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寒岫冷月

對於二戰時的日軍,如果把它看做一條毒蛇的話,它還是雙頭的,因為這兩個頭在瘋狂噬咬別國的時候,自己也在激烈地對咬。雙頭蛇在古希臘人和古埃及人眼裡是保護神的象徵,但日本的這條雙頭蛇不但沒能保護國家,反而成為二戰時日本敗亡的原因之一。

日本陸軍和海軍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而且不可調和,其中的原因錯綜複雜,這裡只能說個大概。這個矛盾產生的時間可以追溯到日本的戰國時代,血腥的戰爭使一些氏族成為了世仇,而到了19世紀,當美國的炮艦外交打開了日本鎖國的大門後,日本的藩主們或武士們又因為公武合體(聯合朝廷和幕府改造幕府權力)和尊王攘夷之爭以及後來各種原因的內戰又產生了新的仇敵。所以,當明治維新開始建立現代化的陸軍和海軍的時候,如果一個氏族的子弟進入了陸軍,那麼他的仇敵一定會把自己的子弟送進海軍,反之亦是,加上陸軍中的主要勢力長州派與海軍的主要勢力薩摩派之間本來就有敵意,這就造成陸軍和海軍之間勢如仇敵,甚至互相拆台。

軍隊要有實力,自然要有先進的武器和充足的物資,雖然日本有專門管理軍隊後勤供應的行政機構,但陸軍和海軍根本不接受這種管理,它們各自建立起自己的控制機構,徵收各種戰略物資,向生產廠家訂購武器裝備,甚至自己建立兵工廠生產軍備。

建立了兵工廠,雙方就明裡暗裡開始了競爭,其中最為激烈地要飛機製造,儘管雙方都有了自己的飛機製造廠,但是如果陸軍新建了一個規模更大的,那麼海軍馬上也會建一個,而且相互之間完全保密,只是在暗中較勁,看看最終是誰設計的飛機超過了對方。

這樣的競爭達到了荒謬的程度,即使是用途相同的零件,陸軍和海軍也要讓自己的跟對方完全不同,哪怕就是一顆普通的螺釘,如果陸軍造的是左旋的,那麼海軍就一定要造成右旋的,反正就是要跟對方不一樣。

這樣做的結果當然對國家的財政和資源造成極大的浪費,民用經濟計劃制定者藤原銀次郎在經過一番調查後發現:用來製造飛機的那些寶貴的鋁材,只有55%被製成了飛機,剩下全被當作廢料賣到了黑市裡。

除了飛機,對於造船雙方也有爭鬥。按理說,造船應該屬於海軍的事情,但陸軍偏偏也要插上一腳,不僅建起了自己的造船廠製造潛艇,還干起了商業航運的買賣,甚至連民用船舶的總噸位都超過了海軍。如同製造飛機一樣,在造船和航運方面雙方也同樣嚴守秘密,除了不把船隻的起航和到港時間、航行路線以及貨物的裝載等信息進行互換外,就連發現了盟軍的潛水艇這種重要信息也不會通知對方。不知道是不是等著對方的船隻被潛水艇擊沉後,好去譏諷嘲笑一番?

陸軍甚至還想建造航空母艦。伊藤正德在他的《聯合艦隊的覆滅》一書中諷刺道:「據說,為了準備在戰爭中能夠自由地飛到自己想去的地方,日本陸軍甚至也設計了小型航空母艦,但是,若以此同美國進行海戰,那真是異想天開。」

在二戰中,日本也想像英美等國一樣擁有高效的雷達,但一直沒能研製成功,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陸海兩軍之間的鬥爭。二戰結束後,美國的雷達專家們研究了日本的檔案資料後指出:

日本的軍事首腦們必須受到嚴厲的批評,他們使陸軍和海軍的研究開發以及生產工作一直處於完全隔離的狀態。日本缺乏擁有足夠技能來從事雷達研究的科學家,無法展開工作。然而他們竟然還堅持在兩軍中進行各自為政的秘密研究,企圖用不到一半的人來完成全部的任務,這種事倍功半的方式真是愚蠢到了極點。

其實,日本的高層也清楚這種狀況所帶來的危險。1941年,天皇裕仁對剛成為首相的東條英機說:「請你一定記住,在目前陸軍和海軍之間的合作比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我還打算召見海軍大臣,告訴他同樣的話。」

不管裕仁的話產生了多大效果,反正在隨後的太平洋戰爭爆發的最初幾個月里,日本的陸海軍有了很好的合作,陸上、海上、空中都配合不錯,取得了一連串輝煌的勝利。不過好景不長,短短几個月的合作之後,分裂與不和就再度出現了。

首先是戰略問題。日本海軍在損失不大的情況下接連獲勝,不免自信心爆棚,野心也隨之大增,主張對澳大利亞、夏威夷發動攻勢。甚至還計劃打垮在印度洋上的英國艦隊,然後佔領印度,向中東地區推進,與那裡的德軍會師。

其實日本進攻印度正是英國所擔心的,1942年4月2日,當日本艦隊在錫蘭(今斯里蘭卡)附近擊沉英國海軍的「競技神」號航空母艦和「康沃爾」號巡洋艦的時候,遠在倫敦的英國官員們一度恐懼不安,擔心日本會繼續向西攻擊印度,切斷英國在印度和中東的石油線,這對英國來說可是致命的打擊。

