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對比英國來說,太過於分散,內部矛盾過於尖銳,而且對於海外殖民地管束不力,本質上的問題在於其封建體制的弊端壓制了工商業的興起。

西班牙內部分裂問題

西班牙的崛起實際上是幾百年來的「光復運動」的結果,公元711年,阿拉伯人開始入侵伊比利亞半島,自此以後西班牙各個王國進行了長達七百年的反抗阿拉伯人的鬥爭,阿拉貢王國的繼承人費爾南德親王和卡斯蒂利亞王國的繼承人伊莎貝拉結婚,導致了阿拉貢和卡斯蒂利亞的合併,這就是後來西班牙的由來。

圖為費爾南德親王和他的親自伊莎貝拉

表面上的兩個男女繼承人的婚姻應該是合併最佳的辦法,當夫妻有孩子以後,孩子毫無疑問成為兩國王國的繼承者,但是最高統治者雖然合併了,這兩個王國卻一時半會無法合併:議會,政府,法律,法院,軍隊,稅收制度,貨幣制度等等始終沒有統一。

到腓力二世時代,這種情況依然得不到改變,腓力二世的權力基本上限於卡斯蒂利亞,但是在阿拉貢地區權力很小,腓力二世對總統和議員只有提名權沒有決定權,而且阿拉貢人又非常排外,腓力二世嘗試過使用卡斯蒂利亞人來擔任阿拉貢的總督,結果新總統到了阿拉貢,自己房子居然都被阿拉貢人給燒了,新總督只好灰溜溜的回到了卡斯蒂利亞。

另外各地區分裂主義非常強大,以尼德蘭地區來說,當時的尼德蘭地區屬於西班牙,當時的宗教改革運動興起,導致歐洲到處都是宗教狂熱分子,意識形態鬥爭異常強烈,尼德蘭是新教地盤,西班牙還有穆斯林,腓力二世企圖實行宗教大一統,始終沒有成功。

另外海外殖民地的遙遠也是大問題,比如說美洲地區,國王傳達給美洲的命令至少要經過七個月的長途旅行,西班牙和美洲殖民地的一次通信需要一年多的時間,如果算上海上風浪之類的,時間就更加遙遠。

這導致西班牙根本無法有效的管控殖民地事務,殖民地反應給國王的情況,一年多國王才答覆,而等到答覆的時候,情況很有可能發生了重大變化,這種情況實際上和英國在獨立戰爭戰敗的情況比較相似。

在殖民地地區,西班牙人在當地採礦,因為採礦會出現一羣暴富的新貴族,這批新貴族在當地建立起新的統治,這樣新貴族和西班牙中央政府不可避免的產生矛盾,由於地域遙遠,西班牙政府根本拿這些殖民地束手無策。

封建制度的落後

中國人所說的「封建」和歐洲人所說的「封建」不是一回事,歐洲式的封建在中國秦朝大一統以後就徹底消失了。

而歐洲的封建,那是真封建。

在阿拉貢地區的貴族們擁有97%的土地,農民只有3%的土地,在阿拉貢地區還保留著領主制度,地方貴族擁有一切特權,甚至還部分保留了農奴制。

首先是西班牙的貴族幾乎全部逃稅,由於貴族控制著議會,議會投票把納稅的負擔全部轉嫁到下層人民。

相對比英國以封建主和新貴族以及資產階級建立的統治,以及法國以封建主,僧侶階層和資產階級建立的統治,西班牙的統治階級缺乏廣泛的階級基礎,維護的是一小撮的統治階級的利益,政治結構僵化且缺乏活力,一旦出事,得不到佔據人數更多的階級支持。

工商業發展不暢

西班牙從殖民地掠奪了很多金銀,本來是可以作為工商業發展的基礎的。但是腓力二世做出了一系列非常不智的舉動,舉個例子

從1544年到1595年,西印度商品貿易稅增長了666%

從1525年到1559年,塞維利亞商品貿易稅增長了300%

從1561年到1571年,海上什一稅增長了300%多。

卡斯蒂利亞幾乎所有的商業交易全部要被抽取10%的稅收,到1575年,農民的賦稅和封建義務佔總收入的50%。

這也就罷了, 西班牙還有當時歐洲最為殘酷的宗教壓迫,包括強迫異教徒皈依天主教,或者把異教徒燒死,1492年一年,西班牙就驅逐了35000戶猶太人,1559年,西班牙連續搞了5次大規模火刑,其中第三次居然是腓力二世親自主持的。

僅在腓力二世統治時期,550萬西班牙人被宗教裁判所迫害,35000人被燒死,29萬人服苦役,流放500萬,剝奪一切權利的20萬,這些被流放,被燒死的,相當一部分人是手工業者,商人和農民,殘酷的宗教政策讓西班牙經濟一落千丈。

