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錮之禍發生於東漢桓、靈二帝統治時期。官僚士大夫與太學生聯合反對宦官專權,以此被禁止仕宦或參與政治活動的政治事件,時稱「黨錮」。所謂「錮」,就是終身不得做官。黨錮的政爭自漢桓帝延熹九年(166),一直延續至漢靈帝中平元年(184),歷時近二十年。

東漢自漢和帝以後,由於皆為幼兒即位,故而出現了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政的現象。官僚士大夫傾向於外戚一方,他們藉助盛行的清議抨擊時政,反對宦官專權。166年,司隸校尉李膺捕殺交結宦官、教子殺人的方士張成。宦官遂唆使張成弟子牢脩上書誣告李膺等人蓄養太學遊士、結交諸郡生徒,共為部黨,誹謗朝廷。桓帝於是通令郡國逮捕「黨人」,李膺和太僕杜密、御史中丞陳翔及陳寔、範滂等二百餘人被捕下獄,太尉陳蕃也以用人不當被罷免。翌年,桓帝復下詔將「黨人」赦歸田裡,禁錮終身,不得為官。此為第一次黨錮事件。

黨錮事件發生後,引起了士大夫階層的公憤,同把持朝政的宦官集團之間的鬥爭更趨激烈。167年十二月,漢桓帝死,十二歲的漢靈帝即位,竇太后臨朝稱制。太后父竇武為大將軍,執掌朝政,以陳蕃為太傅,起用李膺等黨人,打算消滅宦官勢力。168年九月,陳蕃勸竇武誅殺中常侍曹節、王甫等宦官。因事機不密走漏了風聲,曹節等人搶先下手,矯詔欲收捕竇武等。竇武號召北軍軍士平定叛亂,護匈奴中郎將張奐新到京師,不明真相,便稀里糊塗地給人家當槍使了,接受曹節的指令,率軍「平叛」。竇武兵敗自殺,陳蕃遭捕殺,竇太后被幽禁,李膺及為陳蕃、竇武所舉薦者及門生故吏,皆免官禁錮。

169年,宦官侯覽因怨恨張儉,便指使人誣陷張儉與同鄉二十四人「共為部黨,圖危社稷」,朝廷詔令逮捕張儉等人。十月,曹節也趁機奏捕拷殺李膺、杜密等百餘人,妻子皆徙邊。此外,藉機報復私怨和地方官員濫捕牽連而死、徙、廢、禁者,又有六七百人。172年七月,因朱雀闕有匿名信譏刺宦官,宦官又指使司隸校尉段熲抓捕黨人和太學生千餘人。176年漢靈帝下詔州郡,凡黨人的門生故吏、父子兄弟及五服以內的親屬皆免官禁錮,並株連五族。此為第二次黨錮事件。直到184年黃巾大起義爆發,靈帝方纔下詔赦免黨人,黨錮之禍至此方告結束。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