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有一位神會禪師,俗姓高,是湖北襄陽人。童年時就從師學經史,尤好老、莊之學,後來讀《後漢書》知有佛教,後於國昌寺從顥元出家。他13歲時,從荊州玉泉寺前往廣東韶州曹溪處參拜六祖慧能。

(慧能,(公元638年—713年),亦稱惠能,唐代著名的佛教改革者,禪宗的實際創始人。他得到五祖弘忍傳授衣鉢,繼承了東山法脈並建立了南宗,弘揚“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悟法門。在佛教典籍中,只有記錄佛陀言行的文字,纔可被稱爲“經”。然而,記錄禪宗六祖慧能一生言行的文字——《六祖壇經》,卻成爲唯一的例外。慧能出生在嶺南,少年時以砍柴賣柴爲生。因心慕佛法,他北上湖北黃梅,向禪宗五祖弘忍大師求法。在弘忍大師的啓迪下,這個大字不識幾個的山野樵夫,智慧得以開啓。隨後,他離開黃梅,回到南方,遁跡獵戶羣中淬鍊身心。開始說法後,他開啓了禪宗的新氣象,被尊爲“六祖”。慧能所創立的禪法,提倡以“頓悟”宗旨,推動了印度佛教的中國化、學術佛教的生活化、貴族佛教的平民化、都市佛教的山林化。在他的影響下,禪宗幾乎成爲漢傳佛教的代名詞。)

話說神會在廣東韶州曹溪六祖慧能處住了幾年,頗受慧能的器重。爲了增廣見聞,不久他又北上參學。先到江西青原山參拜行思禪師,然後又到河南洛陽受戒。唐景龍年中(707-709),神會又到了曹溪。他認真閱讀佛教經典,但有六處感到困惑不解,於是他便去請教六祖慧能。

第一問:“在戒(戒律)、定(禪定)、慧(智慧)三學中,所謂戒,應戒何物?所謂定,應從何處修習?所謂慧,應從何處獲得?”

六祖回答說:“定就是定其心,戒是戒其行,慧即在自性中觀照,自見自知深。”

第二問:“本無今有有何物?本有今無無何物?誦經不見有無義,真似騎驢更覓驢。“

六祖回答說:“生前的惡行記憶本無,生後的善行今有。念念不忘行善,後代人天不久。你現正在聽我的話,我就是本無今有。”

第三問:“將生滅卻滅,將滅滅卻生。不明瞭生滅的意義,所見就如同聾耳瞎眼。”

六祖回答說:“將生滅卻滅,令人不執性,將滅滅卻生,令人心離境,未脫離這兩種見解,自然除去生滅的錯誤觀點。”

第四問:“先頓悟而後漸悟,先漸悟而後頓悟,不了頓悟、漸悟的人,心裏常常迷悶。”

六祖回答說:“聽法頓中漸,悟法漸中頓。修行頓中漸,證果漸中頓。頓、漸是不變的條件,悟中不迷悶。”

第五問:“先定後慧,先慧後定。定、慧後初,怎樣纔是正確的呢?”

六祖回答說:“本性常生清淨心,定中而有慧。於境上無心,慧中而有定。定、慧平等沒有先後,定、慧雙修,自心就是正。”

第六問:“先佛而後法,先法而後佛?佛法本根源,最初從何處出?”

六祖回答說:“說就是先佛而後法,聽則是先法而後佛。如果說佛法本根源,一切衆生都從自己心裏出。”

神會在六祖慧能圓寂後,曾到洛陽弘揚六祖的頓悟教導,確立了六祖在中國禪宗史上的地位,並著有《顯宗記》盛行於世。後來,神會在山東菏澤建寺,開創菏澤宗,他因此又叫菏澤神會。

智慧感悟:神會的禪法稱爲“無念禪”,即他說的“不作意即是無念”,又說“法無去來,前後際斷,故知無念爲最上乘。”不過,神會最忠實的是知見解脫,主張定、慧同等。只是可惜,神會的菏澤宗到唐末便衰落了。至現在,佛學宗派的根基徹底消失了。

除了六問六答的故事,關於六祖慧能,還有以下幾個故事,在此一併分享:

故事1:聞經生歡喜

唐貞觀十二年(638年),慧能出生在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3歲時,父親去世,母親帶他移居南海縣。

長大後的慧能做起了樵夫,完全不識字,以砍柴賣柴維持生計。據《祖堂集》記載,一日,慧能送柴到南海城中安道誠相公府。在廚間把柴放好,安家人說:“相公在誦經,你等一會兒再領柴錢吧。”