西班牙的衰落是各式各樣原因交織而成的,西班牙始終沒有像英法一樣形成一個統一的政治體,國內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餘,主導國家力量的是大貴族以及天主教會這種最反動,最保守的勢力,經濟衰落是一個帝國衰落的根本原因,當美洲輸入到西班牙的金銀數量逐漸下降以後,西班牙抵擋不住英法之類的新興強國的競爭,逐漸淪為二流國家。


西班牙帝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全球性帝國,也是第一個被冠以「日不落帝國」稱號的國家。哥倫布登陸美洲後的三個多世紀裏,西班牙在美洲大陸和加勒比海地區不斷地進行征服和殖民,先後佔領了大部分加勒比海島嶼(西印度羣島)、墨西哥、南美大部分地區、中美洲地區、北美西部太平洋沿岸(直達阿拉斯加)和北美中部內陸。

西班牙帝國依靠經驗豐富的海軍縱橫大洋,依靠訓練有素的步兵——西班牙步兵大方陣橫掃四方,正如著名法國歷史學家皮埃爾·維拉所說:「這是人類歷史上正在上演的最特別的一幕史詩。」然而盛極而衰,殖民最早的西班牙人卻最早陷入了衰退。

附圖,西班牙美洲殖民地

西班牙的統一與擴張

公元711年,伊斯蘭勢力入侵併征服了幾乎整個伊比利亞半島。在隨後的七百五十年裏,半島上出現了一系列獨立的穆斯林國家,同時北方的基督教國家在歐洲宗教勢力支持下展開對半島漫長的收復運動,史稱「收復失地運動」。

1469年,卡斯蒂利亞公主伊莎貝拉與阿拉貢王子費迪南聯姻;1474年,伊莎貝拉即位為卡斯蒂利亞女王伊莎貝拉一世;1479年,費迪南即位阿拉貢國王費迪南二世,兩人的聯姻得以共同統治絕大部分西班牙領土。兩人的後裔於1512年成為納瓦拉國王后,成為西班牙全境唯一的君主,從而使西班牙全境政治達成統一。

1492年,西班牙攻陷穆斯林在大陸上的最後一個據點格拉納達。基督教勢力在數個世紀之後將伊斯蘭勢力逐出半島,這使得西班牙、葡萄牙的統治者相信上帝是站在他們這一邊的,從而產生強烈的宗教使命感。這種使命感正是西班牙、葡萄牙在美洲、亞洲、非洲開拓殖民地的動力之一。

在基督教勢力攻陷格拉納達的同一年,航海家哥倫布在西班牙伊莎貝拉一世及費爾南多二世的贊助下進行了首次跨越大西洋的航行,儘管他最初的目的地是東方。哥倫布1492年的第一次航行中,在巴哈馬羣島的一個被他叫做「聖薩爾瓦多」的地方登陸。1494年,西、葡《託爾德西里亞斯條約》條約規定:兩國將共同壟斷歐洲之外的新世界,這使得西班牙獲得在整個新世界建立殖民地的權利。

殖民運動與日不落帝國(1521-1643年)

西班牙在加勒比海和美洲沿岸設立據點並向內陸推進。1513年,西班牙人橫越巴拿馬地峽,展開歐洲首次從新大陸航行到太平洋的探險行動。1519年,西班牙人建立哈瓦那城並控制古巴島,同年登陸墨西哥並建立韋拉克魯斯城,此後科爾蒂斯於1521年征服阿茲特克帝國。同樣在1519年,西班牙人在巴拿馬地峽南岸建立巴拿馬城並開始入侵南美太平洋沿岸地區。1533年,皮薩羅征服印加帝國,兩年後西班牙人在祕魯建立利馬城。1534至1535年,西班牙人進入北美西岸地區並將之命名為加利福尼亞。

附圖,西班牙帝國400多年來的版圖

16、17世紀被稱為西班牙的黃金年代(Siglo de Oro)。在整個16世紀,西班牙就從得到約1萬5千億美元(1990年的物價)的黃金以及白銀。這一時期的西班牙是歐洲無可爭議的霸主,締造了被後世稱為「西班牙治下的和平」時代。

1516年,查理五世繼承西班牙王位,西班牙和神聖羅馬帝國合二為一。從16世紀中期開始,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利用美洲的金銀應付在歐洲和北非的長期戰爭,西班牙稱霸歐洲。腓力二世時期(1556-1598年在位),哈布斯堡王室於1580年兼併葡萄牙帝國(1640年失去),把半個尼德蘭、半個亞平寧半島、整個伊比利亞半島和幾乎整個中、南美洲、亞洲的菲律賓羣島佔為己有。西班牙帝國的領土達到1800萬平方公里。

