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把醫生上班都叫做坐診,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是說醫生都是坐著給人看病的意思嗎?其實不然,一個「坐」字就與我們的主人公聯繫起來。張仲景不僅是醫生,還當過官。而且官還不小。在建安年間(公元196~219年),他被朝廷指派為長沙太守(類似湖南省省部級)。在當官期間,他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給老百姓看病。但是做官和看病之間還是有衝突的,於是,每月初一和十五兩天,張仲景就停止辦公,大開衙門,讓有病的百姓進來,他端端正正地坐在大堂上,挨個地仔細為羣眾診治,時間久了便形成了慣例。由於他的醫術高超,有些人就帶著行李遠道而來。後來人們就把坐在藥鋪裏給人看病的醫生,通稱為「坐堂醫生」,這也許就是「坐診」的源頭吧。

張仲景被人們稱為「醫聖」。單憑一個「聖」字,人們可能以為在當時張仲景會享受著很高的地位和名譽,然而事實卻恰恰相反,他與當時的主流社會格格不入。並且在一些正史中連個名字都沒有留下。比如西晉史學家陳壽作《三國志》時,隻字不提張仲景,陳壽所處時代與張仲景所處時代最近,按照 「後朝修前朝的歷史」的修史習慣,把這麼重要的人物給漏了,真有點說不過去。還有範曄,費時13年寫成最有權威的後漢史著作《後漢書》,共計收錄了六位名醫(郭玉、程高、華佗、徐登、趙炳、費長房),但就是沒有張仲景的名字,這很讓人匪夷所思。這也從側面說明瞭張仲景當時所處的環境。

但無論正史中有沒有張仲景,也抹殺不了張仲景是我國歷史上最傑出的醫學家之一的光輝形象。因為他有一部不朽之作《傷寒雜病論》留存於世。這部堪稱與《黃帝內經》齊名的醫學典籍奠定了張仲景在中醫醫學史的地位。

最後,還是說點高興的事。在一定程度上,是張仲景發明瞭中國人經常喫的餃子。有一年冬天,天氣非常冷,許多人的耳朵都凍爛了。張仲景就讓人在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始向窮人治病舍葯。他還給這種葯起個名字,叫祛寒嬌耳湯,就是用羊肉、辣椒與很多祛寒藥材在一起熬煮,然後把煮好的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再用麵皮包成向耳朵似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再分給病人。每人一碗湯兩隻嬌耳,而人們在喝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兩耳變暖。後來發現人們在喫了一段時間後被凍爛的耳朵就好了。由於張仲景舍葯從冬至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 人們在大年初一慶祝新年也慶祝凍爛的耳朵康復,於是人們就按照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喫食,在初一早上也喫。後來人們把這種食物稱為餃耳、餃子,然後在冬至和年初一的時候都喫,來紀念張仲景舍葯和治癒病人的日子。

這樣看來,羣眾的力量還是無窮的,即便是張仲景的名字沒有在正史上變成白紙黑字,但他在老百姓的心裡卻留下深深的印記。


如果關於張仲景的記載是真實的,今天的我們應該學習他刻苦鑽研的精神和救死扶傷的高尚品德。

至於他的醫術,應該理性的看待,當時科技水平很低,人們對藥物和醫學的認知也都是非常膚淺的,甚至是錯誤的,當時的醫生對醫學知識的瞭解不一定比現代的普通人多。所以,古人的理論和醫療著作可以研究,裡面有用的東西我們可以參考。那些明顯與現代醫學相矛盾的東西,或者被現代醫學證明是錯誤的東西要果斷拋棄。尊重古人不等於神話古人,在科學研究方面,古人真的不如今天的人,因為人類社會一直在向前發展,特別是近二百年的時間,科技水平有了飛速的發展,隨著物理,化學和各種醫學理論的發展和日益完善,現代醫學水平也有了質的飛躍。

在現代醫學研究已經進入分子基因時代的今天,如果你還在推崇古人的那些沒有科學依據的醫學理論,那麼你缺乏的就不僅僅是科學常識了,也包括智商。尊重古人和科學的懷疑並不矛盾,因循守舊,裹足不前纔是對古人科學探索精神的最大不敬!


張仲景,系我國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東漢桓帝元嘉永興年間出生於南陽涅陽縣(今河南鄧州市),卒於建安後幾年(公元215~219年)。為官做過長沙太守。後人尊稱其為「醫聖」。

張仲景廣泛收集藥方,集結而成傳世鉅著《傷寒雜病論》。確立了辯證施治的原則,也由此奠定了中醫臨牀學的基本原則,也是我國中醫的靈魂所在。

同時,在方劑學方面,《傷寒雜病論》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錄載了大量方劑的同時,也創造了很多劑型。其所確立的六經辯症的治療原則,受歷代醫家所推崇。這也是中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施治原則的醫學專著。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也是後來者研習中醫者必備的經典教科書。

《傷寒雜病論》序中有這樣一段話: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貪賤之厄,中以保生長全,以養其身。這充分表達了張仲景作為醫學大家的仁心仁德。證明瞭張仲景真正無愧於「醫宗之聖」!


張仲景為什麼被稱為「醫聖」?

張仲景為何在古代被稱為「醫聖」一直流傳至今?看完這些就會覺得他當之無愧!

拜叔父為師,傳承和發展醫術。其叔父是當時的名醫,張仲景拜叔父為師,一起去給病人看病,在自己的刻苦努力、叔父的悉心教導下,醫術提高的很快。他喜歡上山採藥,特別喜歡研究醫學著作,又研究了很多新的藥方,成為了一名良醫。

不追求功名利祿,通過實踐來完成醫學著作。張仲景成為聞名良醫後,並沒有追求功名利祿,而是遵守叔父的教導,通過實踐來完成醫學著作。後出任長沙太守,在當地流行一種傷寒病,死了很多人時,他辭去了太守官職,苦心研究,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完成了《仲景雜病論》。這部鉅作在當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由此他被稱為「醫聖」。

「辨證論治」重要醫學思想對後世中醫學發展起到了絕對的主宰作用。「辨證論治」就是不僅僅是表面的癥狀,還要通過多方面的診斷(望、聞、問、切四診)和醫生的分析(辨證分析)得出證候特點,才能處方。這種「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診斷方法,就是著名的「辨證論治」觀點。

在河南南陽市有醫聖祠,是紀念張仲景的地方。全國不少地方都有以他名字命名的藥店,這也是後人對他的一種懷念,更是後人民對他的一種敬仰。


先不問張仲景水平如何,先弄清楚歷史上有沒有張仲景這個人……


前無古人,後有來者


不是中醫,你拿什麼評價張仲景的醫術和水平?

是中醫,焉能不知張仲景的醫聖之名!

你可以做聖人嗎?想想誰是百姓心中的聖人?!

沒有高明的醫術,沒有在中醫史留下可歌可泣的一筆,你以為醫聖,能夠白給?

無知是無知者的座右銘。

說的出無知之言的人,彰顯其無知。無知還要現無知,其人蠢已。


所著之作,深奧莫測,理法方葯精糸砌骨,繼前賢眾師之大成,託展新理新方之巨功,舉世無雙,真一醫宗之聖神也。


夫子有多高,夫子比天還高

你能看多高,張仲景就有多高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