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的前期目的很明確,朱棣就是要尋找建文帝,畢竟江山是從他手裡奪來的,朱棣旨意生要見人,死要見屍。

朱棣當政起就一直收集有關建文帝下落的情報,情報顯示建文帝及有可能逃到暹羅(今泰國),所以朱棣馬上組建船隊外出尋找,用了三年的時間設計和建造出當時最強的海船(後世稱之寶船)。

前兩次在今東南亞泰國,馬來,印尼,菲律賓走了個遍,沒有發現建文帝的行蹤,反而意外的發現船隊外出章顯了大國天威,並可以做國際貿易和文化交流。

當時這些國家還是很害怕強大的明王朝,所以不遠千里前來朝貢稱臣,朱棣為了章顯大國天威,在貿易指導上,思想有嚴重的缺點,就是"厚往薄來",花錢買光彩,沒有考慮貿易的成本,後期更是勞命傷財,加重國庫的開支。

作用是把明朝的政權,軍事,文化,貿易得以加強並領先當時世界,開闢了海上絲綢之路的光榮亮點。

遺憾的是,朱棣沒有利用當時的天時,地利,人和,規劃建立好海外貿易據點的平臺,或開闢新的管理版圖的意願。

所以,鄭和七下西洋的範圍,目的,及實際利用的史實,學術仍然存在爭論。


要說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我們就不得不先交代一下事情發生的背景。

我們知道和尚皇帝朱重八幹掉了元朝,幹掉了陳友諒,幹掉了張士誠,統一全國,建立大明王朝。

為了維護統治(其實是想大明王朝萬萬年,確保子孫統治穩定),殺掉了一大批有功的無功的,有過的無過的臣子,廢除宰相,發明瞭內閣制,獨攬大權(雖然苦點累點)。

政權穩定了,就開始忙著生養。

朱元璋不愧是開國皇帝,精力過人,相當能生,一共生了26個兒子,18個女兒,其中夭折4人。

後來兒子們全部封王,再加上一個孫子王,一共封了25個王。

朱元璋為了確保他的子孫們喫得飽穿得暖,還有有保鏢,實行了可以自己囤地、徵稅、養兵的藩王制。

朱元璋活著的時候,這些藩王倒還老實,可是他老人家一駕鶴西遊,孫子建文帝朱允炆就難受了。

這些個王,平常的養個三五萬的兵力還好說,可是有這個幾個是戍邊的王,手裡掌握著幾十萬大軍,分別是:鎮守北部的燕王,屯兵太原的晉王,建藩於南昌、素有最會打仗之稱的寧王,此人「帶甲八萬,革車六千」,看似兵力沒有燕王和晉王多,但他手下卻有一支當年最為強大的武裝——朵顏三衛。

這麼多的兵力不聽皇帝使喚,皇帝能不鬧心?

當然不能,於是朱允炆聽取了黃子澄的建議,開始削藩。《明史》記載「先是,帝為太孫時,諸王多尊屬,擁重兵,患之。至是因密議削籓。」

傭兵自重的戍邊藩王哪能坐以待斃,紛紛起兵造反。

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年輕的朱允炆哪是久經沙場、與蒙古騎兵激戰數年的叔叔的對手。

果不其然,1402年,三年時間朱棣從北京打到南京,趕走了侄子朱允炆,自己登上了皇帝寶座。

可是,登上皇帝寶座的朱棣睡得並不踏實。雖然江山已經在手,但輿論的力量也是不能無視的,自己的身上反正已經被打上了反賊的烙印。

尤其是朱允炆的擁護者們,就像秋後枯萎的草苗,一把火後,春風吹又生。

於是,朱棣想出了兩條妙計。

首先,向外界宣佈,建文帝已經於宮內自焚,並找到了屍體,那意思就是所有建文帝的忠臣們,你們就死了這條心吧。

其次,派人暗中查訪建文帝的下落,具體的查訪工作由兩個人去做,這兩個人尋訪的路線也不同,分別是本土和海外。這兩個人的名字,一個叫胡濙,另一個叫鄭和。

已經成為明成祖的朱棣,雖然自己當皇帝比侄子,甚至是老子當的都好,可是這個皇位畢竟來的不光彩,心裡有鬼,再加上自己勵精圖治,國富民豐,勢必要讓鄰居們知道自己天朝上國的威嚴了。

何況,歷史上哪個成功的皇帝不是到處串門的。秦始皇還坐車巡視六國來,漢武帝不也派張騫出使西域,太宗不也辦了各種遣唐使培訓班?

