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後撤了,不就可以大大減少軸心軍在寒冷天氣所受到的損失了嗎?


謝邀。

啥叫」後撤一百里「?

1941年的冬季戰線上,並不存在」不後撤「的問題啊,否則蘇軍在北方奪回了季赫溫,打入了柳班突出部,在南方奪回了羅斯托夫和巴爾文科沃突出部。在中央戰線上,更是在北翼從9集和3裝集手中奪回了克林和加里寧,在南翼解除了德軍對圖拉的迂迴,從12月5日反攻開始到1月7日攻勢初步停止,在蘇軍在戰線前進的距離達100-250公里。

莫斯科戰役

當然,希特勒雖然很不情願,在12月中旬蘇軍攻勢猛烈的時候也被迫同意了撤退。12月16日哈爾德向博克傳達的希特勒的指示就是允許左翼過度延伸的9集、3裝集和4裝集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撤退,最後也被迫接受了古德里安解除對圖拉的包圍。

當然,在遭受12月的挫敗後,希特勒撤換了大批軍官(三位集團軍群司令,古德里安,霍普納)作為替罪羊,同時破格提拔了瓦爾特.莫德爾(他是中央集團軍群資歷最淺的軍長之一,上任還不到三個月)這樣堅決反對後退的將領。實際上下的命令是禁止作進一步的後退。

至於「原因」什麼的……說辭當然是老一套的理論,比如撤退過程中可能的裝備丟失,士氣,政治因素等等,這些與陸軍下士在一戰中的經歷緊密相關。但我覺得更大的一個問題是希特勒對軍隊的不信任——這一點也與他的對手非常相似。對掌握絕對權力的人而言,猜疑下屬近乎是一種本能,同時開戰後諸如施彭內克事件更是加劇了這一點。都別說這二位了,丘吉爾在敗仗中也經常在來往電文中斥責部隊的「失敗主義情緒」。

如果要問希特勒的決策」對「還是」不對「,我覺得在短期的戰術上應該說希特勒的決策是有道理的,但長期的破壞性是非常顯著的。

窩佬提過幾次這事,與德軍在當時和後來的感覺不同,莫斯科城門前反擊的蘇軍諸集團軍實力實際上並不強大。1942年1月1日,莫斯科方向的兩個方面軍連同在葉列茨的3、13集團軍加起來也不過只有102萬人、774輛坦克和1200架飛機,即使面對大量非戰鬥減員的中央集團軍群也沒有多少優勢可言。這一時期蘇軍也沒有真正貫徹所謂的「大縱深作戰」的套路,在突破地段一個師的突破寬度5公里以上,每公里的火炮數量也只有可憐的十幾門甚至幾門,按理是遠不足以殲滅德軍,更不用說達成蘇軍統帥部會師維亞濟馬反向圍殲中央集團軍群的理由的。然而德軍之所以被打的節節敗退,一方面當然是地獄般的嚴寒中,另一方面多少也是因為心理因素。

事實證明,冬季防禦戰的局勢確實沒有那麼悲觀。第九集團軍在蘇希尼奇粉碎了蘇軍第10和33集團軍,在勒熱夫-奧利尼諾一帶粉碎了加里寧方面軍的29和30集團軍,讓一場蘇軍反攻的勝仗變成了災難性的第一次勒熱夫-維亞濟馬戰役,也是真正的「朱可夫最大的敗仗」(火星戰役的損失遠不及此)

但。從戰術上看,勒熱夫突出部這一存在確實殊無必要,尤其在第二年希特勒沒有意向再次發動莫斯科戰役的情況下更是如此。整個1942年,德軍不得不以不足的兵力防守過於漫長的戰線,付出的代價著實過高,這個事情我在這個答案中提過。

怎樣評價勒熱夫突出部戰役??

更長遠的問題在於對德軍決策流程的破壞。在開戰之處勃勞希契雖然被多方諷刺,但多少還是在扮演一個陸軍總司令的角色的。但1941年12月以後,德國陸軍的大腦被徹底替換,多年來德軍戰役一級「任務式指揮」的傳統也就此終結,也為42年後德軍的一系列災難埋下了伏筆。


後撤一百里有什麼?有預先構築的陣地?有難攻不破的堅城?有一個囤糧夠吃三年的糧倉?

沒有,只有堅硬的凍土。

把所有士兵從戰壕里拖出來,丟棄沒有燃料的汽車大炮坦克,頂著嚴寒和暴風雪走100里,然後讓他們在一片凍土上開始挖戰壕,然後發現土凍得挖不動,而天眼看要黑了,森林裡有人在喊「烏拉……」

唯一的好處是補給線從3000公里縮短為2900公里了!