帝國的崩潰

1588年,西班牙無敵艦隊慘敗於英國,西班牙帝國開始衰弱,其海上霸權逐漸被荷蘭、英國等新興海權國家壓制,但其仍然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三十年戰爭(1618年-1648年)後,西班牙一蹶不振,其雖然保住了美洲殖民地,但西班牙軍隊、官僚的脆弱與落後暴露無遺,其從此不在是歐洲政治舞臺上的主角。

附圖,1643年的羅克魯瓦戰役象徵西班牙顯赫的時代結束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01年 - 1714年)更加打擊了衰落中的西班牙帝國,歐洲列強完全決定了西班牙的命運。根據《烏得勒支和約》(1713年4月11日),其喪失了除本土以外的所有歐洲領土,只餘下龐大的拉丁美洲和菲律賓。18世紀時期的西班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法國的附庸國,來自法國波旁王室的新君腓力五世進行了路易十四式的改革。雖然西班牙帝國並未恢復其一等強國的地位,但於18世紀初被其他強國所控制時的命運相比,其國力已經大幅提升。但殖民地的貿易與財富反而使西班牙本土的發展陷入停滯,強大的封建地主階級嚴重阻礙了工商業的發展,王室與帝國精英之間的矛盾逐漸擴大。

受美國獨立戰爭(1775年 – 1783年)和法國大革命( 1789年-1799年)的影響,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統治了三百年的拉丁美洲也要求脫離殖民統治獨立。1806年,英國入侵西班牙美洲殖民地失敗,但因此事激起了本地的獨立運動。半島戰爭(1808年-1814年)後,西班牙在自由主義、保守主義以及其他派別的相互糾纏中變得軟弱不堪,面對風起雲湧的西屬美洲殖民地獨立運動束手無策。在拉丁美洲南方,何塞·德聖馬丁為阿根廷(1816年)、智利(1818年)和祕魯(1821年)獨立而戰;在北方,西蒙·玻利瓦爾率軍在1825年成功讓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包括今天的巴拿馬)、厄瓜多和玻利維亞取得獨立。到1833年時,美洲只有古巴和波多黎各仍在西班牙治下。

1898年,高漲的民族主義和反殖民抗爭引發美西戰爭,這場戰爭給予西班牙最後一擊,昔日的「日不落帝國」已經日薄西山。戰爭結束後,古巴獨立,波多黎各和關島割讓給美國,菲律賓羣島以2000萬美元的代價售予美國。1975年,西班牙在非洲的最後殖民地獲得獨立,西班牙帝國壽終正寢。

此為個人見解!!歡迎交流與討論!!求贊加關注!!!


謝邀。西班牙王國應該是西班牙帝國(西班牙語:Imperio Espa?ol)或西班牙殖民帝國(西班牙語:Imperio colonial espa?ol)。這是世界上第一批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帝國和殖民帝國之一,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帝國之一,被認為是第一個日不落帝國。

西班牙為何會最終淪為二流國家?

我認為主要原因是:西班牙帝國的統治階級和社會有識之士,在獲得巨大財富時,沒有抓住歷史機遇,銳意改革,發動資產階級革命,國家政體從封建帝國轉變成近代資本主義體制。沒有開展工業大革命,產業沒有得到發展。

反觀同一時期的英國和法國都發生了資產階級大革命,政體都轉型成能夠代表更多階層利益的民主體制。英國更是工業革命的先驅,它使英國社會結構和生產關係發生重大改變,生產力迅速提高,英國工業革命不僅對本國的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而且對其它資本主義國家以至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西班牙帝國僅以金錢財富為根基,不思進取,貪圖享受,固步自封,甚至為了維護舊體制,濫用武力,肯定不會長久,衰落是必然的。

後遺症之一是西班牙成為西方國家中政體轉型最為困難,一直到1976年才開始向西方議會民主政治過渡。(1936年7月17日佛朗哥發動叛亂,引發三年的西班牙內戰,於1939年4月奪取政權,實行獨裁統治達36年之久。1975年11月20日佛朗哥病死,胡安·卡洛斯一世登基,恢復君主制。1976年7月1日,任命原國民運動祕書長阿道弗·蘇亞雷斯·岡薩雷斯為首相,開始向西方議會民主政治過渡。1978年12月新憲法正式出臺。)

具體分析如下:

