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羣雄競起,公孫瓚組建當時最大的騎兵團「白馬義從「,在廣闊的遼東,來無影,去無蹤,如閃電,似如風,一時威震塞外。史載,烏桓"乃畫作瓚形,馳馬射之,中者輒呼萬歲,虜自此之後,遂遠竄塞外。"

叢林法則:誰槍多,誰說了算。如此驍勇的公孫瓚殺了劉虞後,得到了整個幽州,可謂是有兵馬,有能力,有地盤。按說,應該在中原逐鹿中割據一方,建功立業。可是公元199年三月,在易京與袁紹的爭奪中,在長吏關靖的勸諫下,固守待援,而援不至,便"自計必無全,乃悉縊其姊妹、妻子,然後引火自焚。

為何會有如此悽慘的下場呢?

1.殺錯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劉虞。公元193年,居庸關一戰中,公孫瓚捕殺了劉虞。劉虞任幽州刺史期間,採用懷柔的政策,鮮卑、烏桓等不敢侵擾,在當地頗有威望。劉虞死後,百姓都痛哭流涕。司馬光:"虞以恩厚得眾心,北州百姓流舊莫不痛惜。"殺錯劉虞,從而結怨於鮮卑烏桓,腹背受敵,焉能不敗?

2.跟錯一個人。這個人就是袁術。公孫瓚與袁術結盟,在不久的迎擊青州黃巾的戰爭中收穫頗豐,那些黃巾軍掠奪的財物轉而落到了他手中,更在黃河岸邊俘獲七萬之眾,大部分都充入到他的軍隊中,既而殺過黃河佔領了青州的大部分地區。資治通鑒載:收得生口七萬餘人,車甲財物不可勝數,威名大震。雖說公孫瓚得人,得物,得地盤,但袁術稱帝,為天下諸侯所不齒。公孫瓚失了民心。如此眼光,怎能久存?

3.拒錯一個人。這個人就是袁紹。豫州激戰中,公孫瓚的弟弟公孫越死於袁紹任命的豫州刺史周昂的箭下,公孫瓚怒曰:「餘弟死,禍起於紹。」此時公孫瓚已經擴張到了青州,對袁紹形成包圍之勢。袁紹想聯合公孫瓚,遭到公孫瓚斷然拒絕。建安三年,袁紹面臨著曹操的巨大壓力,在與公孫瓚連年不克的情況下,袁紹傳書給公孫瓚,想跟他釋和,公孫瓚又沒有答覆,反而增強守備,與之戰鬥到底。這樣偏執,如何不敗!

4.聽錯一個人。這個人就是關靖。在與袁紹的激烈爭奪中,公孫瓚想突圍,佔據西南山,仰仗黑山軍,切斷袁紹軍的後路。但在長吏關靖勸諫下,公孫瓚決定固守易京,錯失了戰機。明朝洪邁:"公孫瓚築京於易,以為足以待天下之變,不知衛梯舞於樓上,城豈可保耶?"再加上突圍計劃的泄露,公孫瓚危在旦夕。

5.做錯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公孫瓚自己。公孫瓚佔據幽州後,開始變得驕橫起來,陷害很多人。範曄:"瓚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記過忘善,睚眥必報,州里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劉虞之子糾合鮮卑烏桓多次擊敗公孫瓚。公孫瓚成了驚弓之鳥,守在易京內城,連七歲以上的男人不得入內,徹底脫離了羣眾。

「一代史家,千秋神筆」的近現代著名演義大師蔡東藩評說:"公孫瓚之致死,其失與袁術相同。術死於侈,瓚亦未嘗不由侈而死。觀其建築層樓,重門固守,婦女傳宣,將士解散,彼且詡詡然自誇得計。一則曰吾有積穀三百萬斛,食盡此谷,再覘時變。再則曰當今四方虎爭,無一能坐吾城下。誰知紹兵驟至,全城被圍,鼓角鳴於地中,柱火焚於樓下,有欲免一死而不可得者,較諸袁術之結局,其慘尤甚!"