再說鄭和,他的祖父、父親都想著有朝一日能去聖城麥加朝聖,因為他們都是穆斯林教徒。

因此,幼年的鄭和就與他同齡的孩子不一樣,他沒有坐在書桌前日復一日的背誦聖賢之言,以求將來圖個功名,而是努力鍛煉身體,學習與航海有關的知識,因為在他的心中,有著這樣一個信念:有朝一日,必定乘風破浪,朝聖麥加。

於是朱棣和馬三寶一拍即合。

永樂元年(1403),封馬三保為內官監太監,永樂二年(1404),賜姓「鄭」,之後,他便改名為鄭和,這個名字註定要光耀史冊。

朱棣交代鄭和兩個政治任務,一明一暗。

1.明的

威服四海,胸懷遠人。要讓世界知道,我巍巍大明朝是多麼富強強大,要讓各國知道,現在是我朱棣當政了,該來祝賀了。

中國強盛,萬國景仰,這大概就是歷來皇帝們最大的夢想吧,歷史上的中國並沒有太多的領土要求,這是因為我們一向都很自負,天朝上國,萬物豐盛,何必去搶人家的破衣爛衫?

2.暗的

尋找建文帝,這個也是最重要的,沒找到朱允炆,朱棣始終睡不踏實。

於是,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鄭和在福建五虎門起航,開始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遠航征程。

梁啟超說,鄭和之後,再無鄭和。作為中國航海第一人,不管出於什麼目的,鄭和都將載入國史。


1、目的: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廣州等沿海的大都市十分繁榮。在經濟獲得良好的發展之後,發展海外交通和海外的貿易已經是十分迫切的事。中國的絲織品、瓷器受到西洋諸國的歡迎,贏得了很高的聲譽。而中國對不能自行生產的香料等物,也有較大的需求。

除經濟原因以外,還有為了通好他國,懷柔遠人,踐行中國傳統政治理念的想法,同時宣揚大明威德,而令蠻夷國家畏威懷德、輸誠納貢。

2、歷史作用:

政治方面,鄭和下西洋,使明王朝在東南亞全面建立起華夷政治體系,鄭和船隊展示了明帝國的政治和軍事優勢,加之經濟利益的刺激,明廷主導的朝貢體系的規模大為擴展。

經濟方面,鄭和下西洋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來的禁海政策,開拓了海外貿易。鄭和下西洋為中國輸入了新的工藝產品、原料、技術,從而影響了中國國內的手工業生產。

文化方面,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促進了明朝對外界的瞭解。鄭和下西洋,還留下了《鄭和航海圖》,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航海圖集,也是遠洋航行的寶貴資料。


對鄭和下西洋的意義的看法各有不同,這種不同,多數是站在西方文化體系的立場上,相對於中國文化體系說的。比較典型的比較,就是十五世紀末,十六世界初生活在義大利的航海家、殖民者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還有與哥倫布同時代的葡萄牙航海者、殖民者、探險家麥哲倫,這些探險家航海的目的很明卻,就是以獲取利益,使其自己的經濟收益最大化為目的。對於海洋國家來說,獲得海上霸權,保護自己的既得利益,是最高目標,至於後來說的在資本的輸出中,也輸出了掠奪者的文化,促進世界文明的發展,只是後來的文明社會發展的客觀效果,而非掠奪者的本意。

與西方文化不同,鄭和下西洋完全不是為了掠奪,而是為了彰顯天朝大國的風範,以和平使者為形象,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鄭和下西洋在十五世界上半葉,在鄭和下西洋結束後,西方文藝復興運動開始了(十五世紀中葉),在文藝復興中倡導的人本主義哲學,不外乎就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提出的「以人為本」的思想。這種現象說明,鄭和下西洋是以輸出文明為主要目的。而西方近代哲學脫離泛神論,提出人本主義的哲學觀念,很難與中國的「以人為本」的思想逃脫關係。因此,就人文哲學而言,追述其源頭,還有得一說。西方優於中國文化的,是西方的科學體系,這是中國應該認真補課的地方,特別是科學精神,是中國文化重新崛起的關鍵所在。二者怎麼有機的結合,我拭目以待。

總而言之,鄭和下西洋的全部意義在於,他把中國文化傳播到世界中去了。同時把中國怎樣與世界其它國家交往的方式留給了我們,讓我們深思,也讓西方國家重新認識中國。世界是由多個文化體系組成的,誰也終結不了人類歷史。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

1、我們從初一就開始學歷史,中國歷史,世界歷史,大概是初一的第二學期我們就學到明朝的歷史,那個時候的中國商業手工業都很發達乃至全世界都是名類前茅的!

2、明成祖朱棣也就是我們稱的永樂大帝,他是通過發動政變,獲得了皇位,趕走了建文帝,但是當他攻進京都之後確始終找不到建文帝,當然直到現在建文帝的失蹤都是個謎團,無人知曉他去哪了,所以尋找建文帝的下落是鄭和下西洋的一個目的!