這個事得分開好幾個部分來說。

我們先把事實捋一捋:

12月5日之後德軍基本上停止了進攻行動(古德里安的說法),在這個時間點德軍已經喪失了進攻能力且已經投入了所有的力量,而蘇軍還有58個師的預備隊可以投入戰場(110萬人,1700輛坦克和1500架飛機)。

12月8日,希特勒下發第39號訓令,命令國防軍在整個戰線上停止進攻採取防禦姿態。古德里安開始後撤。

12月12日古德里安放棄了索爾涅奇諾戈爾斯克,13日放棄了克林。

12月13日布勞希奇下令前線部隊撤退70英里到冬季防線,博克的軍隊後撤了50英里。

12月14日古德里安撤到奧卡河西岸,12月16日圖拉被俄軍收復。

12月18日馮博克對外宣稱由於身體健康原因被撤職,由克魯格接任。

12月19日布勞希奇被解除德國陸軍總司令的職務,對外宣稱退休並轉入預備役。希特勒自己兼任OKH總司令。

12月24日古德里安回到臘斯登堡面見希特勒,向其解釋前方部隊的困難和後撤的原因,但希特勒不接受古德里安的解釋。

12月26日古德里安古德里安、赫普納等其他40名將軍一起被解職。

上述情況已經講完,我本來認為這些東西應該是題主自己列出來的。那麼列完後,我們再把情況捋一捋:

首先寒冬雖然對德國的攻勢造成了嚴重的影響,但真正由於低溫造成的損失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多,事實上整個1941年冬季凍傷減員只有13萬,佔總兵力550萬的2%,占莫斯科戰役傷亡人數50萬的26%。而即使撤退了,這些凍傷減員也是難以避免的。

其次無論是古德里安還是布勞希奇或者其他的指揮官,他們都是在12月5日之後提出的要撤退,而這個時間點暴風行動已經完全展開實施,各集團軍已經完全和蘇軍各方面軍絞殺在一起了,你說撤就能撤?哪有這麼容易。

所以到了1941年12月13日之後,無論是希特勒還是布勞希奇,他們想的都是怎麼避免一次拿破崙式的失敗——所謂的拿破崙式的失敗,就是指拿破崙在莫斯科的撤退行動,50萬大軍從莫斯科無組織的潰退回法國,一路上被打死的沒幾個,餓死和凍死的幾十萬,回到巴黎的只剩下幾千人。對於布勞希奇,他是希望將部隊後撤90英里到維亞濟馬以東的所謂冬季防線上,而希特勒則最初希望就地堅守,後續在看到堅守不住之後也不得不同意了全面後撤。

所以博克、赫普納、莫德爾、克魯格以及施密特等人做的並不差,組織了一次高素質的撤退行動,各單位有序的相互掩護從莫斯科一邊抵抗一邊後撤,在撤退的同時仍然保持了戰線的連續有效,最終連進攻帶非戰鬥減員都只是損失了50萬,真的是相當不錯了。

至於古德里安,他只是一個第二裝甲集群的司令而已,而且他所處的位置是從右翼包抄莫斯科的後路圖拉。因此古德里安是一支深入敵後的孤軍,整個側翼都是空虛的,所以他需要做的只是從圖拉趕緊滾回維亞濟馬,在進攻時不用考慮側翼的古德里安在撤退時同樣也不需要考慮自己的側翼,不管多狼狽只要死命跑就是了。

所以古德里安局限於自己的職位,其意見只對自己有用——對於一支已經被敵人包圍的孤軍來說趕緊跑路就是正經,古德里安也正是這麼乾的。但是在聖誕前夜古德里安飛回臘斯登堡對希特勒提的意見對於布勞希奇或者希特勒都毫無參考意義,同時古德里安對於博克、賴歇瑙或者李勃需要面對的問題都一無所知。所以也無所謂聽不聽古德里安的意見。當然在回來解釋之前古德里安就已經事實上抗了克魯格的命並且大撤退了,所以也不存在聽古德里安的意見古德里安就能損失更少這回事——古德里安早就跑了。

至於戰後追究責任,既然打了敗仗自然要有人背鍋,龍德斯泰德、布勞希奇、赫普納還有古德里安都是那種耿直的傳統容克軍官團,對於他們來說後撤是個軍事問題,他們不會考慮什麼長官意志只會根據現實情況給出最合理的處置,所以龍德斯泰德從羅斯托克撤出,布勞希奇12月13日下令撤到冬季防線以及古德里安從圖拉閃電後撤都沒有實現向希特勒彙報,甚至赫普納在希特勒嚴令堅守之後也還是在不停組織後撤。莫德爾等人甚至還抽空打了個小規模的防禦反擊。必須說正是由於這些敢抗命敢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將領的存在,才真正的避免了1941年冬季德國軍官團的一潰千里。

而對於希特勒來說,後撤是個政治問題,關乎其執政形象以及對軍隊的控制能力。所以希特勒絕對不同意後撤,同時率先後撤的古德里安和下令撤退的布勞希奇等人就得拿出來頂缸,這是政治問題不是軍事問題。相比在英倫空戰中指揮英國空軍打了勝仗還被撤職的道丁中將來說,古德里安等打了敗仗被撤職真的算不上冤。