一、16世紀中葉是西班牙帝國稱霸海洋、主宰歐洲的鼎盛時代

16世紀中葉,西班牙是歐洲環球探險和殖民擴張的先驅,並在各大海洋開拓貿易路線,使得貿易繁榮,路線從西班牙橫跨大西洋到美洲,從墨西哥橫跨太平洋,經菲律賓到東亞。

16世紀中葉,西班牙正處於鼎盛時代,到1556年腓力二世繼承西班牙王位時,其領地不但遍及西歐,而且還囊括了加勒比海上的眾多島嶼。西班牙征服者摧毀了阿茲特克、印加帝國和瑪雅文明,並對美洲大片領土宣稱主權。在墨西哥、祕魯和智力廣闊土地上也飄揚著西班牙的旗幟。

太平洋更成為了西班牙人的內海,他們的運寶帆船可以再瓦爾帕萊索到巴拿馬之間的海域放心地航行。

一時之間,憑著其經驗充足的海軍,西班牙帝國稱霸海洋;憑著其可怕、訓練有素的步兵方陣(Tercio),它主宰歐洲戰場。

法國著名歷史學家皮埃爾·維拉爾稱之為「演繹出人類歷史最非凡的史詩」,西班牙在16世紀至17世紀間經歷其黃金年代。

但是,其他歐洲國家也在虎視眈眈地覬覦著西班牙人從「新世界」所獲得的巨大利益,一場場絞殺戰陸續登場。

上圖是西班牙帝國的軍隊

二、貪圖享受,財富只用於消耗不用於發展生產,沒有抓住機遇,催生體制轉型和資本主義的發展

西班牙帝國是故步自封的典型。在贏得美洲大片土地和如山的金銀後,西班牙的貴族統治階級急劇腐敗,貪圖享受。

西班牙從美洲掠奪黃金約20萬公斤,白銀約1.8億公斤,世界貴金屬開採量中的85%都為西班牙所有。

西班牙本身的經濟產業基礎是農牧業,這樣的產業經濟基礎,使得西班牙的封建勢力一直很強大。如果西班牙能夠從美洲獲取的財富,大力鼓勵貿易和發展實業,西班牙也許能夠出現世界上第一批大商人集體,進而實現資本主義革命,完成體制轉型。

然而由於獲取財富太輕而易舉,反而使得西班牙人對發展本國工商業毫無興趣。

「讓倫敦滿意地生產纖維吧;讓荷蘭滿意地生產條紋布吧;讓西印度羣島滿意地生產海狸皮和馱馬吧;讓米蘭滿意地生產織錦吧;唯一可以證明的是,所有低地國家都在為馬德里訓練熟練工人,而馬德里是所有議會的女王,整個世界服侍她,而她無需為任何人服務。」

西班牙人窮奢極欲,將從美洲掠奪來的金銀都用來採購奢侈品,尤其對中國的瓷器和絲綢情有獨鍾。

我們都知道,明朝是以白銀作為本幣的,而明朝本身白銀產量極低。但喜歡中國瓷器的西班牙白銀多啊,兩者一拍即合,西班牙人的白銀開始源源不絕地流入大明朝。

西班牙到底有多愛中國奢侈品呢?從1571年到1644年,大約有6294萬兩白銀自西班牙流出,每兩摺合現今的37.3克,也就是23496噸白銀(數據有待考證)。這麼多白花花的銀子,都拿去換了瓷器、絲綢這些奢侈品了。

當然,西班牙人也在歐洲瘋狂消費,各種買買買,將大量的金銀通過貿易的手段都輸入了歐洲,催生了時間長達1個世紀的嚴重的通貨膨脹。到16世紀末,西班牙的物價上漲了4倍。拜西班牙人所賜,其他歐洲國家的物價也上漲了2倍以上。

嚴重且持續的通貨膨脹摧毀了西班牙本來就不強大的工商業,強化了西班牙的封建制度,使社會財富集中在占人口總數2%的封建領主手中,大多數底層人們長期處在溫飽線上掙扎。

西班牙人的殖民帝國成為了脫離人民羣眾的存在,失去了社會民眾的支持——至少與社會民眾沒有太大關係。嚴重的貧富差距,撕裂了西班牙社會,社會動員力度弱小。

而西班牙從拉美運回的黃金白銀被海盜掠奪或通過貿易方式流入英、法等國,促進了這些國家的經濟和工商業的發展,資本主義制度在這些國家不斷發展和完善。

英法荷通過貨幣革命和實行重商主義成功地發展了本國經濟。西班牙採取的措施竟然是下令禁止本國商品出口到殖民地,直接扼殺了本國的製造業。再加上政治上的專制腐敗使得金銀大量流入西歐。 王室的奢糜生活,日益揮霍,所擁有的巨額財富,只用於消耗不用於生產,結果非但不能發展自己,反而阻礙了自己的進步。