這時,誦經聲從遠處傳來:“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聽後,愣怔了一下,隨即歡喜地笑了。

安道誠從房間走出。慧能上前施禮,問:“您方纔誦的是什麼經?”安道誠說:“《金剛經》,是我從湖北黃梅東山寺弘忍大師那裏請來的。”

慧能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什麼意思?”安道誠說:“這個我還沒弄懂,你如果想知道,可以去黃梅問弘忍大師。”

慧能撓了撓頭,“我真想去!但家中老母需要照料,走不開!”安道誠說:“如果你願意,就把這十兩白銀拿去安頓老母,然後去黃梅吧!”

故事2:菩提本無樹

龍朔元年(661年),慧能來到黃梅東山寺,見到了心儀已久的弘忍大師。弘忍問:“你從哪兒來?”慧能答:“嶺南。”“來這裏做什麼?”慧能說:“不求別事,只求作佛。”

弘忍聽了一笑,“你是個未開化的嶺南人,怎麼能成佛呢?”慧能說:“人雖有南北之分,但佛性沒有南北之別。”弘忍聽了,深深點頭,“那你就留下來吧”。

弘忍大師安排慧能在後院舂米。慧能身體瘦小,他在腰上綁了塊石頭,來增加身體的重量。就這樣,慧能在碓房老老實實地舂了8個月的米。

弘忍大師爲物色合格的接班人,讓寺中僧衆每人寫一首偈子呈上來。當時,神秀擔任寺中首座(寺院職務之一,重要性僅次於住持),僧衆們都很欽服他,認爲接班人非神秀莫屬。

神秀果然不負衆望。深夜裏,他掌燭來到東廊下,在壁上寫了一首偈子:“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他將人的身心比做菩提樹與明鏡臺,它們本來清淨,卻由於執着,經常爲塵垢(外在的煩惱)所污染。爲此,需要“時時勤拂拭”,通過堅韌不拔的修習,漸漸達到“莫使有塵埃”的覺悟之境。

這首偈子次日便傳遍了全寺。弘忍大師也來看了,他對大家說:“如果依照這首偈子修行,也能得到殊勝果實,你們要好好唸誦。”弘忍大師把神秀叫到祖堂,對他說:“你已到門口,再邁一步便可登堂入室。給你三日時間,再作一偈呈來。”

在後院舂米的慧能,聽說了這件事,也跑到東廊下觀看。慧能聽大家唸誦了這首偈子後,認爲還不夠徹底。他不識字,也不會寫字,就請人把自己的偈子寫在壁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慧能認爲,從緣起性空的立場來看,沒有菩提樹,也沒有明鏡臺,身心皆如幻影,干擾身心的煩惱更是幻影中的幻影;禪宗的修行,就在認識到本性的清淨無染,當下一念,頓悟成佛。

僧衆讀到這首偈子,驚奇不已。有人跑去告知弘忍大師。弘忍大師來到東廊,脫下鞋子,用鞋底把慧能的偈子抹掉了,對衆人說:“亦未見性。”

晚上,弘忍大師悄悄來到碓房。他看到慧能腰間掛着石頭舂米,心中讚許。他走到舂池前,彎腰抓起一把米,“米舂好啦?”慧能答:“舂是舂好了,但還要過一遍篩子。”

故事3:傳法與渡江

:回到祖堂,弘忍大師派人喚來神秀,“新偈子寫得如何了?”神秀笑着說:“光大東山法門的人已經出現,不用我再作偈子啦!”他向弘忍大師頂禮三拜,收拾好行囊悄悄下山,往湖北荊州而去。

夜半三更時,慧能來到祖堂,聽弘忍大師爲他講《金剛經》奧義。當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慧能於言下開悟,“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不生不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弘忍大師神情凝重,將衣鉢遞向慧能。慧能擺手推卻,“大師,我得心法已足,弟子久居山野,不堪接受衣鉢,懇求大師傳之神秀首座。”弘忍說:“你與神秀各有因緣,他已下山,你不可推辭。”慧能跪地,雙手接過衣鉢。弘忍說:“你得衣鉢,恐衆人不服,你即刻下山,回南方隱居修行。”

當天晚上,弘忍大師送慧能到九江驛。臨別之時,弘忍大師說:“等我示寂後,你再出來弘法。記住,以後你只傳法不傳衣鉢。”

慧能問:“爲何?”弘忍凝望遠方,“傳衣鉢只是形式,傳心法纔是根本。將來你門下龍象輩出,這一套衣鉢傳與哪個?留作表信之物吧。”

故事4:風動?幡動?心動?

