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区·柯克是一位对人类精神世界高度关怀的艺术家,他一生导演监制了59部电影,绝大多数以人的紧张、焦虑、窥探、恐惧等为叙事主题。设置悬念,故事情节惊险曲折,引人入胜,令人拍案叫绝。他的创作风格和摄影技巧令许多现代制片人倾倒,竞相学习甚至模仿他。1.在浴室尖叫从波士顿到曼谷,希区柯克让1960年的全球观众在观看《惊魂记》时目瞪口呆。他在影片行进到未过半地方,就以残忍杀戮方式,将那个受观众同情女主刺杀在浴室。希区柯克在这部根据Robert Bloch同名小说改编电影里,抨击我们对于安全和隐私概念。时至今日,影片中浴室谋杀段乱早已成影史经典。一般那个幽闭的白色浴室,是最休闲、最不设防所在。这部电影里,希区柯克利用黑白影像稀释掉鲜血四溢暴力景象。他和电影剪辑师George Tomasini以一种革命性快速剪辑手法暗示裸露和暴力。高潮段落,他调高Bernard Herrmann为电影所做配乐,发出一种类似尖叫巨大声响。为观众设定一个标准的惊心动魄恐怖段落。后来这个段落除被其他电影人无数次模仿外,从未被超越。2.将威胁放置光天化日之下

暗巷?捻著胡须躲躲闪闪的恶棍?夜深人静的墓地?雨中的鹅软石街道?鬼屋?哗哗作响的链条?栖身在钟楼里的蝙蝠?希区柯克认为这些东西都是陈词滥调的模仿。

二十年代,希区柯克刚在英国起步电影生涯,就利用强光照射剧中人物各种恶行。

对希区柯克来说,惊悚甚至可发生在小朋友生日宴会上,《年轻姑娘》Young and Innocent和《群鸟》The Birds相关场景。同时,《三十九级台阶》39 Steps和《西北偏北》North by Northwest里那些世故的、时髦男女主角,大白天在空旷场所被飞机追捕。包括《敲诈》Blackmail(大英博物馆追逐戏)和《海角擒凶》Saboteur等。双版本《擒凶记》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之人物戏剧性行动总以旅游名胜地为背景展开。联合国、总统山、不列颠博物馆、自由女神、无线电城音乐厅及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等,这些地标性景点多次出现在希区柯克电之中。此外,希区柯克电影暴力突发往往发生在浴室、滑雪道、电话亭、阁楼、山路等地。教训很简单:那里,无处可藏。混乱和恐怖会暴露你。另一方面,出现在希区柯克电影里恶棍常都不是面目狰狞的,他们都有极为独特人格魅力。《辣手摧花》Shadow of a Doubt、《美人计》 Notorious、《欲海惊魂》Stage Fright、《火车怪客》Strangers on a Train、《惊魂记》、《谍魂》Topaz及《大巧局》Family Plot,均向我们奉献一个个极为「诱人」反派角色。后来,无论斯坦利·多南执导《谜中谜》Charade(1963),还《蝙蝠侠》系列或《碟中谍》系列,这些电影反派设定或多或少有受希区柯克电影启发。

3. 「少镜多露」四十年代间谍惊悚片《美人计》(1946),利用剪辑,奉献加里·格兰特与英格丽·褒曼超长「一吻」。六十多年过去,这个「吻」依旧被影迷津津乐道。技术上讲,希区柯克之所以这么拍,仅只是为对付海斯法典。《捉贼记》To Catch a Thief, 格蕾丝·凯利暧昧而狡猾给退休珠宝大盗加里·格兰特提供他的选择,大腿或胸部,充满色情诱惑。更加具体例子是,性感间谍女郎爱娃·玛丽·森特在豪华列车上勾引加里·格兰特(《西北偏北》),「漫漫长夜,我手上这本小说我一点都看不进去,你明白我意思吗?」是的,其实我们都明白。没有任何裸露,没俗套扑倒。例子还是《迷魂记》,詹姆斯·斯图尔特要求金·诺瓦克「换穿」那场戏。当金·诺瓦克一件件穿上玛伦衣服,其实,詹姆斯·斯图尔特是在一件件脱去她衣服,完完全全地将眼前这名女性「塑造」成自己的欲望物。4. 寄生在角色的鞋子里「百步走」

希区柯克常在新闻发布会吹嘘,他的电影将如何如何捕获观众。「我的电影会让观众汗流浃背」、「我的电影会让观众真正体验到人物处境」等。其中,最具开创性做法是,希区柯克常让他电影主人公全世界到处跑,将观众视点与主人公视点进行并置。

如: 詹姆斯·斯图尔特(俩人共合作四部电影)在《擒凶记》里走在伦敦街道时,观众就会与他一起感受到不好征兆。又或者,观众会跟他一起在《迷魂记》尾随金·诺瓦克游历大半个旧金山,直至金门大桥。当维拉·迈尔斯在《惊魂记》里步步爬上那座山顶公寓时,我们更不自觉紧张;影片最后,观众又会跟随她的视点一同来到老Mrs. Bates「坐」在那间地下室。灯泡晃动,尖叫而至。

再说《群鸟》,让观众像那些鸟一样盘旋在蒂比·海德莉周围。有时,观众会下意识期待她即将遭受鸟儿攻击。当她把自己反锁房间里,观众又会期待我们的羽毛朋友可将她吞噬。希区柯克并不满足仅让观众处一个旁观者立场。他要让观众强烈参与到人物所经历故事世界之中。

5.让观众知道得比角色更多相比粗制滥造惊声尖叫电影,希区柯克与他那些编剧通过强化悬而未决紧张感,创作诸多在影史上叫人拍案叫绝「紧张时刻」。那部三十年代惊悚片《怠工》Sabotage(1936)中,他让一个天真无邪小男孩带著一包炸弹穿越伦敦。小男孩以为他带著只是普通包裹。但是,观众却知道这个包裹就是炸弹。而且,这颗炸弹会在一个特定时间引爆。《惊魂记》浴室谋杀段落,观众通过不透明浴帘看到凶手进入浴室。但珍妮特·利所饰演的角色完全没察觉。等凶手掀开浴帘那刻,一切,都已为时已晚。《后窗》格蕾丝·凯利饰演的乖乖OL正在对面屋子收集所谓证据时。观众视点是与詹姆斯·斯图尔特饰演男主角并置一起的,当观众与他同时看到嫌疑人走回屋子时,此时,观众会与男主角一样疯狂冒著冷汗——诸如此类「观众知晓,剧中人物不知晓」情节设置在希区柯克电影俯首皆是。



其实希区柯克对于悬念的解读,

还可以给大家举一个例子:

这样一个故事:

【两个人走进一个屋子,坐下来谈话,

突然桌子底下的炸弹爆炸了。】

换成另一种叙事手法:

【在走进屋子前,

观众首先看到一个凶手进屋子将炸弹藏在桌子下,

接著两个人走进屋子却没有发现炸弹,

仍然坐下来谈话。】

希式悬念可以用希区柯克的名言解释——

「炸弹绝不能爆炸,炸弹不爆炸,

观众就老在惴惴不安。」


今天的文章对于写故事的你有帮助吗?

你自己写过哪些精彩的悬念片段?

留言分享一下吧

最精彩获赞最高的同学

可以收到码字君送出的汤圆定制笔记本一本哦!

请上周获赞最多@oscar把联系方式发给码字君▼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