由於西班牙人在白銀財富瘋狂湧入的年代,沒有制定金銀稅率,也沒有採取發行紙鈔等金融措施,使得大量白銀外流,這在美洲大陸白銀源源不斷地供應時,尚不具備危險。但是礦產資源不是無限的——17世紀30年代,西班牙最大的墨西哥銀礦產量急速下滑,使得西班牙國家財政急劇萎縮,政府各項支出都發不出錢來。

而西班牙的工商業經濟早已在100年前,就在自己窮奢極欲的消費習慣下逐漸沒落,不可能給西班牙提供造血功能。

此時的西班牙人才如夢初醒,然而為時已晚,大國霸業已如明日黃花,西班牙徹底淪為了歐洲二流國家。

上圖是1713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三、西班牙帝國發生的戰爭

西班牙帝國的思想抱殘守缺,不能容忍歐洲其他國家政治及宗教進步和改革,一直想維護舊的體制。先後一直與法國、土耳其、英格蘭、荷蘭、瑞典及日耳曼的新教徒等勢力交戰。其中大者包括︰岡布萊戰爭(War of the League of Cognacy,1526-1530)、八十年戰爭/荷蘭獨立戰爭(1568-1648)、英西戰爭(1585-1604)、三十年戰爭及法西戰爭(1635-1659)等。

在諸戰爭中,尤以三十年戰爭及法西戰爭對西班牙影響至巨,西班牙為撲滅歐洲的新教及支援奧地利,參戰三十年戰爭。至戰爭結束,西班牙仍繼續與支持新教徒的法國單獨作戰至1659年,最終令西班牙元氣大傷,從此優勢不再。

由於連年徵戰,四處樹敵,造成國庫空虛,負債纍纍。為彌補財政赤字,稅收負擔不斷加重,人民羣眾的不滿和離心主義情緒日增。

西班牙帝國過度動用軍力、政府貪污漸趨嚴重以及軍費導致經濟停滯,使得西班牙國力在17世紀中葉開始下滑,最終導致帝國的衰落。

1588年菲利佩二世對英國進行討伐,但西班牙海軍裝備先進,戰術落後,加上風暴襲擊,西班牙無敵艦隊慘敗,從而西班牙喪失了海上強國的地位。

1648年,西班牙對法國作戰失利,在陸地上的軍事優勢也宣告結束。

1701—1713年西班牙爆發王位繼承戰爭,又向英國割讓了直布羅陀並陸續喪失了葡萄牙和在義大利和荷蘭的領土,西班牙逐漸走向衰落。

1793-1815年的拿破崙戰爭期間,西班牙已經不能作為有影響力的大國決定歐洲局勢,只能作為大國的附屬同盟存在,甚至在拿破崙戰爭期間,被法國皇帝拿破崙一執詔書就給廢黜了王位。

1805年英國艦隊來特拉法爾加海戰中徹底擊敗法西聯合艦隊,西班牙海洋勢力宣告終結。

1820-1830年前後,美洲大陸也興起了獨立運動,西班牙人失去了美洲殖民地。

此後,西班牙在歐洲大陸上,一直名聲不顯,作為一個貴族破落戶,他的殖民地一再被這些後起之秀,如荷蘭、英國、法國、美國等國家蠶食。

1898年美國奪取菲律賓和古巴後,西班牙的殖民地已經基本都侵奪乾淨了。

上圖是1588年格拉沃利訥海戰,西班牙無敵艦隊戰敗。

四、西班牙帝國喪失海權和陸權的戰爭

1、西班牙帝國艦隊在1605年和1806年兩次被英國打敗,西班牙帝國徹底退出海上霸權國家

英西戰爭(英語:Anglo-Spanish War;西班牙語:Guerra anglo-espa?ola)(1585年–1604年)指西班牙帝國與英格蘭王國之間未經正式宣戰的間歇性衝突。

1588年無敵艦隊之役是英西戰爭中最大型的戰役,也是戰爭過程之中第一個侵略性攻擊意圖。這場戰爭同時也是英國歷史中最有名的時期。在格拉沃利訥海戰(英語:battle of Gravelines)中,西班牙船艦被法蘭西斯·德雷克所領導的英國海軍衝散,英軍用的祕密武器稱為「地獄燃燒者」,即八艘起火燃燒並且滿載火藥的商船。

西班牙無敵艦隊約有150艘以上的大戰艦,被英軍擊敗時本想南退,卻因颳起犟大的南風而不可行,殘存的艦隊只好隨風北上,最後繞過大不列顛島及愛爾蘭島西岸回國時僅存43艘,由於損失百艘以上的大戰艦及超過一萬四千名士兵,從此國勢鼎盛的西班牙一蹶不振,英格蘭則成為海上犟權,開啟了伊麗莎白一世的盛世。

