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导演我最不喜欢的就是贾樟柯,没有之一。

贾樟柯的电影,在我看来,是没有力量的。

为什么《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永远是经典,因为传达了美,传达了勇敢、坚持,传达了逆境中的救赎,带给人生命的、生活的无限勇气和力量。

而贾樟柯,没有。他的电影在我看来,表达了上帝给你关上门的同时,顺便把窗户也关了,表达了绝望。无独有偶,中国电影大多数是这样,它渲染了社会的负能量,展示了社会的黑暗面,所以呢,电影给人们的变化呢?除了越来越愤怒,越来越浮躁,我看不到其他。

我并不认为不揭开社会问题就是对的,粉饰太平的结果可能就是人人昏昏欲睡。然而,电影人应该做的是试图扭转当前的社会问题,或者是让人们正确的、正面的看待社会问题,用包容的发展的眼光引导人们去改变,让人们坚持和勇敢。这些,是我们中国电影人最缺少的。

我个人认为今年我看过最好的电影是《绿皮书》,一如既往的美国式电影审美。在黑暗的电影院里我看到了美,看到了破除、交流、融合,看到了最寒冷的冬夜有人抗拒你,也有人愿意为你送上一杯热饮。没有批判、没有自以为是的揭露,仿佛为你送上一杯热茶,我带来了故事和价值观,为你娓娓道来。这种电影无论从内容还是结构都带著一种润物无声之美。

希望中国电影能够走近人的心里,让我们真正感受电影的力量,用无形的力量,直击人心。


这主要是针对票房来说的。但实际上,贾樟柯的电影在海外的票房也非常一般。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在推广的时候受限于文化。中国电影,除了在东亚和东南亚这样中国文化影响力相对较高的地区以外,其他地区的票房非常惨淡。能够进入北美主流院线的电影,其实非常少。张艺谋的英雄是极少数进入美国主流院线放映并取得相对较好,票房收益的中国电影。

其实这不是贾樟柯一个人的个别现象。从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来看,对于小众的文艺电影,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规模很小,受众面不大。这就必然导致贾樟柯拍摄的电影,在票房回报上很低。除了贾樟柯以外,有不少专拍文艺片的导演,都有同样的尴尬。

就全世界来看,文艺电影都是电影当中较为小众的门类。和商业电影的发展相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在一些国家采用政府扶持的方式,对于文艺电影加以保护。比如法国英国等,专门设立电影扶持基金。所以这种现象也不是中国特有的,但是反过来讲中国政府并没有出台实质性的扶持文艺电影发展的政策,从这个方面看中国的文艺片导演确实比较辛苦。

回到贾樟柯的电影本身来看,比较典型的体现了文艺片的特征。电影的节奏相对缓慢,对白也相对较少,情绪始终较为压抑。而当代中国电影消费主要是出于娱乐目的,快节奏的感官刺激性电影是最受大众欢迎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大场面大明星,是取得高票房的保证。青年人是中国电影票房的主力。而贾樟柯的电影,很多都关注中年人的社会生活。而中年人处于中国社会压力最大的一个阶层,很多人没有时间和经济能力来看电影。这也是导致贾樟柯电影票房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


看看他的作品你就懂了。天注定,小武。其实跟莫言得诺贝尔一个意思。这是外国人想看的中国。贫穷苦难异化疏离。莫言好歹有红高粱啊,正与反不说,起码深度在,写人性写出了一些东西,那就是属于世界的。贾则不同。没有说作品好与不好的问题。单看一个作品都是还可以的。比如三峡好人?难是难在每部作品都有负面主题,这就有意思了。我总觉得贾的作品看不见人,全是事。还拿天注定来说。拿来跟阿根廷那部荒蛮故事比较。两个电影仔细看看,天注定能量密度首先就差很多。这是王晶说贾的技法不行。(其实王晶多贼啊?)最重要的。荒蛮故事讲的是人性中的暴力与不可控制加上巧合。天注定说的是一个事儿。但是他偏偏选择了那段时期全国著名的案件做故事文本,想问一句诛心的话,国外哪个单位请你拍的电影啊?


我看过《树先生》,《后会无期》,是风格原因。给人一种看一遍看不懂,需要多看几遍才能明白。

电影内容接地,探索人性。

国内更喜欢喜剧,科幻类电影居多。

想到小李子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因为《荒野猎人》而获奖一样,国外更看重探索人性的电影。


获奖就代表应该受欢迎吗?

恐怕不是吧。

张艺谋当年在国外获奖无数,但是他的电影在国内票房其实一直不怎么样。二十多年前国内票房最好的是冯小刚,他当年还没得过什么奖,但用某些人的话讲,他会讲故事,观众也爱看,所以票房高。

有些导演拍的东西获奖了,在国外拿的奖,但是他们的电影好看吗?好像真的不怎么好看,内容晦涩压抑,把中国人表现得愚昧,麻木,封建,丑陋,贫穷,落后,你放心拿外国去肯定能拿奖,但是国内观众爱看吗?估计外国观众也不一定爱看。

有些导演拍的电影,故事讲不好,就吹画面如何美,就吹这电影里的演员谁谁都是明星,请不起明星怎么办,就拍个一般在国内过不了审核能在国外拿奖的呗,反正吧,那些个导演一个也不傻,赔的只是投资人的钱,自己拿奖还赚了名声。完了再骂一声,国内对我们这样的导演管得太严了,国内观众也太肤浅只看大片。

