如九邊等,守還是不成問題的

天啟朝時期朝廷已經察覺到孫的戰略,九邊是漏洞,當時就有人提議,放棄遼,只守山海關,將有限資金放在九邊,另外東江鎮方面最初姥姥不疼舅舅不愛,朝廷一毛錢不給,為什麼地方巡撫願意給錢糧資助,就是當時朝廷又一派的戰略構思

明末最大的問題是,本來東江,遼,九邊三位一體,但是不管是孫還是袁崇煥,都是自覺不自覺的成為了遼軍的代言人,為什麼李自成可以最終軍事實力大增滅亡大明,為什麼東江最終霍亂山東,投降後金,就一個字錢,四個字分配不均

實際上九邊軍隊的實力不弱,一片石大戰李自成軍隊核心就是九邊軍隊,霍亂山東時期的東江實力也很強,歷史上九邊軍人甚至到了賣兒女,妻賣淫地步,東江在山東確實不受待見

實際上明朝在已經打不過的情況下,唯一的方式就只能守

孫的策略本身就需要九邊,東江配合,孫以守待攻,袁也是同樣戰略,實際上袁崇煥殺毛,未必沒有整合軍隊的意思,但是歷史事實就是袁崇煥也做不到將遼軍的軍餉分潤給東江,九邊

一句話,孫額,袁實際上培養了一羣軍閥,趴在明朝身上吸血


也不能說後金八旗軍大字不識幾個!清太祖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及攝政王多爾袞都不是頭腦簡單,只會蠻幹的赳赳武夫,而是頭腦清醒,目光敏銳的軍事家、政治家。

清太祖努爾哈赤就熟讀《三國演義》和《孫子兵法》,對其中的兵法謀略爛熟於心。後金汗國起兵反明時,攻克遼陽,鐵嶺等大明軍事重鎮時採用的就是《孫子兵法》中的裡應外合之技。努爾哈赤除了創立聞名天下的八旗軍事制度之外,還根據蒙古文的特點創造了女真文字(舊滿文,與前大金文字是兩馬事)這成了後來皇太極改進新滿文的基礎。

後繼的清太宗皇太極也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他的才智足以披靡唐宗宋祖,優於中國歷史上大多數皇帝。皇太極繼位之後改變了清太祖努爾哈赤一直對漢人實行的殘酷鎮壓的民族高壓政策,對漢人採取懷柔政策。皇太極仿明朝建六部,設滿漢尚書各一名,重用漢人官吏用漢法管理漢民。皇太極所實行的新政很大程度地降低了遼東漢人反抗情緒,增強了後金汗國的凝聚力。

面對自己的對手大明王朝,皇太極更是知根知底。皇太極堅持閱讀大明朝方面的塘報,一方面獲取大明朝各方面情報,另一方面他從中瞭解了很多大明官場如何弄虛作假,欺下瞞上。在與袁崇煥議和談判過程中處處搶佔先機,始終處於上風。而在對大明的軍事戰爭中,皇太極則更加大膽,繞開久攻不下的關寧錦防線,率領孤軍深入大明腹地。這不僅將他們的仇敵袁崇煥置於死地,而且令後金汗國收穫頗豐。此後十數年,後金汗國五進五齣大明腹地,幾乎將中國北方地區劫掠一空。這種趁火打劫的戰略令大明朝形勢雪上加霜,直接導致了大明朝經濟政治及社會的崩塌。大明王朝最終轟然倒塌。

大清入關的關鍵人物攝政王多爾袞十三歲起就追隨清太宗皇太極南征北戰,戰攻顯赫 。在決定大清命運的關鍵時刻選擇放棄繼承皇位,而立皇太極的第九子順治帝福臨為帝,使大清避免了刀兵之亂,大清才會在其後不久抓住時機入主中原。從而避免了大清像歷史上的草原遊牧漁獵部落所建立的國家因為皇位傳承而四分五裂,在短暫的強大之後迅速消亡的歷史宿命。而在進入北京後,多爾袞拒絕了多鐸,阿齊格等八旗將領劫掠北京城,撤回關外的建議,力排眾議將大清國都從盛京瀋陽遷至北京,從而奠定了大清王朝對中國長達268年的統治。

