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賈書亞

夏丏尊在《談喫》裏開玩笑說「中國人是餓鬼投胎來的」,話雖刻薄,卻是入木三分。對於「喫」,中國人有著近乎於宗教的狂熱。這種的以食物為偶像的宗教,對於國人的世界觀有著怎樣的影響呢?

一個民族只關心腳下的事情,那是沒有未來的;一個民族有一些關注星空的人,他們纔有希望;一個民族能審視靈魂,他們纔有未來.——黑格爾

《紅樓夢》有這樣一段情節:賈母請客,有一道菜叫「茄鯗」。常年喫茄子的劉姥姥說:「別哄我了,茄子跑出這味來了,我就只種茄子了。」

眾人告訴她,千真萬確是茄子。她請教做法,鳳姐說:「這也不難,才下來的茄子,把皮刨了,只要凈肉,切成碎釘,用雞油炸了,再用雞肉脯子合香菌、新筍、蘑菇、五香豆腐乾子、各色乾果子,都切成釘兒,拿雞湯煨乾了,拿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磁罐子裏,封嚴;要喫時拿出來,用炒的雞瓜子一拌,就是了。」劉姥姥聽了說:「我的佛祖!倒得十來只雞來配他,怪道這個味兒!」

中國人歷來注重喫,以為做人就是為了喫,所以中國的飲食文化也成了一項舉世矚目的生存特色。從紂王酒池肉林的糜爛宴樂,到清帝的千叟宴滿漢全席,再到前幾年《舌尖上的中國》。中華民族似乎數千年來始終圍繞著一個「喫」字打轉轉,也樂於將人生全部快樂傾注於舉杯投箸之中。

注重喫喝本無可厚非,畢竟「民以食為天」。但國人的可悲之處在於過多關注「喫喝」層面的事情,縱使真有「手不釋卷」的讀書人,多數也是沖著「黃金屋」、「千鍾粟」的讀書。蘇秦為了功名利祿,可以引錐刺股、不喫不睡讀書三天。中國人如此注重口腹之慾,怎有「閒情逸緻」像希臘人一樣「喫飽了撐的」去仰望頭頂的星空呢?

中國哲學以儒、道為首,提倡「與天地萬物為一體」,以心性的提升為目標,落腳點卻始終處於現世,修學目的也始終指向日常生活。孔子說:「下學而上達」,通過形而下的事物去發現人生真正意義。中國「喫文化」與這一思想的契合是最為直接的。「遠大高明」是中國人成聖的特徵,實踐起來卻離不開人倫日用。正如新加坡華裔美食家蔡瀾所說:「其實人生的意義,就是喫喫喝喝」。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是孔子對於人存在的看法。人生命裏有兩件大事——飲食和男女。一個是食的問題,一個是性的問題。這種看法是形而下的,只關注現實的問題而不去思考人存在的價值和意義。這套實用主義的學說潛移默化中國人數千年之久,及至今日,實用主義、功利主義的痼疾可以在國民的教育中體現出來。

「民以食為天」——食物是中國人最大的信仰

比如說,「形而上學」一詞對很多中國學生來說並不陌生,假如問他們什麼是形而上學,大抵會得到兩種回答:

第一種會嘲諷中國教育:「呵呵,別看我學了這麼多年的哲學,其實我也不知道什麼叫做形而上學。只知道有這樣一個名詞而已。」這種學生大概瞭解自己在學校裏學到假的哲學,但自己卻無力改變中國的教育體制,故而用輕蔑的態度表達對應試教育的不滿。

第二種會照搬教科書回答:「形而上學就是脫離實踐的,用孤立、靜止、片面的眼光看問題。」這類學生大抵都在用「孤立、靜止、片面」的眼光看問題,中小學是班裡的尖子,但是到大學會發現:「那傢伙不是差等生嗎?為什麼老師做科研項目找他沒找我?」

「形而上學」從初中談到大學,人人都知道,但能夠具體闡述的人少之又少。由此可見中國國民教育的弊端——實用主義。在中國學生看來,哲學不事生產,不像物理化學能產出利益,這種學問何用之有?加之中國教科書對形而上學的抹黑,自詡為世界上最智慧的中華民族,上至政府官員,下至學生百姓,誰願意去學習這樣一門呆板機械的學問呢?