1588年,發生了無敵艦隊之戰,西班牙人戰敗。他們極力經營的海洋霸權開始衰落,英國人的勢力隨後逐漸控制了大西洋。對於如日中天的西班牙殖民帝國來說,1588年的那場慘敗雖然損失慘重,但是並非不能承受。

1588年「無敵艦隊」覆滅之戰的意義。在於統一的歐洲國家開始關注海外市場並且開始將利益由陸地移向海洋——傳統的歐亞經濟走廊已經完全衰退。

上圖是?1604年英西簽訂倫敦條約

西班牙因為這次的戰敗引發了之前被輝煌的勝利和發展掩蓋起來的國內的激烈矛盾,西班牙國王的權利受到挑戰,導致權利視野由海外轉移到西班牙國內。隨後西班牙還在1591年、1596年、1597年、1601年都發起國遠徵,結果都因各種原因失敗。此後,西班牙雖然名義還掌握著太平洋、印度洋一帶的霸權,但是已經是明日黃花了。

在這種資本主義制度日趨發展壯大的時代,西班牙人逐漸掉隊,隨後西班牙人失去了超然的霸主國家的地位,與歐陸國家如法國、奧地利、土耳其等國爭雄,逐漸深陷爭霸戰爭,由此海上霸權國家一路衰退。在之後的17世紀、18世紀中,西班牙仍然作為歐洲重要大國參與到國際事務。1805年英國艦隊來特拉法爾加海戰中徹底擊敗法西聯合艦隊,西班牙海洋勢力宣告終結。

上圖是1808年法國西班牙戰爭

2、拿破崙的法國崛起,西班牙帝國的歐洲的陸權霸主的幻想徹底完結

西班牙本應能夠恢復其帝國的餘暉,但拿破崙在法國的崛起卻令它的願望落空。

西班牙在19世紀第一次失去的主要海外領地,就是遼闊的路易斯安那領地。它一直向北方延伸至加拿大,是在1763年由法國割讓而得來的。

1800年,法國皇帝拿破崙按照祕密簽訂的聖伊爾德豐索第三條約奪回其統治權,並把它賣給美國(1803年路易斯安那購地)。

而在1805年的特拉法加海戰中,西班牙主力艦隊被法軍下令擊毀,降低西班牙防禦和維護其帝國的能力。另外,拿破崙大軍在1808年入侵西班牙,被法國皇帝拿破崙一執詔書就給廢黜了王位,有效切斷西班牙與其帝國之連繫。

五、大航海時代以後,帝國的擴張從陸權時代逐步向海權時代過渡發展的必然結果

19世紀末海權論的創立者美國的阿爾弗雷德·賽耶·馬漢(AlfredThayerMahan),其系統分析海權對一個國家權力影響就主的著作《海權對歷史的影響:1660—1783》要參考研究了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圍繞海洋霸權展開鬥爭的歷史,闡釋了確立一國的海洋戰略,發展強大的海軍以及控制世界主要航道與海峽對世界大國地位的重要性。

從馬漢的海權論分析可以看出,海權不僅包括一個國家對領海或者周邊海域的權力,關鍵還在於對涉及到國家利益的全球海域的利用與控制,巨大的商業和政治利益仍將使瀕海大國在國家強盛之後把目光投向海洋,而基於瀕海大陸強國既有海權大國對於其可能的挑戰者的防備,瀕海大陸強國與海權國的衝突似乎是一個常態。

海權論誕生前後的歷史也一直證明,瀕海大陸強國面臨諸多制約往往在爭奪海權中敗下陣來。歐洲經驗的荷蘭、法國、德國與英國的海上驗證了瀕海的爭霸都以失敗告終的歷史教訓,

海權國家一心專註於擴展海上力量的單一地緣政治特徵,帶來的是對象與目標的明確性而對於有出海口的強大陸地和政策的穩定性,

來自陸地與海洋的雙重誘惑使其對國家而言,政策並不連續或者說是錯誤的。一個國家無論多麼強大都很難長期做雙料強國,因為任何國家的資源都難以同時成功地支持兩個方向的戰略努力。

西班牙與荷蘭都曾經取得過一段歷史時期的海上霸權,但比起英國16世紀後一直在海洋上的活躍,它們的成功是短暫的。

西班牙雖從然而對內殘新徵服的美洲掠取了大量的財富,迫害新教徒,對外極力推行擴張主義,不但殘酷鎮壓尼德蘭革命,還企圖通過壓服英格蘭來反對另一大國法國。西班牙國內的政局動蕩和對外的過度擴張,導致了一系列不穩定因素的出現,削弱了它的總體實力。

