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師確實有個養子——司馬攸。不過司馬師死時候,司馬攸年僅7歲,年齡太小無法勝任大將軍之職,最後只好由弟弟司馬昭承襲了大將軍之爵位。不過「肥水沒有流外人田」,司馬昭是司馬攸的親生父親。

▲司馬師

司馬師是司馬懿的長子,司馬懿死後,他承襲了父親的大將軍職務,他和原配妻子夏侯徽生了五個女兒,等於沒有兒子,為了將來繼承問題,就把弟弟司馬昭的次子司馬攸收養為過契子。

公元254年,47歲的司馬師帶軍隊平叛——淮南三叛之毋丘儉和文欽之亂,次年,在得勝歸來途中,由於眼病複發,死在了半路。時年48歲。

司馬昭聞之悲痛萬分,料理完喪事後,考慮到司馬師的養子,自己的親生兒子司馬攸年齡太小,於是他自己做了大將軍。司馬昭口口聲聲將來司馬攸長大後會把職務還給他的,司馬昭也說,他的富貴是哥哥給的。

▲司馬攸

由於以後時局發生了變化,據傳司馬昭被兒子司馬炎毒死,之後司馬炎逼迫魏帝曹奐禪讓,司馬炎建立西晉,史稱晉武帝。司馬炎封司馬攸為齊王。

司馬炎晚年時,由於他的兒子司馬衷是個傻子,朝臣希望司馬攸繼任哥哥皇帝之位,但是隨之遭到了奸臣荀勖、馮沈的讒言迫害,司馬攸被活活氣死,時年36歲。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刪。歡迎轉發、留言、關注】


兩個原因,第一,年紀太小了,沒本事掌權,爵位可以繼承,官職不能繼承,要掌握官職需要能力;第二,他本來就是司馬昭的親生兒子。

司馬師過繼的兒子是司馬攸,本為司馬昭的次子。自幼聰穎,深得祖父司馬懿喜愛,年僅五歲的時候就隨司馬懿徵討王淩叛亂,戰後還獲封長樂亭侯,足見器重。司馬懿親自下令將其過繼給沒有兒子的長子司馬師。這個舉動非常重要,意味著司馬懿有意要讓司馬攸繼承全部的勢力。我們知道,古代嫡長子繼承製度的觀念相當重,司馬師是司馬懿的嫡長子,意味著他會繼承司馬懿的爵位、地位,當然也包括他掌握的曹魏軍政大權。而司馬師死後,按理也就是過繼給他的獨子司馬攸繼承司馬師的爵位、權力。

但是,問題在於,司馬師死的太早了。司馬師死時,司馬攸年僅十歲。如果彼時司馬師已經稱帝,那司馬攸可以順理成章接掌皇權。但當時司馬師雖然是曹魏頭號權臣,但官職是大將軍、爵位舞陽侯。爵位可以世襲,而官職是不行的。司馬師能夠掌握大將軍官職,因為他在朝中、軍中有影響力,有足夠的才能和魄力能夠穩住朝局。這點是一個十歲的孩子不具備的,所以,司馬攸繼承了司馬師的舞陽侯爵位,但大將軍的官職不能繼承。

而那時的曹魏,司馬家一家獨大。司馬家的勢力自然只有司馬家的人自己才能承擔起來。司馬攸不行,作為司馬師的弟弟、司馬攸的生父的司馬昭責無旁貸。而司馬攸本來就是司馬昭的親生兒子,由生父掌權,也不存在派系紛爭,司馬攸本人不會也不敢有什麼異議。

至於司馬昭,由於哥哥司馬師有了名義上的兒子司馬攸,所以他不能繼承司馬師的舞陽侯爵位。但這個不重要,因為司馬昭本身也和哥哥一樣爵位是縣侯。他的爵位是高都侯,雖然食邑少於哥哥,但只要曹魏的大權在他手裡,一切都是早晚的。後來他進位晉公,官拜相國,加九錫,為兒子稱帝鋪平了道路。只不過這個兒子只能是長子司馬炎,而不能是司馬攸了。如果司馬師活的長一些,或許晉朝的開國皇帝就是司馬攸了。而司馬攸一直反對哥哥給宗室成員封國、兵權,這個見解就要高出哥哥很多。最後導致西晉迅速分裂衰敗的八王之亂正是這個政策導致的。或許,司馬攸沒能繼位,是晉朝的悲哀。


這個就是齊王司馬攸了,他本是晉文帝司馬昭次子,晉武帝司馬炎同母弟,母為文明皇后王元姬,因為伯父司馬師沒有子嗣,就過繼給他了。

司馬攸是248年出生的,司馬師255年就去世了,當時他只有7歲,這樣的小孩子,肯定是無法帶領司馬家族的,

篡位這個事,一個弄不好就帶著全家上斷頭臺的,司馬家族從249年政變開始,經歷了七八次針對他們家的叛亂,這個時候如果家族掌門人實力不強,很容易被別人滅了的,所以無論是憑藉從哪方面考慮,司馬昭纔是首選,即使內部爭奪,司馬昭也會勝出的。


這個就是齊王司馬攸了,他本是晉文帝司馬昭次子,晉武帝司馬炎同母弟,母為文明皇后王元姬,因為伯父司馬師沒有子嗣,就過繼給他了。

司馬攸是248年出生的,司馬師255年就去世了,當時他只有7歲,這樣的小孩子,肯定是無法帶領司馬家族的,

篡位這個事,一個弄不好就帶著全家上斷頭臺的,司馬家族從249年政變開始,經歷了七八次針對他們家的叛亂,這個時候如果家族掌門人實力不強,很容易被別人滅了的,所以無論是憑藉從哪方面考慮,司馬昭纔是首選,即使內部爭奪,司馬昭也會勝出的。


養子和弟弟,當然選弟弟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