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的國力和個人的能力是相輔相成的,無以為業何以為家的含義是國家給了你平臺,你纔有發揮的餘地。家國之事本來就是不分家的,是個有機整體不能割裂開來看待。

人屠白起

回到具體問題上來,白起背後的秦國實力強橫,且國君秦昭襄王嬴稷更是有為之君。在這樣堅實的基礎做後盾的前提下,「人屠」白起的才能在長平戰場上得到最大的發揮,成就了自己的「人屠」之名,也成就了大秦不可戰勝的神話。

大漢雙壁

同樣霍去病、衛青的背後是大漢天下,指揮他們的是雄才偉略的漢武帝劉徹。衛青讓匈奴人對大漢鐵騎心存畏忌,而霍去病直接讓他們聞風喪膽,讓匈奴人退到了漠北苦寒之地。

白袍小將

薛仁貴背後的支持者是李世民,沒錯就是唐宗宋祖裏提到的李世民。大唐帝國是薛仁貴最堅實的後盾,有了這個底氣薛仁貴在氣勢上就已經佔據了先機,加上個人突出的軍事指揮才能,白袍薛仁貴才成為了一代名將。

樂毅無功

反之例子也不少,戰國名將樂毅率領五國聯軍幾乎滅亡了齊國,但是由於君臣之間沒有足夠的信任,導致齊國田單的反間計得逞。樂毅被迫逃離避禍,而齊國在田單的努力下,神奇的復國成功。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這裡面有兩件事:

  1. 首先你必須理解,這些名將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為他們都參加了對外強的滅國級戰爭,而且都在戰場上有常勝的戰績,殺敵無數,這種領軍能力的存在就好象食物鏈中的最強者,絕無僥倖的可能;
  2. 其次,有一點你其實是有部分對的,因為這些人碰上的皇帝是秦皇漢武唐宗,如果沒有這些偉大的帝王,這些人確實沒有機會脫穎而出,畢竟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並不常有。只是你必須理解,機會只留給有準備的人,沒有千里馬的實力,別說伯樂,神仙也帶不了你的,白起從大頭兵做起爬到20級滿級,你知道那得在戰場上親手收割多少人頭麼?薛仁貴穿白衣白袍在千軍萬馬中來回廝殺才引起李世民的注意,對方是強悍善武的高句麗,以至於手下名將凋零之後的李世民喜出望外。衛青、霍去病更是從奴隸到將軍。在青史中如此脫穎而出,哪裡有什麼僥倖之輩。


關於這個問題,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

首先我們得肯定武將的個人實力,白起霍去病、衛青這三人全是初次領兵就立下赫赫戰功,薛仁貴雖然是從普通士兵開始出名,但個人的軍事才華以及勇武也令唐軍所向披靡。

接著我們再來分析下他們所處的年代,白起是秦朝人物;霍去病衛青兩舅甥生活在經歷「文景之治」後的富饒西漢;薛仁貴則生活在唐朝。這幾個朝代無一例外國力物力都相當豐厚,可以支撐起他們的戰功,所以我才說這兩者缺一不可。

但如果非得深究,評出個一二的話,我認為國力才能造就武將。我們舉個例子:在漢武帝晚年,衛青霍去病相繼去世,漢武帝扶持了寵妃才能一般的哥哥李廣利擔任漢軍主將,雖然李廣利軍事才能不出眾,但一樣能遠徵萬裏外的大宛,將西域諸國併入西漢的統治區域。所以這個問題就跟平臺造就了你,還是你造就了平臺一個道理。


他們肯定是要有真才實學的,同時也需要強大的國力給他支撐。總之,這些將領想打勝仗,就必須要依靠這兩樣東西纔能夠在青史上面留下赫赫威名。

你比如說白起,問題主肯定是想說他活埋了40萬長平的趙軍說這一點有點依靠秦國的人數優勢,但你翻開他前兩場戰役呢,比如說伊闕之戰,比如說鄢郢之戰,伊闕之戰,秦國的兵力不如韓魏聯軍的一半,但是白起能夠做到順利的分析兩個統帥之間的心理活動,解決掉這個盤踞在秦國東面給秦國帶來十年煩惱的韓魏聯軍,屠殺28萬,要知道這兩個將領可不是泛泛之輩,這兩個將領已經給秦國造成了十年的麻煩。

至於說楚國的鄢郢之戰,就連大家耳熟能詳的毛遂自薦裡面都用這件事情來羞辱楚王,說白起就幾萬軍隊就把你楚國國都給平了。然後刨了你的祖墳,你感覺不感覺羞恥。

秦國一統天下,殺了200萬人,白起一個人就殺了100多萬人,他的戰功是靠他自己殺戮的手段和戰場上面天生的直覺所締造出來的,難道秦國有100萬士兵嗎?

至於說衛青,霍去病,我們可以去看看另外一個人,也就是飛將軍李廣,李廣長期在邊塞跟匈奴大軍進行對戰,但是事實上,斬獲並不多,他只能被動的防守反擊,等到匈奴人過來的時候纔能夠選擇出擊,在這之前,漢朝曾經想誘惑匈奴的主力進攻漢朝國土,然後把匈奴主力一舉圍殲,但是沒有成功。為什麼?就是因為將領不合格,不適合打這種騎兵的來去如風的作戰。

很顯然,衛青和霍去病軍事才能,這是可圈可點的。衛青第一次領兵兵分四路為卿單獨領一支軍隊,只有他這隻軍隊沒有被擊敗,並且有所斬獲,每一支軍隊1萬人,這是漢武帝自己定的規矩,沒有人多沒有人少。

至於說霍去病年少第一次領兵作戰,就直接突襲了人家的大本營,(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幾百人的騎兵就殺死匈奴幾百人。

