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油内干,保湿,保湿,内油外干

作者:林政贤医师/林政贤皮肤科诊所

最后更新:2016/8/10

 

  这是个有趣的问题。皮肤同时出现又「油」又「干」,加强保湿,是否就能解决问题?

先讲结论:不一定!要视情况而定。


皮肤生理

  首先,先来了解简单的皮肤生理。如下图,脸部皮肤的「皮脂腺」,负责分泌油脂到皮肤表面。汗腺则负责排汗液到皮肤表面。这油脂和汗液混合,就在皮肤的表面,形成了皮脂膜,负责一部分皮肤的保湿效果。

外油内干,内油外干

  另外,如下图,「角质层」中的角质细胞(方块状)内有天然保湿因子,角质细胞间也有神经醯胺(分子酊)等脂质,两者共同形成另一种保湿机制。

▼角质层结构的简单卡通图。方块形状会角质细胞,细胞间有神经醯胺(分子酊)等脂质。(出处

DelRosso.qxp

  因此,在正常情况下,良好的皮肤保湿度,同时来自于皮脂、汗腺和角质细胞间的共同作用。

  然而,皮脂腺分泌与油脂,与汗腺分泌汗水,虽然共同协同,帮助皮肤角质层的保湿,但却是两个独立运作的机制。出油归出油,出汗归出汗,互不影响。

  再者,当角质层的保湿度足够了,它也不会反过来告诉皮脂腺及汗腺说:「我已经足够了,你们不要再分泌了。」

  最后,要澄清一个观念。其实在皮肤科的教科书里,肤质并没有所谓「外油内干」这个字眼,而只有分为油性、中性和干性。不过,同一部位的不同区域,是可以合并两种肤质的。例如脸的T字部位出油多,但其他部位则偏中性或干性,也就是所谓的混合性肌肤

关于脱皮

  一般人所称的「外油内干」,指的是在出油的皮肤上,有脱屑的情形。

▼俗称的「外油内干」,就是在油性的皮肤上,呈现脱屑。

脂漏性皮肤炎,内油外干

  理论上同一区域,不会又「油」又「干」。如果「油」和「干」同时存在,常常代表皮肤生病了。造成外油内干的原因,可分为是外因性或内因性两类。

一、外因性

  外因性的问题,常发生于过度清洁。脸出油多的人,常常会使用清洁力较强的洗面乳洗脸,甚至用含更强效的皂碱肥皂洗脸。高强度的界面活性剂,把皮肤表面的天然皮脂膜给破坏掉,也破坏了天然的保湿功能,皮肤的水份挥发加速,因而变得燥,而形成脱屑。

▼油性痘痘肌,因为洗了清洁力太强的洗面乳,导致皮肤脱皮。

内油外干

  这种状况,常会因为其油性皮肤仍会继续大量分泌油脂,形成天然的保湿乳液,使得脱皮的状况得到部分改善。可是很不幸地,这类型肤质的人,立刻会感觉到出油太多,又再次洗脸,就又再次脱皮。一天洗好几次脸的结果,皮脂膜反复被破坏,最后造成皮肤无法自我修护,脱屑因而变严重,而导致「外油内干」。

  因此这类肤质的保养重点,并不在于擦大量的保湿乳液,而是要选择清洁力较温和的清洁用品,减少皮肤的伤害。靠著皮肤的自我修护能力,大致上就能改善脱屑的情况。

  另外,出油严重且易长粉刺或痘痘的人,有时会擦些代谢角质的保养品(如果酸凝胶)或药品(如外用A酸),甚至进行物理性的去角质。这些保养品或药品,会剥离一些角质层。如果剥离得太多,皮肤的保护降低,水份挥发增加,脸就会因缺水而脱皮。如果对皮肤的刺激性再严重一些,就变成了「刺激性接触性皮肤炎」,让脱皮的情况更恶化。(见下面「内因性」的介绍)

