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順帝知道元朝已經走到盡頭了。

元朝是由蒙古人統治的朝代,成吉思汗和其後代統治範圍橫跨亞歐大陸,統治範圍分為四個不同的國家。元朝作為宗主國雖然地大物博,但是蒙古人口卻很少,加之遊牧民族的習性不適合治理中原大地,導致社會矛盾激烈,蒙古統治者沒有完全吸收中原漢族的先進的文化及政治,其殘暴的統治及其野蠻的制度導致了各地起義接連不斷,起義不斷壯大,統治根基已經被動搖,其以蒙古為主的軍隊精銳部隊已經被義軍消滅的差不多了,其其剩下人數雖然有幾十萬,但是戰鬥力相對較差,不足以抵抗明朝的軍隊。

二、明朝軍隊時士氣旺盛、勢如破竹、所向披靡,元順帝自知最終不能抵擋明軍。

明朝的軍隊經過了多年的徵戰,已經培養了大大批優秀將領、這些將領久經沙場、驍勇善戰,士兵奮勇當先、衝鋒陷陣,部隊紀律嚴格,戰鬥力極強,在作戰中能處於優勢地位,另外朱元璋提出了穩紮穩打、漸次推進的作戰方針,由於朱元璋戰略計劃的正確指定,以及徐達優秀的領兵才能和軍事才能,徐達北伐過程一直都很順利。

三、元順帝為了保存實力,逃回蒙古可以繼續維持對蒙古的統治,繼續享受他的榮華富貴和帝王權利。

元順帝明白,和北伐軍明軍作戰最終只有輸的份,不如保存實力,至少逃回漠北手裡面還有軍隊,還可以維持對漠北的統治,手裡沒有軍隊,孤家寡人回到漠北的話,漠北的王公貴族肯定不會信服這個逃回去的皇帝,沒有誰會支持,只有被趕下臺的份,在漠北草原,存在大小諸多的部落,沒有實力誰會支持你和用戶你,說不定最後命都難保,權衡利弊,只有帶著僅存的實力逃命要緊,至少到了漠北還是漠北的皇帝,還可以繼續享受帝王之樂。

四、元朝的統治在當時可以說是天怒人怨,失去了廣大人民的支持。

元朝的統治極其殘暴,特別是民族壓迫政策,引起強烈的民族仇恨和不滿,元朝統治時期,實行四等人制度,一等為蒙古人,又稱「國人」。二等色目人,又稱「諸國人」;三等漢人,即原受遼金統治的漢人;四等南人,即南宋統治的漢人。對蒙古人、色目人無論法律還是其他方面都偏袒和享有特權,對漢族進行殘酷的壓迫和剝削,蒙古人打死漢人,交由專門的審查機構處理,最後裁決由蒙古人來作出,通常是罰些銀兩了事。可是一旦漢人打死了蒙古人,就交到普通官府判決,不論青紅皁白事情原委,最終一律為死刑。當時民族矛盾、社會矛盾都非常的激烈,元朝官場上基本是蒙古人和色目人,只有極少的漢人只能在不重要的崗位上做副職,蒙古貴族霸佔的大量土地,農民失去土地無家可歸,民不聊生,元朝從建立開始直到滅亡都有不斷地民族反抗和農民起義,一直動搖著元朝的統治基礎,失去廣大人民的支持,失去了統治的基礎。元順帝也明白,元朝的統治成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