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姜维原本是魏国将领,结果被诸葛亮初出祁山时降服而附蜀汉,因才华出众而被诸葛亮重用,钦定为“接班人”。诸葛亮病死五丈原后,姜维接过他的衣钵,知恩图报的姜维尽职尽责尽,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忠心。他的军事才干也是出众的,在军事对手邓艾的较练中,他也丝毫没有逊色。只是他的才干却一直没有得到发挥,北伐初期,他受制于蒋琬、费祎。北伐的军队不足万人,显然很难大有作为。而到了大举伐魏时又遭到了大臣的谯周的抨击。后期又有黄皓这样的奸臣当道,破坏北伐。

但姜维就是在这样内忧外患中,在诸葛亮六出祁山伐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开启了九伐中原的惊世之举。姜维九伐中原虽然都没有成功,但是它分散了魏国的军事力量,把强魏的兵力钳制在秦岭一线,从而保住了蜀国边境的稳定,延长蜀汉政权。姜维因此被世人所赞赏。

当然,姜维也有他的弱点和短板,那就是他的政治才华有欠缺。在政治上的建树不但远不能和诸葛亮相提并论,而且连蒋琬、费祎也不如。蒋、费两人死后,他位至大将军,却斗不过一个恣意妄为的宦官黄皓。有一次,他向后主启奏除掉黄皓,后主只说了一句辩护的话“皓趋走小臣耳,君何介意”。姜维惊恐之下,马上请辞去沓中种麦,“以避内逼”,结果更助长了黄皓的恶势力的发展。一个在军事上胆如斗大的硬汉,在政治上却如此软弱,这是他政治修为和不足的原因所在。

也正是因为宦官当道,蜀汉一直逐渐走向了衰败之路。而虎视眈眈的魏国待时机成熟后,开始了反攻。

公元263年五月。 司马昭的三路大军,主力是征西将军钟会统率的十万人马,进军的方向是从汉中经阳安关(今陕西宁强西北),进入蜀地。 蜀国大将姜维听说钟会兵抵阳安关,急忙率领五万人马,至剑阁栈道进行阻击。邓艾却乘机从阴平凿山开道,经江油、涪县,直入蜀国首都成都。蜀国后主刘禅出城投降。

后主投降以后,向姜维发出了放下武器的命令,姜维率领全军向钟会投降。 蜀国平定以后,钟会、邓艾之间爆发了冲突,司马昭听信钟会的诬告,传令逮捕邓艾,钟会领兵进入成都。姜维从钟、邓的冲突中,看到了钟会的个人野心和敌人阵线的内部矛盾。他想利用这种情势,开展策反活动,以恢复故国。他的计划是先鼓励和帮助钟会反叛司马昭,再寻找机会搞掉钟会,然后重新扶持后主上台。

而钟会为了扩大自己的私人势力,极力拉拢姜维。姜维利用这种方便时机,积极向钟会进行策反活动。

这期间,姜维还秘密同后主刘禅通了情报,说他正在进行复国斗争,要后主再忍耐一些时候。 公元264年一月,钟会公开举兵反叛司马昭,并扣押了魏军的许多将领。姜维建议把扣押的魏军将领统统杀掉,钟会犹豫不决。被扣押的魏军将领中有一个官居护军的胡烈,他同钟会的亲信丘建是熟人。通过这个熟人关系,胡烈同自己的亲兵见了面。

他要这个亲兵出去宣传,说钟会已经挖了大坑,要坑杀全部北方官兵。 魏军的官兵听了这个传言,群情激昂。胡烈的儿子擂鼓集合大批土兵去救援被扣押的将领,并围攻钟会、姜维,钟、姜率领亲兵进行镇压,双方混战了一场,最后钟、姜失败,两人均被乱军杀死。

只因一个亲兵,姜维的复国密谋随着钟会反叛活动的失败而失败了,可悲可叹也。

姜维死后,却正论道:“如姜维之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而姜维也做到了尽职尽责,尽心尽力。

其实,话又说回来,蜀汉的灭亡是大势所趋,即使姜维策反钟会,图谋复国大业取得了成功,在朝野上下一大批投降派的鼓舞下,蜀汉政权也不会存在多久。所以,姜维精心谋划的复国梦其实成功的概率几乎为零。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