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30年代,在德国军事顾问的建议下,国军进行了大范围的编制调整,同时外购了大量的德国武器。

按照当时理想型的规划,全国陆军要调整60个师,以为主力机动作战之用;另外整理60个师,以承担地方守备之用。

调整师采用2旅4团编制,师直辖炮兵团(实际编制为营)、辎重兵营、工兵营、通信营及高射炮连、战防炮连、特务连,卫生队等,全师满编近1.4万人(实际达不到)。

整理师在特种兵编制上缩减很大,在武器配置上也有削弱,可以理解为简配版的调整师。

截止全面抗战爆发为止,基本完成了20个师(包含教导总队和补充旅)的调整,分别为:

第一批:第2师、第11师、第14师、第25师、第36师、第57师、第67师、第87师、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第2师补充旅;

第二批:第3师、第4师、第6师、第9师、第10师、第27师、第80师、第83师、第88师、第89师。

按照编制表上的实力来看,如果这20个师级单位全部落实编制的话,实力也算是差不多的。

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由于武器装备数量严重不足,技术兵种极度缺乏,实际上先期调整完毕的这20个师当中,除了教导总队缺编较少之外,绝大多数师都缺编10多个连。

因此在炮兵等技术兵种方面,即便是完成调整的精锐部队依旧是编制由大化小,武器装备由重转轻。

其中第一批各部轻武器尚且能基本实现德械,重武器缺编不甚严重;但第二批中大多则基本只能满足轻武器的调整,重武器缺编就比较厉害了。

相对来说调整师在团以下部队中编制较为充实,一个步兵团除了团属的炮连外,每个营有2门迫击炮和一个编制有6挺重机枪的机枪连,具备较为充实的团营级火力。

而具体到步兵连一级的话,这两批调整师每个步兵班都有一挺捷克式轻机枪,每班14名士兵中,5人为机枪组,7人为步枪组,另外2人为正副班长,班级火力比较强大。

虽然说这两批调整师的火炮大多缺编,但是营连级机枪基本实现了满编,一个师就装备了72挺重机枪和324挺轻机枪,两者合计达近400挺之多。

可别小看了这些机枪的作用,由于在抗战中中国军队重武器数量极少,而且炮弹严重不足,杀伤日军的主要靠的就是轻重机枪形成的火力网。

在当时的中国军队当中,川军等地方军一个集团军拥有的机枪都没有中央军这一个调整师拥有的多,而像八路军这样得不到中央军械补给的部队,一个步兵连有一挺捷克式都可称作是主力连了。

在与日军的对战中,如果双方均未得到上级火力加强的话,调整师在营一级部队基本能压制日军一个步兵中队,团一级基本能防御日军一个大队进攻。

20个调整师中,原首都警卫部队改编而来的36师、87师、88师以及中央教导总队中编制最为齐整,德械较多,也被后来的人称之为德械师,而其他调整师也大多配发了德制钢盔,当时凡是带有德制钢盔的部队往往被视为精锐部队。

只不过可惜的是,这20个调整师原本可以在抗日战场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淞沪会战爆发后,其中的大部分被抽调到城市战场和日军拼消耗。

结果在日军坚固工事以及海军大口径舰炮的轰击下,调整师精锐大多损伤殆尽,其中一度被视为样板师的36、87、88三师在淞沪战后一直就未能恢复元气,反而沦为了二流部队。

以第36师为例,该师在淞沪之战后还勉强保持了编制,但到1944年参加滇西反攻之时,全师却只有步枪1784支,轻重机枪204挺,山野炮一门也没有。而损失更重的87师、88师更是没了换装德械时全军一等一的主力地位,只被视为一般的中央军而已了。

如果当时在淞沪战场合理运用这批新锐部队,其伤亡不至于太过严重的话,无疑将会在抗战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国土的沦陷速度就不有1937到1938年间那么快速了。

只可惜历史没有假设,这一切的发生已是定局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