1588年英國艦隊戰勝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西班牙艦隊的失敗,像是一個耳語,把帝國的祕密送進英國人耳中:在一個商業時代,贏得海洋要比贏得陸地更為有利。

西班牙的歷史教訓在於陸地與海洋的兩重誘惑使其分散了力量的使用,這使得它的國家戰略時而向陸地傾斜,時而又同時向陸地與海洋擴張。對於一個在陸地與海洋均取得了成功的歐洲強國,儘管其出海口可以通向大洋,然而陸地邊界的保衛分散了它們的力量,使這樣的強國不得不在進行海權擴張時還要隨時關注自己陸上鄰國的一舉一動。

歷史證明,瀕海陸地強國在爭奪海權的同時還要關注自身陸地力量的發展及其邊境國家的強弱變化,這導致了在與海權國的爭鬥中往往以失敗告終。


我是六菠蘿,我談一下看法。

西班牙王國是最早進行殖民擴張以及奴隸貿易的國家之一。在史學界認為的1500年「大航海時代」剛剛來臨之際,西班牙就抓住了機遇,與同時期另一個海上霸主葡萄牙不分伯仲。1492年,通過著名的《託德西拉斯條約》,西班牙奪取了(名義上)東半球的殖民權。

但是,英國後來者居上,西班牙旋即退出了世界霸主的舞臺,這個結局既是偶然的,又是必然的。西班牙衰落主要有兩點原因。

錯失「商業革命」

16世紀末-17世紀初,新興資本主義國家掀起了商業革命,工廠、航運、煤礦開採等紛紛興起,這一階段就是「資本原始積累」,然而西班牙卻仍舊採用簡單的貿易與掠奪,依靠著強大的「無敵艦隊」開拓航線。但卻失去了資本原始積累的黃金期。

西班牙王權的弊端

13世紀將阿拉伯人趕出西班牙,並初步實現了統一,對西班牙經濟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但是,西班牙貴族處處剝削、巧取豪奪。

荷蘭和英國都將貿易收入用於促進再生產,而西班牙貴族將所得收入收入囊中,為王室服務。沒有了足夠的原始積累,西班牙的資本主義發展受到嚴重的阻礙。

綜上,西班牙雖然資本主義發展很早,但不是「最好」。而在資本主義商品輸出開始時,西班牙已經被遠遠的甩在身後。


西班牙在近代歷史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作為瀕臨地中海和大西洋的國家,一直是從事歐亞貿易操盤手。但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到來打破了這一平衡。

不得已纔有了資助哥倫布、麥哲倫等的探險運動,特別是美洲大陸的發現和隨後的殖民統治,給西班牙帶來了數不盡的財富,西班牙也成為歐洲最強的國家,還建立了保護海洋貿易的「無敵艦隊」,一時間國富民強。

但是,天長日久,西班牙人被一本萬利的貿易麻醉了心靈,掠奪來的大把大把的金銀更多的是送到英法等國換取奢侈品來享受!船不堅了炮也不利了。

此時,英國完成了政治改革,工業革命加速了英國的強大。最終英國皇家海軍打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宣告西班牙從一流強國淪落了,被蒸蒸日上的大英帝國取代了。


西班牙通過早期的大航海活動,攫取了大量的殖民地,從殖民地發掘了大量的金銀財富,西班牙用這些財富向歐洲其他國家購買商品,從而促進了歐洲商品經濟的發展。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歐洲其他國家的實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為了拓展海外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市場,歐洲國家開始大範圍的拓展爭奪殖民地。西班牙雖然擁有大量的金銀貨幣財富,但是,並沒有將這些財富用來發展本國的商品經濟,實現國家的工業化,反而因為這些財富,造成了通貨膨脹貨幣貶值,刺激歐洲其他國家與其爭奪海外殖民地和世界霸權。最終,1588年西班牙無敵艦隊覆滅,宣告西班牙霸權的結束。


幾個方面 一個是國力的比較 西班牙可用人口同之前的葡萄牙 荷蘭相比還行但後期面對英法德就有差距了 第二國家科技實力主要反映在造船 航海 火炮 槍械 火藥 機械動力這些方面 有差距 第三之前的掠奪與佔領的殖民地 掠奪的資源與財富大部分外流了特別是中國 據說明時期沒有西班牙人的銀幣 明的經濟就會崩潰 殖民地基本都被發現並分割 已有的,控制能力弱 列強並起 地盤變小 第四 其它列強並起 手段辛辣 比如英國利用海盜劫掠西班牙商船 英皇坐地分贓 相當於釜底抽薪 第五海上軍事決戰的徹底失敗 軍事的破產是西班牙徹底失敗破產的總清算。

