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重要依託。

  要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堅持走以人為本、四化同步、優化布局、生態文明、傳承文化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摘自政府工作報告

  新聞目擊

  農民工曹勇代表建言市民化

  沒有戶口,先有待遇

  本報記者 王偉健

  2004年從四川農村來到江蘇太倉,曹勇代表打工已20年,現在他是蘇州東南碳製品有限公司技術經理。這位農民工代表對市民化問題尤為關心。「太倉是長三角的一座城市,本地戶籍人口40多萬,外來人口有50多萬,農民工是主要勞動力。」曹勇說,教育、就醫等公共服務都和戶籍捆綁在一起,其實進城農民更看重戶口背後的權益。

  2009年太倉出台政策,要求當地企業都要給員工購買養老、醫療、工傷等保險。「五項保險每月交150元,雖然沒有當地戶口,但有了市民待遇。」曹勇說。

  許多農民工最關心子女上學。曹勇說,去年他12歲的孩子從老家轉到了太倉,「上的是公立學校,挺滿意的。」

  為實現上學同等待遇,政府投入不少。他介紹,公司所在的雙鳳鎮這幾年新建設學校、醫院投入5億元,現在學校里50%以上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女。

  他說,按照當地政策,要真正落戶,需有連續兩年的社保繳費記錄,另外還需自有房產滿一年(75平方米以上)。「鎮里房價每平方米5000—6000元,一套房近40萬元,不少農民工都感覺壓力很大。」

  曹勇呼籲,最好允許具有一定年限連續社保繳費、有穩定工作的人員能無房市民化。

  讓進城農民後顧無憂

  本報記者 馮 華 王偉健 袁 泉 劉志強

  ●蔡繼明代表:讓進城農民變成消費主體,讓城鎮化轉變為發展動力

  ●畢於瑞代表:傾力支持中小城鎮發展,讓更多農民就近就地城鎮化

  ●王金會代表:健全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加快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

  關鍵是人口城鎮化,不能讓農民「身在城市,腳在農村」

  「當前城鎮化進程中的主要矛盾是人口的城鎮化嚴重滯後於空間的城鎮化。」清華大學教授蔡繼明代表認為,目前我國城鎮化率提升到53.7%,但也存在著不少「短板」。農民工市民化進程緩慢,部分城市存在棚戶區、城中村等問題。「新型城鎮化關鍵是人口城鎮化,不能要城不要人。」

  「城鎮化要以城市空間的一定擴展、基礎設施的完善為物質條件,但這些都必須與人口城鎮化相輔相成。只有統籌解決進城農民的戶籍、福利問題,拆除城鄉二元體制的籬笆牆,讓農民變成真正消費主體,才能使城鎮化真正轉變為經濟發展的動力。」蔡繼明說。

  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委書記畢於瑞代表說,不能單純追求土地的城鎮化、房地產化。當務之急是進行制度創新,消除體制機制障礙,全面提升城鎮化質量。

  農民工市民化是一項高成本的改革。畢於瑞說,目前農民工進城難,一方面在於城市「取而不予」,進城農民難以享受同等基本公共服務,另一方面是企業「用而不養」。應深化公共服務體制改革,使基本公共服務逐步由戶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全覆蓋。

  優化布局,因地制宜,避免千城一面

  我國小城鎮人口佔比從上世紀90年代初的27%,下降到目前的20%。

  畢於瑞認為,推進新型城鎮化要優化布局。「目前,中小城市發展空間比較大,基礎設施投入不夠充分。」 他建議從產業政策、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著手,給中西部地區、中小城鎮更多支持,讓更多農民就近就地城鎮化。

  蔡繼明說,新型城鎮化應當以大城市為依託,以中小城市為重點,促進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在小城鎮建設中,要加強重點鎮、中心鎮和城關鎮建設,包括2000個左右的縣一級城市建設、有特殊產業和市場的建制鎮,以及一些擁有特殊自然資源、歷史文化遺產的小城鎮。他強調,新型城鎮化要根據人文、自然環境、產業結構等特點來因地制宜搞建設,避免千城一面。

  黑龍江省綏化市市長王金會代表建議,要從財稅、社保等方面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的分擔機制,增強流入城市吸引人口定居的動力。

  「首先是要做強產業支撐,加快發展各具特色的城鎮產業體系。農業轉移人口只有在城市就業,才能在城市生活下來。其次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公共服務能力。要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和綜合管理體制,實現農村轉移人口社會保障的接續,兜住農業轉移人口『前瞻之愁』、『後顧之憂』的底線。」畢於瑞說。

  不是簡單地化農為工,城鎮化不能忽略新農村

  推進新型城鎮化,農村會不會成為「被遺忘的角落」?

  王金會說,新型城鎮化應該是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城鎮化,而不是所有農民都必須離開故土到城市生活的城鎮化。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相輔相成。

  王金會認為,對東北糧食主產區來說,還存在著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問題,新型城鎮化應該與新農村建設雙輪驅動。要創新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扶持家庭農場、種糧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積極培育一批新型職業農民,而不是簡單地化農為工。

  「要提升農村公共服務、社會保障和社會管理水平。」畢於瑞表示,應該讓城市更像城市、農村更像農村,防止農村社區建設走偏,下更大力氣改善村民的生活、居住、醫療和教育條件,建設好新農村,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