更加直白一點兒,當這兩個人去世以後,漢武帝對於匈奴的作戰就是勝少敗多!機會對於每個人來講都是均等的,如果你不能抓住機會,最後被別人抓住機會了,那你這怪得了誰?況且最後一次對於匈奴王庭的突擊作戰。匈奴人實際上是並不喫虧的,兵力二者是相持平的。這個時候兵分兩路作戰的衛青和霍去病能夠獲得如此大勝,從一定意義上來講也肯定了這兩個人的軍事能力。

至於說薛仁貴千軍萬馬避白袍,當時的唐朝優秀的將領還少嗎?唐朝年年四處徵戰,他手底下什麼東西都不多,就是將領特別多,但是薛仁貴卻能夠從將領裡面,或者說千萬士兵裡面脫穎而出,成為兵馬大元帥,這本身就是慢慢的自己競爭上崗位的,這種奮鬥,或者說這種在戰場上面一步一個腳印打出來的戰功,值得懷疑嗎?

我知道有人在崗位的競爭上面失利了,說別人肯定是託後門走關係,但事實上仔細想想自己有所不足之處,因為人找自己的缺點,那永遠都是找不到的,就如同上面幾位仁兄,如果說在戰場上面他們失敗一回,就有可能幾十萬的孤兒寡母找他們索命,他們還能再起來嗎?歷史上面獨自帶領大軍的人特別多,但是隻有勝利者才能最後被歷史記錄下他的赫赫威名,失敗的人沒有任何理由,失敗就是失敗。


這個問題提的是真好,事情不僅要看表面也要看內部存在的問題。兵家戰事擇良將只是一個部分,更重要的還是要看背後的支撐!所以才會從古至今才會流傳這麼一句話「時勢造英雄而非英雄造時勢」

秦、漢、唐這些無疑都是中國最為強盛的王朝,但是表現的不僅僅是在武力方面,更多的還是突出在經濟方面。但是要說這四人都是依靠國力躺贏也是不正確的,這跟這些武將自身也是有著不可分割的功勞。所以兩者之間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但論其終還是當時的國力使他們的功成名就的說法偏大一些。因為國力成就軍力。用一些簡單明瞭的話概述打仗丟手榴彈是永遠打不過打仗用炮彈的。就當時的漢、唐軍力於少數名族對比一個1/6一個是1/8。根據史書記載在漢時期,當時匈奴軍隊裝備鐵器都並不是很多,而弓箭所用箭頭更是多為獸骨磨製,可以想像以這種裝備去攻擊當時裝備精良的漢軍是很喫虧的(圖2為漢軍當時的裝備),天漢二年(前99年)奉漢武帝之命出征匈奴的李陵,五千步兵就可以擋住八萬匈奴騎兵進攻幾十日,最後實在是彈盡糧絕不得已而投降,所以可以看出當時漢軍於匈奴裝備之差到什麼地步了。

到了唐朝之後,當時的唐軍制式裝備已經可以說領先外敵一個時代了,就當時唐軍所用之護甲(明光鎧)放到現在用最強的弓都未必能射穿更何況當時的少數名族用的弓了,而武器方面就基本上就是碾壓了。唐朝初期名將李靖緊用3000騎兵短短几個小時就衝垮突厥幾萬的人防禦。所以也可以看出為什麼在漢、唐時期遊牧名族面對中原王朝的都是打遊擊為主了,正面決戰根本不具備資本。

戰爭需要國力支持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和擇良將也是密不可分的,上述四人中要按文治武功,統軍和戰略看來,霍去病可排第一,後世評價也最高。白起和衛青都是不可多得統帥之才。戰略眼光較高。至於薛仁貴正史記載就比較少了大多說都出現在戲曲評書,對比這前3位可能就差點了。他是有點躺贏的節奏的。在他之前隋唐兩朝是連年對高句麗發兵攻打,基本上已經把高句麗能消耗的都消耗完了。而它的前任唐朝名將「蘇定方」更為它創造了很多有利的條件!只能說薛仁貴是個不可多得好『將才』。

如有說的不對或需要補充的地方請在下方留言評論,


首先,要承認秦朝,漢朝,唐朝都是國力強盛的朝代,這幾位名將所處的時期也是當朝的巔峯期,軍隊的武器裝備,兵源素質,戰鬥素養,不同兵種的協同配合都是當世數一數二的。

但也得承認這幾個名將的確有真本事,如漢朝衛霍二人,帶著弱勢的漢軍硬生生把匈奴打趴下,在戰場上搶佔了主導地位,立下不世功勛。而之後的李廣利,在漢軍處於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屢次損兵折將,坑害了十多萬漢軍將士。所以說這幾個名將實至名歸,王朝的強盛尚武成就了他們,他們也反過來鑄造了一個讓後人永世銘記嚮往的中原王朝


打仗國力支撐和將領的操盤技術缺一不可好嗎?沒有國力支撐的類似隆美爾這種絕世名將還是戰敗了。有國力將領操盤技術不行從而被滅掉的也有比如隋朝時期遠徵高句麗出被高句麗幹躺了幾十萬人。可以說那次戰爭直接導致了隋朝的滅亡,至於攻擊高句麗這件事本身沒錯。唐太宗還不停的打呢。百姓說什麼了嗎?


都有,但是古代是冷兵器時代,將領的統帥能力很重要,因為交通不便利,必須盡量速戰速決,以戰養戰,如果霍去病衛青沒有大勇大智,如何徵戰茫茫戈壁沙漠


想一想李景隆,朱祁鎮是怎麼敗掉明軍精銳的你就知道了,距你說的這些將領稍微近一點,想了下李廣利可以算一個反面教材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