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10月份貿易逆差達555億美元,這種情況美國已經持續10年了。而我國也已經持續十年實現貿易順差,僅有個別數月份是逆差。年度無逆差。在美國逆差構成中,中國佔據半數以上。因此中美貿易摩擦近十年來不是第一次,同樣也不會是最後一次。

(圖片來源中國金融信息網)

由上圖可了解到,中美貿易摩擦以來,到10月為止沒有變化。據最新消息11月美國貿易已然大幅減少,那麼中美之間會有轉機嗎?然而貿易戰只是手段。

美國實現全球經濟領導地位的根本是金融和高科技壟斷。二戰過後,美國國內有一個重要論斷,掌控一個國家的最佳方式是掌控那個國家的經濟。而後美國一直實施這個計劃,幫助歐洲重建,向日本韓國輸出資本技術等,再讓美元與石油掛鉤。然而隨著歐洲復甦,擺脫美國願望越加強烈,歐盟歐元應運而生。石油方面,伊朗也積極擺脫美國束縛,因此核武器作為震懾性武器提上伊朗日程。上次美國制裁伊朗,伊朗只能靠俄羅斯石油換食品物資度過,而此次制裁顯然影響力依然下降很多,2008年以後去美元化,減弱美元金融地位幾乎成為各國共識。

上個世紀美國在幾乎所有高科技和製造業處於國際壟斷和頂尖地位,用技術出口實現高額利潤。然而進入21世紀狀況發生改變,美國的技術優勢逐漸失去。而我國在這方面越發強勢,製造業美國與我國已然沒有優勢了(僅剩幾個行業依然強勢,如汽車製造業)。但是由於我國政策和美國限制等原因美國優勢領域的公司不能進入或完全進入中國。我國是世界最大的電子市場,所有電子產品幾乎都繞不開中國。大部分電子產品都是美國設計,中國製造組裝。在金融經濟上美國對中國影響力偏弱,優勢行業不能進入中國或有高關稅,另外我國科技領域又對他有威脅,衝突不可避免。

中美貿易焦點最大可能就在這兩個方面,要求中國開放金融和行業准入及關稅。但這兩方面中方不會同意,但可以做出讓步,而政策也確實如此。在當下的國際經濟環境,要嚴防資本外流和金融風險的情況下,是不可能開放的,只會給出計劃未來幾年逐步放開。另一方面,中國在製造和科技方面完成技術積累,正進入轉型和爆發時期,開放可能造成嚴重打擊。所以這方面有選擇性的逐步放開。但這絕對不是美國和特朗普想要得到。

這次貿易摩擦恐怕會持續很長時間。即使在未來中美關係緩和,但隨著中國科技水平逐步上升,人民幣越發受到國際認可,中美貿易摩擦還將重複出現,個人認為這將成為常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