:慧能遵從弘忍大師的教導,回到廣東,在四會、懷集等地隱遁了15年。隱遁期間,他曾與獵人一起生活,負責砍柴、燒火、做飯。獵人偶爾也會安排慧能看獵網,但他總是“網開一面”,讓入網的生靈有逃脫的可能。有一次,慧能隨獵人追逐獵物,路過曹溪時病倒了。當地的讀書人劉志略收留他,並予以照顧。

慧能身體康復後,劉志略陪他來到附近的寶林寺。劉志略的姑姑無盡藏比丘尼正在誦《涅槃經》,遇到難以理解的地方,慧能走上前爲她解惑。無盡藏很奇怪,“你不識字,爲何能理解經文?”慧能說:“諸佛妙理,無上妙法,非關文字。”無盡藏聽了,知道慧能是有道之人,心生敬意。

不久,慧能的名聲傳遍鄉里。他擇機回南海,將母親接到曹溪,自己則重新做起了樵夫。數年後,母親病重。慧能含淚爲她說法:“母親,不要懼怕死亡,把心安住在佛號中吧。”母親在他懷中安然逝去。從此,慧能了無牽掛,四處雲遊。

儀鳳元年(676年)初,雲遊的慧能來到廣州法性寺(今光孝寺)。寺院住持印宗法師正在講《涅槃經》。當時,一陣風吹動寺中長幡,印宗命僧衆以此爲題討論義理。一僧說是風動,另一僧說是幡動。慧能上前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兩位法師的心動了。”

印宗一聽,感覺此人談吐不同尋常。他問道:“行者真非常人!我早就聽說,東山佛法南來,莫非在行者身上?”慧能出示法衣,印宗肅然起敬,又問:“弘忍大師可有指授?”慧能答:“並無指授,也不需要什麼指授。學法惟在見性,只要見性,擔水砍柴,皆可成佛!”

慧能聽說弘忍大師示寂,請求印宗法師爲他剃度,授具足戒。兩個月後,慧能在寺中菩提樹下,爲大衆說法。

一名叫法海的僧人問:“什麼是一行三昧?”慧能說:“於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淨土。”

法海聽了大笑,他起身走到佛像前,朝佛像啐了一口,說:“你這個老騷胡,困惑了我多少年啊!”說完,他又痛哭起來,走上前拭去佛像上的唾跡,莊重禮佛。慧能待他平靜後,問:“佛在何處?”法海說:“在唾不可及之處!”慧能讚許地說:“不執着於外在的相,就是解脫。”

印宗對僧衆說:“今日聽了和尚說法,何爲珠玉,何爲瓦礫,你們該有心得吧。”

故事5:曹溪樹禪風

不久後,無盡藏前來恭請慧能回曹溪,住持寶林寺。印宗法師挽留,慧能不受,說:“弘忍大師說,大廈之材,常居山谷,不向人間有也。”

回到曹溪,慧能開始了弘法生涯。他弘揚的頓悟禪法,“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擺脫了經論名相的束縛,爲嶺南佛教帶來了一股清新之風。

聽說慧能出山傳法,在湖北荊州弘法的神秀心生欣慰,他對弟子志誠、行昌等人說:“五祖妙設,慧能有能,東山法門光大矣!你們前往參學吧。”

通天元年(696年),武則天下詔,禮請慧能晉京講法,被慧能拒絕。神龍元年(705年),武則天與唐中宗李顯又下詔書,派內侍薛簡南下,迎請慧能。慧能以年事已高爲由,再次婉拒。

先天二年(713年),慧能大師示寂,享年75歲。弟子將他的肉身裹紵塗漆,完整地保存下來,現在仍供奉在廣東韶關南華寺中。

慧能所講的禪法,由弟子法海等人記錄、整理爲《六祖壇經》。在慧能之前,禪宗一脈單傳;自慧能以後,禪宗在大江南北迅速傳播、發展開來。慧能弟子衆多,著名的有法海、法達、智常、志徹、神會等。

慧能主張“頓悟成佛”,破除偶像崇拜;又提出修行不用背誦佛經,只須認識本心。這些簡便易行的教法,推動了禪宗生活的平民化、世俗化。正如近代主張“人生佛教”的太虛大師所說,禪宗之所以能代表整個的佛法,“實有賴於六祖於禪宗的穎悟和弘傳”。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