3、當時的中國,科技,手工業,造船技術很發達,是鄭和下西洋的的條件,所以鄭和下西洋的另一個目的開闢海上絲綢之路,發現新大陸,使得中國的陶瓷,絲綢,先進的技術等流出中國走進世界!

4、宣揚國威,宣傳明王朝的強盛

5、加強與海外諸國的聯繫,即發展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係。

6、為宮廷購回奢侈品。

7、歷史意義:為促進中國與東南亞、印度、阿拉伯和東非各國人民的友好來往,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它是明朝政治、經濟以及綜合國力強盛的反映和標誌。鄭和七次下西洋,作為和平的使者,宣揚國家之間的和睦相處,以提高國家的威望和國家地位;同時也有「耀兵異域」,顯示中國強大國力的一面。結果,許多國家紛紛派人帶著當地的特產,比如大象、犀牛、長頸鹿、獅子和寶石、珊瑚、胡椒以及香料等隨鄭和船隊來到京城,要求同中國發展友好關係,這都與鄭和下西洋有著密切的聯繫。而不像後來的歐洲殖民者在世界各地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鑒於學生尚未學習到世界史,這裡教師只做簡單的提及便可。

(2)鄭和下西洋,遍訪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不但是我國古代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就是在當時世界航海史上,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它加強了中國與亞非各國人民之間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交流和友好來往,使中國先進的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同時也豐富了中國人民的地理和航海知識。另外,以鄭和下西洋為契機,更多的中國人來到南洋,為南洋的開發和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3)但是另一方面,也應該使學生認識到,鄭和下西洋,並沒有為國內的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支持,沒有刺激中國手工業的發展,沒有推動商品經濟的發展,倒是強化了中國傳統的小農經濟基礎。而且這種貿易,對國計民生關係不大,因為輸入的商品多為香料、珍寶等高檔消費奢侈品。同時也助長了中國封建統治者的不思進取,固步自封以及夜郎自大,更加不利於中國的政治經濟革新。鄭和下西洋所進行的對外貿易,並不是一種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礎上的交易。按照明政府的旨意,貿易堅持的是「厚往薄來」的原則,即高價收購外來番貨,而低價出售中國的貨物,其目的僅僅是為了顯示中國的富強與富有,從而加深了中國人的自我虛驕心理和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觀。這種貿易產生的後果只能是給國內經濟的發展蒙上一層陰影,貿易背後巨大的耗費給人民增添了巨大的負擔,從長遠來看不利於社會的穩定。


感謝邀請!

我們先看時間背景,明朝自朱元璋開創以來,驅逐元虜,漸漸恢復生機。 朱元璋死後,其四子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歷經四年,成功打敗建文帝,登上皇位,改元永樂。

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三保太監鄭和下西洋的大幕由此拉開,譜寫一段世界航海奇蹟。通過《明史·鄭和傳》的記載我們得知,下西洋之舉,為明成祖朱棣一手發起。通過鄭和下西洋打開了我國得海上貿易之路。

出使遠洋溝通域外,是朱棣在奪取帝位之後,較為迫切的一個心願。早在永樂元年,朱棣就曾派遣心腹太監尹慶航行爪哇,下西洋在彼時也已經著手籌備,除了督造巨大的寶船,挑選老練的水手、隨從之外,朱棣對掌舵整個使團船隊的正使選擇,也頗為留心。初選定下鄭和之後,朱棣還專程讓相士袁忠徹為鄭和看相預卜,諸事圓滿才最終拍板。

《明史》對此記載,三寶下西洋「厚往薄來,支費浩繁」,鄭和一共訪問了幾十個遠在大洋彼岸的國家,並且和他們建立了良好的外交關係,之後滿載著各國的奇珍和新鮮事回歸大明,並且一共進行了七次29年,使庫藏為虛。

難免讓人對下西洋的目的進行懷疑!

根據正史和野史記載分析,應該有以下幾個目的:

第一:宣揚大明朝國威,這也是朱棣這個皇帝的性格使然,由小見大,朱棣派鄭和帶領兩萬多人出航,自然是宣威為主,令四方臣服。

第二:自然是經濟和貿易考慮,讓鄭和打出大明的知名度後,擴大進出口貿易,讓明朝成為全世界貿易的中心,大大有利於大明國庫的營收。

第三:這是野史的說法了,也有極大可能,畢竟朱棣的皇位是搶侄子奪來的,多少底氣不穩,而建文帝又去向不明,故而可以在下西洋之時側面打探一下建文帝下落。

歷史總是眾說紛紜,不管他的目的是什麼,這次壯舉帶來積極的影響,它是航海史上的一個壯舉。


首先我給大家總結一下:鄭和下西洋的目的起初應是尋找建文帝,後期則是經商以及宣揚國威的需要了。至於作用:1.改變了中國的一些領域(例如陶瓷,農業等)2.建立了一套以中國為邦主,其他國家成為附庸的一套完整的地域體系。