如果也能拍出来摔跤吧爸爸那样叫好又叫座的电影,何愁没人看呢,哪怕不获奖又如何呢。流浪地球,战狼2也没什么大腕明星,在国外也拿不到奖,可票房估计是某些导演几辈子也做不到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改革开放四十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期间经济成就引发世界瞩目。但精力有限,牺牲环境和人文道德等方面就成了发展过程中的副作用。

逐渐富裕起来的我们有一种暴发户的心态,总是想用我们最新的机场,高铁,高速公路,摩天大楼来比较欧美快百年的基础设施。嘲笑欧美是个大农村。暴发户是对曾经贫困的样子有相当的敏感和厌恶。表现是常常用最光鲜的一面去跟别人去比较。

其实欧美更注重和感兴趣的是我们发展过程中的真实情况,尤其底层的亿万劳苦大众的众生相,中国发展过程中的细节,诸如精神领域和人文关怀,毕竟已经发达了几十年的欧美国家,见惯了现代社会科技下的种种,美国家家户户有汽车是上个世纪的事,登月今年刚刚好半个世纪。我国每年是不断增加的铁路里程,美国刚好相反,开始拆铁路了。

贾科长是我山西老乡,拍的电影作为家乡人也确实觉得太土气,可回头想想,贾科长用无限逼近纪录片的方式拍电影,而且镜头是对准整个改革开放中最底层,最朴实的老百姓,土就是我们曾经的样子,也是我们几千年来农业大国的样子,面朝黄土背朝天,植根于土地,孕育出朴实,勤劳,聪明,善良,任劳任怨的国人。

土气,不知什么时候变得比洋气低一等,在外国人眼中,估计没这个想法,反而是曾经辉煌了千年,近代落后的我们,复兴路途上骄傲背后其实是百年自卑的阴影。

贾科长说,生命的尊贵,在人海里,在那些我们每天都能见到的人之间。


贾樟柯的境况应该和莫言有些相似的,他们俩都有一个明显的标签「乡土情怀」,国内电影市场的现状决定了贾樟柯的电影投放方向,对于国外的电影节来说,电影的艺术性和社会性高于观赏性,贾樟柯的电影视觉上在国内市场讨不了好,简单来说就是不够商业,影片并不是一定要走院线才行,中国六代导演执著与艺术片的创作,大多走向国际上,而因为其中的社会问题所以大陆方面是不会进行宣传的,但即使如此也掩盖不住贾樟柯的才气,客观地说,贾樟柯的电影本身并不具备什么鲜明的政治色彩,它们只不过试图忠实地记录寻常人的挣扎生活,当张元不倦地用各种实验风格探索社会边缘与禁忌时,贾的选择是记录这个时代;当王小帅死磕下放知青的文革记忆时,贾的选择是记录这个时代;当娄烨痴迷于用自己风格化的叙事和影像宣泄诸般个人情绪时,贾的选择还是记录这个时代,只不过这些记录难免夹杂苦难,但立意并非直指社会批判。但即便如此,依然不时有指摘的声音响起,斥责贾恶俗地步第五代之后尘,为了在国际市场上招徕生意与喝彩,勾兑国人的苦难和悲伤大肆贩卖,以满足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审丑欲望为主旨进行创作云云。对此,贾樟柯只能付诸一笑


大众文艺多彩多样,什么片都有,贾的片子关注的是小众,关注的是社会不正常现象和阴暗面,不能成为主流说明社会集体意识正常,如果我们开始大力吹捧这种片子,说明这个社会被负面反噬了,就好比关注了一个拆迁户的利益,而让多数拆迁户十几年无法安家,担心廉租房被权贵侵吞而不设置厕所一样的道理,不能让社会的阴暗面而绑架了这个社会,我们可以用更智慧更有担当的方法让社会前进,而非沉迷于社会不公,人性阴暗。


贾樟柯是中国电影界里唯一一个大师,他拍的电影最接近社会的本质,他是中国唯一一个以社会为视角拍电影的导演,透过三峡好人,你能看到社会原生态。透过天注定,你能看到社会矛盾。透过小武,你能看到小镇风貌。他不像张艺谋那样刻意抹黑本土来讨好外国人,也不像冯小刚那样为了迎合观众费尽心思,贾樟柯的电影很原生态,反应了社会的现实,就是再过几十年甚至更远,他的电影也有研究意义。


嗯,作为一个普通人对他不甚了解,只听说过三峡好人,印象中讲的是三峡大坝修建时间发生在三峡地区的搬迁老百姓的一些故事,还有稍微看了小半部天注定,有王宝强,可能还有姜武,讲的是杀人的故事。贾导呢,国际上获奖很多,作品偏非主流,非主流不是不好,就是在国内不好过审,电影偏真实,偏黑暗。而这些又是被欧洲一些电影节偏爱。且对神秘的东方国家中国不甚了解,所以会额外照顾一些。至于金马奖,台湾省当然喜欢我们中国±和老百姓就像电影中一般的不堪咯。总体说,欧洲电影节给奖偏艺术性,偏非主流一些。美国电影节偏大众化、偏商业一点。题外话,我不是药神,这种这么敏感的电影能在国内上映,说明我们国家的审查已经慢慢的变宽松。连矮大紧的晓说都能播这么多年,中国不仅在经济政策上开放,在文化上也在慢慢开放。哎,晓说停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