不過,對於日本海軍的這些提議,陸軍明確拒絕,一來陸軍要派遣這麼多的部隊去作戰實在困難,二來運送這些部隊需要的大量船隻也難以徵集,而且當初的戰爭計劃是攫取東南亞的原料,現在實現了這個計劃,就應該在這些佔領區修建堅固的要塞,形成戰略基地群以支持長期作戰,最終迫使美國接受日本的條件,完成和平。

總的說來,這個時候海軍的理念以進攻為主,陸軍以防禦為主,雙方是截然相反的。

針對這些計劃,陸軍和海軍上層爆發了激烈的爭吵,差點上演全武行。最終陸軍做了一點讓步,也只是答應進攻澳大利亞的莫爾茲比港。隨後中途島戰役爆發,日本海軍吃了大敗仗,自信心受到打擊,這才放棄了這些野心勃勃的計劃,不過陸海軍之間為此產生的分裂再也無法彌補,走上了各自為戰的道路。

中途島海戰中被美軍擊中的日本「三隈」號重巡洋艦

其實在中途島海戰過後,日本海軍准將高木礎吉曾經向海軍軍令部提議,建立一個最高指揮部來指揮陸軍和海軍聯合作戰,他認為這是日本能獲得最後勝利的惟一希望,但陸海軍都拒絕了他的提議。

重光葵是二戰結束時的日本外相,戰後被定為甲級戰犯,他在所著的《昭和的動亂》一書中提到他在巢鴨監獄與東條英機談論戰敗原因時,東條說道:「與一國命運休戚相關的首相,竟無權過問軍隊的指揮,這樣的國家能取勝嗎?統帥部又分為陸軍和海軍,各自為政,很難合作。中途島的失敗,在一個月後才通知我,而且始終不知道詳細情況。這樣,直到最後仍沒實現作戰上的完全統一。

讓陸軍和海軍的怨恨進一步加深的還有石油問題。由於日軍在對被佔領地區的石油分配是按照誰先佔領誰管理的原則,這就讓陸軍佔有了遠遠超過海軍的油田以及煉油廠,以荷屬東印度為例,該地的石油資源陸軍就佔有了85%,海軍的擁有量自然少得可憐。

海軍對石油的需求量遠遠大於陸軍,對這樣的結果極為不滿,雙方因此又產生了激烈的爭鬥。氣急敗壞的海軍甚至對陸軍發出威脅,如果不分給海軍更多的石油,海軍就要扣留陸軍的油輪。為了平息兩者的爭鬥,日本政府成立了一個陸-海軍石油委員會來分配石油,但毫無作用,因為雙方根本沒把這個委員會放在眼裡,更不會聽從它的任何分配政策。

石油短缺對海軍的打擊是致命的,在1944年6月的馬里亞納海戰中,附近的一支日本艦隊就因為燃料不足無法前往支援,而在後來的萊特灣戰役中,正在本土的日本戰列艦「伊勢號」和「日向號」受命緊急趕去增援,同樣還是因為燃料不足沒能及時趕到。

讓兩個軍種無法協調的還有作戰地區權力分配不明確的原因,雙方都認為對方控制的地區與自己無關而漠不關心。1944年6月塞班島失守,同盟新聞社的記者加藤高明在文章中分析失敗原因時寫道:「分配給海軍的艦隻數量不足以守衛這一地區,而陸軍提供的支援不僅不夠,而且還三心二意。」

對於陸軍與海軍之間的矛盾,首相東條英機根本無法解決,他的陸軍大將身份加深了海軍的抱怨,認為他在物資分配方面偏向陸軍,這就使兩個軍種之間的鬥爭愈演愈烈,敵意越來越深,已經到了無法控制的地步。

不同軍種之間因為各種原因產生爭鬥在很多國家都不是新鮮事,不過達到日本陸軍和海軍這樣的程度還真是少見。連天皇裕仁都為此迷惑不解,曾問過他的侍衛官:「難道海軍和陸軍之間真的水火不容嗎?如果他們之間存在摩擦的話,那我們就難以贏得戰爭的勝利。

連裕仁都看清楚了的事情,可日本陸海軍的將領們愣是沒看到,就算盟軍已經步步逼近本土,國家已到生死存亡的時候,日軍這條雙頭蛇的兩個腦袋還為在陸上還是海上與盟軍決戰,由誰來指揮決戰爭鬥不休,最終還是因為美軍扔下原子彈、蘇軍進攻東北打中了這條蛇的七寸,為兩個腦袋的爭鬥畫上了句號。

請關注公眾號:冷月說歷史

原文鏈接:mp.weixin.qq.com/s/d_mT

參考資料:

《大國崛起》 CCTV經濟頻道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 ﹝英﹞ 李德·哈特

《瘋狂的島國》 ﹝美﹞ 時代生活叢書編

《太平洋戰爭》 ﹝英﹞ 道格拉斯·福特

《大東亞戰爭全史》 ﹝日﹞ 服部卓四郎

《日本的崩潰》 ﹝美﹞ 基斯·惠勒

《昭和的動亂》 ﹝日﹞重光葵

《聯合艦隊的覆滅》 [日] 伊藤正德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