但是最大的問題卻是在於1942年這些老軍官團被撤換之後上來的隆美爾、保盧斯和莫德爾等人雖然能力都不錯,但是在擔當方面卻比不上老軍官團有種,希特勒說不能撤,哈爾德就只能眼睜睜地看著3個僕從國集團軍在伏爾加河的薄弱防線被打崩,保盧斯就真的在斯大林格勒就地被圍死,隆美爾也只能在阿拉曼等著被盟軍反推。莫德爾也不得不採取靜態防禦來代替原來曼斯坦的防禦反擊戰術,這也是導致1942年德軍開始頻頻被成建制消滅的一個重要原因。希特勒再天才,他也只是一個坐在辦公室看著地圖的嘴炮天才而已,對前方的真實情況和面對的困難他能了解多少?尤其是這兄弟一味強調意志勝利,對敵我強弱優劣是一點逼數沒有,以前前方頂不住了長官一句話前面的軍隊就能後撤重整,然後跟援軍一會合就可以打防禦反擊了。現在前面的撤不下來後面的援軍又太遠上不去就只能看著部隊被分割被包圍。這到底是誰的問題?


撤退=放棄年內攻入莫斯科這個說法更有遠見。

不撤退怎麼不會被推,怎麼不會被圍?8號,撤退大辯論開始,到希特勒繼續瘋狂撤換領導層結束的時候已經是18號了,這時候明眼人都能看出來要撤了,Konev科禿子已經開始準備口袋了——不管他是樂觀也好自信也罷,軍事角度來講需要撤退。

當然這並不是「減少天氣帶來的損失」,向西撤退又不是向撒哈拉撤退,他撤了也不會變暖和對吧,實際上向西撤退甚至不一定能夠大量減少損失,雖然前線指揮官這樣想,但是在對面如狼似虎朝著南北兩線反擊的時候主動在冰天雪地里向西行軍撤退,說白了也就是機動性還能保持住的那些單位能趕在紅軍的怒火前及時撤走。

問題是,希特勒為什麼不聽這個建議。

5號反擊開始,8號希特勒下達39號元首令。要知道,軍隊是到12號以後到15號才非常真切的意識到現在的組織度防禦能力是頂不住的,14號以後軍方私自批准撤退,19號希特勒雷霆結束。

這個時間軸說明了兩個階段:第一個是,紅軍開始反擊,39號元首令下令,也就是5號到8號,命令是這樣的:部隊轉入防禦,裝甲部隊和機械化部隊從進攻一線中馬上撤下來,任何沒有敵軍壓力的戰線上的撤退,後衛部隊要構築防線。壓根就不是希特勒不批准撤退,而是希特勒不允許在反擊最開始就馬上放棄年內攻入莫斯科的可能性而已。這個事非常好理解,敦刻爾克功敗垂成,中路德軍被BEF的小部隊嚇破膽,作為希特勒不能允許這種敵人剛開始反擊軍方就嚇破膽的情況再出現一次,雖然他無法判斷這次反擊究竟強度有多大,持續會有多久。

結果呢,軍方尤其是裝甲部隊拍屁股開始往後撤,希特勒大發雷霆開始撤職。這是第二階段。

As愛微操as希特勒is,在具體這個事情上,他表現得至少像個正常人——當然,他的將軍們也表現得像一群正常人一樣在他死了以後往他身上甩鍋。


不不不,從事後看元首這次微操是成功的。

你要知道蘇軍計劃41冬春季反攻,結果全部失敗了。蘇軍原先計劃的可是42年就反攻德三,結果撞了滿頭包。

雖然之後數年元首剛愎自用,強行介入指揮造成許多問題,但至少41年冬堅守前線這一手應對得當。

關鍵的問題是元首壓根沒明白自己的命令為什麼能應對成功。

實際上41冬蘇軍不論是人員經驗上後勤指揮上都沒做足反攻對應的物質與精神準備,但元首認為都是因為他下命令死扛了,這幫喊守不住的渣渣都是因為不努力不拚命,你看你們努力了拚命了不就能守住了?

就好比:

老師:「這道題選什麼啊?」

小明:「我覺得要選B」

元首:「選C」

老師:「元首答對了,因為我們得從題干著手聯想知識點xxxx,再分析題肢xxxx,做錯的同學明白了么?」

小明:「我好像聽明白了...我下去研究研究。」

老師:「元首是怎麼做對這道題的?給大家分享下?」

元首:「我小學老師說了,三長一短選最短,三短一長選最長。」

隨後的幾年元首一直以這次他微操成功(命令部隊堅守陣地)來證明和說服指揮部的頭頭腦腦們:小明你們都是渣渣,當初你們都說選B選B,最後不還是我選C對了?

再然後蘇聯老師給元首出了一套全是論述題的卷子......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