我是365個魯迅,給您一個不一樣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請您多關注多點贊,謝謝。


公孫瓚簡介公孫瓚,字伯圭,《三國志》等史書中多稱呼其為伯圭,他是東漢末年時的羣雄之一,為人驍勇善戰,為保護邊疆付出了汗馬功勞。

他因母親出身卑微而處處遭受排擠和歧視,但為人相貌俊美,聲如洪鐘尤其擅長辯論,一直憑藉著自己的努力試圖擺脫地下的地位。後來被涿郡太守看中選為了女婿,自那以後,在岳父的照應下開始走進官場,最終憑藉自己的力量拿到了統領北方四州的權利,成為強大的諸侯之一。但是公孫瓚最終在龍湊之戰後不敵袁紹被擊敗,選擇在高樓上自焚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公孫瓚的晉陞之路

公孫瓚雖然出身卑微,但從未放棄過努力去擺脫自己的命運從郡守小吏做到了中郎將的位置。彼時,邊疆戰亂不斷,國內時局動蕩,邊章,韓遂等人叛亂,公孫瓚奉命率兵捉拿反叛,並順利擊敗張純等反叛分子立下赫赫戰功,被封為破虜將軍。北方外族屢次騷擾致使戰亂繁多,民不聊生,公孫瓚便率兵駐紮邊疆,勇猛善戰的作風打的敵人不敢再來。因為常與左右隨從皆騎白馬,人們也常稱呼他為白馬將軍。

公孫瓚政治上的恩怨

公孫瓚隨著自己的地位越來越高,便放鬆了對自己部下的管教,任其搶奪百姓,而與他共事的劉虞則與他完全相反,因此兩人在政治上的矛盾越來越大。

袁紹派遣公孫越(公孫瓚堂弟)幫助孫堅攻破周昂,戰場兇險公孫越死於流矢,公孫瓚大怒,認為堂弟之死皆是袁紹一手造成,至此公孫瓚與袁紹結怨。而後與袁紹互相爭奪領土發起戰爭,其中勝敗皆有,雙方勢同水火。

自我毀滅

公孫瓚與袁紹接連不斷的戰爭最終害苦了百姓,劉虞決定阻止公孫瓚的暴行,並出兵討伐瓚,但劉虞為人正直抵不過公孫瓚徵戰多年,最終戰敗,一家妻兒老小皆被瓚所殺害,可惜劉虞一生正直愛民,到最後卻被誣陷了一個反叛的罪名。而公孫瓚暴力,放任部下,睚眥必報的行為為他招致了更多的仇恨,他更多的人與他敵對想要討伐他但是皆以失敗告終。最後他索性挖起了戰壕築起了高牆,積糧三百萬斛,自己與妻妾住在裡面,其結果就是導致身邊的賓客,親信漸漸疏遠了,最後身邊無人可用。

建元三年,袁紹約戰公孫瓚,公孫瓚沒有回復,袁紹開始興兵全力攻打公孫瓚,公孫瓚只守不攻,加上眾叛親離沒有等到援兵,最終被袁紹破城而入,選擇了自焚。

結語

公孫瓚的結局是必然的,他一開始勤奮努力擺脫自己的卑賤的命運的出發點是好的,後來又駐守邊疆多年,多次擊退來犯外敵,本來已經走到了政治生涯很高的一個位置,但是後來隨著戰功越來越大不能夠堅守自我,放任部下搶奪百姓漸漸失了民心。度量狹小,孤高自我,與忠厚正直的劉虞結怨,更是引來了天


金陵少年試答之。

瓚曾為國初至者一,矣時嘗居中國東方之率。與今日之遼寧、河北、山東、河南、江蘇等處。瓚更是備早事發之恩,然瓚之時並不長矣,一代梟雄竟敗於紹,困於高樓,灼焚。則瓚一生中最大者敗筆處,以其居萬劫不復之地。

