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公佈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結婚登記數爲1010.8萬對,離婚登記數爲380.1萬對,“離結比”爲38%。在各省“離結比”統計中,黑龍江省的“離結比”爲63%,天津和吉林緊隨其後,“離結比”均爲62%。


就此,本期“今晚調查”通過掌上天津App、騰訊大燕網等渠道展開問卷調查,以數據勾勒出今時今日天津人的婚姻觀念。


資料圖片,攝影:王津


“非愛不婚”成共識

兩三段戀愛較常見


本次調查的401位受訪者中,男性佔30.42%,女性佔69.58%;19歲至40歲的受訪者佔66.58%,40歲至59歲佔28.68%,60歲及以上佔3.99%,18歲及以下者僅佔0.75%。


已婚受訪者佔65.09%,未婚受訪者佔27.18%,離婚受訪者佔7.23%,喪偶受訪者佔0.50%。


在受訪者的戀愛經歷中,2~3段戀愛佔比達43.14%,有過1段戀愛佔27.43%,有過4~6段戀愛佔11.47%,萌生好感而沒有正式戀愛佔8.23%,從未戀愛佔6.23%,有6段以上戀愛經歷佔3.50%。受訪者並不諱言戀愛經歷,顯示出對愛情期待、包容、尊重的態度。


製圖:雷蕾 


婚姻關乎個人幸福


在擇偶標準上,感情基礎(90.05%)成爲受訪者最重要的選擇,其次是性格脾氣(79.60%)、道德品質(65.17%),此外家庭觀念(59.20%)、健康狀況(57.71%)、經濟收入(57.71%)、生活習慣(56.22%)也得到一定的重視。


23.38%的受訪者認爲婚姻中最重要的是愛情,其他選項佔比不高且沒有人認爲婚姻中最重要的是“榮譽”或者“家族利益”。


國家統計局和民政部發布的數據表明,全國結婚率連續多年下降,2018年全國結婚率爲7.2%。從省市地區的排名來看,往往是越發達的地區結婚率越低。


婚齡走高而婚率降低的根源在於婚姻觀的更迭:家族聯姻或者傳宗接代的目的已成爲過去,人們更重視婚姻在情感陪伴、性格匹配、彼此支持等方面的作用。


婚育只是人生一種選項


楊涵和丈夫都是城市獨生子女,習慣了三口之家的他們起初只想生育一個孩子。楊涵坐月子的時候,同事們來看她,有人問她要不要生二胎,她當場翻臉:“生一個都這麼難了!二胎誰想生就生,反正我不生!”


然而孩子不到一歲時,楊涵發現自己再次懷孕。對於接受過一次剖宮產手術的新手媽媽來說,這時懷孕太過危險,她沒多加思考就選擇了放棄。


等孩子快一歲半的時候,她又一次懷孕。媽媽力勸她生下孩子,由於小夫妻倆都不想要二胎,媽媽不得不表態:“爲了你身體考慮,生下來吧,我幫你帶!”


楊涵的頭胎是兒子,二胎是女兒,產假結束回到工作崗位,人人恭喜她。她卻私下對好友抱怨:第一次看見自己的孩子那點興奮勁兒早就過去了,現在只覺得(養)兩個孩子特別累,生活中再也沒有一丁點兒個人時間。


她和丈夫偶爾會互相指責,和媽媽也常常因爲小事而吵架。媽媽感到很傷心,覺得自己幫帶外孫和外孫女已經非常辛苦了不得,還不被女兒體諒,實在是“白操了這份兒心”。


小家庭模式已佔主流


在被問及最接受哪種家庭模式時,受訪者中選擇婚育一孩佔40.90%,婚育兩孩佔32.42%。此外,婚而不育佔7.48%,同居不婚佔5.74%,婚育多孩佔5.49%,不婚不育佔4.49%,婚而分居佔1.00%;不婚生育佔0.48%,另有2.00%的受訪者選擇其他。


婚育有孩的小家庭模式接受度近八成,代表大多數人有婚育和組建家庭的意願。


生育意願較爲明確


針對生育問題的調查顯示,40.80%的受訪者認爲生育帶來幸福感受,36.32%的受訪者認爲生育是對婚姻的考驗。兩種意見佔比較爲接近,呈現出現代人對生育問題的關注、思考與矛盾的心態。


此外,9.94%的受訪者選擇說不清,8.46%的受訪者認爲生育是婚姻矛盾的爆發點,4.48%的受訪者認爲生育只是普通的人生經歷。


製圖:雷蕾 


談到對生育的態度,半數以上的受訪者仍然在堅守傳統,生育意願較爲明確;約一成受訪者不打算生育,佔比雖然不高,卻顯示出對“無後爲大”的傳統觀念的反抗。


離婚比以往更果斷

不容忍出軌和家暴


在戀愛婚姻中,矛盾與摩擦似乎不可避免。超過半數(53.87%)的受訪者會在生氣時提出“分手”或“離婚”;36.65%的受訪者從未提出過;9.48%的受訪者經常提出。