相對來說,大明王朝已經是一個步履懶散的老人,各項制度缺乏活力,財政壞死,朝廷稅賦逐年減少,卻要奉養龐大的特權集團;軍事制度敗壞,軍士老弱病殘,軍備武器陳舊。軍中喫空餉,剋扣軍餉成風;而大明官場黨爭劇烈,各級官員中飽私囊,無官不貪,欺上瞞下,弄虛作假。276年,已經是大明王朝的生命極限。

雖然明末有許多忠臣良將,但皇帝用而疑之。大明有太監監軍的傳統。每處軍鎮都有太監監軍。這些太監替皇帝監視將軍的一舉一動,並每日向皇帝奏報。大明皇帝還時常幹預前線將領的軍事行動。大明好幾次對後金汗國及清朝的戰爭都是因為皇帝的幹預而失敗。薩爾滸之戰,本來明朝方面準備就不足,萬曆皇帝在什麼情報都沒有的情況下就屢屢下詔催促明軍迅速出征。明軍將領在對後金汗國軍隊,地理環境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倉促分兵,結果明軍在薩爾滸地區三路大軍全軍覆沒。而被譽為第一明將的孫傳庭因為不被崇禎皇帝信任,被無故關押三年後重新啟用。在軍隊還沒有訓練成熟的情況下,崇禎帝就不斷地催促孫傳庭與李自成決戰。結果這位曾經將李自成殺得只剩下一十八騎逃入商洛山中的明將在潼關全軍覆沒。而決定明清命運的松錦大戰,也是因為崇禎帝催促洪承疇儘快與清軍決戰而導致洪承疇兵敗被俘。

像袁崇煥,滿桂,盧象升,孫成宗……不是死在崇禎帝的猜疑之下,就是戰死沙場,或被俘自殺殉國。而投降清朝的,則成為大清的開國名將,治世能臣,如洪承疇,馮銓,吳三桂


論才能除了熊廷弼,孫承宗和袁崇煥真不怎麼樣!

但明朝腐敗,熊廷弼上任時朝廷就算足額發餉,士兵也是衣不蔽體,如此情況下如何能打贏?更不提的是,熊廷弼的權力被掣肘,根本沒能發揮自己的能力,這當然與熊廷弼的個人古怪性格也有關係。

至於孫承宗,善於和稀泥,功於表面。築關寧防線時,置辦十四萬大軍。論攻,這十四萬簡直是擺設;論守,根本無需這麼多人!因此被非議糜餉——純屬把自己坐喫山空。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孫承宗將山海關的兵幾乎調空到錦右去偷襲耀州,結果調度失控而且渡河部隊(上千人)被後金小隊殲滅(柳河之敗),高級指揮官(副將、參將)都陣亡了好幾個,整個關寧軍都稀里嘩啦跑路(袁崇煥閃亮登場止住潰兵)!只好吹噓為「巡河哨敗」,可是連袁崇煥都看不起。

高第接任收拾爛攤子,將錦右部隊撤回(並沒有放棄寧遠),整頓防務防止後金報復。到寧遠之戰時,朝廷催促高第派援軍支前,高第奏報關寧軍只有五萬八千(寧遠前屯都算上),兵力不足連守山海關都不夠!朝廷大驚:之前孫承宗奏報十四萬清汰虛額後不是十一萬多嗎,怎麼少了一半!後來朝廷派巡關御史洪如鍾去核查,一番運作後洪御史彙報關寧軍有九萬人,而且年年叫喚餉不足動不動向朝廷催餉的關寧也不缺餉了,還有餘餉(喫空餉吐出的一部分)填補下一年。此事在崇禎年被王在晉提起挖苦孫承宗。