當然西班牙的衰落還有其內在原因 但是以西班牙當時的國力 人口數量 科技進步 政治更新及其長遠規劃(對國家及殖民地)都與後進的歐洲列強差距很大 最終難逃歷史的拋棄。


西班牙的海外擴張,是由王室來組織和資助、由貴族實行的,王室和貴族自然要享有由此所帶來的利益。因此在西班牙,除了王室以及王室本身特許的公司或等級之外,其他人都被禁止從事國際貿易。海外擴張和大西洋貿易的好處全部落到了西班牙王室和貴族手中,而不是像英國那樣催生了一個強大的商業階層。

更重要的是,來自海外的巨大財富反過來加強了王室的權力和專制地位,造成了西班牙社會中的等級制度更加固化。由此,西班牙創造了一個以海外殖民和擴張為主導的財富獲取機制,但落後的政治結構和社會結構卻沒有任何變化。從新大陸得來的意外經濟橫財起了鞏固而不是破壞衰落的西班牙社會的作用,對殖民地的掠奪在不小的程度上反而支撐了一個正在沒落中的西班牙的貴族階層。

由此,西班牙便落入了制度的陷阱之中:當英國的商業力量迅速崛起、英國的社會出現極大的流動性的時候,在西班牙,國王和大貴族為代表的特權集團在政治生活中卻依然扮演著主導性的角色,來自民間的商業力量卻無法影響國家的發展方向;貴族依然是最好的職業,商人則依然是微不足道的。而國王和貴族的價值觀念本質上是中世紀的,是不可能真正理解商業的價值的,西班牙政府由此採取了一系列的反商政策,如沒有建立有效的產權制度,不斷地對商人財富進行侵佔和徵用。

與此同時,西班牙在國家目標的確立和國家資源的使用上也出現了問題。來自海外的財富沒有用在發展經濟上,而是用在了王室和貴族最關注的王朝和宗教戰爭上。西班牙參加了16、17世紀幾乎所有的大型戰爭。從1519年,西班牙連續打了140年的仗。要命的是所有這些戰爭都是與商業無關的戰爭,都是純粹的消耗性的戰爭。西班牙雖然獲得了巨大的海外財富,但持續的戰爭卻需要更多的錢財。結果是,從16世紀中葉到17世紀中葉,西班牙耗盡了所有來自海外的財富,並先後6次宣佈破產,西班牙帝國最終也就不可避免地衰落了下去。


16世紀的西班牙帝國幅員遼闊,殖民地遍佈全球,查理五世曾自豪地宣稱:「在朕的領土上,太陽永不落下。」

1580年,查理五世之子菲利普二世,借葡萄牙王室絕嗣之機,吞併了葡萄牙王國及其殖民地,拉丁美洲全部置於西班牙掌控下,西班牙帝國達到頂峯。如日中天的西班牙,日子過得並不舒服。

美洲白銀的大量湧入,歐洲迎來了價格革命,物價高速上漲。西班牙作為白銀集散地,物價漲幅最大。

由於西班牙白銀貿易的主要參與者是皇室與封建貴族,平民既無法從殖民貿易中賺到錢,又不得不承受節節攀升的物價,無數農民和手工業者淪為乞丐、小偷與妓女。

西班牙的工商業在建國初期也有過短暫的繁榮,但是美洲白銀的大量湧入,相當於是持續不斷的天量貨幣超發。

這種衝擊是致命的,由於半島地理環境的碎片化,西班牙實際上是多個王國組成的共治聯邦,各王國議會管理各自的財政。因此,帝國沒有中央銀行的概念,也沒有統一的財政政策,在應對貨幣超發時非常無力。

由於國內無力消化天量貨幣,西班牙需要穩固地控制歐洲的金融中心(義大利城邦)和貿易中心(尼德蘭地區),以幫助帝國一起花錢。

到了17世紀末,西班牙帝國和荷蘭、英國、法國等重新崛起的歐洲國家矛盾激化,雙方多次爆發戰爭,1519年到1659年的140年間,西班牙僅有兩年不打仗的日子。

本土工商業的凋亡,越陷越深的戰爭泥潭,與滾雪球般的債務,終於將西班牙徹底壓垮。

1659年,不堪再戰的西班牙與法國簽署《比利牛斯和約》,終結了兩國持續11年的直接衝突,也終結了西班牙與歐洲各國持續140年的爭霸戰爭。

西班牙喪失大片殖民地和比利牛斯山以北的全部領土,西班牙帝國的海上霸權首先被荷蘭取代,最後被英國取代。昔日的「日不落帝國」淪為歐洲二流國家。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