鄭和下西洋總共七次,在永樂和宣德年間鄭和完成了當時為止最大的航海。鄭和是一位太監,但是本人陽剛硬氣,在朱棣取得皇位後,鄭和應召航海。當時的明朝剛經過一系列的戰爭,已經進入了平穩的時期,航海事業經過宋,元的發展,航船事業已經成為世界上的頂尖,完全具備了遠洋航行的基礎。在明朝之前,海權意識依舊淡薄,元朝開始,倭寇就已經開始侵犯我國邊境,但是元朝只是稍加禁止,並沒有什麼實質的操作。反而沿海的漁民已經開始進行有組織的抵抗了。

在朱棣進駐北京後,南方的糧食從南京開始進行北上,有的從京杭大運河開始以漕運運往北京,但大多數已經從海上搬運至天津,再轉至北京。在這一系列的航海的過程中,明朝積累了大量的航海經驗以及船員。為鄭和的遠洋打下了基礎。

鄭和下西洋總共到達了三十多個國家,最遠到達非洲,總共二十多年時間,基本上四年一次遠洋,在這一系列的對外中,鄭和展現了中國人的風采。始終以武力為後盾,曉之以理,不行再勇武。說個題外話,最早的麻將就是鄭和在下西洋時,手底下的士兵發現的。在下西洋的途中,建文帝始終沒有找到,於是鄭和改變政策。以尋找奇珍異寶和宣揚國威為主,這在短時間內確實使得中國的外交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周邊國家紛紛派使者前來稱臣。

在這長達二十多年的時間裡,鄭和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新的地理觀,開始重視海權。各種香料,農產品等新的物種來到中國,豐富了中國人民的飲食文化。其次,讓東南亞小國對中國有了深刻的瞭解,中國的朝貢體系初步建立。以中國為文化中心的亞洲文明已經開始出現。總的來說,在一系列的航海中,中國在物質上面基本處於一個順差的地位,但是此次航海的影響不僅僅在各種奇珍異寶上,更多的是中國以一個霸主的姿態,巡視周邊小國,帶來的深遠影響不言而喻。在政治,文化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大明,終其滅亡,都已一個霸主的身份屹立在東方,亦是我漢族的驕傲!

此文由本人{歷史深度揭密}原創,抄襲必究!大家喜歡的話可以關注我,想和我討論文章內容或者有什麼想看或者瞭解的知識的朋友們,我都會看的,你們想看什麼,請評論,我會寫的,謝謝你。


鄭和下西洋的表面目的是宣揚國威,真實目的其實為了尋找消失的建文帝。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問題是土地上找了好幾遍都找不到,朱棣就開始懷疑建文帝是否由海路逃離,畢竟當時的海運已經很發達了。

鄭和的七次出海,卻帶回來了意想不到的結果。七次,七次都找不到建文帝,但卻帶回來一些有趣的東西。比如說,現在我們都知道的長頸鹿,就被他們當作神獸麒麟長途跋涉帶回到中國。麒麟誰也沒見過,但是長頸鹿身上具備當世人對麒麟描述的相關特徵,所以就被當作麒麟抓了回來。

鄭和下西洋的作用:促進了中外文化、經濟等領域的交流,傳播了中國文化,把中國的影響遠播海外。


鄭和下西洋基本上就幹兩件事:扛著一面綉有「大明」二字的大旗吹吹打打;剷除海外華人對當地土著的影響,具體是捉拿控制當地勢力的華夏人扶持當地土著。至於鄭和下西洋帶回來大量稀奇珍玩,哪僅僅是出差隨手的記念品。

鄭和下西洋目的為何?作用如何?答案:目的是防止漢人老百姓在海外發展出一股勢力,回來跟明朝朱家爭天下。作用,西洋各部土著幫著朱明王朝看住漢人老百姓。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

  1.宣揚明朝國威(政治目的);

  2.擴展海外貿易(經濟目的);

  3.還有一說法是,明成祖為了尋找可能流亡海外的建文帝。

  鄭和下西洋的意義:

  1.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國國力的強盛,中國的海軍縱橫西洋,萬國朝貢,盛世追跡漢唐;

  2.加強了中國明朝政府與海外各國的聯繫,給南洋,西洋各國帶來了經濟實惠;

  3.這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後一件世界性的盛舉,從此,鄭和之後,再無鄭和。

  4.由於鄭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大於經濟目的,全部的開支都依賴明朝強大的國力來支撐,沒有對中國帶來什麼經濟實惠,於是,明朝全盛時期過後,再也沒有雄厚的經濟實力來支持這項龐大的工程了,下西洋隨之停止。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