但對於大多數“圍城”內的夫妻來說,“說離婚”是一回事,“真離婚”則是另外一回事。


離婚問題態度各異


談及“最有可能離婚的理由”時,22.44%的受訪者選擇了一方或雙方出軌;20.70%的受訪者選擇家庭暴力;19.45%的受訪者選擇了價值觀存在分歧;其他可能性佔比均未超過一成。


當感情成爲婚姻的基礎,而婚姻又被視爲關係個人幸福、生活質量的指標時,人們在解除一段痛苦的關係時顯得比以往更爲果斷。


製圖:雷蕾 


離婚觀中的性別差異


本次調查隨機抽取200份問卷進行關聯分析,發現男女雙方在婚姻觀念方面整體較爲接近,只有在個別問題上才能看出一定的差異性。


在談到如何看待離婚的問題時,持中立態度的女性(73.17%)數倍於男性(26.83%),而無法接受離婚、認爲離婚不光彩的男性則“追平”女性,雙方各佔50.00%。


女性傾向於因家庭暴力(90.00%)和出軌現象(76.32%)而離婚,男性則傾向於由於無法生育(50.00%)、吵架爭執(50.00%)、缺少感情交流(50.00%)等原因選擇離婚。


認爲經濟困難或破產負債最有可能導致離婚的受訪者雖然佔比不高,但全部爲男性。


由此可見,在具體的家庭矛盾和內心的遠慮近憂方面,伴侶雙方還要加強溝通與瞭解,才能攜手走得更平穩、長久。


新婚戀觀正在形成


焦海梅曾經是公務員,退休後加入市作協,又參加了兩個詩社,平時熱愛寫作和文學活動;她的老伴兒退休前是醫生,退休後開了一家個體診所。忙裏抽閒外出旅遊是兩人的共同愛好。


在幾十年的婚姻生活中,他們眼睛向內,共同經營家庭。焦海梅是天津本市人,爽朗大方;老伴的老家在山東農村,奉行節儉消費的觀念。她嫌他摳門兒,他嫌她鋪張,夫妻二人爲此時有爭執。爭吵後總有一方讓步。


現在焦海梅說起晚輩來語氣裏是滿滿的驕傲:“我們那個年代提倡晚婚晚育。我結婚時都29歲了,要不是我媽着急,我還覺得要繼續忙學習忙工作呢!可我們孩子一點兒都沒晚——一過法定結婚年齡就結婚了,到現在兒子、兒媳家庭和事業都沒耽誤,孫子今年也都小學畢業了!”


焦海梅的婚姻觀放在過去很超前,放在現在也不落伍:“女人一定得獨立自主,從思想上、經濟上、能力上都得做到自主獨立。想要獨立,學習上得刻苦、事業上得勤奮,感情關係也得協調,有付出纔能有收穫。” 


她注意到很多中老年人的婚姻家庭不穩定,離異喪偶的老年人想要再次組建家庭時,女方想找個人養着自己,男方則想找個人伺候自己,各有私心,非婚同居,關係往往無法長久。


對此,她表達了自己的看法:“老年人也得端正思想觀念,女方要有獨立意識,男方要有責任擔當。照顧是相互的,一味算計難獲幸福。”


非婚同居隱患難消


對於非婚姻狀態下的同居現象,三分之二的(67.33%)受訪者認爲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在不同年齡段人羣中都存在非婚同居現象。對本次調查的隨機抽樣數據進行分析發現,對非婚同居問題持寬容態度的41歲以上受訪者(58.62%)佔比高於40歲以下受訪者(41.38%)。


很多中老年人組建家庭的需求比較迫切,但往往受到經濟條件、輿論環境的制約,只能選擇無婚約同居。隨着老齡化社會發展,由非婚同居帶來的各種問題也會越來越突出。


城鎮化影響“離結比”


現實生活、婚戀關係的複雜性,不斷衝擊着人們的價值觀與道德觀。即便將婚戀看作追求實現個人幸福的途徑,每個人也有不同的標準、選擇與期待。


在新婚戀觀形成的過程中,人們需要不斷面對理性與感性的衝突,由此表現出了對婚戀形式接受度更高、但對涉及自身行爲利益等問題更爲謹慎的特徵。


回到本文開篇,高“離結比”不一定代表着離婚率比結婚率高。“離結比”僅僅是一定時期內離婚對數與結婚對數之比,相關研究證明,高“離結比”往往與城鎮化程度高、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存在一定聯繫。


天津人對城市發展前景看好,習慣在本地過安逸生活,對幸福感有較高要求,因此對婚姻質量的期待也更高。但需要看清的是:婚姻和家庭的建設,需要雙方共同付出努力。


希望“圍城”內的人們能夠多給彼此一些耐心與愛心,也讓“圍城”外的人們多一些決心與信心。


海河傳媒中心今晚報事業部出

今晚報記者:張譯丹

編輯:陳思成

實習生:凌汕汕、史藝涵


覺得此文有用,就點“在看”支持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