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膜肺氧合

一个很少听到的专业词汇

因其在危重病人的挽救性治疗中

有着“魔肺”的神奇之处

而成为终极生命支持的有效手段

被业界誉为

唤醒病人的敲门砖

近日,市中心人民医院EICU

施行了首例“魔肺”技法

为急危重患者救治

摸索探寻了一条新的途径

死神逼近,患者生命危在旦夕

1年前,46岁的王女士因下肢浮肿、关节疼痛住进市中心人民医院院肾内科,入院诊断为IgA肾病、慢性肾脏病4期。在规律进行一段时间的“甲泼尼龙、吗替麦考酚酯”等治疗后,病情得到暂时缓解,便出院回家遵医服药治疗。

今年3月份,王女士出现咳嗽、咳痰症状,再次住进市中心人民医院院肾内科。胸片和胸部CT检查发现,其肺部已出现间质性损害,存在氧气交换障碍。经过积极的抗感染、吸氧等治疗,病情不见好转且仍在加重。不久,王女士开始出现气促、呼吸衰竭,于3月26日,转入急诊重症监护病区(EICU)接受救治。

经进一步检查会诊,王女士被确诊为“巨细胞病毒性肺炎、重度ARDS”。虽及时给予了积极的抗病毒、抗感染、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肌松、维持血压、连续床边肾脏替代治疗等综合抢救治疗,但病情依然每况愈下,进展迅速,甚至在参数极高的呼吸机支持下呼吸衰竭仍没有明显改善。虽然呼吸机吸入氧浓度已经调到100%,PEEP 15mbar,指脉氧还是无法维持,动脉血气分析提示氧分压仅达52mmHg!

急性呼吸衰竭!顽固性低氧血症!常规机械辅助通气无法缓解呼衰!这一切都预示着,死神正在逼近,患者随时都面临着心脏停跳、死亡的可能。

初试“魔肺”,探寻重患救治新途径

呼吸对于生命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理意义。每一个生命体都需要通过呼吸来进行体内血氧交换,因此,严重的缺氧必将导致生命的终结!

此时的王女士正处于自主呼吸衰竭,而机械辅助通气又无法改善的千钧一发的时刻,继续增加呼吸机条件已无济于事。

这一刻,所有的人都更能理解“时间就是生命”的含义!为了尽快改善患者缺氧状态、挽救患者生命, EICU团队经反复研究讨论,并征得家属支持同意,决定立即为王女士行ECMO治疗!

这是市中心人民医院首例ECMO,EICU团队迅速投入到紧张的准备工作中。

装管、预冲、备物,术前准备完毕。

穿刺置管,床旁手术紧张而有序地进行。随着两根导管置入王女士的动脉和静脉,ECMO设备联接安装完毕。暗红色的血液在血泵的驱动下,经导管流向人工氧合器(膜肺),颜色变成鲜红,富含氧气,再输回王女士体内,使极度缺氧的机体恢复了活力。监护仪提示的指脉氧从20%逐渐回升至95%甚至100%,动脉血气分析氧分压也成功到达200多mmHg。这些都标志着ECMO安置成功,王女士衰竭的心肺得到了休息!

感受“魔”力,填补急救技术空白

ECMO是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的英文简称,其核心设备就是“体外膜肺”,也就是以此替代了人体内肺脏的呼吸换气功能,让氧气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身体各处。

这是代表一个医院,甚至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危重症急救水平的一门技术。其原理是:将血液从体内引到体外,经膜式氧合器(膜肺)氧合后再将血液泵回体内,可进行长时间心肺支持。ECMO治疗期间,患者的全身氧供和血流动力学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为心肺功能恢复和原发病的诊治赢得宝贵时间。

近年来,该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急性呼吸、循环衰竭乃至心脏骤停的抢救性辅助治疗。尤其对于心脏骤停的患者,在实施传统心肺复苏(CPR)治疗的同时可启用ECMO(ECPR)治疗。台湾的柯文哲教授率领的ECMO团队就曾经用ECMO创造了心脏停跳4小时仍然抢救成功的生命奇迹。

市中心人民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区(EICU)首例ECMO技术的应用,不仅填补了医院在这一领域的空白,也标志着医院在心肺辅助治疗、急危重症抢救治疗方面取得了突破,为今后救治生命垂危的急危重症患者提供了新的保障。

供稿: EICU 伍永立

供图: EICU 江霞

审稿:曾宁

主编:曾宁

编辑:谢国豪

为EICU点“在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