公孫瓚,字伯圭。漢末軍閥武臣、漢末羣雄一。瓚貴。以母卑賤,當之郡中小吏。以其貌美,且聲、機辯,得涿郡太守知,以女妻之。為養其翁猶助瓚拜前太守盧植為師,此中與劉備、劉德然共師於盧植門。《後漢書》:公孫瓚字伯珪,遼西令支者亦。家世二千石。瓚以母賤,遂為郡吏。為人美姿,大音聲聲,言事辯慧。太守奇其才,以女妻之。後從涿郡盧植學於緱氏山,略見書傳。出師後,公孫瓚於劉君旗下為御車。後為遼東屬國長史。

公孫瓚與劉備為一時人,而成於劉備早多。公孫瓚以強者抗北穹,兵勇,威振邊疆。早瓚為一大有志者,其連年兵親戰,無論在民猶卒,皆一甚有威足尊者。瓚雖武夫,而性甚毅,在場輒沖,沖在最前,為士之重。公191年,青州黃巾寇渤海,聚眾三十萬,欲與黑山合,瓚率步騎二萬人於東光南大破青黃,斬首三萬。青州黃巾棄輜重,奔走渡河。瓚待其過半出,復破黃巾,死者數萬,虜七萬人,車甲財物無數,瓚乃威名大震。《後漢書》:「初平二年,青、徐賊三萬入勃海界,欲與黑山合。瓚率步騎二萬人,逆擊於東光南,大破之之,斬首三萬餘級。賊棄其車重數萬,奔走度河。瓚因其半濟薄,賊復大破,死者數萬,流血丹水,收得生口七萬餘人,車甲財不可勝算,威名大震。後,瓚取冀州、青州、兗等地,先主亦在其下仕。

公192年,公孫瓚與袁紹交戰,於界橋南二十里之不敵紹,瓚即退,爰整其旅,合成均勢。公193年,漢獻帝遷瓚為前將軍,封易候。瓚誣虞與袁紹謀取號,借漢獻帝之手,誅殺劉虞。劉虞死後,瓚得其幽,此時之瓚至矣人之矣。然而,好景不長,公孫瓚據幽州後為日益消,其變固又無法。公孫瓚與烏丸胡數萬人戰,遂大敗,性愎之,屢發兵,皆以敗終。是時之瓚驕矜,又私荒涼。瓚疏賓客,致身無親,其謀臣將士都漸漸疏,人心不戰而必為敗。

後,瓚益驕,不恤民,以其遠客,左右無可信之人,是則在玩火自焚。公198年,袁紹與瓚談及欲,瓚自以為,不以在眼袁紹放。紹遂出始討公孫瓚。公孫出保,謂其為紹攻將,並不行救。而瓚將遞之敗,終,瓚變成光桿司令。其料必敗,殺其妻子,然後灼焚。

金陵評曰:公孫瓚,頻年徵戰,成了極殘忍之性。其人早,毅壯,而無謀才,更不知政。晚年之瓚,貪樂,喪有鬥志,又復驕矜,卒然遇此。


公孫瓚好戰,與主張以懷柔政策對待胡人的上司劉虞不和,二人矛盾逐漸激化,初平四年,公孫瓚擊殺劉虞,並挾持朝廷使者,得到了總督北方四州的授權,成為北方最強大的諸侯之一, 他與袁紹多次相爭,初期佔據優勢,但在龍湊之戰後,公孫瓚銳氣頓減,採取自保戰略,逐漸失去了部下信任,被袁紹擊敗,最終在199年的時候困於高樓,引火自焚。


我們先來看一下公孫瓚的身平,公孫瓚,字伯圭(出自《劉寬碑陰》,《三國志》等文史多作伯珪,公孫瓚為劉寬門生,參與了劉寬的葬禮,碑陰為當時人甚至本人簽名,故當從碑)其名與字的對應當是取自「圭瓚」一詞,遼西令支(今河北遷安)人,東漢末年武將、軍閥,漢末羣雄之一。

公孫瓚出身貴族。因母地位卑賤,只當了郡中小吏。因其相貌俊美,且聲音洪亮、機智善辯,得到涿郡太守賞識,將女兒許配給他。後逐步做到中郎將,以強硬的態度對抗北方遊牧民族,作戰勇猛,威震邊疆。