  这时,就适合擦保湿乳液来减低保养品或药品的刺激性,并修复皮肤。但是在选择上,就要尽量避开有「致粉刺性(comedogenic)」或「致痘性(acnegenic)」的成份。虽然致粉刺性与致痘性,与该成份的浓度,以及每个人的皮肤肤质有关,并不保证一定会长不会长痘痘及粉刺,但对于痘痘容易狂冒的体质,在选用这类保养品时,仍可当作一部分的参考。

二、内因性

  但是,若出油多,却长期有脱皮的情形,那就要考虑皮肤是否处在生病状态,例如有皮肤炎或湿疹,例如脂漏性皮肤炎,酒糟,或接触性皮肤炎等。因为这些皮肤炎或湿疹,会在皮肤表皮层和真皮层产生发炎反应,造成角质层的破损,而产生脱皮。这就好像房子火灾,延烧到了屋顶,而造成屋顶破损一样。

  以最常见的「脂漏性皮肤炎」为例,它是由于「皮屑芽孢菌」,长期、反复诱发发炎反应所致。临床所呈现出来的,就是在脸的T字部位,皮肤发红,并伴有黄色或白色脱屑。

▼脂漏性皮肤炎的脱屑,并不是因为皮肤太干,而是皮肤本身在发炎所致,特别是在鼻沟的位置。

脂漏性皮肤炎,内油外干

  此时处理的首要任务,反而是治疗皮肤病本身,而不是保湿。以脂漏性皮肤炎来说,以抗发炎及抗菌的药物,先把疾病控制住,保湿反倒只是辅助的次要角色。而且,保湿用品的选择也要特别注意,因为皮屑芽孢菌是吃「油脂」为生的,所以若保湿乳中,所含的油脂成份较高,反而会让皮屑芽孢菌滋生更多,不但治疗的效果事倍功半,脂漏性皮肤炎也更容易复发。

关于出油

  由上述的皮肤生理,可以了解,皮脂腺的分泌是独立运作的,不受保湿足不足够的影响。

  而皮脂腺分泌油脂的量,本身内在的体质占绝大多数的因素,包括遗传、荷尔蒙、性别、年纪等。而外在因素如饮食、环境温度、作息、压力、使用药物及皮肤发炎状态等,也会影响它的分泌量。

  所以要「减少出油」,并非靠「加强保湿」解决。很多人说,皮肤会出油,是因为保湿做得不够,造成「油水不平衡」,要加强保湿,才能「油水平衡」,达到「控油」的效果。根据上述阐释,大家应该已经知道这是不正确的。

  然而,要调控出油量,牵涉到改变生理机能,因此绝不是简简单单就能解决。很多宣称可以控油的保养品,其实是因为其成份有强力的油脂吸附能力,分泌的油脂很快被吸掉了,所以有控油的错觉。

  因此,若出油真的很严重,可寻求专业的皮肤科医师协助,以药物、雷射或其他方式,达到减少出油的效果。

结论

一、出油是一种先天的体质,并受其他内在或外在因素影响。

二、皮肤不会因为干燥,而代偿性出油。

三、皮肤的保湿度,来自于皮肤表面的皮脂膜,角质细胞内的天然保湿因子,以及角质细胞间的脂质。

四、皮脂腺分泌出来的油脂,可「部分」改善皮肤干燥,保水度不足的问题,但并非全部。

五、擦保湿乳液,则是利用人工的方式,来改善皮肤缺水的问题。

六、但皮肤保水度足够了,却不会反过来抑制皮脂腺的分泌。

七、「内干」脱屑,并不是单单加强保湿就能解决。最重要的,是要解决已存在的皮肤疾病,以及避免清洁过度。

八、「外油」,一般需要医疗性的方式,才能达到较有效的控油效果。

  因此,下次看到皮肤脱皮很厉害,不要再相信「那是保湿做不够」或「要特别加强保湿」等,过度简化的说法。脱皮是结果,并不是原因,对症下药,才能还您水嫩的肌肤。

参考资料

  1. J Clin Aesthe Dermatol Sep 16, 201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