至於袁崇煥,可以說是明朝邊防的攪屎棍,你可以把袁崇煥當成是哈士奇——拆家能手。論才能,一城守備之才——只能負責一個城的守備才能!這人好為吹牛皮,除了對崇禎「五年復遼」,還有對天啟皇帝鼓吹屯田——「由此行之,奴子不降,必定成為臣擒」。其人膽大妄為,又好奇思異想,卻不踏實辦事。寧遠之戰、寧錦之戰,背後種種劣跡斑斑、甚至罪惡滔天。崇禎的定罪基本屬實,比如:「賣糧則資盜」,賣糧給後金的盟友蒙古部落,其中蒙古部落將物資「市賣與東(東即後金)」;「遣散援軍」、「縱敵長驅」,在薊州城把劉策等人趕走,又打包票「必不令敵越薊西一步」,結果後金就在其眼皮子下過了薊州城從而突入京畿……並不是說袁崇煥此人如何賣國,而是「誤國深重」罪惡種種。


這三個人當中真正有能力平遼的是熊廷弼,可惜朝庭內鬥死的早。

孫承宗一般般,浪費明朝財政,屁股也不幹凈,遼東巡撫高第發現賬面上十幾萬的關寧軍實際數字只有五六萬,就是沒法追查。

袁崇煥是個大坑,五年平遼,謀款斬帥,市米資盜,遣散援兵,縱敵不戰。

廣渠門之戰好好查查就是個謊話加神話,根本沒有九千打十萬。後金全軍兩萬,從北而來打京城北面德勝門的滿桂,派一千後金和兩千蒙古人牽制京城東面廣渠門的關寧軍。關寧軍因為早到三天,陸續到達集中了一萬五。結果,左路見敵直接逃跑引發崩潰,最後是南面大兵複合,即其他部隊幫忙纔打退敵人。戰後向京城南面逃,去左安門避難,遠離敵人。皇帝幾次調動作戰都不聽。左安門大捷存粹是謊言,根本沒作戰記錄和斬獲。


腐敗不堪的朝廷,一推就倒!


古代以冷兵器為主要武器的戰爭拼的不是學識和文明,反而是體魄和野蠻,北方遊牧民族全民皆兵,體魄此中原漢人略為強壯,所以古代戰爭往往野蠻驅逐文明,劣幣驅逐良幣,這樣的情況東西方都有。幸好現代戰爭已經不靠拼蠻力了,靠的是智慧,這樣文明的優勢就凸顯出來,文明將不被野蠻驅逐倒退。


渾河之戰你瞭解了嗎?才訓練一個月的農家子弟組成三千戚家軍和三千白桿兵血戰十萬滿清鐵騎,就是這樣被內奸出賣又無救援敵十倍的情況下,還打殘滿清兩旗,殺死傷三萬滿清鐵騎,最後滿清不敢肉搏戰,派漢奸孔有德的火炮隊轟炸全陣亡了,真的是打不贏滿清嗎?不是,是敗在漢奸出賣情報,內奸臣幹擾政策,只知道利益偷賣糧草鐵器軍需的官商手裡,滿清能做大和這些喜歡養寇自重的渣渣脫不了幹係


明朝敗亡的最根本原因是腐敗,腐敗導致國窮民窮官僚富。東林黨人把持了朝綱,滿嘴仁義道德,滿肚子男盜女娼,國家財富大規模的集中與於官僚資本家商人之手。這些人為了自己的利益扶持滿清,挖國家的牆角,滿清就是以李成梁為代表的這些官商扶起來的。但是國家財政卻非常的空虛,軍隊喫空餉的非常嚴重,國家拿不出錢去打仗,土地兼併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失地的農民變成了流民,流民變成了造反軍隊。大明帝國並非亡於滿清,而是忙於自己人的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