公孫瓚好戰,與主張以懷柔政策對待胡人的上司劉虞不和,二人矛盾逐漸激化。初平四年(193年),公孫瓚擊殺劉虞,並挾持朝廷使者,得到了總督北方四州的授權,成為北方最強大的諸侯之一。他與袁紹多次相爭,初期佔據優勢,但在龍湊之戰後,公孫瓚銳氣頓減,採取自保戰略,逐漸失去了部下信任,被袁紹擊敗。最終困於高樓,引火自焚。

興平二年(195年),劉虞的從事漁陽鮮於輔、齊周、騎督尉鮮於銀等率幽州兵馬想為劉虞報仇,因燕國(今北京大興)閻柔素有恩義,他們便推舉閻柔為烏丸司馬。閻柔招集鮮卑、烏丸等兵馬,共得漢兵、胡兵數萬人,與公孫瓚所置漁陽太守鄒丹戰於潞河(今朝白河)之北,大敗公孫瓚軍,斬殺鄒丹。烏桓峭王也率其部落的人及鮮卑騎兵七千餘騎,隨鮮於輔迎接劉虞之子劉和與袁紹將麴義,合兵共十萬攻打公孫瓚,大敗公孫瓚於鮑丘,斬首二萬餘。於是,代郡、廣陽、上谷、右北平各殺公孫瓚所置長官,與鮮於輔、劉和兵聯合,公孫瓚屢戰屢敗,於是逃回易京(故址在今河北雄縣西北)堅守,開置屯田。兩軍相持一年有餘,麴義糧盡退兵,公孫瓚乘勢出擊,擊敗麴義,盡得其車重。

公孫瓚又臨易河挖十餘重戰壕,又在戰壕內堆築高達五六丈的土丘,丘上又築有營壘。塹壕中央的土丘最高,達十餘丈,公孫瓚自居其中,以鐵為門,斥去左右,令男人七歲以上不得進入,只與妻妾住在裡面,又囤積糧谷三百萬斛。公孫瓚又讓婦人習為大聲,使聲音能傳出數百步,用來傳達命令。公孫瓚又疏遠賓客,致使身邊沒有一個親信,謀臣猛將都漸漸疏遠了。從此以後,很少出來打仗。

建安三年(198年),袁紹傳書給公孫瓚,想跟他釋和,公孫瓚沒有答覆,反而增強守備。袁紹於是大興兵攻打公孫瓚。先是公孫瓚一別將被圍,公孫瓚不肯相救,說:「救一人,那以後眾人都會只等救兵而不肯力戰。現在我不去救他們,他之後被圍困的將士就會自我勉勵。」等到袁紹來攻時,公孫瓚的界橋別營自度不能自救,而公孫瓚又必不肯相救,眾人或降或逃。袁紹直接攻到了城門前,公孫瓚派他的兒子公孫續向黑山(今河南浚縣西北)黃巾軍求救,又想親自率兵衝出重圍,佔據西南山,仰仗黑山軍,切斷袁紹軍的後路。長吏關靖勸諫他說:「現在您的將士都各懷叛離之心,已無力再戰,他們之所以能固守是顧惜他們的故鄉老少,而把將軍您當成主心骨,將軍如能持久堅守,袁紹自然會退兵,四方軍隊一定又可以會合了。若將軍現在棄易京而走,軍隊會失去後鎮,易京覆滅指日可待。將軍失去根基,流落荒野,怎麼成就事業呢?」公孫瓚於是決定不離開易京,等待其子搬來救兵,內外夾攻袁紹。

建安四年(199年)三月,黑山帥張燕與公孫續率兵十萬,分三路相救公孫瓚。援兵還沒到,公孫瓚祕密派人送信給公孫續,讓他率五千騎兵於北隰之中,舉火把為應,公孫瓚就從城內出戰。袁紹劫得了這封信,將計就計,舉起火把。公孫瓚以為救兵到了,率兵出擊。袁紹設伏兵襲擊公孫瓚,公孫瓚大敗,又回到城內堅守。袁紹於是掘地道到城樓下,毀壞其望樓,漸漸到達中央的土丘。公孫瓚自料必敗無疑,引火自焚。 而公孫瓚的首級,則被袁紹送到了曹操所在的許都。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