究竟什麼纔是「形而上學」?哲學從古希臘發展至今兩千六百年,無數聰明才智盡其一生探尋的「形而上學」真的可以用「孤立、靜止、片面」這些字眼加以概括嗎?

其實,單就「形而上」一詞的本意,也並無明確的價值判斷。出自《易經》:「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下」是指具有形體的事物,「形而上」就是指形體之上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形而上學」,就是指專門研究看不見、摸不著的事物的一門學問。對於此類超驗的問題,國人一向是嗤之以鼻的,幾千年前就已經編排了《杞人憂天》的故事來笑話他們。

再比如說,上帝存不存在?人有沒有靈魂?天堂和地獄存不存在?這個宇宙是由一位造物主創造出來的呢?還是宇宙大爆炸偶然產生出來的呢?我周圍的人會不會像電影《楚門的世界》裏的人一樣,都是演員?還是這個世界其實像《黑客帝國》裏描繪的一樣只是一個程序?假如這個世界是由造物主創造出來的,那麼我們和他存在某種必然的聯繫嗎?按照基督教的說法,我們在世界短暫的停留就是為了進入永恆的天堂而預備的嗎?還是按照存在主義「存在先於本質」的哲學觀點,我們只是浩瀚宇宙中一顆渺小星球上正在爬行著的一堆碳水化合物?如果是這樣,我們和一條鹹魚又有什麼分別啊!

《黑客帝國》中叛徒塞弗的選擇:寧要虛假的幸福,不要痛苦的真實

思考這些問題會痛苦,但這種痛苦是「人」與動物根本區別之所在,人之所以高貴,正是因為人擁有這種思考形而上學的痛苦,不像動物只關注喫喝層面。並且面對這個問題,人人必須做出選擇——在痛苦思考的人和快樂生活的豬之間做一個抉擇。

這種尋求真理的痛苦對於具備超驗信仰的人而言,比生命更重要,乃至可傾其一生去尋求。在只關注「喫喫喝喝」,不願意思考的中國人眼裡顯得無足輕重,荒謬可笑。黑格爾在《哲學史講演錄》表達了對中國哲學的看法,在他看來,中國哲學一直處於哲學發展的低級階段,嚴格來講,還不是真正的哲學,而只是一種「生活哲學」。

中國實用主義的哲學帶有強烈的機會主義色彩,表現出只重身心踐履而輕視哲學思辨的特點,這種只尋求當下超越、不追求彼岸信仰的特徵,塑造了中國人實用主義的性格,削弱了中國人的思維能力,使得中國人失了對人的生命、宇宙本質等形而上領域的終極關懷。

誠然,喫的問題是每個人必須面對的。國人以「喫貨」的身份為榮,本來無可厚非,但是中國「喫文化」背後深層結構的弊病,又有多少人能看出來?即使看出來,又有多少人能在「實用主義」的潮流中逆水行舟,真正地從個體出發,「杞人憂天」地去思考一些「形而上」的東西呢?

世界讀書日的中國展品——書本蛋糕

當希臘人莊嚴地把「認識你自己」這一箴言寫在太陽神阿波羅神殿的大門上時,就已經展開了對「人」和「宇宙」這世間最奇異的事物的思考,與希臘哲學一脈相承的西方文明的發達並非理所當然,而是背後有無數個哲學家在默默地耕耘撒種。一個國家文明真正的崛起,不在於刀劍的鋒利,也不在於炮彈的威力,而在於有多少「仰望星空」人,在於有多少個思考「形而上學」的個體。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